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的箜篌艺术研究及多维保护实践(上)

2023-10-12文/鲁

乐器 2023年9期
关键词:箜篌视域文化遗产

文/鲁 璐

2003年10月17日,以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史上形成的人权以及文化权利观念、文化多样性观念、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等为基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截至2022年11月,已有180个国家成为了《公约》缔约国。中国是最早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公布并实行,其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传统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门类之一。

箜篌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然而,由于曾经一度失传,故而其当代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箜篌艺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拓展研究视野,丰富保护手段。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聚焦于非遗视域下的箜篌艺术研究,并探讨多维保护实践的重要性。

非遗古乐——古代三种形制的箜篌及现代箜篌

一、非遗视域下箜篌艺术研究的价值认知及其实践侧重

在非遗视域下对箜篌艺术进行研究,首先可以深化我们对它的价值认知。我们可以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等非遗历时性价值的角度来研究箜篌艺术,也可以从和谐价值和审美价值等非遗共时性价值的角度进行考量。此外,如今箜篌艺术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快速提升,时代价值不断凸显,这也是重要的观察方向。价值是主体之与客体的关系,对于非遗箜篌艺术价值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解答为什么要保护、传承和弘扬箜篌艺术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全面把握箜篌艺术的多重意义和影响,要综合考虑其历史的延续性、当代的社会需求和今后的发展潜力,以确保箜篌艺术能够在今天和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非遗视域下的箜篌艺术与传统意义上的箜篌艺术相比,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于音乐的创作、演奏和表演,追求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而前者则立足于非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文化挖掘的工作实践,内容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知识体系、传承机制、以及非遗传承人的个人经历、故事和承接情况等方方面面,故而其观察维度更高,视域范围更广,提供的认知也更加深刻。

非遗视域下的箜篌学术研究,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箜篌学术研究,它更加侧重于深入了解箜篌艺术的非遗价值,并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实践的支持和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箜篌艺术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保护,并在非遗保护的框架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非遗箜篌艺术的多维保护实践与十六字非遗工作方针

非遗保护工作尤重实践,笔者多年从事非遗箜篌艺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一条集“文化寻根、学术研究、教育实践、舞台演奏、非遗活化、产业发展、博物馆建设”于一体的路径逐渐清晰起来。而这条多位一体的路径,实际上正是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十六字非遗工作方针的具体运用。尤其是博物馆建设,更是成为了非遗箜篌艺术保护工作中,保证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这四条基本原则的极佳载体。下面展开论述:

1.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根基

非遗抢救和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的田野考察、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存,对其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的探索、研究,对传承人的扶植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以及做好传承中的振兴、发展工作等等。

在非遗箜篌艺术抢救和保护方面,笔者首先进行的是“箜篌历史基础资源整理与保护工程”与“丝路箜篌寻根之旅”。前者的工作范畴包括搜集整理相关箜篌的古籍记载与诗词歌赋等文字类资料,以及洞窟壁画、文物图像等图片类资料等等。截止目前,在中国部分,共搜集整理到箜篌相关古籍记载五千余条,诗歌六百余首,箜篌历史图像五百多幅。在世界部分,共搜集整理来自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泛箜篌类乐器历史图像一千一百余幅。需要指出的是,箜篌作为起源于弓、贯穿人类历史长河的乐器,不仅风靡于中国大地,也与其他各国音乐文化互通有无,其渊源跨越时空,不可忽视。对于国外同类乐器,笔者称之为“泛箜篌类乐器”,会结合非遗的多样性在本文第四部分详细论述。

非遗的抢救和保护,往往需要知行并重。2015年,笔者携团队开启了“丝路箜篌寻根之旅”,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了新疆天边小城——且末。这里出土了距今2700年的古代竖箜篌实物,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在且末,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和新疆且末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且末开设全国第一个公益箜篌教学基地,和在疆学者们举办研讨会,带领成长起来的传承人举办世界首场沙漠箜篌音乐会,带领且末箜篌少儿传承人在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录制箜篌追梦专题,举办沙漠箜篌星空音乐会等等。十余次进疆,十余万里行程之后,如今非遗箜篌艺术传承之火炬已在且末重新点燃,解决了全疆无一人能弹箜篌的局面,再度令箜篌艺术回流于新疆故土。且末箜篌传承火炬的重燃,实际上就是一种非遗抢救和保护工作,其性质是区域性的抢救。而整体来看,箜篌兴于汉,盛于唐,在清朝曾一度失传,直到民国时期才涅槃重生,并以近现代箜篌的全新面貌重现世间。之后,它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抢救,用了一百年左右才摆脱了濒危局面。

新疆公益教学及世界首场沙漠箜篌音乐会

所以,抢救的意义是重大的。以箜篌艺术为例,如果这门艺术在失传后没有得到及时抢救,那么人们在读到《李凭箜篌引》《孔雀东南飞》等脍炙人口的古诗时,在看到敦煌莫高窟的箜篌壁画时,就会只见“箜篌”之字之形,却难闻其音,成为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大缺失。如果这门艺术没有在且末获得抢救,那么这一古箜篌的出土地,就仅仅是拥有博物馆那沉睡的文物,而非找回了本地的活化的艺术。而从总体上而言,缤纷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部分。在非遗工作中对濒危非遗进行抢救必然是第一位的。

此外应注意到,“抢救第一”除了必要性之外,还有着艰巨性。因为对一项非遗进行抢救,意味着它已进入濒危状态,必然在传承和发展中存在某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系统性抢救和保护,深刻找出导致其濒危的原因,并采用多种方法重新焕发其活力。对于濒危非遗的抢救,保证其存续只是第一步,推动其活化才是重中之重,不然很容易出现被抢救后再度返危的情况。

2.以“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目标

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可以看做是在有效完成“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础上,进一部挖掘非遗的内在价值,从而实现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除了是工作方针外,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使命之一,它的重点是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并可以通过传承、创新、推广等途径实现。

故而,在“箜篌历史基础资源整理与保护工程”的基础上,笔者启动了以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目标的第二个工程,即“箜篌历史文化图景多维创绘工程”。该工程侧重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重对箜篌历史资源进行多维多角度的创作与编绘,包括:创绘所有箜篌历史图像的线描图以及彩绘图,以更为系统、立体、丰富、多元的方式呈现箜篌历史图像;创绘中国箜篌历史年表,世界箜篌历史年表,令历代和人类箜篌的时间图景一目了然;创绘中国箜篌分布图、黄河流域箜篌分布图、大运河流域箜篌分布图、丝绸之路箜篌分布图、世界箜篌分布图等,勾勒出箜篌文化之底蕴和辽阔广博的空间脉络。此外,还邀约书法家,将箜篌的诗词歌赋诉诸于书法,以将箜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以更多元的表达。该工程的推进,在以上特色呈现之外,还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令《世界箜篌5000年非遗图鉴》中国卷、《世界箜篌5000年非遗图鉴》国际卷,《世界四大博物馆箜篌文物图鉴》等博物馆配套箜篌书籍相继编撰成册。

此外,在非遗工作中,必须着力于解决传承人方面的问题,因为非遗的保护必须以人为本,非遗传承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成功的传承往往就代表着有效的保护。从2015年起,笔者启动了“寻找传承人计划”,通过互联网面向全国寻找传承人。八年来,通过不断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壮大传承队伍,至今已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承人700余名,覆盖到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份,甚至已经开始辐射到国外。这些传承人在学有所成后,已经在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保证箜篌艺术可以真正扎下厚实的根基,并服务于民众。

“非遗箜篌进校园”是另一个培养箜篌传承人的有力途径。近两年,笔者通过“非遗箜篌进校园”活动,公益向中小学投放乐器,打造箜篌教室,派驻师资,已公益培养1000多名少儿箜篌传承人。以非遗箜篌艺术为载体,丰富了校园美育内容,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她们的文化自信。

非遗箜篌进校园——新乡市红旗区和平路小学箜篌百人团

如果说传承人梯队建设是非遗箜篌艺术的传承之根本,那么作为传统音乐实践的箜篌演绎演出,则是传播之窗口。近年来,笔者带领所培养的传承人们在2018北京中非论坛峰会、2019北京世园会等国家级重要盛会上,在“启航2019”央视跨年盛典,“百花迎春”2020中国文联春晚等舞台上,在2022《经典咏流传》和《国乐大典》等综艺中,在2020央视《敦煌乐器》和2023人民网《美在东方》等纪录片中都有精彩展现,令箜篌艺术获得了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喜爱和关注。诸如箜篌艺术这样的非遗,格调优美、情趣生动,能增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从精神层面影响民族的审美,潜移默化的美化社会的风尚风貌。故而,提高传统音乐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对非遗箜篌艺术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在非遗的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中,社会和高校的参与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教育、研究、实践等方面发挥作用,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专业支持和推动力度。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提高社会的文化认同和参与度,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如中国音乐学院箜篌考级的全国开启,便是对于非遗箜篌艺术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极大促进。2019年,笔者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箜篌专业教师,执行主编了中国音乐学院1~10及全级别箜篌考级教材。2022年1月,中国音乐学院箜篌考级全国开启,向社会传达了非遗箜篌艺术的价值,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关注度。大量琴童已经参加到箜篌考级的大军之中,提高了美育素养,也增进了非遗的传播和发展。

(待 续)

猜你喜欢

箜篌视域文化遗产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箜篌城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