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筝乐创作的新路径
——“第四届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述评①

2023-10-12曹晓亮

乐器 2023年9期
关键词:演奏家作曲翡翠

文/曹晓亮

2023年7月5~8日,浙江杭州“第四届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艺术活动在翡翠·五色炫音工作室成功举办。该工作坊由浙江音乐学院周展教授、盛秧教授和马来西亚作曲家钟启荣博士等人于2019年共同发起,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旨在搭建一个推动现代筝乐创作的平台,为探索当代筝乐创作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促进筝团的作品推陈出新而开设。在历届活动中曾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黄枕宇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陈牧声、沈叶教授、四川音乐学院胡晓教授、浙江音乐学院王甫建、郭鸣、沈纳蔺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周煜国教授、福建泉州南音传承人蔡维镖等多位知名专家莅临指导,翡翠·五色炫音工作室逐渐成为国内筝乐艺术的群英荟萃之地。

本届工作坊活动旨在评推出更多的古筝新人、新作,还围绕主题举办了两场专题讲座,两场音乐会。真正做到以活动促发展,为艺术家们创造充分交流,共同成长的机会。本届活动共有17部作品参评,其中9部试奏作品,8部入围作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天津朱莉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的近百位作曲家、演奏家及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与传统对话”旧瓶如何装新酒

本届工作坊活动的主题是“与传统对话”。突出了学院化民乐教育对民间传统音乐的学习、吸收和运用。在开坊欢迎仪式的“中国传统筝乐流派作品赏析”音乐会中,由青年演奏家们分别演奏了山东、河南、陕西、浙江、潮州、客家、朝鲜等多种不同地域风格的7首传统曲目,展现了民族文化背景下,博大精深的筝乐艺术。

两场讲座“陕西戏曲音乐元素在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 ——以筝乐作品《云裳诉》为例”和“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泉州南音专题讲座暨古曲名谱演示”,分别讲解了陕西地方戏曲元素在筝乐创作中的运用,对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之称——福建泉州南音进行了总体介绍。开幕式就点明活动主题,其次也彰显了主办者对于“传统艺术”和“艺术传统”的尊重与重视。

在“与传统对话”突出主题方面,还体现在新人新作评审的环节。在这批新作之中,有些以“传统”为元素的新作令人印象深刻。以潮剧活五调为元素创作的筝三重奏《观墨》;以川剧元素创作的《缱绻,缱绻,忽而君不见》;运用蒙古传统曲艺、戏曲与器乐元素创作的《好来宝》;以及源于贵州傩戏音乐创作的《舞影·巫祭》等作品,都是现代筝乐艺术“与传统对话”的艺术化体现。

正如工作坊主要筹建者与发起人之一周展教授所说:“这些传统内容的安排,可以给青年作曲家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筝乐的传统,从而更好地根植传统再求创新”。

作曲工作坊 挖掘经典的新路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艺术从民间走上了学院化的专业教育之路,对筝乐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古筝创作渠道也发展为演奏家和职业作曲家两个群体。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演奏家群体自发改编、移植与创作有独奏、重奏等不同类型的筝乐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作曲家群体也逐渐参与到筝乐领域的委约创作,有许多优秀作品得到了广泛流传。总体来看,不同时期的作品创作手法由基于传统民间乐曲的移植、改编或编配,到运用西方艺术音乐共性写作手法与现代音乐个性写作手法的作品创作;作品演奏形式更加丰富,由以筝为主奏兼以其他民族乐器的合奏或两三台筝为主的小型筝重奏形式,逐步发展到按照声部划分的大型筝乐重奏形式,作品风格由中国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性,发展到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特色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作品。

历经四届的“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索筝乐创作的新路,这对于中国当代筝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指向未来的重要意义。在原来的两个独立创作群体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共享的平台,让演奏家与作曲家们深入交流,为筝乐创作注入了更大的内驱力。

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王甫建教授有感而发,他说“在中国筝乐创作中,翡翠·五色炫音作曲工作坊是目前唯一一个自发性的组织,而且连续成功举办多届活动,有些作品的创作已经比较成熟,工作坊的优秀作品具有专业古筝教学意义,也可以成为重要赛事的指定曲目。”王甫建教授还当场提出了向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委约室内乐作品的请求。

“翡翠筝乐团”为艺术而突破

近年来,随着筝团艺术形式逐渐被认可和快速发展,现有作品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筝乐重奏创作在演奏形式、音乐风格、产出速度等方面急需寻求新突破。基于此,“翡翠筝乐作曲工作坊”应运而生。从连续举办的四届“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来看,通过邀请知名作曲家担任导师,对参加工作坊的青年学者予以授课,工作坊的新创作品在创作观念、写作手法、音乐风格、表演形式、以及演奏技法的创用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与突破。本次活动呈现出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创、演融为一炉寻求“经典”作品

在20世纪后半叶,演奏家和作曲家两个不同的群体各依自身的优势参与创作,共同促进了筝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从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上看,演奏家群体大多源于传统筝乐作品的音乐结构形式与旋律发展原则,在演奏技法上大胆创新,其筝乐作品仍以旋律性与歌唱性为主;而职业作曲家则更多地突破传统创作理念,加入现代性的作曲技法,在音乐语言、音响音色、表现手法等方面呈现出一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与音乐风格。当然,在这种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有些作品在极力追求音响音色的创新中,淡化了音乐的旋律性,使可听性不断弱化,虽然音乐风格新颖多样,但这类作品很难与听众产生共鸣,甚至有的作品首演即消失,不具备传播性。也有一些作品,虽名为筝曲但缺少古筝特色,造成了“创作”上的浪费。

纠其原因,是横亘在创作与表演两个艺术创作阵营难以达到高度融合所致。作曲家在认识筝乐的传统语言、表现方式及审美倾向上的不足与错位,演奏家在委约作品时的实际需求表达不清等因素极为常见。而加强演奏家与作曲家之间的深度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筝乐作曲工作坊平台的搭建,可以打破传统筝乐创作路径中,作曲家虽受委约创作但对其需求不够明确而导致产生的“闭门造车”壁垒。在实际的工作坊创演合作中,双方的交流不仅使作曲家可以紧扣需求而写作;且在舞台呈现环节,双方也都发挥出了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规划声景设计和舞台布局,使音乐作品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在当下创作出经得起传播的“经典”作品。

(二)培养青年创作梯队,持续打造筝乐新作

新生代作曲家是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关注的重要群体。筝乐作曲工作坊可以让他们关注并参与民族器乐创作,在与演奏家们的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在加强民族器乐青年创作团队建设的同时,也有利于为筝团遴选和储备优秀新作品。也如郭鸣教授所言:“工作坊不仅可以让青年作曲家们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可以不断充实古筝作品库,未来还可以为优秀作品提供正式出版与发表的机会,让更多筝乐作品得到广泛流传。”

历届工作坊在培养青年创作梯队上重点关注的是专业院校的在读本、硕、博群体。他们与演奏家们共同合作,经过多次的作品修改,最终得到了更加令人满意的舞台呈现。目前,多部工作坊委约作品还在重要筝乐作曲赛事中获奖,如宋程远创作的《幽篁》,于2022年荣获美国亚特兰大青年国际作曲比赛特等奖;在2023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上海古筝艺术周筝原创作品比赛中,张捷愉创作的《红楼梦•黛玉焚稿》荣获重奏组三等奖,骆梦咏、覃锋达、苏子麟分别创作的《星之窟》《无穷动》《太古》等作品荣获优秀奖。这些奖项,不仅代表着来自专业筝乐作曲和演奏领域的鼓励和认可,也充分说明了一支致力于筝乐创作的青年梯队也将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为中国筝乐艺术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以跨学科发展理念促进筝乐艺术守正创新

在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各专业领域分工不断细化,为各学科向纵深探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纵向深耕容易忽略整体系统中各子领域间的相互联系,反而对细小分支专业的可持续深入发展产生阻碍。为此,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跨学科”“学科交叉”的理念,高等院校的跨学科教育甚至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文,在原有13大学科门类基础上,新增设了“交叉学科”作为第14大学科门类,下设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也曾基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打开学科边界”的未来发展方向,“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紧密合作。现有院系之间的森严壁垒,阻碍了学科间的合作,制约了学校学术潜力的充分发挥。”②并倡议“建立跨学科学术交流机制,鼓励不同学科学者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使不同学科的学者和学生在一起工作学习,激发师生的学术创造活力。”③而在中国高等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科壁垒,也正是造成20世纪后半叶以来筝乐创作中相关问题的深层原因。筝乐作曲工作坊,可以视为在音乐领域里“筝乐创作”与“筝乐表演”这两个细小专业分支在“跨学科、跨领域”理念上的具体实践与体现。以筝乐作曲工作坊为契机的作曲家、演奏家与教育家群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可以说是为打开专业院系之间壁垒的一种自发行为,它是专业院校在建立健全跨学科交流机制前的一种主动性的积极尝试。

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守正创新”。若没有对传统筝乐文化的深入了解,现代新颖的作曲手法将无法用以表达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若没有对传统筝乐语言的深入学习,现代性的作曲技术将只能用于追求个性与另类,而难以打造出与听众共鸣的经典之作;若没有对风格各异的传统民间音乐的深刻理解,现代筝乐作曲的创新只能是浮于表面的求新造异,谈不上是继承传统的创新性发展。

在当下21世纪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筝乐作曲工作坊是一个勇于创新探索的平台和标志,将融合不同民族、地域和文化的观念,以兼容并蓄的心态构建出当下时代的多样性与多元性的音乐风格,在“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的理念下促进筝乐艺术的“守正创新”。

注释:

①本文是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艺术周”筝艺术高峰论坛(2023.06.16)发言稿基础上修改而成。

②林建华:《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研究》,2019年第12期,第6页。

③同上,第7页。

猜你喜欢

演奏家作曲翡翠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演奏家
翡翠湖
一只翡翠手镯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游翡翠湾
笛子演奏家
翡翠玉坠(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