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伊教学法中内心听觉的培养
——以小学课堂乐器教学为例
2023-10-12王文维
文/王文维 铁 梅
一、柯达伊教学法中的内心听觉
(一)听觉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离开了聆听,毫无意义。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于听觉的重视度是非常高的。柯达伊本人编著了大量以匈牙利民族音乐为主的视唱读谱教材,采用节奏读法、字母谱、柯尔文手势、首调唱名法等教学工具系统地培养学生读写、听觉等能力。通过这些训练,培养的最终成果是出色的听众与音乐家,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来看,以培养出色的听众为主。柯达伊提道:“听觉只能在读和写的音乐体验中得到开发。正如学校教授图画是视觉的教育一样,教授音乐是听觉的教育,不能熟练掌握读写,音乐就只能是神秘的、难以理解的、抓不住的东西。[1]”这就表明了学习音乐的核心在于听觉训练,而听觉训练则需要读和写两种音乐能力呈现出来。
(二)内心听觉的特点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柯达伊也是非常重视内心听觉。他对内心听觉的态度:“一个具有好的听觉的耳朵是音乐记忆的基础,会促进对音乐的更好理解,因为所有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都需要内心听觉的想象与引导。[2]”在音乐领域中,对于“内心听觉”的相关理论、实践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声乐与器乐、视唱练耳、作曲等课程中。音乐心理学家普凯元将内心听觉的定义:“音乐内心听觉是内心(实际是头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它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听觉意象。意象是过去感知事物的再现,既是记忆的重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可见,内心听觉是一种再现和创造的隐性思维活动,它对于音乐家的个人成就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表演艺术的高度和造诣。那么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虽然以培养优秀的听众为主,但“聆听”也是一项非常的鉴赏技能。在课堂乐器教学中,“聆听”的形式以乐器演奏表现出来,本质上是对内心听觉的声音再现和集体创造,通过内心听觉的基础训练,学生会通过乐器演奏获得自己的音乐思想和创造力。
(三)听觉与内心听觉的联系
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建立在听觉上,而听觉的方式是通过内心听觉的途径从而实现的。具体来说,从音乐的实物展示——乐谱——呈现音乐的静态方式,在读乐谱时,内心听觉已经提前识别和判断一小节或几个小节的谱子了。通过内心听觉输入再到读谱的输出形式,这是读与听觉的关系;从乐谱的动态形式展现,通过内心听觉转化为视觉记忆,再写出音乐。通过内心听觉输入再到写谱的输出形式,这是写与听觉的关系。以发挥内心听觉的载体:读与写,从而形成敏锐的音乐听觉。从以上论述看,音乐听觉的核心:读与写的实践。在小学课堂乐器教学中,音乐听觉的实现方式就是乐器表演。
二、小学课堂乐器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
在小学课堂乐器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课堂乐器的难易程度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这一阶段强调幼小衔接,所以在乐器选择上大多采用打击乐;第二学段(3~5年级),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掌握,所以在乐器选择上可以选择旋律乐器;第三学段(6年级),这一阶段是随着乐器学习的时间和经验逐步增多,学生掌握演奏技能、合奏、协奏等合作型的表现形式为主。根据这三个学段对学生学习课堂乐器的要求如何采用内心听觉这一途径来促进课堂乐器教学,这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第一学段采用打击乐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通过打击乐器学习节奏,以读与写的实践方式,展现出内心听觉所呈现的再现和想象该节奏的能力。当学生具有这样的内心听觉能力,再进行乐器表演,会有更敏锐的听觉和音乐表现力;在第二学段采用旋律乐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在这个阶段的读写实践,就有旋律线性和高低的区别,在节奏感的基础上更丰富些;在第三学段主要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和声层次感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在这个阶段的读写实践,会相对复杂和立体感。总之,随着学段的攀升,以内心听觉培养的读写实践所呈现的听觉能力,会越来越促进课堂乐器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第一学段——打击乐先行
在第一学段中,课堂乐器教学一般以伴奏、齐奏的打击乐器教学为主,从熟悉的童谣、民歌中将节奏按照句子形式分离出来,采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节奏读写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再逐句进行节奏教学,可利用节奏卡片的形式多样化教学。这样从节奏读写训练中的内心听觉得到多次重复学习,再根据歌曲所适合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体现到“由内而外”散发的音乐感知。
以接力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简谱)一年级下中的第一单元 演唱歌曲《溜溜歌》中第一乐句(如图1)为例,这首歌在进行课堂乐器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完整演唱旋律和歌词的基础。《溜溜歌》是一首轻快富有童趣的苗族民歌,音域在c1~a1,由5小节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采用同头换尾的手法,所以整首旋律符合该时期儿童音域,节奏上几乎相同,所以采用第一句为例进行课堂乐器教学。第一,将第一乐句的节奏分离出来(图2),教师带领学生口读、手拍该节奏;第二,将这两小节的节奏用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将卡片递给指定学生进行口读节奏以及默写节奏,反复背诵节奏,锻炼节奏记忆;第三,在前面两个环节对整句节奏进行读写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内心听觉。根据这句节奏,加入铃鼓伴奏。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可以采用伴奏、唱奏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发挥学生内心听觉的节奏再现能力,还可以进行节奏改编、创作等,将内心听觉的想象力发挥出来。
图1
图2
(二)第二学段——选择合适的乐器
在第二学段中,课堂乐器教学注重乐器的选择和旋律学习。通过第一学段的打击乐器的学习,学生对课堂乐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学段中选择合适的乐器对于学生来说是对音乐学习兴趣的延续;学生对节奏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旋律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形式。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肯定了旋律的重要性:“旋律是听者以前的经验和音列的一定特征的共同产物。人们懂得属于他们自己文化的旋律习惯。[3]”发挥内心听觉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旋律的理解和内化;在具体的课堂乐器教学中应遵循以上教学步骤,才能在乐器教学过程收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阶段可以采用的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分为4类:“1.簧片类乐器:如口风琴、口琴、半音阶口琴等。2.吹管类乐器:如竖笛、竹笛、陶笛、葫芦丝、排箫、中式印第安笛等;3.弹弦类乐器:如尤克里里、中华小四弦等。4.敲击类乐器:如木琴、钟琴、铝板琴及奥尔夫音条乐器等。[4]”从以上四类简易乐器的共性来看,它们都可以演奏旋律以及采用不同的乐器组合进行演奏;从它们的个性来看,在材质、演奏形式等都各有不同。总之,在这个学段,教师根据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选择适合的课堂乐器进行教学。
选择合适的课堂乐器是整个教学进行的第一步,采用乐器演奏的曲目也至关重要。该学段的曲目节奏更复杂、旋律更动听、音域更宽广、乐曲小节数更多,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3~5年级的曲目,《花之歌》《小白船》等。演奏曲目的重心在于旋律的学习,以四年级下《踏雪寻梅》第一乐句为例如图3。首先,转换谱面,将这个乐句转换成柯达伊教学法中所使用的五线谱教学的形式;其次就是互动演唱,培养学生读写能力。采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的音准,学生将柯尔文手势学会后,可以分组检查旋律音准是否到位。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用柯尔文手势、另一组进行演唱(读节奏)。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乐句已经有了听觉记忆了,接下来就是默写、听写乐句节奏和旋律,将乐句落实到视觉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写训练培养了学生内心听觉中再现能力,对于乐器演奏来说,学生就把内心的音乐通过乐器这一媒介齐奏或伴奏表现出来。
图3
(三)第三学段——乐器的和声思维
在前面两个学段中,采用读与写的实践形式将内心听觉落实于具体的课堂乐器伴奏、齐奏等教学中,奠定了学生对稳定节拍、旋律横向思维的发展方向。在第三学段的课堂乐器教学中,运用内心听觉的方法在调性基础上形成的纵向音响结合的和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纵向和声思维以及为演奏多声部音乐做准备。以陶笛为例,在课堂乐器教学中培养学生内心听觉。首先,要分析选择陶笛的目的:陶笛有单管和复管之分,因其音色优美,形制多样,音域宽广,其指孔音域从一个八度到三个八度,复管可以吹奏简单的和声音程[5]。陶笛在音色上可以分为高音、中音、低音等三种,对多声部音乐的演奏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其次是,内心听觉的训练:根据纵向和声同时发声的特性来看,将其拆分为单音旋律,进行读与写的训练,强化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属性;和声纵向结合,聆听整体音乐感觉,通过纵横相交的内心听觉,获得其音乐感知。在演奏多声部音乐前,先进行内心听觉训练,学生对音乐感知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思维,而是对音乐有一个立体的认知;最后,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将乐句通过陶笛“演唱”出来。
在多声部演奏教学中,对学生内心听觉的训练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还得加强课堂乐器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在合奏、协奏中学生如何发挥内心听觉来达到各个声部间的平衡也很重要。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内心听觉训练掌握好整首作品的曲式和声等;第二步,能够掌握的基本技能,更有甚者,达到“弦与指合”的记忆水准;第三,在多声部演奏中,各个声部把握恒拍的韵律、旋律的走向和声的纵向发展都需要与他人配合,注重团体意识。
三、内心听觉在小学课堂乐器教学中的意义
(一)唱奏融合桥梁:内心听觉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课以唱的形式表达音乐,乐器课堂以奏的形式表达音乐。两者共通点在于音乐,并不会因为两者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将其割裂开来。柯达伊教学法中对内心听觉的应用一般培养学生的“听、唱、读、写、创”等音乐能力,对于乐器教学依然很重视,例如利用固定唱名法配合竖笛吹奏等。课堂乐器演奏实际上将这些音乐通过乐器的不同表演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协调运作的能力。内心听觉在乐器演奏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以钢琴为例。在钢琴演奏中,如果没有内心听觉,那就是一个“全是指头而毫无灵魂”的钢琴演奏者[6]。可见,内心听觉是器乐演奏的灵魂,那么在课堂乐器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内心听觉。在歌唱教学和课堂乐器教学中两者相融的桥梁:内心听觉。
(二)打破教学单一思维:读写听唱奏
音乐教学中的读、写、听、唱、奏等能力应该聚焦在一节课中,可以将重心置于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学中做的思维逻辑。从整个艺术课程内容所体现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在保持原有学科逻辑的基础上,增强一体化和系统性设置,同时加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反映和体现生活逻辑,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关注并走进现实世界,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7]。在音乐课堂中,单一的基础知识、技能教授,形成“一首歌教到底,一首曲子奏到底”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思维拓展等能力。在一节课中有读写听唱奏等几个环节,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有学生喜欢演奏、有学生喜欢唱歌等,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5个教学环节,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仅是唱奏的表现形式,也可以采用读与写的形式丰富视觉、动觉等多感官思维。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在任何一节音乐课中,教学内容必须是承上启下的,有目的性、计划性地教学,而不是一时兴起;将读写听唱奏贯穿整个课堂,并减量教学内容,多探索教与学的过程。
结语
本文从柯达伊教学法中内心听觉的训练方法为基础,将其应用到小学课堂乐器教学中,其目的是更有效地促进该教学效果。内心听觉作为听觉更深层次的头脑思维活动,很难直观、明了地表现出来,那么采用读与写的音乐实践中,及时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是否有提高,如果能够快速而流畅地读出来、写出来,证明该学生的内心听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自然在乐器演奏中就有一定自信心,从而促进课堂乐器演奏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采用的写法与读法是杜亚雄的文章《认读唱写——走进柯达伊第二课》中所陈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