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人民性研究

2023-10-11王秋怡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人民性

摘 要: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人民性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丰富内涵的突出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人民性的含义、价值和意蕴区别于中国历史视野和西方视域,有着全面系统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人民性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历史选择和人民外交的本色,又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人民思想的精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对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性;中国外交;党性;以人为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收稿日期: 2023-07-10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3162021ZYQB01)。

作者简介: 王秋怡,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全国青年外交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主要从事习近平外交思想、全球治理和青年外交研究,E-mail:wangqiuyi@cfau.edu.cn。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性区别于中国传统人民思想和西方世界人民内涵,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一步升华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突出特点和关键所在。

一、人民的概念与发展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人民性有着自身独特性,既区别于中国以往历史视野下人民的概念和理解,又不同于西方社会人民内涵中强调的矛盾性,对它的深刻领会必须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人民观念的深入认知上。

(一)中国视野下的人民

人民一词很早便出现在中国各类文献中,它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独特的内涵与意义。

1.中国古代人民的含义

人民性的内涵来源于人民的概念与深刻含义。人民一词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早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词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指普遍存在的人或人类。《管子·七法》中有言:“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1〕此处人民指的是与鸟兽、草木共存于天地的人类。在唐人李冗所著《独异志》中亦有所书:“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2〕这里的人民也泛指人类。第二种指的是百姓、平民等。《诗经·大雅·抑》中提到了“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3〕,意为“安定百姓,谨遵法度,以防灾祸的突然发生”。这里的人民为百姓之意。《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了“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4〕这里的人民也指的是百姓,而大司徒的职责是记载百姓的数量来辅佐王。第三种含义是在第二种含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进一步强调了封建等级制度中所存在的对立性,在此种背景下,人民应理解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例如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

记载有“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车辇、珍异〔4〕”。这里的人民其实和牛马、兵器等一样,是质人(即对中国最古老经纪人的称呼)进行买卖交易的物品。

东汉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郑玄在给此处做注时,直接注为“人民,奴婢也”〔5〕。可见,这里的人民实质上指的就是奴隶、奴婢。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人民是一个更倾向于集体的概念或范畴,它的阐释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中国古代关于人民的三种主要含义见图1。

2.中国近代人民的含义

到了近代中国,人民一词的含义伴随着闭关锁国到国门洞开的转变也被赋予了新内容。当时的中国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正处于转型与变革之中,人民一词成为不同阶级、不同派别应对中国蜕变的主导思想和旗帜口号中最显著的一部分。

近现代意义上人民的概念早在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近代中国首份中文杂志《东西洋月考每月统记传》中已开始使用〔6〕。在中国近代由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中,人民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运动中人民的概念既包含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平等和对旧制度的对抗,又包含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有关人民思想狭隘的一面,即对满人的排斥和污蔑。地主阶级改革派(亦称经世派)代表人物、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目睹鸦片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后,逐步形成了“国以民为本”“民惟邦本”的人民观,他对人民的理解本质上是同捍卫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重视底层群众,在强调农本的同时,也提出了“工商皆本”“农商皆本”的口号,具有一定的开明性。另一位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在其代表作《海国图志》中也提到人民一词,如“治民者,秩满后,国王遣官察其政绩……育养人民之类,皆审其功罪之实……”“是时厄日度国(埃及)……每遣人民迁赴他方,开创教化”〔7〕。在“放眼看世界”的思想下,结合对他国的了解,魏源对人民含义有了一定的扩展,人民仍是王室和官僚之外的普通大众,但人民成为评判官吏(特权阶级)的重要因素,此外,人民也成为一国传播其影响力、开创教化的重要载體。地主阶级开明派(亦称洋务派)对于人民的理解是将其置于清政府统治之下的,洋务派认为所谓的“自富”“求强”最终的目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政府的利益远比广大人民的利益来得重要。

资产阶级维新派受到西方政治学说及自然科学理论等影响,对人民的认识打破了农民阶级及地主阶级的狭隘理解。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夫国也者……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8〕这里强调了人民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突破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传统思想。严复认识到了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因此,他强烈主张要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方式来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变中国积弱的现状。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在191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9〕另一位革命派代表人物黄兴指出:“盖国家者,非一人独有之国家,乃人民共有之国家。以人民为国家之主人……而亦情之至顺者也。”〔10〕此二人都表达了国家是由人民所构成的,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国家由人民来治理。可见革命派对人民的阐述既是对西方人权思想的一种反映,更是对当时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积极回应。

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等认为人民的权利应该现实化,不应该处在西方宪法概念的框架下成为脱离人民真正需求的形式上和文本上的权利。人民应该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由全体人民执政来反对外来的压迫和屈辱。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念深刻影响着早期共产党人,他们将马克思的一些著作引入中国。尽管在翻译马克思著作的过程中存有“中国化”现象,如将人民翻译成庶民,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综上,近代历史上一些阶级对人民含义的阐释见表1。

从近代中国对人民含义剖析的演变可以看出,这一变化的过程是中国逐步打开国门深入融汇中西思想的过程,也是中国面对国际格局变化,勇于摆脱积弱状态的不断尝试,更是中国自我发展道路探索逐渐走向成熟的深刻体现。

从中国古代到近代对人民内涵的理解可以看出,中国始终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同时也给人民的概念抹上了浓郁的阶级划分色彩,人民往往指的是某一群或一类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下,人民成为包容性极强的概念,也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核心概念之一。进入新時代,人民至上原则得到进一步体现,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

(二)西方框架下的人民

相较于中国近代,西方有关人民的释义更具有延展性、共同性和矛盾性。人民这一概念在西方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时期,人民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与东方相比,西方从未经历过像中国一样的大一统时代,没有地域疆界的束缚,西方的思想更具流动性和外溢性。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随后所带来的欧洲格局的变化,人民这一概念在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宗教改革等运动后逐步跨越地域范畴,特别是在经历过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西方对人民的理解渐渐趋同,直至现在。西方人民内含的共同性体现出人民与国家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近现代,西方关于人民的解释始终无法脱离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形成的民族国家的框架。在西方社会,人民构成了道德舆论的共同体,民族组成了文化思想的共同体,二者统一于国家这一复杂共同体中,可以说“共同体”概念始终贯穿于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人民一词在西方视域下又带有明显的矛盾色彩,矛盾体现在一方面在共同体的框架下强调共有的利益和集体的目标,但另一方面也强调自我和个性的凸显,从欧洲历史上几次重大运动中便可察明。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人民性的阐释逻辑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在中国面临国内、国际新形势、新变化、新发展的局势下所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理论,其中也蕴含着深远的人民性思想,其人民性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人民性的历史逻辑

不同于近代中国各派对人民理解的繁杂与狭隘,也不同于西方对人民认同的矛盾性,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性既吸收了历史进程中人民理论的有效成分,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历史纵深感。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性突出强调了中国外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外交为人民的理念。

1.人民外交始终是中国外交的本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人民一词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具体实践基础上的党的显著标识,人民外交始终贯穿于外交思想的发展。在毛泽东外交思想中,他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各个国家的事情应当由各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去管,任何外国无权干涉〔11〕。国家间应相互平等、尊重各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尊重各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成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由来和依据,也成为了毛泽东外交思想中人民本色的突出体现。基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所提出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邓小平外交思想既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江泽民外交思想强调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必须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胡锦涛的“和谐世界观”是21世纪人类谋和平、求发展的新观念与新道路,它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激发了全世界人民共建互信、深化合作的信心与决心。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客观理性看待人类的发展前途与命运,形成了一系列能够深刻反映人类发展切实需要和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引领,习近平的这些外交思想中蕴含着系统化、多维化和时代化的人民性,是历史与时代的统一,是对中国外交思想中人民外交的巩固、深化和拓展,更是对人民外交的凸显、升华和飞跃。

2.以人为本是中国外交的必然选择

中外历史的变迁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国家、政府的外交政策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民性,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中屹立不倒。近代中国的清政府沉醉于昔日“天朝”的幻觉中,在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船坚炮利一步步打开国门时,或是有限抵抗,或是妥协,或是寄希望于他国的调停,只要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完全置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尽管随着局势的恶化,清政府也曾进行变法与改革以期扭转颓势,但只要触及自身的核心利益,清政府便以自保为本,使得改革折戟沉沙。而纳粹德国不顾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疾苦,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最终在内外交困下,被反法西斯人民推翻。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12〕,一国外交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发声,这个国家才能站得牢、站得稳、靠得住。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人民性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在时代的变革潮流中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在面临当今世界重大问题时给出的中国回应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逻辑,它既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精华,还创造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了层次丰富、特点鲜明、理论完备的思想体系,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其理论逻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丰富的理论源泉,其中庸之道、反博弈思维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使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性更富民族性和实践性。

(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庸之道认为事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事物间可以相互转化。事物存在着非此非彼、可此可彼的状态,这种状态很难明确区分或使区分恒常化。中庸思想还认为有些事可以泾渭分明,但有些事不能。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相辅相成。中庸之道的哲学思维强调事情的处理决不搞强加于人、强求一律的方式,不讲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解决办法。中庸之道强调事物既黑又白、可白可黑,事情的解决取决于改变,相信改变的过程具有可塑性。在国际关系中也存在非敌非友的状态,多数国家既竞争又合作。孔子把不偏不倚、守常不变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用中庸之法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中庸就是持中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天下之大本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立而不倚,无过无不及,合于度的要求,恰到好处,这就是最完善的办法。中庸提倡通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寬容来实现和平〔13〕。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在利益面前更为从容不迫,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放眼长远的发展,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合作共赢”“共建、共商、共享”的理念体现了规避风险与冲突、营造长期和平发展的中庸思想。

(2)反博弈思维。作为一种复杂思维的反博弈思维,它强调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元互动等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东方思维更倡导反博弈思维。近百年来,人们深受博弈思维之害,总是想着对弈、对抗、较量、胜负、竞争,而共赢就是属于典型的反博弈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中更强调事物两面性,这正是东方思维认识事物的法宝,即不要一味谋求制胜之道,而是寻求良性互动与互促。

(3)海纳百川的气度。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也就是包含与包容。中国学者钱穆认为:“西方人贵分不贵合。中国人讲究是和合与同化。”〔14〕“和”并不等同于一致,不等于“同”,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5〕。君子能够在坚持个性的前提下协调彼此,但不盲目附和,而小人表面上一致,实际上并不协调。“一国两制”体现了包容,两种不同的东西可以共存与相融,包容的关系一是强调如何处理好差异,二是主张多样性。求同存异、平等互利是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条件,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要重视求同,着眼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对各方有利的事情先办起来;要善于存异,承认差异,正视差异,在求同与合作中妥善处理差异,我们决不能把差异看成异端,也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事实表明,不能求同存异,老想闹对立,不能平等互利,老想占便宜,世界就不能安宁,自己也会孤立〔16〕。

和谐之基础乃为包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要做到人和,就必须与人为善、与人为伴、和睦相处、相互扶持,不为一己之利、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这也就是不结盟的含义。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协和万邦,讲信修睦,善解能容。孔子认为:“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7〕而在国家间相处之道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18〕。

2.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民族与民族关系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归纳、总结、阐明近代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实质和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主张民族平等与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倡导民族自决、支持民族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中都刻有“民族”和“人民”的烙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谈到了民族平等问题,认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如果批判的语言正确无误,那么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19〕。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曾经指出:“民族独立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基础。”〔20〕关于民族独立,恩格斯又指出:“每个民族都必须获得独立,在自己的家里当家作主”〔21〕。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反对民族压迫等这些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精髓也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充分体现。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历史的车轮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碰撞中向前发展,虽各有差异,但应平等相待、和谐共处。与其他各国相处,中国始终着眼于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利益,尊重和维护各国的核心利益,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实现,反对狭隘的利己主义和霸权主义,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植于对全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和谐与发展、和平与共赢是时代的主旋律,但国际社会仍充斥着战争、疾病与动乱,如何面对和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与挑战,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所遇到的难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逃脱这一“灵魂之问”而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恰逢其时,它跨越了地域、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边界,有力彰显了广阔的人类胸怀和强烈的时代担当。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22〕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是主张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级的自由联合体,其终极目标是人类的最终自由和解放〔23〕。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体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共同体的构成是由自由的个人作为基础的,个体只有按照共同体的内部规范或规则行事,即符合共同体的价值产生了认同感,才会获得内部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同样,置于共同体之下的每个个体之间也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需要在个体的短期利益与共同体之间的长远利益中做出平衡。因此,共同体又体现出了个体与整体、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历史视野、时代诉求、致思方式有机结合,是应对世界变局所给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为基础,面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求同存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努力构建公正合理、互鉴互荣、利益相融的国际新秩序,以应对和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人的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有机构成。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社会、民族与民族关系、国际政治体系、国际经济交往、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等相关理论以及对未来国际关系的研判中无一不包含着人的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思想充分阐释了人、交往、社会(包括国际社会)的三位一体,并将国际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结合起来〔24〕。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组织形态将是一个“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和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25〕。恩格斯在论述人的解放思想时提到:“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6〕人的解放即把人从自我、社会和自然界解放出来。

习近平外交思想鲜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这一系列的理念适应了时与势的发展,是在各国主权平等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合作与发展来相互推动和促进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是追求和平、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联相通。中国人民始终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不公平的国际秩序。在此基础之上,习近平外交思想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凝聚人民力量,发挥人民作用,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了有效的中国方案。

3.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早在1835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认识到:“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27〕这表明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树立起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思想。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进一步提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28〕这更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中,人民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利益的根本所在。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念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毛泽东时期,在与党内各种思想作斗争后,毛泽东总结出了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一定不能脱离群众的铁律。抗日战争时期,他又得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一真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邓小平时期坚持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动力,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江泽民时期倡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和要求党的一切工作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时期推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问题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接过历史发展的重任,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场。作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傳承,概括来说,习近平外交思想强调中国外交“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与“人民做主”这三点,以人民为核心,突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国外交的力量源泉”〔29〕。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国人民怀有深情厚爱,也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30〕。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全球治理的深度参与,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而且有信心、有能力同世界各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31〕。中国始终坚持外交为民理念,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扎根于人民,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在外交中的作用,中国外交工作才能办得更好。当前,国际局势动荡,战争与冲突对全球安全造成巨大破坏,中国始终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2〕。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人民性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外交思想着力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精华,其人民性更是彰显了中国气度、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还是国际社会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都需要习近平外交思想,因为其关注人类命运,以“人类发展、人类解放和人类和平”为最终奋斗目标。

1.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都需要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中国与世界空前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33〕。习近平外交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作为假设,强调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联系性和共同性。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中,政治、经济、安全、社会等问题相互交织,很难将问题简单区分为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抑或是安全问题,也很难将一个问题定义为绝对的国内问题或国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如何推动世界发展、怎样构建国际关系体系,如何发展中国外交、怎样发展中国外交等一系列事关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给出适应新形势的回答。习近平外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外交在新时代的实践需要,更表明广大人民对于系统、科学、全面理论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绘制了外交蓝图,而且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和追求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指导。

2.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特殊激荡的时刻,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方案。中国作为特殊的大国正在实现规模崛起,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是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是全球性大国、新兴发展中大国,与世界的关系密切,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在全球体系维护,国际机制建设,国际体系多边化、多元化、多中心化的推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经济全球化也具有助推作用。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密切相关,相互扶持。中国经济正进入扩展期,外交也处于转变之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

习近平外交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开拓创新,继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34〕。在提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习近平强调:“面对变局,最根本的是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抓住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诉求,走合作共赢道路”〔35〕。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改革国际旧秩序、推进习近平外交思想提供了契机,习近平外交思想紧抓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命运共同体的稳定扎实推进将有助于在经济全球化大势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目标。

习近平外交思想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推陈出新,美美与共,为解决人类普遍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人民性的内涵特征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人民性,立足于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人民性有着深刻的内涵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外交实践的归纳总结与创新发展。

(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6〕,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选择。中国外交作为内政的延伸,始终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对外友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任。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说就是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而人民性是党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外交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37〕。中國外交离不开党的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和准确把握,中国外交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外交。中国外交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与时代的职责与担当,不仅要为国、为民负责,也要对世界尽责。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党的根本领导下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深刻需要,是在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基础上对中国外交的准确定位和深刻凝练,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其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习近平外交思想从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二是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三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四是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建设;五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六是积极向全球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系列成果无一不造福于世界人民,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特色之一便是人民性。

在人民性基础上,习近平外交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理念、建党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38〕、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以及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系列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创新不断融入自身理论框架,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深刻、系统、完善和动态的理论性。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体现在科学的辩证思维上,它强调中国与世界既有不同又相通,既有区别又联系,是对内与对外、改革发展与开放协调统一起来的科学决策与战略布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体现在前瞻性的思考、全局性的统筹、战略性的布局、整体性的推动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系统体现在持续解决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完善体现在既洞察历史变迁,又把握时代脉搏,更是引领未来潮流;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动态体现在它从不是僵化、封闭的,而是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和理论,完善自我,为中国和世界提出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空想且不可行,实干方可兴邦。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卓越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不断开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倡议引领下,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计200多份的“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提质量、拓领域、优项目、搭平台,铸就共同发展的光明之路。同样在201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中国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外交价值观〔39〕,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目标之一。在人类面对巨大挑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持续加重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统筹安全问题,加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强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包容,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型国际关系的提出,是对旧式国际关系和现有国际关系的反思、创新与发展,在新型国际关系的框架下,中国积极构建伙伴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交国数量从172个增加到182个,伙伴关系从41对增加到113对〔40〕,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劝和促谈地区冲突,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通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中亚峰会等主场外交,促进国家间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体现在该思想将纷繁复杂、抽象的理论根据中国外交和世界形势发展转化为具体、务实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同时,通过中国的外交实践,习近平外交思想也进一步体现了自身所蕴含的指导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从近代中国对救亡图存艰难道路的探索,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改良及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习近平外交思想从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并根据中国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发生的具体实践,不断守正创新,展现了中国外交在全球的新面貌。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传承性体现在: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改革和完善对外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新时代外交外事队伍建设,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二是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得到了传承。中国外交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坚守公平正义、捍卫国家主权、互利共赢、外交为民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三是传承了中国外交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中国外交不仅仅要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还要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深远意义。中国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强大和发展是人类福音。中国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逐步强大以及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现实昭示了一个前景,中国不仅要对自身发展做出努力,也要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体现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于人类和平发展的庄严承诺。中国要对人类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当今新的动荡与变革期,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的今天,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显得难能可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性不断凸显,中国外交不断革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方案,无论是正确义利观,还是亚洲新安全观,抑或是“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都是中国外交正在向“奋发有为”转变的重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视为新时期中国的一项大战略,它连通了“中国梦”与“世界梦”,将诸多新思想、新实践等囊括其中,成为重塑中国与世界关系、改善人类命运的伟大行动。这些革新与创举都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和使命担当融入其中,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傳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四、结语

习近平外交思想基于历史、关注当下、关注中国和人类的命运,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引领性,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诸多国际性挑战、危机、陷阱提出了化解之道、治世良方。同时,习近平外交思想关注决定人类命运的世界文明、全球化等诸多世界性重大问题的特点和走向以及决定全球稳定的大国关系发展态势,对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加符合人类发展反映着中国东方智慧和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这些理念、主张和方案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从理论到实践、从单边到多边、从局部到全局、从地区到全球的真正的符合全人类共同发展利益的人民性。

参考文献:〔1〕

管 仲,著.管子精华〔M〕.刘銮娇,译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28.

〔2〕李 冗.独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51.

〔3〕屈万里.诗经诠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375.

〔4〕崔高维,校点.周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7,26.

〔5〕李光坡.周礼述注〔M〕.陈忠义,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43.

〔6〕巩建青,乔耀章.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J〕.理论与改革,2017,(6):92.

〔7〕魏 源.海国图志(中)〔M〕.长沙:岳麓书社,1998:1099,1107.

〔8〕梁启超.梁启超谈修身〔M〕.南昌:百华洲文艺出版社,2019:17.

〔9〕孙中山.民主与共和:孙中山读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56.

〔10〕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315.

〔11〕韩荣璋,肖德才,邵和平,等,主编.毛泽东思想研究十五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65.

〔12〕中共中央宣传部、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1.

〔13〕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53.

〔14〕钱 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8.

〔15〕孔 丘,著.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99.

〔16〕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29-630.

〔17〕孔 子,孟 子.论语 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03.

〔18〕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1.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4-19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62.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63.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23〕尚 伟.中国外交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践行与创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2):127.

〔24〕花 勇.国际社会的交往构成——交往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J〕.国际观察,2014,(5):52.

〔25〕李爱华,高继文,于光胜,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7.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

〔29〕中共中央宣传部、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1.

〔30〕杜尚泽,李学仁.习近平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01).

〔31〕王 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外交开辟新境界〔N〕.人民日报,2017-12-19(09).

〔32〕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26(02).

〔33〕马占成.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01).

〔34〕杨洁篪.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EB/OL〕.(2019-09-021)〔2023-04-20〕.https://cpc.people.com.cn/n1/2019/0902/c64094-31331718.html.

〔35〕马小宁,杜尚泽,管克江,谢环驰.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17-07-06(01).

〔36〕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01).

〔37〕王 毅.党的领导是外交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EB/OL〕.(2021-03-07)〔2023-05-19〕.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07/c_1127180016.htm.

〔38〕王 磊.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EB/OL〕.(2018-03-23)〔2023-05-19〕.https://theory.gmw.cn/2018-03/23/content_28086671.htm.

〔39〕赵永琛.试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辩证统一性〔J〕.国际问题研究,2018,(2):3.

〔40〕张玉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与实践〔EB/OL〕.(2023-03-29)〔2023-05-19〕.http://cn.chinadiplomacy.org.cn/2023-03/29/content_85199262.shtml.

The Study on the Peoples Character in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Diplomacy

WANG Qiuyi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diplomacy ar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Chinas foreign work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Peoples Character is the outstanding embodiment of rich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diplomacy. The meaning, value and implication of Peoples Character in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diplomac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and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histor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ogic. Peoples Character in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diplomacy does not only embody the historical choice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and the essence of peoples diplomacy, but also absorb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arxs thoughts on the people, and enrich the Marxis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is the unity of the Party spirit and the Peoples Character,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un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has play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Key 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diplomacy; Peoples Character; Chinas diplomacy; Party spirit; people-oriente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責任编辑:陈艳艳)

猜你喜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近期学界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综述
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
“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及前景展望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