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酶制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工艺优化研究

2023-10-11赵小艳

山西化工 2023年9期
关键词:聚乙烯醇酶制剂乳化剂

赵小艳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0 引言

作为从生物体中提取的酶制品,酶制剂带有一定酶活力,在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应用能够体现出较强专一性和催化性能。制备酶制剂微胶囊,可以通过酶固化选择合适壁材,通过控制释放时间对胶囊表面活性进行调解,增强酶作用选择性和针对性。品质佳的酶制剂微胶囊大小均匀,同时拥有良好分散性,体现出较高酶活力。目前可以采用的制备方法包含流化床涂布法、干燥浴法、分子包埋法等,其中干燥浴法相对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应用相对广泛。

1 酶制剂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分析

利用微胶囊化方式对游离酶进行固定,能够改善生物酶性能。但目前在酶制剂微胶囊制备方面,采用的制备工艺多存在一定缺陷。如采用流化床涂布法,需将粉末状芯材悬浮在上升气流中,使表面喷涂成膜液,然后利用溶剂挥发等方式干燥处理,促使表面形成包被区,达到一定厚度后获得微胶囊化颗粒[1]。应用该方法可以加快生产速度,获得较高纯度产品,但需配备专门设备,产生较大能耗的同时,耗费较多成本,给工艺应用推广带来了阻碍。采用分子包埋法将环糊精当作载体,从分子水平上实施包结,同样成本较高,且无法对大的酶分子进行包埋。相较于其他方法,干燥浴法划分为水浴和油浴两类,分别用于制备以水溶液和油性物质为芯材的微胶囊,由于酶制剂的壁材多选用疏水性高聚物,并使用二氯甲烷等沸点更低的有机溶剂,因此多选用水浴干燥法[2]。应用该方法,将壁材和芯材融合配为W/O 水型乳液,添加至外相溶液中,可以获得W/O/W 多重乳液。经过加热、搅拌、萃取、冷却等处理,可以去除溶剂,获得微胶囊。应用该方法制备酶制剂微胶囊,能够在温和反应条件下进行,整个流程较为简单,能够降低成本。但与此同时,要求保证多重乳液体系稳定,需要通过加强工艺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应深入研究工艺优化问题。

2 酶制剂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2.1 实验设计

2.1.1 实验条件

采用α-淀粉酶液作为芯材,要求酶活性达到8 000 U/mL,使用聚己内酯作为载体,其相对分子质量(Mn)分别为20 000、50 000、80 000,另外,准备二氯甲烷、聚乙烯醇、可溶性淀粉、柠檬酸、碘、磷酸二氢钾、乳化剂span80 等试剂,均为分析纯。通过开展单因素实验,对聚己内酯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浓度、乳化剂和聚乙烯醇质量分数、油水比几项参数指标进行调整,确定各因素给酶制剂微胶囊形貌、粒径带来的影响,可以对最优工艺条件进行确认。实验仪器包含T18 数显均质机、PLS-1810 低温恒温水槽、DZF-6050 真空干燥箱、Eclipse E400POL 光学显微镜、HITACHI/TM-3030 扫描电子显微镜、7502-PC 分光光度计和AL104 电子天平。

2.1.2 实验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利用W1/O/W2双乳液进行微胶囊制备,在二氯甲烷中先添加适量聚己内酯,溶解后可以构成油相,聚已内酯质量浓度分别为20、30、40、50 mg/mL。对α-淀粉酶溶液进行配制,可以构成内水相,即W1。倒入油相中,添加乳化剂,质量分数分别为2%、2.5%、3.0%、3.5%。在冰水浴条件下,使均质机达到7 000 r/min 转速,经过3 min 处理后可以获得初乳液W1/O。制备聚乙烯醇溶液,即W2,向其中缓慢添加W1/O 初乳液,添加量分别占W2的2%、2.5%、3.0%、3.5%。使均质机达到5 000 r/min 转速,经过5 min 处理后,可以获得复乳液。温度提升至38 ℃,在200 r/min条件下进行搅拌,促使二氯甲烷迅速挥发,悬浮液中将产生微胶囊球体。在5 000 r/min 条件下对悬浮液进行离心,经过10 min 后,反复洗涤、离心3 次,将产物移至烧杯中,在真空条件下干燥、冷冻,能够获得微胶囊。

2.1.3 测试方法

对酶制剂微胶囊的品质展开评价,主要从物理特性上进行分析,确定囊和囊之间能否较好分离,并确定颗粒大小是否均匀,保证结构具有良好弹性和可塑性。为此,需要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测试,将微胶囊放入到水中,利用激光粒度测试仪进行粒径检测。在形貌测试上,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确认。此外,需要采用吸光度分析法对微胶囊载药量进行测定。利用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子链中葡萄糖苷键切断,生成葡萄糖、糊精、麦芽糖,促使淀粉对碘显色的反应消失,由原本蓝紫色转变为红棕色[3]。而酶活力越强,颜色变化越快。完成固定反应后,可知载药量为酶体积和微胶囊质量的比值。对微胶囊释放性能进行测试,可以在10 mL 磷酸缓冲液中添加50 mg 制备的微胶囊,在恒温水浴锅中经过30 min 加热。取1 mL 上层清液,利用光度计进行酶的吸光度测试,可以确定释放效果。

2.2 实验结果

2.2.1 聚己内酯使用带来的影响

实验使用的聚己内酯作为高分子材料,具有半结晶的特点,用于制备微胶囊需要经过熔化、结晶处理。而材料结晶将受到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即相对分子质量越高,材料结晶温度越高。在聚己内酯质量浓度达到50 mg/mL,乳化剂质量占比达到3%,聚乙烯醇质量占比达到3%、油水比为1∶7 的条件下,逐渐增加聚己内酯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发现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平均值随之增加。分析原因可知,在拥有更大相对分子质量时,意味着油相可以获得较大黏度,促使微胶囊的壳层厚度随之增加。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时,微胶囊可以快速结晶,但在溶剂难挥发的情况下,存在容易黏结的问题。在相对分子质量达到80 000时,可以确保微胶囊颗粒均匀,同时获得良好分散性,但与相对分子质量达50 000 时制备的微胶囊比较,彼此间差异不显著。为避免壳层过厚给后续活性酶释放带来困难,最终将聚己内酯相对分子质量设定为50 000。

从聚己内酯质量浓度变化上来看,在其他参数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浓度增加将促使微胶囊粒径平均值有所增加,如表1 所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破裂量不断增多情况。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油相黏度的持续增加,将造成溶剂难挥发,成球过程中也容易因粘连发生破裂。而使用相同量的乳化剂,颗粒越大越难稳定,固化时越容易出现破裂情况。综合考虑颗粒大小和完整性等问题,需要将聚己内酯浓度设定为30 mg/mL。

表1 聚己内酯浓度实验结果

2.2.2 乳化剂和聚乙烯醇使用影响

对乳化剂和聚乙烯醇用量进行调整,从实验结果来看,同样会给微胶囊性能带来影响。对乳化剂用量进行调整,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形成的乳液越稳定。在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以下时,乳液将会迅速分层,且分层高度较大;在质量分数提升至3%的条件下,经过20 min 后乳液才开始分层,分层高度较小;而质量分数提高至3.5%,乳液也将在20 min 后缓慢分层,与3%比例下的分层效果接近。乳化剂的使用主要会对乳液稳定性产生影响,继而对后续制备工艺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将乳化液用量设定为3%。而使用聚乙烯醇,将给微胶囊粒径带来直接影响,随着质量分数从2%提升至3.5%,微胶囊平均粒径值从5.3 μm 减小至2.7 μm。分析原因可知,在聚乙烯醇用量较少时,无法对乳液进行稳定,引发粒径分布范围宽的问题[4]。但从分散性角度来看,在聚乙烯醇质量分数达到3.5%时,由于配制的复乳黏稠度增加,同样会引发乳液不稳问题,造成微胶囊在固化过程中出现粘连问题,因此最终需要将聚乙烯醇用量设定为3%。

2.2.3 油水比变化带来的影响

所谓的油水比,实际就是油相和内水相的比值,将给微胶囊固化成球效果带来影响。在实验过程中,结合以往经验,可以将油水比分别设定为1∶7、1∶8.7、1∶11.7 和1∶17.5,从对应的微胶囊粒径平均值来看,分别为3.38、3.23、3.36、3.11 μm,彼此间的差异不大。但从溶液颗粒大小来看,油水比较小,将导致大颗粒存在。而适当增加内水相的比例,能够避免乳液与大颗粒发生过多碰撞,保证乳液稳定。但内水相过大,将造成产量下降。综合各项因素,最终需要将油水比设定为1∶8.7。

2.2.4 工艺优化效果分析

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最终能够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将聚己内酯相对分子质量设定为50 000,质量浓度设定为30 mg/mL。与此同时,需要将聚乙烯醇和乳化剂质量分数统一设计为3%,油水比取1∶8.7,然后进行酶制剂微胶囊制备。从产品物理性能上来看,获得的产品表面光滑、粒径均匀,平均能够达到3.1 μm,体现出良好的分散性。为确定微胶囊的载药量,需要取3 份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测试,在萃取液体积达到10 mL,微胶囊为0.05 g 的条件下,酶体积在2.2~2.7 μL间变化,载药量在44~53 μL/g 范围内。对微胶囊进行热分析,可知聚己内酯熔点达到56 ℃,因此需在60~80 ℃条件下对悬浮液进行加热,确定微胶囊释放性能。如表2、图1 所示,随着温度的增加,微胶囊释放性能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分析原因可知,刚开始随着温度的增加,微胶囊可以加快熔化,从而体现出良好释放效果。但温度超出70 ℃后,受淀粉酶温度条件影响,将造成酶活性变差,因此需要将悬浮液加热温度设定为70 ℃,确保可以达到55%释放性能。

图1 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微胶囊释放性能

表2 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微胶囊释放性能

3 结语

针对酶制剂微胶囊制备难题,通过开展α-淀粉酶和聚己内酯微胶囊制备实验,确定聚己内酯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醇质量分数、油水比等单因素给微胶囊形貌、粒度和性能指标带来的影响,能够提出最优工艺条件。从分析结果来看,在聚己内酯相对分子质量达到50 000、质量浓度达到30 mg/mL,油水比为1∶8.7,聚乙烯醇和乳化剂质量分数均为3%的工艺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粒径均匀、光滑致密且分散的酶制剂微胶囊,达到55%加热释放性能和44~53 μL/g 的载药量,能够为制备高品质生物酶胶囊产品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聚乙烯醇酶制剂乳化剂
复合乳化剂对草鱼生长及脂代谢的影响
改性复合聚乙烯醇食品包装膜研究进展
酶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聚乙烯醇胶粘剂在育秧纸钵中的应用
我国饲料酶制剂研发与应用实践
一种新型酚化木质素胺乳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聚乙烯醇/淀粉纳米晶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酶制剂浓缩方法研究进展
斯泰潘实现清洁技术重大突破——研发出新型水基乳化剂
乳化剂对AM/AMPS反相乳液性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