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家训赋能大学生精准思政:由来、要旨与准则
2023-10-11宋祥勇温晶
宋祥勇 温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训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并将其赋能大学生精准思政,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精准思政工作水平的应有之义。
一、赋能之源:中华优秀传统家训的历史底蕴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源远流长
远古时期的五帝“禅让”与家学世传,孕育了传统家训的萌芽。西周开始,家训逐渐产生。春秋以降,儒家思想蕴含的道德规范与诗书伦理逐渐被传统家训奉为圭臬。西汉以后,与家训相关的概念如家教、家学、家戒、门法、门风等产生。两晋南北朝时期,家学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此时出现的《颜氏家训》,体例完备、内容全面、立论公允、务实细致,集前人家训思想之大成。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读书科考也成为家训的重要内容。宋元时期,传统家训逐步走向繁荣。明初至清代前期,是传统家训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家训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清代后期,传统家训整体衰落,但也不能全盘否定。曾国藩的家训被誉为传统仕宦家训的巅峰。洋务派家训中的新思想是在守旧中出新,维新派、革命派的家训,是传统家训的开拓和转型。
(二)中华优秀传统家训著述丰厚
第一,诫子书和遗训。诫子书是家长对子孙教诫言论的记载,内容较有针对性。如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清代曾国藩的《致纪泽·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教导儿子要早起、守恒、厚重。遗训是古人临终前以遗嘱的形式对后事的交代和对子孙的期望。如南宋陆游的《示儿》希望王师北定中原、九州早日统一。
第二,家训著作。早期的篇幅较短,如东汉班昭的《女诫》。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教著作,被后世推为“家训之祖”。此类著作影响较大的还有北宋司马光的《家范》,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明代庞尚鹏的《庞氏家训》,清代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等。
第三,宗规族诫。宋元以来,宗族组织仿效或撮录名人的家训条目,制定本族的宗规族训,以供族人阅读遵守。此类家教几乎所有宗族的族谱或祠堂中均有涉及,数量极多。它兼有说教和管教的内容,带有家族私法的性质。
第四,蒙学著作与读物。蒙学著作有的侧重于讲训诲儿童的方法和意义,有的侧重于对儿童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较有影响的蒙学著作有宋代王应麟的《蒙训》、朱熹的《童蒙须知》,明代王守仁的《训蒙教约》,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蒙学读物是传播知识的启蒙课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第五,家训丛书与类书。宋代以来,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将有关家训著作合编为丛书,或者撮抄家训精华,分门别类地编成类书。如宋代刘清之的《戒子通录》、张时举的《小学五书》,明代赵南星的《教家二书》,清代张伯行的《养正类编》、贺瑞麟的《蒙养书十三种》、陈宏谋的《五种遗规》等。
二、赋能之要:中华优秀传统家训的时代价值
(一)家国一体的情怀
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家国一体的情怀才不断弘扬与光大。家国情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的分封制。家國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形成了血缘与政治共同体。他们彼此间既是亲属,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庭。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家国天下”却得以在大一统的新型秦汉体制中更新换代。汉代独尊儒术构筑了此后两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由此可见,在家国同构现实基础上产生的家国一体的情怀,不但是历代仁人志士实现人生崇高理想的路径,也成为传统王朝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
(二)为人处世的规范
孝悌忠信、勤俭谦虚、见贤思齐、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为历代家训所重视。
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后文接着论述“居家切要,在‘勤俭’二字。”勤可分为劳作上的勤快和不懈的进取精神,俭可分为用财上的节俭和生活中的淡泊习惯。勤可以成业,俭可以养德。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行。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六种“谦德”恭、俭、卑、畏、愚、浅,至今仍有警示意义。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专门开辟“慕贤”强调:“与善人居”。《颜氏家训》还专门论述了资身有术、有所专长,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要热爱本职工作。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和睦乡邻是劝人为善的基本要求,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基本标准。清代蒋伊在《蒋氏家训》中就对此反复强调。
(三)自立自强的操守
自立,就是要有脱离父母独立生存的能力;自强,就是要有高远的志向和矢志不渝的韧劲。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女及早自立的同时,也希望子女能自强不息而有所成就。西汉司马谈临终之时教导儿子司马迁:“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哉,汝其念哉。”司马迁含泪立誓,绝不懈怠。此后,司马迁虽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打击,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清代左宗棠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反复告诫远离官宦习气、尽早自食其力。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临终前立下家事遗嘱,既昭示了孙中山一心为国、公而忘私、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又要求儿女自立自强,以完成自己的未竟之业。
三、赋能之矩:中华优秀传统家训赋能大学生精准思政的基本遵循
(一)精准把握航向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小的方面以个人的修身治家为方向,大的方面以国泰民安、天下大同为方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虽历经数千年的风霜雪雨而传承不衰、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家训赋能大学生精准思政,首先要精准把握航向,将传统家训的规范、操守和永恒价值贯穿到新时代立德树人这个核心,落实到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精准识别对象
精准识别对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精准思政,应借鉴传统家训因材施教理论,做到精准识别对象。首先,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在掌握学生各类成绩的同时,常态化采集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动态、实践经历、文体活动、消费习惯、家庭背景等信息,做到应采尽采、能汇即汇、数据联通、充分分析,构建其思想、学习、工作、就业等多方面的“精准画像”。其次,在“精准画像”的基础上重点突破。面对面、长时间、多方位的关注、跟踪和了解那些有心理障碍的、需要重点帮扶的同学。同时重点支持和引导那些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同学,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
(三)精准运用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中涉及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胜枚举。胎教早教的方法,就是利用第一印象的原理将教育成效最大化。环境育人的方法,一方面给子女创设一个积极、有益的成长环境,使其受到心境的陶冶和性情的感化;一方面要求子女结交贤达、见贤思齐。言传身教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言而有信,讲究诚信;二是不能一味说教,更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三是要使子女亲身实践,亲自体验。严慈相济,就是将严和慈有机结合。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一视同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另一方面,要在精准识别对象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
(四)精准评价反饋
精准评价反馈,需要贯穿育人过程的始终。孟母三迁就是一个不断精准评价与反馈的过程。孟子三岁丧父,母亲仉氏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她时刻观察居所对孟子的影响,认为居于墓地附近、市场附近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最后将居所搬迁到学宫附近。在这里,孟子学知识、懂礼节,不断进步。孟母这才满意。晚清的洋务派领袖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西方先进、中国落后的事实。他们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大力主张出国留学。这也是精准评价与反馈的过程。大学生精准思政,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全面、客观评价,及时、如实反馈,构建过程为核心、效果为导向的精准评价反馈机制。
(作者单位:宋祥勇,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温晶,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六中学;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1CPYJ06]和2021年度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华优秀传统家训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QDSKL210131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