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构筑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高地
2023-10-10马秀云
马秀云
地处苏鲁交界、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市赣榆区,革命传统深厚,红色资源富集,有各类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86处。这里,有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有曾担负新中国重要海防战备功能的秦山岛;有被毛泽东主席批示过的红领巾水库;有曾在这里指导山东抗日工作的刘少奇同志的旧居;有“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与馆同名的荣誉战旗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检阅。这些革命旧址、革命事迹、革命人物等红色资源,是一座红色文化“富矿”,也是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科书。近年来,赣榆区着力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构筑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高地。
挖掘精神价值,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传承红色基因,一项重要工作是基于红色资源挖掘、记录的红色精神传播与宣扬。
聚合红色历史记忆。挖掘红色资源,编写、出版、拍摄了一系列历史、文学、影视、评书等作品。编写《刘少奇在赣榆》《纪念符竹庭将军殉国七十周年书画集》《彭雄传》,编纂《峥嵘岁月——赣榆人民革命斗争史》《赣榆抗战风云录》,出版《抗日山—— 一个民族的魂魄》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播出系列方言电视评书《草根英雄故事会》、微视频《赣榆红色故事100讲》等,多种形式挖掘、记录、宣传红色历史,使之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丰富鲜活的教材。
聚焦红色精神传播。重点面向大报大台,更高层面、更广范围传播赣榆红色历史文化,传扬红色精神。《人民日报》以《有一座山,叫抗日山》为标题,宣介赣榆抗战故事。中央电视台深度报道“青口十八勇士”英雄事迹。创作推出广播剧《抗日山》《董力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栏目播出。与央视新影集团联合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抗日山》,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这些,在全国全省不断擦亮了“红色赣榆”标识。聚力红色故事宣讲。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6支红色故事志愿宣讲队,深入社区农村,把红色故事送到群众身边,塑强意识形态。通过全区红色小讲解员大赛,选拔100名优胜者组建“红领巾”志愿宣讲团,走进中小学校、商业广场等,宣讲赣榆红色故事。培养红色故事宣讲人才,涌现了一批红色故事宣讲的青年力量,其中3人获得全国全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金牌和优秀讲解员称号,赣榆大地上的红色故事讲得更远、传得更广。
推进文旅融合,提高红色文旅的影响力
增强红色资源的生命力和延展性,红色资源方能更好发挥促进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
以完善升级提高场馆质效。完善升级抗日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红领巾水库纪念馆等基础设施,综合运用多媒体、声光电等手段展示红色历史文化,让更多参观者以沉浸式体验更好接受红色教育。以抗日山烈士陵园为例,这个陵园每年接待70多万人次的各界干部群众,红色影响越来越大。
以串珠成链做大红色文旅。以“中国抗日第一山”抗日山为主,集纳“黄海国防第一哨”秦山岛、“全国支前模范”董力生故居及赣榆人民支前纪念馆、“全国红色村”黑林镇大树村,形成以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特点的“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红色文旅矩阵。并在此基础上,串联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红领巾水库纪念馆、小沙东海战纪念地、全国道德模范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串珠成链,放大红色文旅的效应。
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释放红色资源禀赋,文旅结合,农旅互动,推动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以“全国红色村”大树村为例,通过“红色文旅+绿色林果”发展模式,这个村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0万元,实现了红色教育和绿色发展“双丰收”。
着眼主要群体,永葆红色基因的生命力
思想处在建塑期的青少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主體和进行红色教育的重点对象。
少年军校有特色。赣榆区夹山小学依托周边红色教育资源和当地驻军,成立少年军校,形成了常规活动渗透国防、特色活动突出国防的办学特色。通过在全区推广以夹山小学为代表的少年军校模式,每年对2万余名中小学生实施军训,开展红色精神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树立保家卫国观念。今年3月,全区两所学校上榜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认定公布的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主题活动重引导。利用本土红色教育资源,面向青少年,在红色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知行合一·红领巾寻访”“童心向党·缅怀先烈”“建党百年爱教基地巡礼”等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让历史场景成为现实课堂。
以老带小育新人。立足把史实讲准、故事讲活、理论讲透,邀请区内老红军、老战士及其后人,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担任“红色分享员”,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需要久久为功,创新推动。我们将重点在三个“字”上寻求新突破。 让红色研究“深”起来。在本土专业史志工作人员之外,探索建立跨学科专业、跨地区、跨部门研究的新机制,深入挖掘、研究、阐释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不断以研究阐释的新成果,彰显红色历史文化的新影响。让红色文化“靓”起来。不断探索红色文化的时代表达,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场馆“云”展陈传播,提高红色旅游资源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将红色故事转化为生活化视角和网络化表达,创排大型歌舞实景剧、制作H5作品、抖音专题视频号等,提升代入感、沉浸感、真实感。让红色文旅“热”起来。学习文旅结合先进地区的市场化机制和做法,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使人们更直接、更切身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提高社会参与度,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红色精神的传播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曹宪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