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阶段发展师生合作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3-10-10张玉军齐坤
张玉军 齐坤
摘要:成果秉持“双主体”理念建立小组学习课堂新样态,借助“三部九步”学教方式和“3·X”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现学教方式的根本转变,解决小组建设虚化和弱化问题,建立起以职业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教师学科团队和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学习小组,进而促进师生合作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素养;三部九步;“3·X”课程体系
1.基于问题的思考。关于对小组合作学习、核心素养的思考: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有关理论思想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能掌握其核心内容;在学习小组建设上没有深入研究,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更缺少运行机制;学校层面学生合作素养培养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备,相关的规范和流程制定不够细致,影响了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教学实践效果。如此一来,学习小组建设问题突显出来。基于此,我们把学习小组建设和发展学生合作素养作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2.问题即课题。基于对教学新的认识,为使课前备课更加规范,课后反思更具实效,课中更有创新,将三部分统筹起来,作为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同时发力,求得教学过程整体均衡发展。我们将“学生合作素养培养”纳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1]。这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实现“为孩子一生发展打牢基础”办学目标的实施策略,是落实“尊重生命、融入生活、富有生态”教育理念的具体行为路线图。
建立起以职业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教师学科团队和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学习小组,并以此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2]。
(1)加强小组规范化建設,解决小组建设虚化和弱化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学教方式转变问题,为学生合作素养培养提供组织保证。
(2)建立有效合作方法,解决合作学习表面化和浅层次问题,为学生合作素养培养提供良好路径。
(3)关注小组自身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解决小组建设形式主义问题,提高责任担当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4)设立培训课程,解决合作素养培养中不充分、不平衡、不持久等问题,形成学生合作素养培养良好运行机制。
(5)高度重视教师合作素养提升,解决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职业素养发展问题,为学生合作素养培养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第一阶段建模定型阶段(2012年9月-2014年7月)
1.完成顶层设计。遵循的基本理念:“尊重生命、融入生活、富有生态”“双主体”“合作素养”。确定的设计方案:“教室课桌摆放”“小组建设方案”“小组学习课堂流程”“教师教学设计流程”“小组长培训课程”。
2.开展实验试点。按“培训———上课———反思”递进方式和“上一课进一步”要求,确定实验年级和学科———教师培训———进入实验模式———改进相关流程等步骤,稳健推进实验。
3.建立实验模型。“学生小组建设模型”“教师团队建设模型”“小组学习模型”。
第二阶段固模完善阶段(2014年9月-2018年7月)
1.完善顶层设计。完善第一阶段确立的流程和模型;增加设计方案:“自主合作课堂学教评价表”“小组评价制度”“小组海报设计规范指导意见”“多学科多课型课堂教学流程群”。
2.实验全面展开。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举行试点成果公告会、全员培训、教学观摩、分组展开、阶段总结、成果发布,实验在全校范围内全科开展并建立教学新常态。
3.建立固模机制。“小组长轮换制度”“小教师轮流制度”“小组长(小教师)培训制度”“培训课时计划”“优秀小组长(小教师)评选办法”。
第三阶段去模蜕变阶段(2018年9月-2020年7月)
1.优化顶层设计。初步建立“和谐和美和平”教育理论体系,包括:“尊重生命、融入生活、富有生态”理念、“双主体”思想、合作素养、小组学习、“以人为本”等。
2.适度展开推广。本着“水到渠成”和“自觉自愿”的原则,按教师个人申请———课题组审定———个性化实施的程序控制展开。
3.建设课堂新常态。“小组学习检查细则”“建设课堂新常态意见”。
合作素养是“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试图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方式[3]。在“三部九步”教学成果和“3·X”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在“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框架内,形成了“合作素养发展的和平打开方式”。包括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合作素养发展方式)、学生小组建设(学生合作素养发展一般方式)、小老师(大学生)队伍建设(学生合作素养发展特别方式)三个方式,用小老师(大学生)将老师和学生连接、融合起来,以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相融相通,发展师生合作素养[2]。
(一)教师团队建设
按照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赢三个要素形成九个模块,即组织建构、文化建设、流程建模,职责分工、任务分解、体验分享,自主研模、合作研展、探究研新[1]。
1.愿景认同包括组织建构、文化建设、流程建模三个模块
组织建构是指教师团队组建。教师团队组建的形式和人数因学校规模而不同,可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建一个教学研修团队;也可以分学部同学科教师组建一个教学研修团队。教师团队还有其他形式:教师学科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课题组、跨校线上教学组织等。
文化建设是指团队内价值取向、目标确定、愿景认同、规则约定等方面的建设和统一,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态度。学校通过专题论坛、读书感悟展读、专家引领讲座,专项技能观察学、示范教学及反思、成果分享会等影响教师团队文化建设,要做到研判刚需、贴地行走。
流程建模是指建立教师团队工作流程模型。这是引导和规范教师认同和追随学校发展愿景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是能够有效带领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职业素养的一个好办法。为此,我们将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统筹起来,形成统一规范的“三部九步”工作流程。
2.责任分担包括职责分工、任务分解、体验分享三个模块
职责分工是指按团队职责进行人员分工。团队中设组长、主持人、主备人、记录人。组长负责计划制定、任务分配、活动总结、人员调整、沟通协调;主持人一般由组长担任;主备人负责所承担任务的主讲和完善;记录人负责活动记录、整理、存档。
任务分解是将学期教学任务分配到每一个成员,实行任务负责制。这样的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能有效地调动、激发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一位成员有职责必担当,都会将自己最优秀的品质展现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
体验分享是将每一位成员实践体验与大家分享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分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就好。责任分担的合理化、激励性、互助式可以很好地改变教师责任推诿、出头顾虑、等靠思想、随众心态、职业倦怠等现象,让教师心有理想、做有干劲、成有幸福。
3.协商共赢包括自主研模、合作研展、探究研新三个模块
自主研模是指每一位成员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进行独立设计、自制流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自主研模过程,首先要依据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研究课标、学习文本、教学建议,其次是参考借鉴优秀教学设计和学校的课堂教学总体流程进行设计,最后制定课件和电子教案,即所谓的一课一构(第一次的同课异构)。这个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不能直接用于自己的教学,而是要拿到学科团队中接受评价和完善,还要成为全体成员的公共教学设计。
合作研展是指在自主研模的基础上,团队进行集体研究、完善,形成基本方案。教学设计的合作研展過程,首先是主备人向团队成员提供电子设计稿并讲述设计方案,其次团队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基本教学设计方案,即所谓的同课同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点燃教师激情,又能很好地集中团队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形成普适而优秀的教学设计。我们非常重视这样的同课同构,因为它是团队研究的成果,集中了全体成员,特别是其中最优秀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宝贵经验,对团队中的新教师、非骨干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
探究研新是指在合作研展基础上的个性完善。一节教学设计的探究研新过程,首先要研判在同课同构基础上的个人优势,其次研判本班学生优势,最后再进行个性完善,形成合作共识基础上具有个性风格和特色的教学设计,即同课异构(第二次同课异构)。同时,我们在自主研模、合作研展、探究研新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无果无落实的教学反思形式优化为教学反思、学情反馈后教学设计优化和留存制度。对原有教学设计进一步优化,存储下来,成为下年度教学设计的基础,形成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库。
(二)学生小组建设
按照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赢三个要素形成六个模块十八个工作节点。六个模块是组织建构、文化建设,职责分工、职能培训,小组学习、小组管理;十八个工作节点是组织模型、组长选拔、组建原则,文化标识、愿景共识、规则意识,岗位设置、职责设立、人员设定,课程化、导师制、体验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我管理、互动管理、组织管理。
1.愿景认同包括组织建构、文化建设两个模块,共有组织模型、组长选拔、组建原则,文化标识、愿景共识、规则意识六个工作节点。
组织建构有三个工作节点,组织模型、组长选拔、组建原则。
组织模型是指教室内课桌摆放,由原来插秧同向式变为同组相向式,小组人数一般为4~8人,由班级根据人数和实际情况确定,学校不作规定。
组长选拔方式采取自荐和他荐的方式,推荐出小组长候选人,候选人进行竞职演说。最终由组内同学评议确定正副组长,实行组长轮流制度,每一名学生都有当组长的机会。
组建原则是指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健康情况(视力等)综合分组的规则。通常情况下我们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等对话”原则组建小组。这样有利于小组间展开评比和竞争。
文化建设有三个工作节点,文化标识、愿景共识、规则意识。
文化标识包括组名、组徽、组牌、吉祥物、海报。
愿景共识是指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协商,确定的包括目标、口号、组约等在内的共同愿景。其载体是小组海报。
规则意识是指小组成员自觉遵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的规则,并由此培养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习惯。学会制定规则、尊重规则、遵守规则,逐渐树立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的习惯。
2.责任分担包括职责分工、职能培训两个模块,岗位设置、职责设立、人员设定,课程化、导师制、体验式六个工作节点。
职责分工有三个工作节点,岗位设置、职责设立、人员设定。
岗位设置是指因小组学习或管理功能的不同而设置的岗位。如学习小组设定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等岗位;管理小组设定组长、纪律员、卫生员、文体员等岗位,岗位名称和数量由组内研究确定。
职责设立是指每个岗位制定若干职责,职责多少也由组内研究决定。
人员设定是指每个岗位指定组员来负责,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得到多方面多角度的体验和锻炼,全面发展。
职能培训包括培训的课程化、导师制、体验式三个工作节点。
课程化是小组长和小老师培训课程化管理和实施。先由学校编写培训纲要,再由年级编写年级培训详细内容,最后由学校统一列入课程计划、进入班级课程表。
导师制是指每名组员在进入新岗位时都会有老师或优秀学生带一带、帮一帮,手把手教一下。
体验式是指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实际操作和角色体验。
3.协商共赢包括小组学习、小组管理两个模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我管理、互动管理、组织管理六个工作节点。
(三)小老师(大学生)队伍建设
主要是轮流制和参与式。轮流制是指班级内每名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与上课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是指轮职到的小老师参加教师组的备课,学习和有限参与备课。
经过十多年的实验研究工作,课题以优秀等级结题。学校相继编辑系列丛书《星期三的报告》《多远》《女孩·距离》等。“三部九步”学教方式和“发展合作素养”的成功经验已在区域内深入推广。《人民教育》《黑龙江教育》《小学语文研究与教学》《中小学校长》《教育家》等多家媒体报道刊登相关研究成果,学校多次在全国会议做相关经验交流或主旨報告。研究成果分别在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展出,其中《三部九步:学教方式创新的和平模式》获黑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起“3·X”课程体系,形成了和平化的课时结构、课堂样式、课程体系,有力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深度发展。
1.“3·X”课程体系的基本含义
“3·X”课程体系是指以有效促进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主体课程、主题课程、主动课程为建设重点,体现全人目标、全科课程、全员参与特征的课程体系。“3”是指主体课程、主题课程和主动课程中的“3”个“主”。“·”象征“凝聚”和“圆全”,“凝聚”象征“3·X”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生、教师、家长团结合作的行动成果,体现合作、共享的特点;“圆全”是指“3·X”课程体系建设中,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体现全人、全科、全员的特点。“X”是指“三主”课程下的多元项目课程。
2.“3·X”课程体系结构
“3·X”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结构图解。
主体课程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整合为一体,它是“突破层级边界”上的高一层次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是一种唯边界而突破边界的清晰整合。
主题课程是将学科课程+公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为一体,也是对学科课程、公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基础上的高一层面的整合,是“突破学科、生活边界”的整合。
主动课程,是将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整合为一体,是“突破学习场所边界”的整合。
3.“3·X”课程课时结构(见图2)。
结构图解。微课时:分为时间1分钟、10分钟两种。数学课1分钟口算、语文课1分钟演讲;晨经典吟诵、午诗文欣赏10分钟。小课时:时间20分钟。科学、品德、大课间健体或好歌传唱,数学家的故事、一字一世界等。标准课时:时间40分钟。这是课时的主体部分,一般为主体课程。大课时:时间60分钟。习作课程、精致阅读、主题课程。综合课时:时间100分钟。多用于主动课程。
(二)学习小组规范建立,学生合作素养已经形成。
学习小组加强了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实现了自我管理。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了价值,学情反馈更及时、快速、全面,真正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进而发展学生合作素养。
(三)建立起教师研究型学习团队。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发展学生合作素养的保障,也是学校发展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创新作法。
(四)建立学教方式新常态。通过建立小组组建流程、小组课堂学习流程、小组长培训课程流程、教师学习(研究)团队备课、上课、反思流程等操作规范,从根本上实现了学教方式的转变,让教学走向教育,实现育人价值,这是课堂教学上的一种创新范式。
(五)建立培训体制、设置培训课程,体现小组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通过角色转换体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合作素养,小组培训课程化是我校在学习小组建设与发展上一个创新方法。
(六)带来教师研修的新变化。从“观教”走向“察学”,建立个性化的教师研修活动新常态,培养和练就一批学校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七)“三部九步”空中课堂。建构“线上线下相互融通,组内组外相互融合”线上学习模式,“层级小组”学习发展了学生合作素养。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建构理论体系,从理论上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师生合作素养发展,为学生减负增效,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共同成长,进而促进学校发展,力争成为市教育改革标志性品牌[2]。
参考文献:
[1]((张黎明.和谐师生关系做好两个“善待”[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5.
[2]((张伟.三部九步的力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1.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研专项重点课题“基于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3·X”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的研究”(JJB131602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研专项重点课题“构建小学数学双主体下的三部九步教学模式的研究”(JJB1212019)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