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国家生态形象自塑研究
——以习近平主席外交话语为例

2023-10-10峰,高

关键词:语料库话语生态

许 峰,高 意

一、引 言

对外话语作为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与国家战略利益相关的涉外事务时产生的表达和发声体系[1][2][3],其本质是 “向全人类文明体系贡献中国知识、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与‘各国话语体系’合作,‘共同说明’整个世界”[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5]。面向世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危机被视为 “世界风险榜单”中的高风险事件[6],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国际媒体议程中的显要事件,并日益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话语权博弈的重要场域[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权是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重要标志[8],提炼并阐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主张、作为、成就,有助于打破西方对于 “解释绿色”的规范机制和监控机制。

中国形象包括国内民众对中国相对稳定的认知和评价,也包括国际社会民众、媒体、政府或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总体认知和看法;翻译可以直接参与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9]。中国形象塑造可以分为 “自塑”和 “他塑”两种方法,“自塑”是指以中国宣传为主体,由国内政府、机构和民众传达的形象,“他塑”是指以国外解读为主体,由国外政府、机构和民众塑造的形象。过去几十年来,由于中国国际话语权较弱,中国生态形象的研究多也集中在 “他塑”上。郭小平通过研究 «纽约时报»近十年来关于中国的涉华气候变化风险报道,发现外媒对中国的环境形象构建呈负面[10];魏榕通过对比中美主流媒体关于生态化中国形象的构建,发现外媒构建的中性与破坏性中国生态形象比例较高[11]。国家形象的构建如果只借助于 “他塑”手段,可能会导致残缺和曲解。话语和翻译作为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形象 “自塑”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以习近平主席在重大外交场合就生态议题产生的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挖掘文本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将生态话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能力提升至学理层面,以期填补官方外交话语在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缺位,促进环境议题的公共讨论以及生态权利和责任的落实。

二、理论框架

生态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研究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关注语言和语言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 “豪根模式”;二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关注语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 “韩礼德模式”[12]。1990年,Halliday在第九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指出,语言系统本身存在生态破坏性,语言的语法特征会对人们潜意识的生态观念产生影响[13]。此后,在生态语言学领域,通过话语分析来揭示语言生态性的研究模式逐渐兴起,但学界最初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话语,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研究范围逐渐从环境话语扩展到新闻话语、广告话语、政治话语等方面。

生态话语分析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一词最先出现在Alexander等的文章中,他们认为生态话语分析包括对生态话语的分析和对话语的生态分析[14],并且把生态话语分为有益性话语 (与生态哲学观兼容的话语)、破坏性话语 (违背生态哲学观的话语)和中性话语 (既与生态哲学观兼容,又与其违背的话语)三类[15]。国内关于生态话语分析的系统阐释初次见于辛志英等[16],他们厘清了生态话语分析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异同,反对将前者简单理解为后者的下属领域。

生态话语分析旨在通过研究语言资源中隐含的生态意识,揭示语言中反映的生态不平等现象,唤醒、引导和变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戴桂玉等[17]采用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从及物性过程和态度资源两方面分析生态酒店英文简介来阐释语言、环境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赵蕊华[18]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通过生态话语分析发现生态文本倾向于将非人类动物的身份构建为被动的、无感知的参与者。何伟等[12]、黄国文等[19]、雷蕾等[20]都针对生态话语分析的方法或生态哲学观进行过系统阐述。

现有的生态话语分析借鉴的仍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主要集中在对于语篇的宏观分析和判定上,从生态视角出发的细节分析较少。对于话语的生态分析必然离不开生态哲学的支撑,本研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在 “人与自然一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念框架下,借鉴何伟等总结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12],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框架 (如图1所示)。由此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在微观层面,官方环境话语如何通过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来塑造国家生态形象? 在宏观层面,官方环境话语通过语言资源的使用向世界传达了怎样的生态形象?

三、研究设计

(一)语料及工具的选取

本研究以2013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习近平主席在重要国内外场合关于生态文明论述的英译文本为语料,译文均来源于外交部、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机构,语料清洗后建立英语单语生态文明语料库 (Eco-civilization Corpus,以下简称ECC),形符数共计27 614。本研究将语料库研究方法与生态话语分析方法结合,采用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标注软件UAM Corpus Tool 3.3对上述语料进行经验意义系统、人际意义系统、语篇意义系统三个方面的标注与数据分析,目的在于挖掘国家领导人通过外交话语向世界传达的中国国家生态形象。

(二)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生态视角出发,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意义系统、人际意义系统以及语篇意义系统进行细化和扩展。在生态层面,经验功能是语言对人们现实世界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的是国家层面的生态行为和环境规划;人际功能体现的是讲话者的态度、动机以及对事物的推断和评价,反映的是国家视角的价值判断和意义生产;语篇功能指的是语篇成分的组织,尤其是主位系统,反映的是国家角色在生态领域的定位。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相互作用、共同创造意义,讲话者总是在连贯的话语 (语篇功能)和别人交际 (人际功能)的同时,反映出周围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概念功能)[21]。

1.经验意义系统。经验意义系统主要由语态和及物性系统体现。在语态方面,ECC 中的语料以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为主,出现频次513,占整个篇幅的37.1%;其次是将来时,出现频次244,占17%;情态动词 “should”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出现频次188。现在时和情态动词的高频使用反映出中国正在走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正在进行或仍将继续。此外,语料库中的小句大多以主动语态的形式出现,这说明主体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和权势力量。

及物性系统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涉及的人和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12]。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过程:物质过程,表示对行为或客观事物的建构;关系过程,反映事物间的关系;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认知等;行为过程,表示生理活动的过程;言语过程,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及物性过程蕴含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可以反映讲话者或处于主位的参与者对于行为或事件的态度与价值取向。

如表1所示,物质过程占及物性系统中的64%,其次是关系系统,占21.3%。在生态话语分析中,对过程系统进行生态延展后发现,物质系统反映的不仅仅是施事过程,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类在尊重、保护生态方面的作为;关系系统反映借用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语,反映出讲话者对于生态、自然的认知和看法。

(1)Through solid and steady steps,China will pursue an orderly phase-down of traditional energy in the course of finding reliable substitution in new energy.(中国将破立并举、稳扎稳打,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有序减少传统能源。)①来源于2022 年世界经济论坛,英文参见新华网:Forge Ahead with Confidence and Fortitude to Jointly Create a Better Post-COVID World,https://english.news.cn/20220117/d3c169b45b304f6f9176969a45480784/c.html,2022年11月17日;中文参见习近平:«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人民日报»第1版,2022年1月18日。

(2)Proceeding from the new starting point,we will steadfastly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better economic performance.(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②来源于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英文参见外交部官网: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China's Development a New Blueprint for Global Growth,https://www.fmprc.gov.cn/eng/wjdt _ 665385/zyjh _ 665391/201609/t20160909 _678573.html,2016年9月13日;中文参见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人民日报»第3版,2016年9月4日。

(3)To us,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③来源于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英文参见外交部官网:Pursu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Concerted Effort to Build an Asia-Pacific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https://www.fmprc.gov.cn/eng/wjdt_665385/zyjh_665391/202111/t20211111_10447069.html,2021年11月11日;中文参见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第2版,2021年11月12日。

(4)Green economy represents the future of human progress.(绿色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潮流。)④来源于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英文参见外交部官网:Standing Together to Fight COVID-19,Promote Recovery and Safeguard Peace,https://www.fmprc.gov.cn/eng/wjdt_665385/zyjh_665391/202011/t20201112_678928.html,2020年11月13日;中文参见习近平:«共抗疫情共促复苏共谋和平»,«人民日报»第3版,2020年11月13日。

物质过程反映的是能量的高低的传递,关注的是发出者的动作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目标。在例(1)(2)中,“pursue”“promote”等物质过程的发出者均为人类,其目标分别为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追求绿色发展,体现的是主体针对环境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等。例 (1)采用 “China+pursue”的搭配,而非选用词义色彩偏中性的 “seek/chase”等近义词引导物质过程,这是因为“pursue”隐含的积极意义更强,并且本身含有持久行动的外延意义,暗含了动作发出者 “China”针对能源保护的目标而采取持久措施的决心和毅力,展现出较强的生态积极意义。例 (2)的原文含有 “推动”和 “谋求”两个物质过程引导词,但译文仅保留 “We+promote”,弱化了动作发出者对于 “economic performance(经济效益)”的追求,将生态行为和绿色发展置于及物重心,同样体现出较高的生态价值取向。

及物性过程表达的原始意义为表层意义,其隐含的生态场所观取向称之为深层意义[22],生态场所观反映的个体或群体对于所处场所产生的情感联结、认知体验和意动行为[12]。例 (3)中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绿水青山)”既是动作参与者,也属于生态场所,通过关系过程将生态场所与物质支撑联结起来,反映出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与高度重视,传递出了积极的生态形象。例 (4)通过 “represent”界定 “green economy”和 “the future of human progress”之间的关系,揭示的是生态概念与社会概念的联系,反映的是讲话者对于自然的认知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强调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小句呈现出较高的生态价值。

2.人际意义系统。人际意义系统包括语气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两部分,语气和情态是体现人际功能的两个重要手段。Martin等认为除语气和情态之外,词汇层面的评价资源也是体现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23]。Thompson指出,情态值的选取体现说话人对命题或提议不同程度的承诺:说话人可以对命题的有效性表示较高或较低的肯定,或施加较高或较低的压力使他人完成指令[24]。在语句类型中,陈述语气包含最高的情态值。在ECC 中一共有1 206个小句,其中1 203个陈述句,3个反问句,该语料库较高的情态值说明了讲话人对于环保主题高程度的承诺。

评价系统分为介入、级差和态度三个子系统,是读者视角根据语篇文本语言揭示出的[25]。态度子系统处于评价系统的中心地位,反映讲话者的动机观念以及对各种现象或经历的价值判定。态度系统又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反应;判断系统是以道德伦理标准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鉴赏系统是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情感、判断和鉴赏都有肯定和否定两种情感含义,在生态语篇中可以概括为生态积极评价和生态消极评价。生态话语分析具有价值倾向和评价属性,是以生态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目标而进行评价的过程[26],解读评价系统中反映出的生态价值倾向有助于挖掘其蕴含的生态意义。

生态文明语料库中共有560处态度资源,可以分为对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对工业成果、对生态政策四个角度的积极或消极情感、判断和鉴赏。如表2所示,含有生态积极意义的鉴赏资源比例最高,出现频次为372,占66.43%,其次是情感资源和判断资源。

表2 态度资源类型及出现频率

(5)Our vast and fertile plains,beautiful river basins,large steppes,immense deserts,mighty rivers and oceans,and lofty mountains have nourished and enriched diverse and colorful civilizations across Asia.(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①来源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英文参见外交部官网:Deepening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for an Asi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https://www.fmprc.gov.cn/eng/wjdt_665385/zyjh_665391/201905/t20190516_678737.html,2019年5月16日;中文参见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第2版,2019年5月16日。

(6)Working actively and prudently toward the goals of reaching peak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英文参见新华网: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ttps://english.news.cn/20221025/8eb6f5239f984f01a2bc45b5b5db0c51/c.html,2022 年10月25日;中文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第2版,2022年10月17日。

(7)We will enforce stricter pollutants discharge standards and see to it that polluters are held accountable.(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英文参见新华网:Xi Jinping's Report at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special/2017-11/03/c_136725942.htm,2017 年11 月3 日;中文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第1版,2017年10月28日。

(8)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while creating vast material wealth,has caused ecological crises as manifested in biodiversity loss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④来源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英文参见人民网:Standing Together to Fight COVID-19,Promote Recovery and Safeguard Peace,http://en.people.cn/n3/2020/1113/c90000-9779831.html,2020 年11 月13 日;中文参见习近平:«共抗疫情共促复苏共谋和平»,«人民日报»第3版,2020年11月13日。

鉴赏资源可以反映出讲话者/参与者对于所述主题的态度和看法,ECC 语料库中31.20%的鉴赏资源是针对自然环境的鉴赏,如例 (5),此处用 “vast”“fertile”“beautiful”“large”“mighty”“lofty”等色彩美好的词汇对自然事物进行积极评价,用 “diverse” “colorful”等词对人类文明进行鉴赏,一方面是强调自然对于文明孕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侧面强调了自然资源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价值,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从开始就将自身置于环保支持者的阵营,可以在受众内心树立良好正面的生态形象。

情感资源的使用主要和主体行为相联系,反映主体要做某件事的决心或态度。来源于二十大讲话的例 (6)连续用两个情感资源 “actively”和 “prudently”,前者反映出中国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后者则表明了中国对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谨慎态度,这说明中国的环保行为是在深思熟虑后的慎重决定,而非罔顾国情的空喊口号。此外,ECC 语料库中还有许多小句选择通过“unswervingly”“unwaveringly”“committed”等词传达中国践行环保政策的坚定态度,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环保义务的认识和看法。

判断资源主要是从伦理范畴出发,对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出法律上或道德上的评价。判断资源的使用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感染力,反映了语言对于行为的限制作用和导向作用,如来源于十九大讲话的例 (7),主客场转换到国内,在许多外国媒体聚焦的情况下将破坏生态环境的“polluter(排污者)”判定为 “accountable(有罪的)”,这种性质的公开界定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破坏环境、违反规则的个体进行的集体凝视,也体现出中国对内严格 “环保执法者”的形象。

但是研究发现,生态文明语料库中也存在极少量隐含的生态破坏型态度资源,比如例 (8)中的 “vast”代表的鉴赏资源,尽管词义本身并无负面态度,从表面上看是在赞叹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强盛物质,但是工业化是以自然资源的推动以及城市化的扩张为代价的,过分夸赞物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强化 “牺牲自然资源可以换取物质”的观念。

3.语篇意义系统。语篇元功能是由小句的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共同作用实现的[27]。主位意义由 “主位+述位”两个部分组成,主位暗示着小句展开的走向,通常表示通识性的、不言自明的已知信息,述位是对主位的陈述和发展,通常表示未知信息,话语意义正是在这种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交替中得以逐步呈现。参与者角色、标记性参与者角色、环境角色均可充当小句主位,但只有充当主语的参与者角色才是小句主要关涉的对象,即小句的主题[28]。在生态语篇中,主位的选取和主述位的推进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思路和语篇的信息走向,判断作者的生态目的,体现不同的生态取向。

在生态文明语料库中,处于主位的参与者通常可以分为有机生命体和无机生命体两种类别,有机生命体以团体形式为主,无机生命体主要由社会因素或自然因素承担。

如表3所示,生态文明语料库中有机生命体出现的频率较高,占所有参与者的59.0%,无机生命体中自然因素占4.5%,社会因素占33.2%。有机生命体通常指的是人类整体,处于施事地位传达的含义则是指人类应该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负责,这其实暗含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全人类种下的恶果。社会因素指的是由人类生产或创造的与人类社会相关的物质,比如知识、法律、政策等,社会因素反映的是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手段来修复、完善地球环境。在生态语篇的主位选取中,给予非人类生态因子更多的关注有助于提升它们在话语中的存在度。

表3 主位参与者类型及频率统计

(9)Humanity coexists with nature,which means that any harm to nature will eventually come back to haunt humanity.(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①来源于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英文参见求是网:Towards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http://en.qstheory.cn/2021-12/03/c_686693.htm,2021年12月3日;中文参见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第2版,2017年1月20日。

(10)Man and Nature need to coexist in harmony.(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②来源于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领导人气候峰会,英文参见外交部官网:Working Together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All Life on Earth,https://www.fmprc.gov.cn/eng/wjdt_665385/zyjh_665391/202110/t20211015_9550771.html,2021年10月15日;中文参见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民日报»第2版,2021年10月13日。

(11)Human society,like the natural world,has both sunny and rainy days in its development.(人类社会发展和大自然一样,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雪交加的时刻。)①来源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英文参见外交部官网:Ride o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Enhance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to Embrace a Better Future,https://www.fmprc.gov.cn/eng/wjdt_665385/zyjh_665391/202209/t20220916_10767110.html,2022年9月16日;中文参见习近平:«把握时代潮流加强团结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第2版,2022年9月17日。

(12)We need to pursue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坚持包容可持续发展。)②来源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英文参见中国日报:Fighting COVID-19 and Leading Economic Recovery through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2107/17/WS60f24501a310efa1bd6628bb.html,2021年7月17日;中文参见习近平:«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人民日报»第2版,2021年7月17日。

小句将生态因素置于重要信息位置的配列结构能够体现语篇较强的生态性,而将非生态因素置于重要信息位置体现出的生态性则较弱[28],比如例 (9)与例 (10)同样都是强调 “人与自然共生”,但是例 (9)将 “Humanity (人类)”置于主位,强调的是人类的施事地位,削弱了自然的主体性,而例 (10)将 “Man (人类)”与 “Nature(自然)”均放在主位,反映了讲话人视两者的地位相对平等,因此例 (10)体现出的生态性更强。再比如例 (11)中,尽管小句的重点是在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曲折,但仍将自然因素放在句首,而不是放在句末,同样体现出了较强的生态性。

“主位+述位”和 “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反映的其实是话语使用者的叙事方法,中国政治话语更强调国家主体视角和集体利益,这种特殊叙事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主位的分布上,中文转换成英文的过程中增添主语 “We” “China”等承担单项主位,同时叙事焦点主要落到述位上,如例(12)中文原文为 “坚持包容可持续发展”,但在译文中增添了主语 “We”承担主位,更加突出以人为主体,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生态理念。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 “人类中心主义”的导向,人类语言对于生态本身的施事地位关注仍然不多,自然因素处于主位的情况较少,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自然的能动性,非生命体仍旧被看作是非能动的受事者,在这种情况下,非生命体潜移默化中变成了被动的事件参与者,这种自然因素的主位缺失不利于传递语言中的生态意识。

四、研究发现

(一)中国生态形象分析

话语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29],生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经验意义系统、人际意义系统与语篇意义系统赋予国家形象有益性的话语表征,这种生态形象的塑造通过三方面体现:(1)在经验功能层面,通过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叙述国家层面生态治理领域的主张、行动以及成就,通过话语表征对中国的现实经历进行意义书写;(2)在人际功能层面,通过态度资源对自然和环保行动进行赞赏、对破坏生态行为进行批评,打造生态领域的国家价值观;(3)在语篇功能层面,通过塑造处于话题主位的参与者角色,强调国家主体的 “在场”,构建生态治理领域的国家身份。

语义结构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官方环境话语对于国家生态形象的构建除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微观层面的三大系统角度来分析之外,还可以辅之以语料库的词频分析来揭示生态话语的基本特征。生态文明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个词汇分别为 (词频分布见图2):Develop (498次)、Green (263次)、Protect(239次)、China(238次)、Ecology (210次),其中 “Develop”的出现频率接近 “Green”与 “Protect”的总和,“China”作为主位处于领先位置,其次才是 “Ecology”“Nature”等自然主体,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坚持发展的考量、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以及带有 “绿色”和 “保护”印记的中国道路。

图2 生态文明语料库词频云分布

梳理以上内容,可以从中国生态治理理念、中国生态治理角色以及中国生态治理成果三个方面提炼出中国对外传递的国家生态形象。

1.在生态治理理念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认为世界是一个和谐整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鲜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独具特色的生态观,超越了西方传统现代化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丰富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对内增进人民福祉,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对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在生态治理角色上,积极践行环保重任,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做全球生态卫士。回顾世界现代化历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国家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完善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主动承诺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3.在生态治理成果上,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新时代以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发展蓝图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赢得全球高度赞誉,从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关系的维度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

(二)生态形象自塑手段

1.经验识解:构建语言过程的意义表达。语言的概念元功能将人类现实世界或内心世界的经验识解为语义系统,及物性系统通过选择和配置语言资源将参与者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意义表达,大量使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来强调参与者的过去、当前以及未来的行动,同时强化受众头脑中对于自然的认识。物质过程的动作者承担施事功能,目标则反映了动作者的期许和希望。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身含有宣传、教育以及引导的意义,且多采用含有积极生态意义和物质过程来识解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作为,比如 “implement”“speed up”“adhere to”“improve”等,反映的是中国的担当与责任。此外,关系过程多采用的是 “环境式”,即两个实体在时间、地点、状态等环境意义上相互联系,比如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mands a new global vision”[30],这里的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 “a new global vision”通过 “demand”这个表示关系过程的动词连接,把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视野联系起来,内含保护生态需要全世界共同承担责任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这种通过话语对于主体现实经历的理解与表达是形象自塑的重要一环。

2.角色定位:强调主体实践的生态作为。政治话语传递的是国家声音和国家表达,反映的是群体的承诺与作为。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始终将自身置于生态保护者的阵营中,以致力于解决全球各类生态问题、谋求绿色发展的 “先行者”角色出现。在ECC 语料库中,以 “We/China will/should/must do”为主谓结构出现的频率占所有小句的35.8%;以团体和中国政府为主体的小句数量总体占48.7%,约占所有数量的一半。在源文本中,很多小句的都是无明显主语的,但是在英文中,为了避免主体的缺位,主语通常会以集体的名义出现 (We/Human等),主语的填补一方面是为了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更加凸显了主体的能动性。主语 “We”可分为包含型和排除型两类,包含型意味着讲话者将听众与自己置于同一群体,排除型则相反[31]。在语法系统中,人通常被看作能动的,是施事者,无论是以 “We”还是以 “China”为主体,反映的都是中国对于全球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激励人类整体在共同应对生态威胁,共谋人与自然和谐方面积极作为。

3.情感诉诸:实现人与自然的认知互动。情感诉诸的实现主要靠评价资源的运用和人际功能的体现,通过评价话语讲话者可以隐含、暗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表达对某种观念、行为的认可或不认可,将讲话者对于自然的认知传递给受众,比如在评价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时强调 “Any violations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ll be punished”[32],这种评价话语把危害自然的行为和人类世界的惩罚挂钩,树立了中国反对任何破坏自然行为的生态形象。在人际功能方面,讲话者通过鉴赏资源的应用,强调自然风光的美丽、自然资源的宝贵,反映的不仅是人对自然的认知,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比如讲话者反复强调的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33],将自然场所空间化,并且和物质概念关联起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这种人类情感对自然事物的投射反映了国家视角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认知,对于塑造珍爱自然的正面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积极面向世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开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传播的新方式,打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习近平主席外交话语中形象生动的中国发展事实,阐明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传达出中国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生态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为基础,从中国生态治理理念、中国生态治理角色、中国生态治理成果三个角度总结出了通过官方环境话语塑造出的国家形象,探讨了如何通过经验识解、角色定位以及情感诉诸等手段呈现出正面的生态形象和生态意义。官方环境话语的英译积极利用国际舞台,着重采取承载积极生态意义的及物性过程、语态、态度资源、主位等手段,促进环境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接受与反馈,从而在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走绿色发展之路”“共谋全球生态治理”等方面将中国塑造为环境保护的推动者、绿水青山的守望者、绿色发展的促进者,展现出可爱、可亲、可敬的国家生态形象。

猜你喜欢

语料库话语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生态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