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3-10-10王晓丽胡建宏
王晓丽 胡建宏
(铜川市中医医院心内科,陕西 铜川 727000)
高血压是大众十分熟知的一种慢性疾病,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亿[1],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越不达标,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尽管不断有新的降压药上市,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并未提高到满意水平。2002年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为25.0%,而到2014年仅增高到27.4%[2]。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高血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3],它是将中药贴敷于与疾病相关的穴位上,中药透进皮肤既能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又能刺激穴位,循经脉发挥作用,可发挥药物与穴位刺激的双重效果。但是目前关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且其机理和药代动力学并不清楚,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仍需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男94例,女56例;年龄43~80岁,平均(67.18±7.60)岁,病程3~19年,平均(6.11±1.09)年;中医证型:肝阳上亢证68例,气虚血瘀证41例,痰湿阻滞证41例。对照组男98例,女52例;年龄46~77岁,平均(65.93±9.27)岁;病程2~22年,平均(6.98±1.51)年;中医证型:肝阳上亢证63例,气虚血瘀证52例,痰湿阻滞证35例。纳入标准:符合 2018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近6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5 mg/d,1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穴位贴敷,选穴:第1组:涌泉、内关、三阴交;第2组:太冲、太溪、曲池;第3组:大陵、神门。药物制备:肝阳上亢证方剂:牛膝、菊花、天麻、磁石、水蛭;气虚血瘀证方剂:黄芪、党参、当归、丹参、川芎,冰片;痰湿阻滞证方剂:半夏、白芥子、白术、莱菔子、牡蛎、冰片。以上药物研磨成粉,过100目筛混匀,并用凡士林调和制成膏状,备用。选取一组穴位,嘱患者平卧,清洁局部皮肤,取膏状药剂5 g置于一次性防过敏敷贴中央,粘贴于相应穴位,妥善固定,每次敷贴6~8 h后取下,用温水清洗干净,1次/d,各组穴位交替进行。两组均观察4周。
1.3观察指标 诊室血压测量:患者来院后平静休息5 min,由医护人员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定收缩压 (SBP)与舒张压(DBP),测量2次,取平均值。动态血压测量:使用Meditech ABPM-05无创性携带动态血压监测仪,自动测量全天血压水平,日间(6:00~22:00)每20 min测量一次,夜间(22:00~6:00)每30 min测量一次;测量当天患者无需改变日常生活与活动,测量结束后由计算机处理数据,若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则需要次日重测,相关指标包括白昼SBP、夜间SBP、白昼DBP、夜间DBP及24 h平均SBP与24 h平均DBP。血压达标判断标准:诊室血压:SBP<140 mmHg,DBP<90 mmHg;动态血压:日间SBP<135 mmHg,DBP<85 mmHg;夜间SBP<120 mmHg,DBP<70 mmHg;24 h SBP<130 mmHg,24 h DBP<80 mmHg[4]。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诊室血压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诊室SBP和DB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诊室血压水平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水平与24 h心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昼SBP、夜间SBP、24 h SBP、白昼DBP、夜间DBP、24 h DBP均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白昼SBP、24 h SBP、白昼DBP、24 h DB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夜间SBP和夜间DBP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24 h心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水平与24 h心率比较
2.3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比较 实验组的诊室血压达标率69.33%(104/150)和动态血压达标率55.33%(83/1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0%(87/150)、39.33%(59/150)(χ2=4.164、7.701,P<0.05)。
3 讨 论
诊室血压是高血压诊断与评价疗效的基本方法。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经单纯降压药治疗后诊室血压水平均明显下降,达标率为58.00%。相比之下,实验组患者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诊室血压控制更满意,达标率明显提高到69.33%。表明中药穴位贴敷对高血压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有助于血压达标率的提升。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包括:可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作用,同时避免峰谷波动,维持血药浓度在较高水平,作用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不高等[5]。笔者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体系灵活多变,要充分发挥中药穴位贴敷的疗效须遵循以“辨证施治”和“经络学说”为指导,达到个体化治疗。穴位贴敷需要依靠穴位进行药物吸收和循经,为了避免穴位疲劳,本方案将穴位分作3组交替进行。第1组穴位中的涌泉属足少阴肾经,乃气血出入之处,刺激该穴可激发肾阴,促心肾相交;第2组穴位中的太冲属足厥阴肝经,可平肝潜阳;第3组穴位中的大陵属手厥阴心包经,神门穴属心经原穴,二穴为本经气血输出之源,配伍可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在中药相配伍上,以辨证分型为原则,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肝阳上亢证者以苦味药为主,利于泻火滋阴;气虚血瘀证者以甘味药为主,利于补虚养血;痰湿阻滞证者以辛味药为主,利于燥湿化痰。穴位贴敷为外治疗法,冰片等芳香开窍类药物性善走窜,善散善通,启发壅闭,开窍辟邪,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现代研究[6]表明,冰片具有促透作用,能够疏松角质层中脂质的排列,使脂质头基由于彼此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亲水表面,提高经皮药物的渗透能力。因此,应将芳香开窍类药物作为穴位贴敷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善用这类药物,以充分发挥重要穴位敷贴的功效。将方药与穴位刺激相结合,通过“腧穴—经络—脏腑”刺激,即能调理脏腑功能,又能针对高血压风、火、痰、瘀之标,标本兼顾,恢复阴阳平衡,和利血脉,自然而然能够达到调整血压的目的。
测量动态血压可得到更精准的血压值,有利于发现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并预测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已被认为是高血压诊断及血压管理中的重要补充手段[7]。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白昼血压和24 h平均血压控制更好,动态血压达标率为55.33%,而对照组仅为39.33%。提示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高血压,具有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潜在价值。两组的心率改变无明显差异,说明该联合治疗方案对心率无损害,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可有效提高血压达标率,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