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2023-10-09汪静
汪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鉴于统编小学教材是按照“双线”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的,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如何准确把握语文要素,科学处理“双线”关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呢?
通过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即用传统教学方法教新教材,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果不及时、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会影响对语文要素的充分利用,从而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践行“素·养”课堂的教学思想。“素”即统编教材中的单元语文要素,“养”即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一、聚焦语文要素,提升核心素养
(一)聚焦要素重积累,增强语用意识
统编教材每一个单元都给出了语文要素,对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语用,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语用训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要素的安排,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由课文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草原》一课在写景叙事时充分融入了作者的感受和想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3个步骤进行:1.让学生寻找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内容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2.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3.以课后第二题为例,删去描写作者感受的部分,与原句进行对比,感受语言表达的妙处。学生由此意识到,写景不仅要描写所见所闻,还要抒发内心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小练笔,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聚焦要素寻路径,发展思维和表达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中,思维能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用思维去支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只要我们聚焦语文要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例如,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讲述“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文章,介绍了恐龙的一支向鸟类演化的过程。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因此,教学这一课,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恐龙演变的过程,又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师可以从4个路径入手设计预学内容。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给图片和句子排序,练习解说,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介绍清楚;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准;4.品读课文中对比表达的语段,尝试运用到表达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个个化身小小讲解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聚焦要素探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对于环境的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笔下的世界,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增强语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导语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该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和发现乐趣的审美情趣。文中描写了两个有趣的场景:一是“我”和弟弟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草地会变颜色,还知道了变化的原因。课文语言优美,再现的景色奇特、美丽,是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体验美的好素材。
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用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感受、想象、领悟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觉越鲜活越好,想象越丰富越好,领悟越真实越好,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聚焦要素找支架,促进文化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文化积淀,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课为例,《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是古体诗,和我们常见的近体诗、格律诗有很大差别。“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几句其实是“复沓”,但没必要告诉一年级孩子这个术语,而应该以更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对古体诗的特殊形式和语言风格有所领悟。
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下面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架:1.让学生思考鱼儿戏耍时都到过哪里;2.引导学生想象鱼儿在莲叶间会怎么嬉戏;3.大家平时都习惯说“东南西北”,按这个习惯来读一读,再和原文对比就会发现,原文中鱼儿的玩耍更加自由自在,从而感受“复沓”的自由美。这样用感性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认知的脚手架,让学生感受这首汉乐府中“复沓”的语言形式。
在文化自信方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除增加大量的古诗词内容外,还编排了如《北京的春节》等既有地方特色、时代色彩又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文章。例如,五年级上册设置了民间故事单元,五年级下册设置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单元。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后补充同步阅读,让学生品读名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围绕语文要素,融合核心素养
教师要站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审视和把握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其实,语文要素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每一个单元中的具体显现,且是显性的。对于语文要素,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因为它同时与思维有关,与审美有关,与文化有关。我们只有系统地、辩证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够更有效、更扎实、更全面地落实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
比如,一年级下册《池上》这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美好。单元语文要素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以“诗词大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悟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诗词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設置“故事大王”环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对诗句的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寻找诗中描绘的景物,并根据图片背诵古诗,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多层次朗读过程中,采用结合插图朗读、配乐朗读、唱古诗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教师通过践行“聚焦语文要素,提升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构建并实施“素·养”课堂教学,以实现“基于语文要素的教学过程优化和核心素养提升”的高品质课堂教学目的。
“素·养”课堂教学理念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成果,提升个人思想文化修养,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它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本栏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