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红色经典润泽青少年生命底色

2023-10-09程振华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革命红色

程振华

红色经典作品对促使青少年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依托区域红色资源,整合利用经典作品中的红色教学资源,拓宽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兴趣,让红色经典润泽生命底色,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一、红色经典的文化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要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探索多学科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开发教材中的红色资源。红色经典作品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题材类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伟大而曲折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塑造了一批鲜活的革命人物形象,更蕴含着忠诚爱国、敢于拼搏、担当奉献的红色基因,对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红色经典的价值“褪色”审视

一是难透“时空”之色。中小学生年纪尚幼,对革命历史背景的认识模糊不清。和平稳定、物资丰裕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无法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而真实情境体验的缺失更让他们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和知识点的理解上,难以理解文本表现的革命传统精神。教学一线的80后、90后和00后语文教师,其自身生活时代与文本的时代也有一定距离,对革命历史背景缺乏相关了解,对文本解读陌生化、想象化,有些则对革命英雄精神过分解读,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无法引起学生对红色经典的阅读兴趣。

二是远离“实践”之色。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承担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师生难透“时空”之色,这些精神食粮只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标准答案,日常生活中的大道理、口号,学生无法在情感和精神上受到真正熏陶,更无法将革命传统精神内化成自身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真正践行红色经典作品的教育价值。

三是充斥“功利”之色。中小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能自由支配的读书时间很少,面对与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且考试频次不多的红色经典作品,部分学生不愿深入阅读。同时,家长在学业成绩与大量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之间选择了前者,让学生与红色经典渐行渐远。

三、红色经典的教学策略建构

(一)搭桥:链接时代背景,拉近文本距离

红色经典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烙印,久远的时空隔离感让学生很难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借助相关历史时代背景资料作为阅读桥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阅读文本的陌生感,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一是“明修栈道”。在红色经典的学习中,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视野有一定局限,对于历史不甚清楚,自然很难理解红色经典内容。教师在学习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查阅史实资料,阅读与文本有关的著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梅岭三章》时,学生对陈毅元帅较为陌生,很难理解在特殊革命历史背景下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因此,上课前教师需要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为诗歌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歌实际上是陈毅元帅的绝命诗,感受陈毅元帅身处险境却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从而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精神。

二是“暗度陈仓”。有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识的迁移,即将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联系在一起重新建构的过程。在红色经典作品教学中,部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相似的,可以迁移使用。比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已经能够将所学“长征”中所了解的资料,以及课外所读红色经典作品“长征”中所了解的故事,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因此很快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产生共鸣。

(二)入境:创设多维情境,营造红色氛围

创设学生易于感知的红色教育情境,可以利用区域红色资源的优势。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现场教学和多媒介手段的辅助中呈现知识链接,还原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一是借助区域资源优势。教师可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带领学生走进各类场馆进行参观。以开封为例,烈士陵园、焦裕禄纪念馆、党员政治生活馆、伞塔国防教育基地、李大钊在开封讲学处、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等都是红色研学的场所。一封封红色家书、一首首革命诗词,以及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增强情感认同。

二是借助多种媒介优势。教师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让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如《红岩》《飞夺泸定桥》《建党伟业》等,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打破书本资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可利用相关插图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如《老山界》课文中红军攀登老山界的情景插图,《桥》中老汉如山般的形象,对学生心灵产生冲击和洗礼。另外,教师还可借助音乐创设情境。如《黄河大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闪闪的红星》《妈妈教我一支歌》等音乐作品,能够营造昂扬振奋的红色氛围,从听觉角度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残酷的战争场面和崇高的英雄形象。

(三)守本:立足语言文字,传递红色精神

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要兼顾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不能过分倾向革命传统教育,忽略作品的文学价值,而应以红色经典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细读文本,通过品读精彩描写和关键词句来感受作品的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是诵读经典名篇。如《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梅岭三章》《长征》《少年中国说》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诗文的反复诵读、吟咏,能够透过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感悟到作品中昂扬的革命精神和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思,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感,提高文学素养,感悟革命精神。

二是品读精彩词语。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对语言文字反复品读、咀嚼,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熏陶与精神的感染。如教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一课时,教师可以找出文中描写闻一多先生“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句子,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闻一多先生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革命者形象。再如教学《军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刘伯承及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进行赏析,学生自然对刘伯承元帅钢铁般的意志产生敬佩之情。

(四)开新:勾连生活实践,升华家国情怀

课堂要向生活延伸,课内要向课外延伸。学生将革命传统精神内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借助区域红色资源,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如在教学人物传记《邓稼先》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为邓稼先写一篇颁奖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总有一种人物,可敬可亲,请你寻找生活里的“邓稼先”。这样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與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激活了学生个人情感体验,让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延伸。

综上所述,在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在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中,依托区域红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红色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感受革命精神中提高自身素养,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让红色经典润泽生命底色,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十四五”规划课题“依托区域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思政课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1YB0975)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革命红色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