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生科研投入会阻碍创业能力提升吗

2023-10-09刘景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硕士生效能能力

凌 鹊, 刘景华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持续推进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学历、高技能、高起点已经成为新时代创业者的主要特征[1]。相较于本科生,硕士生在专业知识、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也更适合创业[2]。《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超过30%的硕士生有创业意向,创业已经成为硕士毕业生青睐的选择之一[3],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呈现强烈的上升趋势[1]。

为提升创业能力、做好创业准备,越来越多的硕士生选择在学期间兼职创业①,据统计,有兼职创业经历的在校硕士生比例高达53.5%,平均每周兼职时长超过11个小时[4]。然而,在以科研训练为主要任务的硕士生培养模式下[5],导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科研成效,反感学生兼职创业[6],这使得志在创业的硕士生群体容易陷入目标追求和制度规训的矛盾冲突中,不得不面对兼职创业与科研学习的两难选择[7]。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现实境况下,意欲通过兼职创业提升创业能力的硕士生往往受制于必须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制度性要求。正是在这种张力之下,由于对科研目标、功能等的认知偏差,他们普遍执拗于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提升二者互斥、不可兼得的观点,甚至将科研视为阻碍创业能力提升的“绊脚石”,不惜通过“逃避科研训练”等行为换取时间进行兼职创业,以至于荒废科研训练,怠慢学术天职[8],导致师生冲突、延期毕业等后果[9]。在此背景下,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提升的关系日益成为重要议题。

那么,科研投入是否阻碍硕士生创业能力提升呢?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姜孔桥等人认为科研与创业的需求和出发点不同,追求的目标和完成的成果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管理[10];龚俊杰认为,科研的理论性与创业的实践性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创业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历练和探索,紧凑的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学生的创业步伐[11]。而张卫国等人则认为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模式对提高创业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硕士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科研能力与创业能力的融合[12];同样地,金伟琼也认为专业的学科培养和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深厚基础[13]。国外学者拉克尔(Raquel)发现,科研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和通用能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创业能力,但是学科能力和专业能力对创业能力没有影响[14]。随着国内外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关系研究的深化,二者相统一的观点逐步成为学界的主流[15,16]。但是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的关系在不同视角下、在现实层面的张力仍然存在,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也缺乏实证分析的根基。

鉴于目前学界对科研学习与创业能力二者关系的争论和实证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基于学生投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从硕士生科研投入入手,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组织支持感分别作为中介和调节变量,探究科研投入对创业能力产生什么影响,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影响机制,期待为探索硕士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提供实证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

学习投入既是衡量学习过程质量的重要指标[17],也是预测学业成功的重要变量。硕士生创业能力是指整合和使用自身专业知识、科研成果等生产要素实现创新的综合性能力[18],其本质在于创新[19,20]。已有研究表明,学习投入对学生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1]。依据学生投入理论,硕士生创业能力会受到自身学习行为特别是学习投入这一关键预测变量的影响。科研是硕士生学业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科研投入是硕士生学习投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对科研活动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三者相互作用的集成体[22]。具体而言,硕士生通过有效的学习行为发展自身的知识认知、人际交往以及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自身创业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科研参与有助于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23];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投入对其学习持续性、综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24];学生的课内外学术参与和其知识获得与认知发展都呈正相关[25];学业成就、能力发展和学习满意度都受到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影响[26]。上述研究揭示了学习投入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为科研投入能够积极影响硕士生创业能力提供了支持。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科研投入能够提升硕士生创业能力。由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科研投入显著正向预测硕士生创业能力。

2. 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某方面能力的信心[27]。科研自我效能感则是自我效能感在科研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科研任务所具备能力的信念,体现出个体对科研活动的信心,科研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更容易产出创造性的成果[28]。硕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主要来源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个方面。就个人因素而言,科研知识(包括研究方法、统计知识、应用技能等)掌握得越多,硕士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展现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就越强[29]。个体所经历的科研经验同样是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格里菲昂(Griffioen)等人发现,成功经验可以显著提高硕士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30],而科研焦虑则会对硕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影响[31]。就组织因素而言,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会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影响,科研训练不仅能够提升硕士生的科研知识与技能,也会提升其科研信心[32]。科研指导会积极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感,帕格里斯(Paglis)等发现导师指导与硕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33]。由此,笔者推断,硕士生科研投入与科研自我效能感存在密切的联系。硕士生可以通过增加学习科研知识、交流科研经验、参加科研训练以及接受导师指导等方面的投入提升自己的科研信心,从而实现外在学习行为的内化,增强自身的科研自我效能感。众多研究结果说明,学习投入的认知与情感维度能够显著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学生在学业过程中的自我认知与情绪感知能够使其对获得学业成功具有较高的自信心,从而具有较强的学习自我效能感[34]。哈珀(Harper)和夸耶(Quaye)研究发现,学习投入不仅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呈正相关,也与学生的自我认知存在正相关关系[35]。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可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动机和行为。科研投入通过提升学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赋予学生更多的能量和信心,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动机,从而可能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能力在概念内涵上具有明显的区别:能力强调实然水平,而自我效能感侧重于能力的应然状态[36]。因此,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能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科研自我效能感强调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时对自身能力的信念,科研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更善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惯性并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从而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37]。已有研究发现,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科研兴趣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硕士生通过对自身能力的积极感知,激发自身的科研兴趣,增强自身的科研动机,从而促进科研创造能力的提高[38]。上述研究均表明,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可以很好地预测个体的科研产出,能够有效促进硕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能力与创业能力均是以创新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活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知识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均为科研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共同要素。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硕士生创业能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3. 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组织支持感主要是指个体对组织提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主观感受,强调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该概念主要应用于管理学领域;在教育领域,学习环境感知这一概念的应用更为普遍。“环境”即学生感知到的环境,学生主观感知的学习环境比客观环境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本研究中的“环境”主要是指院校提供的组织环境支持,如相关课程、设备、经费等。因此,本研究借鉴组织支持感这一管理学概念,探讨其是否在科研投入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

在学生投入理论的基础上,库恩(Kuh)提出“学习性投入”理论(Student Engagement),该理论不仅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关注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支持力度的态度和看法,其本质是学生行为与组织环境条件的交互作用[24]。学生自身以及学校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投入行为[39]。当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式较好、学习支持资源丰富时,他们往往会倾向于进行深度学习,并产出较好的学习结果。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以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40]。可见,支持性环境在增加学生学习投入的同时也会降低学生面临学业压力的反应和面临学业困难时的负面情绪。田甜进一步从生态学、系统论、哲学等多元视角阐释了高校环境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41]。综上所述,学生投入与环境感知呈现正向交互关系,结合H2,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组织支持感对科研投入与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即组织支持感越强,科研投入与硕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越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硕士生创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H2);同时,根据学生投入理论,组织支持感在科研投入与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起调节作用(H3)。上述研究假设为本研究提供了适切的理论分析框架,即组织支持感会调节科研投入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对硕士生创业能力的间接影响。具体而言,当学校提供较为充分的组织支持时,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获得较强的组织支持感,从而愿意增加科研投入,进而提升科研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自身创业能力的提升。相反,当学校提供的组织支持不足时,学生的组织支持感会明显降低。这类学校往往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漠视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导致学生对组织环境产生消极感知,产生科研学习倦怠,降低科研投入,进而减弱科研投入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影响,并进一步阻碍其对硕士生创业能力的促进作用。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组织支持感调节了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即组织支持感越强,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学生投入和社会认知理论建构研究框架(图1),从内部自我驱动和外部环境支持两个层面探讨科研投入是否能够提高硕士生创业能力。研究发现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硕士生创业能力前因的相关研究,揭示其中的中介和调节机制,进而为硕士生创业能力提升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图1 本研究理论模型

三、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1. 调查程序与对象

研究团队于2020年11月至12月面向湖南省内11所高校的硕士生发放“学业水平与能力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 673份。在性别分布上,男生占比34.1%,女生占比65.9%;在专业分布上,理工农医专业占比51.4%,人文社科专业占比38.6%,体育艺术专业占比10%;在年级分布上,硕士一年级占比63.9%,二年级占比27.6%,三年级占比8.3%,其他年级占比0.3%;在学位类型上,学术型硕士占比57%,专业型硕士占比43%;在导师指导类型上,变革型占比21.3%,支持型占比36.4%,授权型占比22.7%,参与型占比14.1%,欺辱型占比0.7%,权威型占比2.7%,冷漠型占比2.1%。

2. 研究变量和测量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工具均改编自国内外的成熟量表,所有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得分从1到5分别表示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各研究变量均符合单一维度。具体结果如下:

(1)科研投入

科研投入量表是笔者结合硕士生科研情境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量表改编而成的[42],包含7个题项,主要调查学生在科研上的投入情况,如“我能积极参与学术讨论或主动提出问题”等。该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860。

(2)组织支持感

组织支持感量表改编自大学生院校支持量表[43],共包含8个题项,调查学生对学校环境和资源等组织环境的感知情况,如“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图书资料及试验设备”等。该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26。

(3)科研自我效能感

科研自我效能感量表改编自比施克(Bieschke)等设计编制的科研效能感测量工具[44],该量表共包含15个题项,主要调查学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感知和信心,如“我相信我有能力处理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等。科研自我效能感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70。

(4)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量表是在李琳路编制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量表和阿兰(Alain)编制的创业能力调查问卷的基础上[45,46],结合硕士生创业能力的现实特征改编而成,共包含13个题项,主要测量硕士生创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如“我善于策划一个有系统的计划去解决复杂的问题”等。该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56。

(5)控制变量

为了避免个体特征变量对本研究中各研究变量相关关系的影响,参考此前关于硕士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47],笔者将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学位类型等个体特征变量,以及导师指导类型等相关因素纳入数据分析过程,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

3. 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了检验研究变量的区分效度,在正式假设检验之前,本研究根据因子平衡打包策略[48],先将各变量的测量条目分别打包成2~3个因子,再采用Amos软件对科研投入、组织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和创业能力4个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详细检验结果见表1。将基本模型(四因子模型)分别与三因子模型、双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四因子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χ2/df=7.82,CFI=0.99,TLI=0.99,RMSEA=0.05,SRMR=0.01),其拟合优度明显高于另外三个约束模型。因此,本研究的4个研究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由于研究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本研究在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过程中注意了测量条目的表达问题和被调查者的匿名性问题,以尽量减少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的影响。为检验数据结果是否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和加入共同方法因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所有测量条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49]。结果显示,单因子模型的拟合度很差(χ2/df=257.90,CFI=0.70,GFI=0.57,NFI=0.70,TLI=0.62,RMSEA=0.31),加入共同方法因子后,模型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各项拟合指标变化量小于0.05),所以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50]。

4. 数据分析思路

笔者首先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再采用层级回归方法检验科研投入对硕士生创业能力的直接效应;接下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感和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偏差矫正的Bootstrap方法检验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和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在正式进行数据分析之前,笔者还运用Amos软件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采用单因子和加入共同方法因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四、研究发现

1. 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2显示了各研究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硕士生科研投入的得分为3.45分,高于理论中值3分,表明硕士生对学业的投入度和积极性比较高;硕士生组织支持感得分最高(M=3.73),表明学生感知到学校比较充分的组织环境支持;硕士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得分较高(M=3.51),说明硕士生对自身的科研能力信心比较充足。相比之下,硕士生对组织环境的感知和评价略高于科研自我效能感。而创业能力的得分最低(M=3.38),表明硕士生的创业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相关分析发现,各主要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这一结果初步验证了科研投入对创业能力的直接效应和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表2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N=2 673)

2. 硕士生科研投入显著正向预测创业能力

表3中模型2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学位类型和导师指导类型后,科研投入显著正向预测硕士生的创业能力(β=0.64,p<0.001),由此,假设1得到支持。表3中模型3的结果显示,将科研投入和科研自我效能感同时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后,科研投入对硕士生的创业能力预测系数变小(β=0.17,p<0.001),初步验证了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

表3 层级回归分析结果(N=2 673)

3. 科研自我效能感作为内部驱动力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为进一步检验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和硕士生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笔者采用Process方法中的Bootstrap检验。基于5 000重复抽样的检验结果显示,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硕士生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0.49,标准误为0.02,95%的置信区间为[0.452,0.521],不包括0。由此,假设2得到验证。这一结果表明,科研投入不仅可以直接预测硕士生创业能力,还可以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创业能力。由此可见,科研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硕士生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内部驱动因素。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这是因为个体受自身能力素质影响而产生了本能性动机,该动机可能成为激发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当硕士生付出努力参加科研活动、接受科研训练时,他可以掌握更多的科研知识,积累更多的科研经验,提升科研能力水平,与此同时,个体内在素质和能力都在不断提升。这一内化过程往往赋予硕士生更多信心和能量,从而形成硕士生提升创业能力的内部驱动力[51]。此外,从科研自我效能感到创业能力的跨越,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特殊自我效能感的跨领域作用,同时也回应了桑代克(Thorndike)能力迁移理论中的共同要素说观点。

4. 组织支持感作为外部支持力量发挥调节作用

为检验理论模型的拟合优度,笔者使用Mplus 8.3软件进行了全模型检验,详细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χ2=52.40,df=7,权威型和冷漠型,以欺辱型为基准,将导师指导类型编码为哑变量。

注:控制变量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学位类型、导师指导类型,下同。

CFI=0.99,TLI=0.98,RMSEA=0.05,SRMR=0.02),科研投入与组织支持感之间的交互项对硕士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04,p<0.01)。

在全模型检验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对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进行了简单斜率检验,并绘制了调节效应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当学校给予学生的组织环境支持较多时,科研投入对硕士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59,p<0.001);当学校给予的组织环境支持较少时,科研投入仍对硕士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2,p<0.001),但相对于高水平组织支持感,其预测作用较小。由此,假设3得到支持。

图3 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笔者进一步运用Mplus 8.3软件,通过5 000次重复抽样的Bootstrap方法,分别检验高组织支持感和低组织支持感两种情况下,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基于全模型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当学生感知到的组织支持水平较高时,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间接效应为0.38,95%的置信区间为[0.34,0.41],不包含0;当学生感知到的组织支持水平较低时,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间接效应为0.33,95%的置信区间为[0.30,0.37],不包含0;二者的差值为0.05,95%的置信区间为[0.02,0.08],同样不包含0。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高组织支持感时,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硕士生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略强于低组织支持感时的中介效应。由此,假设4得到支持。

综合调节效应的分析结果来看,当硕士生感知到充分的组织环境支持时,科研投入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以及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就越明显。这是由于个体受外部组织环境影响而产生了社会性动机,并且个体具有将社会性动机内化的倾向[52]。当硕士生感知到的支持性氛围较强时,例如高校提供学生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和学习机会、认可学生的个人价值等,他们往往愿意增加自己的科研投入,产生较好的学习结果,进而提升科研自我效能感,注入更多的信心和动力,最终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反之,当硕士生认为自身处于组织支持不足的环境中时,例如高校漠视学生的反馈和诉求、学习机会和科研条件有限等,则他们的科研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挫伤,甚至产生科研倦怠等,从而不利于创业能力的提升。上述结果也符合资源保存理论的相关观点。当然,组织支持感在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的关系中主要发挥的是“催化剂”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本研究融合学生投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硕士生创业能力的条件过程分析模型,系统探讨了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基于实证研究回应了学界关于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发展关系的争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科研投入不会阻碍硕士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相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提升

不同于以往研究将科研学习视为科研能力的前因变量,将创业学习视为创业能力的前因变量[53,54],本研究探讨了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科研投入是硕士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来源之一,科研过程中培养的创造性思维、韧性毅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为未来的创业行为奠定基础,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更具创新性、突破性和成功的可能性。该结论支持了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即硕士生通过科研学习可以实现科研能力与创业能力的融合[12]。类似地,彭湃等人的研究发现,科研活动是硕士生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科研投入是硕士生能力发展的内因,课程学习与其他外部要素都要围绕科研活动进行并为科研服务[55]。

(2)硕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内部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硕士生科研投入正向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感,进而显著提升创业能力,并且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提升之间起中介作用。该结论与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经历与科研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类似[56]。但本研究的结果变量是创业能力,这表明创业能力与科研创造力是紧密相关而非完全独立的两种能力,创新能力是二者的共通要素。

(3)高校组织环境是影响硕士生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外部支持因素

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硕士生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即较高的组织支持感一定程度上增强科研投入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促进作用。组织支持感可显著调节“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创业能力”这一中介机制,即随着组织支持感的提高,科研投入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提升硕士生创业能力的正向作用有所增强。因此,组织支持感是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的权变条件,组织支持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协同有利于硕士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4)硕士生创业能力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组织支持感直接、间接或交互影响着创业能力。由此可见,硕士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其创业能力受个体因素(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环境因素(组织支持感)共同影响,且良好的支持性环境(课程支持、经费支持、实践支持等)可以进一步强化个体因素对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硕士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基于以上多个因素与复杂的影响机制网络来设计策略。

2. 提升硕士生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基于研究发现,笔者认为,硕士生、导师、辅导员、高等院校等不同主体应当积极行动,从提供内在动力、专业引导、组织支持等方面发力,提升硕士生创业能力。

(1)硕士生要加强自我教育与心理建设,为创业能力提升提供内生动力

科研投入可以促进提升硕士生的创业能力,在科研参与过程中培养的知识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均有助于创业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部分硕士生受到有限认知的束缚和外部因素的干扰,认识不到科研投入对创业能力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一味追求兼职创业,出现科研倦怠、科研投入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因此,硕士生应通过自我教育和心理建设提高对科研学习的投入度,增强科研自我效能感。具体而言,一方面,硕士生首先要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主动改变对科研目标、功能的片面认知,认识科研投入对创业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学习中,努力平衡科研投入和创业能力发展,以免影响学业、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尝试将科研投入和创业能力发展结合起来,在科研参与中充分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识别创业机会,培养创业意识,积极探索创业实践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硕士生需要注重心理建设,正确认识自我并完善个人特质,通过多种平台或途径加强与导师、辅导员、专任老师以及朋辈的交流互动学习,让自己具备自信、坚韧等个性品质[57]。

(2)教师应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创业能力提升提供专业引导

唤醒硕士生科研意识、增强他们的科研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创业能力需要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功能,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导师是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硕士生的科研学习需要导师的有效引导和培养[16]。导师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指导硕士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科研训练计划等,创造校园人际交往和能力锻炼的机会,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提升硕士生对科研的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58],让学生在科研参与中积累经验、获得对科研能力的积极信念,进而在科研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学业上的支持,导师还应使学生认识到科研参与有助于提升创业能力,并通过关爱、信任和鼓励等方式提供丰富的心理和精神支持,使硕士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持续激发科研效能。

其二,辅导员应从思想上引导硕士生端正科研学习态度,建立硕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动态监测机制,关注硕士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掌握硕士生心理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调整策略,进而防止硕士生因科研碰壁而丧失科研信心,产生科研倦怠。

其三,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也要积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硕士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将硕士生的学习与科研有机融合起来,采用鼓励为主的教育策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果给予及时反馈和积极评价,持续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开拓性精神。

(3)院校应创设学习资源与环境条件,为创业能力提升提供组织支持

组织支持感是影响硕士生创业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显著调节科研自我效能感及其中介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创设学习资源与条件,打造支持性的组织环境,增强硕士生的组织支持感,调动其科研投入,进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建立学生互助中心,营造科研合作学习氛围。众多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投入度提高的有效方式[59]。学生互助中心可为硕士生提供思想碰撞、合作互助和团队协作的平台,有助于打造积极向上的同伴文化,激发硕士生科研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科研投入。

其二,整合校内资源,开设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相关课程和讲座[60],打破施教与受教的边界,贯通课堂内外,融通教学科研,构建起“理论+实践”型课程体系,为硕士生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咨询[61]。与此同时,还可以逐步建立研究生科研资助体系,为项目实践提供机会和资金支撑[62]。

其三,开拓校外资源,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拓展硕士生科研实践场域。学校应构建紧密务实的新型校企、校地合作伙伴关系,为硕士生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载体支撑。应用实践不仅能够创生学术灵感,更能激发硕士生的使命和责任感,使其体验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进而深度激发硕士生的科研动机,提高科研投入,增强科研自我效能感,最终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

六、结语

本研究取得以下理论贡献:

其一,研究聚焦于科研投入这一影响学业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前因变量,最终发现科研投入有助于提升硕士生创业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对硕士生创业能力前因的认识,并揭示了硕士生科研投入在促进创业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打破了过去将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发展二者对立的刻板印象,为以科研为基础的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二,研究探究了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有助于解释科研投入提升硕士生创业能力的机制。研究结果验证了自我效能感的跨领域作用,补充了人们对于特殊自我效能感作用机制的认识,提供了一条从外在行为到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创业能力的理论路径。

其三,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可强化科研投入对科研自我效能感及创业能力的正向预测作用,深化了对影响科研投入发挥作用的环境因素的认识,有助于为科研投入更有效地提升硕士生创业能力提供实践策略。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其一,虽然本研究的数据结果通过了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均为横截面数据,且都来自学生的自我汇报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得出充分的因果关系。未来可采用追踪调查、实验研究等更为严谨的研究设计进一步验证科研投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二,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变量均为单一维度,尚未进一步探讨相关变量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只探讨了科研投入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能力的单向预测关系。实际上,这些变量之间应该是双向的交互关系:科研投入可预测科研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反过来也能预测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可预测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样也会带来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变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与交互作用。

其三,本研究虽然构建了一个包含行为、自我、环境、结果的结构方程模型,但是对创业能力影响机制的探讨仍不全面。未来可以进一步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将学校、家庭、同伴、网络等相关因素纳入研究模型,更加系统全面地探究硕士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

注 释:

① 泛指高校学生在学期间从事的一切兼职、实习和创业等自发性工作实践行为。

猜你喜欢

硕士生效能能力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