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农隶书的创新之处和影响探析

2023-10-09艾红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金农书法

摘 要:清代中期为碑帖双峰并峙的阶段,金农则是碑派早期的践行者与开拓者,以其隶书成就最高。金农隶书的创新显著体现于他50岁之后书写的漆书,这种以侧锋横扫而出的厚重横画和瘦劲狭长的竖画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形成了他隶书书写中最具特色的书法特征。当然,他漆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取法诸多金石碑帖,不断临摹,从而得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并将它书写于自己的创作中。这种师从于古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影响了后世的碑派书家,也为碑派书法拓宽了道路,对于我们当今的书坛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金农;隶书;书法

一、金农隶书形成的时代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看,由于清政府的閉关锁国政策和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文字狱使得当时的文人并不敢将精力放在作诗、写文章上,转而去研究金石、考据学,而金石、训诂学的兴起,也使得之前朝代的一些碑刻被大量挖掘和出土,于是很多知识分子便投身于对隶书、篆书的研究之中,碑学的序幕由此拉开。另外,隶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不再被人重视。清代,帖学书法的集大成者董其昌受康熙皇帝的推崇,从而导致馆阁体泛滥,书法风格毫无新意,趋于程式化,此时的书坛也期望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清朝中后期,隶书在经过一千多年的埋没后由于碑学的复兴而得以重新呈现于世人的眼前。

金农经历了清代康、雍、乾三朝,最后一次科举失利后便定居于扬州,当时的扬州因盐业经济而繁荣。众多盐商为了附庸风雅,大量购买文人的诗书画,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集聚于此,金农也不例外。金农在扬州可以和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交谈,从而迸发出新的思想上的火花,也营造了有利于其书法创新的条件。于是金农率先师法汉碑,脱离了那时正盛于世的董其昌、赵孟頫为代表的“二王”体系,转而投向非名家书法,不断临习《华山碑》《乙瑛碑》,汲取其中的书法元素,放大其特点并化为己用,最终有了自己的独特书风。其一扫柔媚之风而彰显阳刚之美,提倡追求率真古朴的意趣,打破了帖学的一贯审美标准,同时强调用笔的金石气,标榜创新。

二、金农隶书的师承与取法

金农在每个时期的隶书取法有所不同,也曾在不同的大师门下进行学习。当他发觉时人隶书具有馆阁体习气的弊病后,其学书观念发生转变,转向直接师法汉碑。正是他几十年来对于金石碑版的痴迷和热爱,其对金石有了独到的见解,且由于游历明川,还热衷于收藏金石碑版,他有了较高水平的鉴赏能力。

(一)师承郑簠

金农曾跟着何焯学习书法,受其影响,也有了金石之癖。在诸多金石碑板中,他发现自己更青睐汉碑的风格,于是便向善隶并因师法汉碑而出名的郑簠学习。金农的隶书《范石湖先生句》(图1)中就可以看出郑簠隶书(图2)的影子。郑簠的隶书可以看出在结尾处都率意而出,最后一笔线条微微上挑,灵活多变,带有草书的意味,但结字又较为周正,取法汉碑。其不同于当时学董其昌之风的古板沉闷、甜俗妍媚,也不似元、明书家取法唐代隶书走圆润丰腴的路子,为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金农便从郑簠那里学到了其用草法入隶的方式,夸张了这种用笔方式,进一步加强了笔画的粗细对比,更为放纵肆意。

金农隶书取法郑簠,主要从三方面学习:笔法上,带有草法的率意书写;结字上,夸张却不为法度束缚,还带有古拙趣味;章法上,不循规蹈矩,随字布局,极为自然。郑簠钻研《曹全碑》,并能独出机杼,在创作中加入自己的构思和想法,从而呈现崭新的面貌。郑簠对于金农的影响便是让他能够取法汉碑,所以金农用了一生临写《华山碑》,并将“华山片石是吾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二)取法《华山碑》

《华山碑》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金农尤其钟情于它,反复地实临、意临,甚至是用双勾法去临习。其在这之中耗费了许多心力,当然也受益良多。金农在海量的学习范本中选择了它,是因为被其朴茂古拙又不失圆转流动的书法风格深深吸引。在得到宋代的拓本后,由于拓印的时间比较早,质量也更佳,所以如获至宝,不轻易拿出来在世人的眼前展示和分享。

金农会收藏《华山碑》的宋拓本,正是出于对《华山碑》的追捧。在日常的学习中,其也通过双勾法学习《华山碑》。在古代印刷术不够发达、保存字帖不够方便的情况下,双勾是学书之人经常用的习书方法之一。同样是双勾,却因双勾者学养、技艺水平的差异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效果。金农是运用双勾法技术比较高超的那一类,其双勾的摹本也被其他人用来刊作底本。通过金农早期临的《华山碑》与原碑单字对比可以看出,金农遵守汉隶笔法,中锋用笔,结体平稳,墨色浓润,整体显得温润敦厚。用笔上严守汉碑笔法,实临为主,追求形似,靠近原碑风貌。

(三)取法《乙瑛碑》

金农素有金石之癖,喜好研究金石碑版,一直有收藏碑版拓片的习惯,并且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金农虽然以《乙瑛碑》的内容书写,但是明显可知其在书写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并且将部分字的结字加以改变。比如在笔法上,《乙瑛碑》中“书”的主笔是波画,金农将波画变为横画。虽然“书”字横画较多,但金农用心布局,紧密排列却不拥挤,很是端庄大方,结体工稳。原碑中“者”的撇画、捺画均是左右舒展,金农则将撇画稍稍收敛变得含蓄,波画作为主笔,一收一放蕴含中和之美。结体上,“圣”原本是上小下大结构,金农则将结构改为上大下小,虽然异于常规结字方式,却流露出汉隶的古拙可爱。金农有两件临摹《乙瑛碑》的作品,第一件是实临《乙瑛碑》的作品,遵守《乙瑛碑》原貌,故书写的时候小心翼翼,很是谨慎。因为过于注重细节,章法上则不太顾忌。第二件是意临《乙瑛碑》的作品,他对于章法这一块用心布局,借鉴了《乙瑛碑》的全篇布白呈横势的特征,放大了《乙瑛碑》点画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的特点。最终,金农有了取法《乙瑛碑》风貌的作品存世。《王融传》《王秀传》是金农在游历过山西到达曲阜后写的,这是金农的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金农此时的隶书作品源自汉隶且笔法纯正,整个作品中有着一股矜持严整的气质,沉静而深邃。这和《乙瑛碑》法度严谨、结构周正的淳朴气质很是相像。金农正是被《乙瑛碑》古朴敦厚的风貌吸引,才决意师法《乙瑛碑》。

三、金农的隶书风格

(一)金农隶书之“奇”

通过大量临习《华山碑》《乙瑛碑》等汉代碑帖,金农的隶书面貌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金农与元、明、清三代主流书风刻意描摹汉碑的点画、强调端庄凝重感不一样,他将郑簠用草书笔意融入隶书中的用笔方法沿用了下来,所以其隶书笔姿活泼,结构生动,和两百年后才得以出土的汉简有几分相似。金农以此为基础,把横画增粗,用偏锋的笔法将竖画侧着写下,形成一个细细长长的出锋,结体也变得方正。在金农60多岁时,这种横粗竖细的对比反差更加突出,风格面貌十分有特色。金农70岁后的晚年书作,更进一步使用渴笔,自称为“渴笔八分”:“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法。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亦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对于金农的这类作品,后世一般用漆书来指代。

金农的隶书作品中还会用到异体之法,偶尔会看到扁笔,在淳质中平添了几分生动与乐趣,加强了作品的表现效果。异体之法在清代之前就有使用过,于汉魏更屡见不鲜。唐朝的欧阳询在他的“三十六法”中就有借换、增减的说法,但金农不像欧阳询,将异体之法仅仅局限于楷书繁难字的范畴中,而是进一步扩大使用范畴,把异体法用在了隶书中,这也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

综上所述,金农以异体求异趣,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味,让我们领悟到学书应该追求新意,而不是呆板沉闷地重复前人已有的成果。不过,在对异体之法的使用上,要遵循汉字结构规律,以文字学为依据,不能胡编乱造,也不随意使用。唯有像冬心先生一样有心而无意,浑然天成,才能达到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二)漆书之创新

冬心先生的各体书法中,没有什么是比漆书更能体现他的个性和独特书法风格的。漆书是金农的首创,起源于隶书,更为严格地说,它是分隶的一种变形。这种书体最早指的是用漆书写而成的文字,据说是在孔子府邸的墙壁中找到了部分用漆书写的文字,因此而得名。如今所称的漆书,则专门代指金农独创的这种书体,就是让字的笔画从圆润变为方整,破圆为方,竖笔细劲,而横笔厚重粗犷,好似用漆刷过书写而成的一种书体。

金农漆书的特点,不光体现于横笔与竖笔方面的奇特面目,重要的是在书法创作中还流露出一股古拙朴茂的意趣,这让他的书法作品能够在古朴中见灵巧之气。在其《漆书四言联》和《漆书古谣一首》中,我们能够较深层次地体会到这一点。两幅作品都是金农成熟时期的典型书法风格。《漆书四言联》横笔和竖笔并没有明显的轻重对比,整体用笔厚重朴实,都是用浓墨书写,其中的“汲”“乃”“清”等字都可以看出质朴的风貌,有《天发神谶碑》的意趣在里面,体现出金农漆书中所具备的独特魅力。《漆书古谣一首》中,横笔、竖笔泾渭分明,捺画瘦劲而不失力量,并且能看到飘逸的趣味。横画用墨凝重,点画精到,体现出金农人书俱老的独到风味。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成员之一,其漆书就能完美表现出他的“怪”之所在。

四、金农隶书风格的影响

在清代初期至乾隆时期世人推崇赵之谦、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时,金农另辟蹊径,走上了与主流书风相背离的道路,渐渐与正统书风有所差异。当金农的书法还不精进之时,他便以郑簠为师,在郑簠的影响下,其书写尽量避免受当时主流董其昌书风的影响,将汉代碑版作为取法对象,后又投身于对《华山碑》的研究和临习中。在清代,金农是第一个有自觉意识向汉代碑帖进行取法,并冲击了传统帖学的人。金农经历了帖学的逐渐衰落而碑学开始兴起的过程。康熙因过度沉迷帖学,让朝野上下尊帖之风盛行,但是到了清朝中期,崇碑的风气快速崛起,成为冲击帖学的强劲势头。这个时候,碑学理论和碑派技法已融会贯通。冬心先生就是碑学的领头人,其“怪”和“奇”的别致风格成为一股强大的冲击帖学的力量。换句话说,金农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与发展做了铺垫,让碑学走得更远。当然,清代碑派的崛起也给金农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者相互成就。

以金农、郑板桥为代表的书法家,为碑派兴起前的实践者,故可称之为前碑派。他们有的醉心于金石碑版的订正,有的痴迷于碑版的收藏与鉴赏,在书法上主攻篆、隶两种书体,成就斐然。金农在其中,对清代碑派的崛起起到了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作用。金农勇于脱离长期以“二王”为宗的主流书风,转而投身金石碑版,表现了其独到的眼光。金农将“华山片石是吾师”的思想奉为圭臬且践行,在不断临习之下厚积薄发,最终能够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不拘泥于师法书法名家,反而将视野转向了民间的无名写手,其向民间的飞白书取法就是不可辩驳的证明。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

[1]孙贺.浅析金农隶书风格的成因[J].美与时代(中),2013(7):87-88.

[2]陈俊安.金农隶书取法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1.

[3]葛承雍.清代碑学的兴起[J].月读,2022(5):62-69.

[4]王坤.金农书法及其变革意义和当代启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5]谢忠斌.有心求异趣  得之如天成:浅析《金农隶书墨迹》的异体构法[J].书法艺术,1995(2):12-14.

[6]朱万章.金农书风解读: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J].东方艺术,2006(20):6-33.

[7]李晓云.金农早期隶书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9.

[8]张良刚.金农“漆书”艺术探析[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9.

[9]杨芳.金农与郑簠书法特征之比较[D].南昌:南昌大学,2018.

[10]吴升辉.金农的隶书之变[J].中国书法,2013(5):52-59.

[11]陈永前.金农隶书艺术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12]周欣.试论金农书法的风格类型[J].青少年书法,2010(16):45-47.

[13]李道显.孤诣独绝的金农[J].东方艺术,2008(21):6-39.

[14]閆齐麟.苦心造孤诣寂寥抱冬心:金农心迹墨痕发展嬗变[J].书画世界,2022(3):92-93.

作者简介:

艾红云,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金农书法
清 金农 录书节录相鹤经轴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印象派画家」金农
书法欣赏
12316金农热线助力“星火燎原”计划
书法类
金农热线为农日夜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