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之策
2023-10-09贾小琳刘辉娇王子豪
贾小琳 刘辉娇 王子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质。传统手工艺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其造物功能、创富价值对于乡村发展意义重大。在工业文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业发展面临困境,亟需突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以及文化部制定的《中国振兴传统工艺计划》高度强调了传统手工艺的功能与价值。[1]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有着豪迈、大气、豁达开朗的性情,他们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还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以及朴实而又独特的民俗民风。陕西省传统手工艺种类众多,关中当属户县农民画、长安泥叫叫,西府有泥塑、彩绘、草编、木版年画,东府有蒲城焰火、蒲城面花,陕北则汇集了民间剪纸、刺绣、石雕等非遗门类,这些传统手工艺内涵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不仅是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表征,折射出民族性格、审美取向以及信仰追求,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下,传统手工艺已是陕西人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手工艺特色产业也已成为推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2]
陕西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身授,但是在文化不断流变的过程中,以机器大工业生产、批量化复制为特征的工业产品代替了手工造物,使得民众对传统手工艺的观念与认知逐渐淡薄,传统手工技艺在不断地衰败甚至消亡,传统手工艺市场也面临着因市场需求量极其有限而导致传统手工艺式微的困境。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具有手作专注与敬业精神”,[3]在工业文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我们该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式,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文化产业前进步伐,又保护我们的文化资源真实、完整地传承与发展,而不被市场化、商业化过度裹挟,需要冷静思考。
(一)传承人生存环境面临挑战
当下手工艺者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高精尖的工匠人才数量少,精通领域窄,顶尖领军型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4]田虎在《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中指出:“目前中国拥有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经过十五年的生活变迁,有接近92万个中国传统村落消失了,其消失的速度正在以每天1.6个的速度连续递减。”[5]乡村中的大部分传统民居已被新的建筑所取代,村庄规划中整齐划一的现代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昔日的乡村已换上了新貌。加之愈来愈多的青年离开村庄去城市生活,对于故乡缺少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乡土的感情日渐淡漠,传统技艺生存的土壤——乡村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产品样式创新不足
国家相关扶持计划陆续出台之后,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传统手工艺品类文化内涵、审美趣味均未得到足够重视,其所肩负的民族文化感正在遗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乡村群众知识层面的匮乏,以及后期认知上的不足,不仅造成传统手工艺品缺乏想象力、创新力与生命力,甚至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当前线上主流销售平台的传统手工艺品,普遍存在材料低劣、工艺粗糙、艺术性不足、地域特色不鲜明、辨识性差等问题。那么,如何在乡村生态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开发适应时代需求、符合大众品味,又带有地方符号的产品就值得深入探索;如何将传统手工艺品中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协调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出传统手工艺品的创造力,构建更为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与传播体系,以达到真正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下亟需思考与破解的难题。
(三)产业规模较小,利润较低
规模化与标准化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特征。与现代工业相比,传统手工艺多脱胎于小作坊,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低,面临着资源不集中、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等问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的资源囿于贫困乡村,交通不便,即便这里手工艺品类资源很丰富,但由于技术设备及资金投入不足,有太多的资源依旧“远在深山人未识”。产品进行工艺化的开发力度不够,源于手工劳动对于时间的要求高,人们都选择在农忙之余来做手工活。当前,规模化的传统手工艺企业极为稀缺,加上价格难以提升,收益低下,精细度也不足,艺术品附加值往往不高,这就导致了当地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利用率低下。因此,激发手工艺行业及其相关衍生产业的活力,积极探索和创新传统手工艺营销方式迫在眉睫。
(四)乡村文创人才奇缺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差距和城市发展产生的虹吸效应,大量人才涌向城市,导致乡村吸引不来人才,更留不住人才。当前乡村振兴仍面临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和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培养体制机制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择业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说明乡村振兴中创新人才成长的创新动力、产业活力、资金吸力、政策引力、人才张力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优化。随着对返乡创业人才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强,部分人才开始向乡村回流,但这仍然无法满足乡村事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政府的突围之策
(一)健全创业增收的驱动机制
当地政府可以为农民手工艺合作社助农脱贫增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为贫困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创建与运行等环节提供典型示范。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域打造“手工艺人双创示范基地”。例如,创建“长安的礼物”“志丹的礼物”“千阳的礼物”农民手工艺联合社。以知名手艺人为带头人进行产业实践,着力打造手工艺文创原创设计品牌。以品牌联动为抓手,以产业聚合为效应,以造血式扶贫措施为手段,提供就业岗位、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努力建成地方农民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助其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打造地方手工艺“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體的全产业链条、新兴业态。各地市可以遴选一两个“手工艺示范点”,将地方从事手工艺行业及其相关衍生产业的手工艺人集结起来,成立“某区县农民手工艺促进协会”,进而在此基础上成立“省市级农民手工艺联合社”。
(二)创建设计服务平台
政府应深入调研手工艺现有资源,制定短期、中期及长期的资源利用转化方案,同时,出台指导性强、操作性强的利好政策,给予财政支持与补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设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国家应加快项目研究和政策制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对手工艺企业及整个行业出台优惠政策,减免税收,为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发展和聚合提供适宜的土壤、便利的条件。[6]支持特色种子企业,为大型产业集聚群的发展和聚集培育生存空间,努力实现示范效应。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将以跨界融合为理念,开展手工艺领域与文博行业、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的积极跨界、品牌融合。针对政、企、学、研等不同机构的合作,要破除各自为政的传统思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具有针对性地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需要建立一个针对手工艺和其他行业、品牌跨界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吸引多重力量参与、实现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使政、企、学、研各方得到最佳匹配与整合。
(三)塑造乡村手工艺文化IP
政府应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陕西省手工艺行业协会、地方手工艺行业协会等机构拥有专业的行业知识、广泛的社会关联、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发挥其行业服务和行业带动、促进作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工艺品产业协会。让行业协会带头发挥作用,引导中小企业、个人创意工作室和家庭作坊式民间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强化以手工技艺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规范行业标准,建立民间工艺品产品质量认证、价值评级体系,保护和提升工艺美术产品品牌形象,保障可持续发展。依托手工艺行业协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市场法律法规等规范管理政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提高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对民族民间工艺品及相关产业在地方经濟、社会和文化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加强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整合相关资源,突破行业、区域局限,形成合力,促进陕西民间工艺品又好又快发展。
诚然,手工艺人也要准确把握传统工艺的文化精髓,在不改变其核心的条件下予以激活,开展兼具文化与创意的手工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日本国宝级设计师喜多俊之提出的“以传统手工艺为基础,展开富有灵魂性的现代设计,是振兴地方产业的使命和价值取向”。[7]创新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犹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给予其动力。非遗所强调的“活态传承”也必须通过创新,设计方案的借鉴,材料和工具的优化,商业的跨界整合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都是推动非遗创新的有效要素。手工艺的产业化进程中,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坚守文化生态为前提,以推动经济增长为目标,以培育文化品牌为动力,以创意和特色服务市场,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价值。此外,还可以引入“外援”,联合文化创意团队,借助其人力和创意资源,开展手工艺设计和生产,打造风格多样的手工艺产品矩阵,实现手工艺行业新突破。
高校的突围之策
国务院颁布相关方案以助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明确提出高校应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8]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参观“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时,也强调了艺术服务城乡建设的重要性。[9][10]
(一)提升文创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极速变迁中,手工技艺虽然日渐式微,但仍有一部分传承人在延续着。“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活态保护”,[11]即对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可参照“未来设计,源于地方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与思想融入现代设计,活化地方产业”等发展思路,建立“手工艺人+设计师”团队,手工艺人借助设计师的理念,设计师借助手工艺人的技能,通过艺术实践、专业设计、材料开发、创新思维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鼓励应用型高校致力于社会实际需求,探索手工艺文创设计人才培养之路。在设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专业群建设、课程群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重视设计类专业的思政功能,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解乡村、熟悉乡村文创设计,致力于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的设计师;探索党的建设、团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创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发挥其助力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功能。根据调整优化后培养目标,修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体系与结构。
(二)构建校园传承体系
鼓励、支持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聘请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民艺工作坊”等非遗进校园活动,营造沉浸式的实践教学现场,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鼓励校企合作、聘请专家顾问、打造特色精品课程及教材,以“工匠精神”为灵魂,突显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精心打造传统手工艺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是构建校园传承体系的关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汇聚、整合高校内部各院系、各研究中心、各研发中心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团委等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构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平台与孵化器、技术学校的联系,搭建“校-政-企-院-协-创-校”七方合作平台,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逐渐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传统手工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为联合社提供产品方案与设计支持,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成果的知识产权转让给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手工艺品设计研发提档升级,提升产品的艺术品位和工艺水平;确保向农民手工艺合作社提供完整翔实的产品设计图纸、材料方案、工艺解决方案,为技艺传承与推广,甚至规模化、市场化奠定基础;与地方妇联、工会、残联、扶贫办合作,开展农民手工艺人技能提升班、设计创新能力培训班,联合举办“农民手工艺文创设计大赛”;通过技能提升、案例推广、行业联动,彰显高校服务社会的力量与优势。
鼓励乡村手工艺生产经营主体与设计院校合作,供需双向联动发力,以社会需求指导科研教学,推动科研反哺教学。高校不仅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职能,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是实现技术转移的重要主体。将文创设计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系统地转化到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类专业的办学流程、环节和要素中。以文创设计教学为例,从设计任务、项目式教学、产学研用链条建设、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设施与平台建设等方面,为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特色手工艺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结 语
传统手工艺承载着民族、历史、审美、记忆和情感,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政府、社群、机构和资本等多个平台和要素参与其中,激发活力,建构起一张纵横交错的力量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特色,推动乡村特色手工艺产品研发,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正确处理“保护传承”“创业增收”二者关系,尊重传统手工艺的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与传承性的前提下,从产业链、艺术链、价值链入手盘活乡村劳动力资源,让传统手工艺走进当下生活场景,推动乡村文化业态的振兴;以手工艺设计为切入点,以创意设计为动力,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手工艺产业,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http://www.gov.cn/xinwen/2017-03/27/content_5181257.htm,2022-10-4。
[2]中国政府网:《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乡村振兴局 国家开发银行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5845.htm,2022-10-4。
[3]潘天波:《时间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与可能回答》,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1):57-63页。
[4]易玲、刘双庆:《非遗保护管理机制的现实困境及疏解之道——基于湖南省300名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8):78-87+184页。
[5]田虎:《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2017-12-18,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7/1218/c41570-29712209.html,2022-9-28。
[6]贾小琳:《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载《艺术科技》,2018,31(8):16-17页。
[7]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郭菀琪译,上海: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8]汪明义:《大学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2017-11-7,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01/c40531-29619606.html,2022-10-4。
[9]新华社:《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2021-4-19,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2022-10-4。
[10]潘鲁生:《大美绘出新征程》,2021-4-30,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430/index.htm?page=/page_5/202104/t20210430_543656.htm&pagenum=5,2022-9-12。
[11]孙发成:《非遗“活态保护”理念的产生与发展》,载《文化遗产》,2020(3):35-41页。
作者简介
贾小琳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手工艺设计、乡村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