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区博物馆的发展路径
2023-10-09吴玢
吴玢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如何更有效、创新地把这些乡土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社区博物馆建设,既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也是凝聚乡土记忆、推动乡土文化活态传承、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重构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乡村生产、生活积淀下来的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近年来,由于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大量乡村人才单向流出,乡村文明一度出现凋敝迹象。鉴于以上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1]201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明确认同了当地居民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大和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区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就为博物馆更好服务社区,并融入乡村文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社区博物馆是立足乡村,保存乡村文化、承载民间记忆的重要载体,是真正展示乡村文化、活跃民间交流、树立文化自信的平台。当下我国农村地区虽然保留了大量的乡土文化资源,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地域的鲜明特征逐渐消失,乡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和农民自身需要的不协调,构成了当今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推进社区博物馆研究,既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同时也是推动乡土文化活态传承,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构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社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
世界经济步入快速工业化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生活便利和优质的配套服务,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和环境,但是人口流动则使得本土文化与居民之间联系出现断层。因此,如何留住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就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亟需解决的难题。
社区博物馆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生态博物馆,[2]其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发现乡村价值,为巴黎乡村地区注入新的活力。我国自上世纪引入社区博物馆的概念之后,先后在安吉、安徽、福建、广西、北京、上海和贵州等地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探索。社区博物馆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城市社区,还包括传统村落、少数民族(原住民)聚落等等。社区博物馆的特征是对当地自然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延伸到对社区整体的保护,还通过展示和教育活动等手段传播当地历史文化。另外,社区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案,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人文条件和历史文化发展的优势,来探索和选择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总之,社区博物馆的重点在于社区,它强调对社区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培养他们(尤其是那些农村百姓、少数民族等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弱势群体)对自己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成员既可以作为参与者,又可以视为围观群众。它的构成离不开两方面的要素:其一是来自社区方面,具体包含有社区地域范围、社区政府组织、社区普通居民和社区活动资源等等。其二是来自博物馆方面,具体包含社区人文关怀、服务社区居民、保存社区遗产、促进社区经济和推动社区民主等等。
而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社区博物馆来说是一次机遇。2008年,浙江省在安吉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基础上,率先展开了一场博物馆群的建设活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针对乡村文化发展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明确指出乡村可以立足实际情况,建设遗址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户外博物馆等,通过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文明发展轨迹的再现。
近年来,社区/乡村博物馆得到了广泛重视,在全国各省市陆续生根开花。2022年11月,山东省文旅厅公布了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共有100家。[3]陕西省文旅厅目前也公布了三批社区博物馆名单,总数多达56家。[4]由此可见,社区/乡村博物馆已经成为地域特色文化收藏、展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区博物馆推动乡村振兴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社区博物馆就是社区居民自己的博物馆。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博物馆建设,由村民自觉发起、自发组织、自动参与,增加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土文化价值的转换,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1、构建乡土记忆,促进乡村文化认同
在快餐式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文化机构的缺位,更容易使优秀传统文化遭受现代化的冲击,难以唤醒当地居民的情感价值和文化认同。因此,要促进乡村文化认同,就必须唤醒当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活态传承保护的合力,从而提高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和恒久力。而社区博物馆作为公共的记忆保存处,主张由文化的主人自己保护自己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亲民特性,强调村民自主参与建设和管理。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和展览的参与式体验,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将乡土文化植入村民的意识中,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然后将这些反馈给村民,树立他们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社区博物馆更成为当地村民行使自身话语权的平台,让乡村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内生式发展。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乡土记忆,更好地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2、动员村民参与,重构乡村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體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5]这就体现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基层社区而言,通过“社区居民高度参与”达到“社区文化自治”,才应该构成我们对社区博物馆理念最本质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与教育下,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增进村民之间的集体认同,最终实现乡村文化自治。这一前提是要坚持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保护。
所谓乡土文化活态传承是指在传承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坚持“整体保护”,赋予乡土文化以生命力、创新力,让乡村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土文化永葆生机活力。因此,社区博物馆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创新,使社区内的人与物充分互动,从而让当地村民以及外来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乡村文明的认识,使乡土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角度出发,一方面在强调乡村集体记忆、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广泛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和打造民间手工艺、生态文化旅游、歌舞技艺表演等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构建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活态传承模式,感受原生态文化遗产的鲜活魅力,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土文化所面临的被边缘化等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
另一方面,有助于村民巩固统一的信念和共享的价值观,保护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维护和加强村民之间的联系。此外,村民还享有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权利。通过社区博物馆的建立,村民可以参与决定保护与开发的方式方法,这样便能使村民在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中,更好地认识并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以达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统一,从而构建属于当地特色的乡土记忆,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乡村社区博物馆的发展路径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可以说,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但长久以来,由于城市文化的影响,乡土文化被打上了“老土”的标签,一度被遗忘。自社区博物馆理念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内容主题的选择,还是多方社会组织结构的参与,其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实现“企业出资-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建格局。这其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民间力量的有力支持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首先,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兴办为主,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区域整合,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做好辖区内社区博物馆的帮扶培育、体制升级和日常检查工作。同时,鼓励全社会力量的介入,大胆招商引资和社会各界融资,并接受当地村民各种形式的捐赠和赞助,共同发挥社区博物馆的渠道作用,调动社区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拓社区博物馆新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创产品多样化,推动社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与当地社会企业联手,借助企业的财力共同举办临时展览。虽然这种活动对于乡村经济效益甚微,但是对于社区博物馆而言,却是一举两得。一方面能够解决乡村社区博物馆的经费问题,吸引更多当地村民自发参与;另一方面,宣传了乡土文化的价值,还能使当地企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最后,引入多方参与共建社区博物馆机制。社区博物馆除了相互之间需要通力合作外,还可以利用包括教育机构、科研部门、文化机构、新闻媒体、企业单位、民间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内的资源,使合作双方能够各取所需,互相借力,实现双赢,增加社区博物馆的社会吸引力。
因此,在运营方面,联系当前社区博物馆增进村民集体意识,增加乡村经济文化价值,真正让社区博物馆从场馆走向社区,吸引更多当地村民和普通大众关注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保障条件。
第一,领导高度重视,是社区博物馆运营的动力源泉。基层农村领导的引导和重视,政府资源的保障到位,文化活动经费的充足,社区博物馆的运营就能够有声有色。同时,以建设美丽新农村为目标,充分把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变为具有区域文化优势,还需要加强对社区博物馆管理人员和相关基层领导的专业培训,提高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的实效性。
第二,要搞好社区博物馆,加强乡村文明的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从以往社区生态博物馆运营情况的调查来看,成功的经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到位。在现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宣传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文化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是主要的参与者,这就约束了传播的层次。因此,在社区博物馆的运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把除此之外的村民吸纳进来,并给予一定的待遇,以拓宽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同时,增强与兄弟乡村的联系与交流,拓展乡土文化的视野,巩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党建引领社区,是社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村委会应不断创新党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参与一系列活动,如乡村送温暖活动、文艺三下乡活动、文化展览活动等,加强组织建设,落实阵地、经费和人员,加深村民对于党情、国情、乡情的理解,从而形成“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
社区博物馆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透过它与曾经存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们进行对话。另外,作为传播组织媒介,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社区博物馆存在的最终目的是活态传承保护乡村文明。因此,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保护,需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其本质内涵,创新其外在形式。同时还应结合时代要求,激发乡村文化創新活力,发挥激励、化育、整合、导向功能,更好地延续因新农村建设中被割裂的乡土记忆,提升乡村文化凝聚力,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使乡土文化这棵老树绽放出时代新芽。从而在政府支持、政策支撑和民众关心下,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乡土文化传播价值的最大化,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为当前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18(1)。
[2][法]雨果·戴瓦兰、张晋平:《生态博物馆和可持续发展》,载《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29页。
[3]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的通知,德州新闻网,http://www.dezhoudaily.com/p/1612002.html,2023-8-13。
[4]详见陕西省文物局网站,http://wwj.shaanxi.gov.cn/wbxx/kydww/sqbwg/,2023-8-13。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
吴 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红色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