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及其实现途径
2023-10-09孙丹凌郑川
孙丹凌 郑川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助推鄉村振兴方面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集中、资源挖掘不深入、科技创新不突出等问题,可尝试从整合资源谋布局、完善基础齐配套等路径切入,以助推乡村振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可以联动多个方面,涉及教育、乡村、生态等层面。规划还提到了要“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鼓励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创新红色旅游产品结构,塑造红色旅游品牌形象,构建完善的红色文旅产业链,以持续有效地推动乡村的发展和振兴。泸州红色资源丰富,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备较强的红色文旅基础和底蕴。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泸州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核心竞争力之一,讲好红色文化故事,稳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目标。
学界研究现状
学者陈强指出泸州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出现丰富与贫困两极化严重现象,存在缺少专业化培训和专技人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提出整合资金资源、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以确保实效等举措。
学者范正平、唐晓英、邱如燕、郭真瑞(2020)从泸州红色文化价值的角度论证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对于促进泸州乡村经济发展的价值,并提出泸州应重点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以“红色文化艺术”为着力点,来打造属于泸州特有的红色文化品牌,从而推动泸州乡村振兴。
学者阮若愚提出传承红色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践行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要坚持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学者冯春提出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当和合共生,促进文旅融合,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学者于德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视角出发,提出了诸如传承红色基因、拓展红色产业、诠释红色故事、创新红色载体、维护红色文物、培育红色人才等较为全面的策略。而部分学者则关注“五大振兴”的某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全军在探讨乡村产业振兴时指出,为了发挥新动能的最大潜力,依赖人才、新技术和新模式是关键。
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现状
根据泸州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泸州市将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泸州市政府目前已经投入数亿元人民币用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以不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
泸州市政府在2019年起实施了“红色旅游+乡村振兴”工程,重点支持泸州南翼古叙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目前,泸州南翼古叙地区已建成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景点和旅游线路,如古叙革命历史陈列馆、赵家洼红色旅游区等,成为泸州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泸州市共接待游客3467.6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88亿元人民币。其中,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泸州市重要的旅游品牌之一,红色旅游项目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实现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23年春节期间,泸州综合接待游客454.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46亿元,分别增长183.39%、227.05%。泸州整体旅游需求旺盛,但目前泸州的红色文化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所占比重明显不足,与红色文化旅游比较成熟的地区相比,其对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还相去甚远。目前,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存在如下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规模效应不明显
红色旅游景点分散,西部区域匮乏。泸州红色资源多分布在泸州市区、东部及南部(太平镇、二郎镇、双沙镇、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居委会),泸州西部沿线景点甚少,由此出现“南多北少”“东有西无”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由于泸州尚未形成红色旅游线路闭环,造成旅客在游览石厢子会议陈列馆后,随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流失至云贵地区。短暂的过境旅游对泸州乡村区域经济的刺激作用较差。由于市区远离乡村地带,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乡村振兴的直接刺激效果不明显,难以形成红色旅游规模效应。
2、资源分布不集中,基础配套不完善
截至2022年,泸州已有1200余处革命遗迹遗址,已经投入使用并产生经济价值的红色旅游文化景点多位于乡镇和农村地区,对乡村振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泸州红色旅游文化景点分布不集中,综合利用率较低。
泸州目前仅有1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座红色主题陈列馆。以“泸州市区-泸顺起义陈列馆-朱德旧居陈列馆-护国战争纪念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二郎渡口-白沙会议旧址-石厢子会议陈列馆-泸州市区”红色旅游环线为例,从泸州市区中心地段出发,覆盖目前泸州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全程近600公里,景点之间距离较远。红色旅游景点分布较分散,集中统一展示和打造难度较大。
由于泸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高速公路不能全域覆盖,交通受限,且基础设施设备亟待完善。
3、资源挖掘不深入,产品类型不丰富
泸州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红色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和精髓开发不够深入,经营理念过于保守、不够新颖,缺乏产品活力和市场吸引力,旅游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浅表,文旅产业形式单一,缺乏集群效益。
泸州红色旅游产品类别过少,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皆为橱窗陈列、静态展示,缺乏与游客互动、体验,游客参与度低,难以引起游客兴趣和共鸣,不能有效满足“后审美时代”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4、科技创新不突出,与时俱进不充分
泸州红色旅游项目多以传统呈现模式为主,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利用率低,如:VR/AR、裸眼3D、人工智能等。项目本身的体验性、互动性不够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游客对于特定红色历史事件、红色文化的理解不充分、不深刻,造成游客参与感、沉浸感、互动感不足。
泸州红色旅游宣传手段创新不足,如网络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推广效果不明显。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红色旅游资源在线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建设和利用明显不足。
泸州红色旅游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有待提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足,缺乏数字化管理和运营模式。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游客体验,加强安全防护,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数字化转型亟待加强。同时,需重视泸州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过度开发的经营模式可能对红色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和消耗,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促进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现途径
要实现泸州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重点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游客“愿意前来、乐意停留、如意游玩、惬意消费、满意而归”。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合资源谋布局
整合泸州现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做好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指南针”。
一是结合《泸州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保护规划》《泸州市红色旅游线路策划》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发掘泸州红色资源,充分完善泸州红色数字基因库。
二是高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泸州红色文旅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规划,充分借力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的品牌影响力,对标全国机要密码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效串联泸州市域内重点乡村红色旅游景點,实现乡村红色旅游整体协调与合理布局。
三是借力“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带”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重点打造红色体验基地、红色综合体、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思政教育示范地、红色时光小镇,通过申报乡村振兴示范镇、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等举措,建成爱国主义红色教育高地、文化强国标志等工程,实现泸州乡村红色文化传播规模效应。
2、完善基础齐配套
基础设施配套是振兴乡村的首要条件,也是决定泸州乡村红色文化旅游成败的关键保障:既要完善硬件基础,如交通设施设备、游客集散中心、红色文化景区水电气及配套设施设备等,又要完善软件基础,如移动5G覆盖率、红色基因数据库、在线服务平台及网络技术人才配备等。
一是交通方面:打通川滇黔省际道路交通、扩建泸州南翼“红旅网络”交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物流配送交通。
二是红色文旅配套方面:完善水电气网、教育卫生、商业服务等配套。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农田水利、环境生态以及园林绿化等建设。
四是完善其它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确保游客“畅游”体验感的同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3、多元产业拓格局
一是注重提升红色旅游资源娱乐价值,增强项目互动性,提高游客参与度,拓展业态形式,丰富产业格局,提高红色旅游本身的趣味性,兼顾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教育、模拟感受、沉浸体验、生态观光、人文体验等功效。
二是借力泸州“中国酒城”千亿白酒产业影响力,充分发挥天府旅游名县的品牌优势,有机融合泸州白酒文化、生态农村、红色底蕴等重要旅游元素。
三是大力发展“酒旅+农旅+红旅”融合的“红色+”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红色、绿色、金色“多彩旅游经济”,打造既能够体验泸州白酒,又能涵盖泸州乡村特色和红色文化的“醉美泸州,多彩之旅”城乡文旅产品,形成多元业态、跨界主题、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4、区域联动共发展
一是进一步深化与周边省市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建立红色文化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红色教育联盟“火车头”带头作用,加强与区域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联谊会的合作,联手打通泸州南翼古叙地区和成渝滇黔红色文化交流通道,共同致力于打造川滇黔红色文化金三角。
二是始终秉持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原则,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共享教学基地,共建优质旅游线路,共研高品质课程,共享优秀师资,共同激发培训活力,共同解决培训难题,互相派遣培训班次等途径,全方位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红色教育品牌壮大和提升。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红色知识产权开发项目合作,通过红色文化和历史背景,共同打造出优质旅游线路,提升人们的文化认知和体验。同时,联合研发高品质课程和教学资源,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和培训。
5、创新模式引潮流
一是利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高科技建成红军长征VR体验馆,数字化重现长征历史,沉浸式体验“红色之旅”。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仅需佩戴VR眼镜的体验者,便能身临其境地回顾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典实景、重大战役和重要会议。在这种近乎真实的沉浸式体验中,参与者可以感受初心、领悟初心,汲取前进的力量,并继承长征精神。
二是在充分挖掘与整合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与国内干部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知名高校、著名教学团队联合开发“在线红色教育精品课程”,将泸州红色文化系统化、可视化,从而提高泸州文旅品牌知名度,促进泸州乡村振兴。
三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云”旅游模式,打造线上旅游体验和在线乡村特色农产品展销,促进泸州乡村经济发展。
四是加强泸州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网络营销,创建自媒体平台营销官方账号,采用自媒体矩阵式营销,激发游客参与热情,采用“价值共创模式”全民参与泸州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高泸州红色文化品牌市场适应度和知名度。
结 语
泸州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探讨了当前泸州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包括优化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推广、推进科技创新和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这些建议旨在实现泸州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发展,提升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感悟红色情怀、亲近自然生态、品味古蜀乡韵”的美好旅游体验,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载《光明日报》,2021-03-13(10)。
[2]《“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载《中国文化报》,2021-06-03(3)。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国人大》,2022(21):6-21页。
[4]陈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旅游扶贫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载《安顺学院学报》,2019(6):20-24页。
[5]范正平、唐晓英、邱如燕、郭真瑞:《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及其实现途径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载《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0(3):98-102页。
[6]阮若愚:《“红情绿意”助力乡村振兴》,载《经济师》,2021(1):223-224页。
[7]冯春:《和合共生:论中国文旅融合之路——以攀枝花市为中心的学术探索》,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1(1):71-80页。
[8]于德:《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载《群众》,2020(22):53-54页。
作者简介
孙丹凌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郑 川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