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增强党性的举措与启示
2023-10-09李滨宇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结合抗战形势及党内实际状况所开展的增强党性的举措,卓有成效。对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召开增强党性的专题政治局会议、制定颁布《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开展全党整风运动等措施,对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党性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在建党之初就明确要求对党员进行增强党性的教育,但在那时只是作为一般问题提出来,并非当作特殊问题,外加战事紧张,党性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党的议事日程。而延安时期,党中央结合抗战形势的需要以及党内实际状况,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这一项工作,并卓有成效。本文将简述延安时期增强党性的举措及启示,以此文同大家交流。
关于党性,中央领导人有过许多论述。刘少奇在《人的阶级性》中谈到:“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最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1]简而言之,党性是指能正确地站在本阶级的立场。党的立场把握住了马列主义的精髓和方法,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党员要真正做到服从组织,遵守党的纪律,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这就是每个党员应有的党性。
增强党性的背景
众所周知,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从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党的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了全国性大党。但是,党内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的残余势力,在党内还未来得及肃清,极大阻碍着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和统一,以及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与执行。结合党内当时存在的其他问题,必须在全党广泛实行增强党性的教育。
1、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环境
抗战时期我们党处在与民族大敌的残酷斗争中,又处在同资产阶级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环境中。这种新的环境使我们党发展壮大,当时有80多万党员,50多万军队,在几千万人口的区域内,建立了“三三制”政权,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正因为我们党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法西斯、国民党顽固派、汉奸和其他反动势力,就要采取比以往更加残酷激烈的手段来瓦解分裂我们的党。党处在这样的复杂环境和艰巨任务面前,就比以往更加需要内部的团结和统一,更加需要思想一致与行动一致,更加需要巩固自身,防止敌人利用各种漏洞趁机破坏中国共产党的团结。
2、党员组成人员的多元化
抗战以来,大量出身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分子入党,他们迫切需要增强党性。据统计,80万党员里面有75万都是新党员,并且他们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入党的,人员成分相当复杂。新党员里面很多已经成为中流砥柱,但是大部分新党员仍需要接受党更深层次的教育。同时,当时又处在比较分散且长期的游击战中,我们的同志是身处在被分成若干块的小地方坚持长期斗争并建立了根据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彼此接触甚少,就容易出现带有小团体主义和宗派主义性质的负面力量,更有甚者,各自为政,跟党中央搞独立,严重地破坏了党的路线的贯彻和执行。
3、遵守党纪国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抗战时期就已经产生过一些严重的事件和现象,这向全党发出了红色警告。某些党部的同志对中央采取不尊重的态度,有的甚至采取对立的态度,没有根据中央的政策方针进行日常工作;一些带有全国性的重大问题,不先经过中央的同意批准私自就拿主意。比如1941年皖南事变造成的严重后果,充分反映出我们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还未完全保持一致。为了纠正上述弊端,在全党广泛深入地开展党性教育,势在必行。
增强党性的举措
1、在对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中突出增强党性
延安时期,随着抗战爆发,大批爱国青年纷纷涌向延安。党中央为了培养抗日干部,先后开办了抗大、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马列学院等20多所干部学校。党在对这些干部开展马列主义教育中,把增强党性始终作为核心内容。把党性教育作为一个特殊问题提出来,这是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一大特色。1937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自觉地造就成千上万的优秀干部,“这些干部和领袖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2]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又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3]为了领导抗战取得胜利,党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增强党性成为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尽管毛泽东同志的论述中没有提党性二字,但实际上这些条件和论述都是在讲党性的本质。党员干部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和精神,那就不是一名好党员。所以,延安时期的党性教育,也就是适应这一复杂的历史环境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在当时,对干部的党性教育,不仅局限于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更贯穿在对广大干部的政治教育、党内纪律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时事教育,以及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中。
2、召开增强党性的专题政治局会议
在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最困难之时,1941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题讨论关于如何增强党性和反对独立主义的倾向。
王稼祥受委托做了“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他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党内独立主义的错误。在政治上的表现,不能坚决执行中央的决议指示;在军事上的表现,不服从命令,自由行动;在组织问题上的表现,对自己口味的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合的就不是好干部,表现本位主义等;在军民关系问题上,军队应负主要责任;在少数服从多数问题上,缺乏党性的干部就不服从;在纪律问题上,不能真正执行纪律;在干部问题上,争夺干部、保存干部或者要求直属中央,达到自主的目的。这种独立主义或党内游击主义的性质,是无原则性、唯我独尊性、两面性(阳奉阴违)、无政府主义性。其二,这种独立主义的危险性。由对上级的阳奉阴违到反抗上级,最后到事业的失败,其首领愈大则危险性愈大,力量愈大则危险性愈大。其三,这种倾向的来源:小商品经济的反映;游击主义习气的发展;地区分割,每个地区成为小国家;某些干部自己的错误原因;上级对下级某些干部教育不够,批评不够。其四,如何纠正这种倾向:指出这种倾向的来源与危险,进行教育;注意这个问题的及时纠正,不纵容某些干部的错误;上级严格检查下级对决定的执行;正确地规定集中与分散的原则,应具体规定哪些问题应集中与分散(过去李德是绝对的集中主义,现在要防止过分地分散);实行中央集权;实行铁的纪律,对犯错误干部必须实行纪律与组织的制裁。[4]
陈云同志在会中指出:“个人主义,是个人利益超过党的利益,除党的利益外还有个人的企图。”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区别党性与非党性的关键。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时是有矛盾的,但个人利益必须以党的利益为前提。“所谓有原则性,就是要看他个人利益是否能服从党的利益。”有了政权的党,更容易出现军阀主义思想,必须同这种倾向进行长期斗争,每个党员都要提高自觉性,同自己的错误倾向做斗争。干部有了错误,心须正面地、坦白地批评,目的是为了挽救干部。党的纪律是统一的,执行纪律是无条件的。我们反对不正确的倾向,不是不统一,反对不正确倾向,才能真正统一。我们对干部不打击,但也不放纵干部的错误。对干部要有原则的立场去团结,不用非原则的办法去团结,要奖责分明,反对曲解干部政策。[5]
毛泽东同志在会上说:“党性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要使中级以上的干部实行检查,干部巩固了党便巩固了。实行自我批评,是一个很难办到的事情,魯迅也说解剖自己是困难的。对干部的错误要正面批评,不要姑息。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团结全党,但同时必须进行斗争,斗争是为了团结。我党干部要做到虽受到打击也要服从组织,就是在一个时期为上级所不了解,并且孤立,都要能够忍耐下去。要能上能下。”[6]
这次政治局会议,是自建党以来唯一的一次专门研究如何增强党性和反对党内独立主义倾向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对党内存在的独立主义倾向的表现、危险性及其来源作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并对如何纠正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中共中央制定颁布《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王稼祥同志负责为全党制定一部纲领性文件《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针对会议上列举出的当时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王稼祥、王若飞两位同志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征求了各地党政军等部门领导的意见,起草了这一份纲领性文件。经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于1941年的7月1日向全党公布。这就是《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出台的简要过程。
党中央制定这一决定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共产党更进一步地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党,要求全党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方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进而完成伟大而艰巨的革命事业。没有这样坚强、统一、集中的党,便不能应付革命过程中长期残酷复杂的斗争,也就不能实现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党、干部党员,必须增强党性。
《决定》首先明确提出了增强党性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早在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现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7]《决定》再次强调它并确立为全党增强党性的目标,表明这一伟大工程成为全党共识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只有明确了建党目标,增强党性才有方向和定力。
其次,《决定》指出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内容要求:《决定》列举了违反党性的倾向,实际上告诉全党增强党性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遵守党的纪律。《决定》列举了违反纪律的种种表现,主要是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在政治纪律方面,《决定》指出了党员干部和地方组织应与中央保持一致,尊重中央与上级的决定,不得发表与中央不一致的言论,更不能阳奉阴违对党隐瞒,在组织纪律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反对家长统制,反对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不遵守纪律。在提拔干部时,要坚持原则,防止小圈子和派别活动。第二,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至上。党员已有80万人,《决定》指出,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都表现个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等错误倾向,这与党的宗旨和面临的严峻形势格格不入。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决定》明确指出:违反党性的倾向是不实事求是地了解具体情况,不严肃慎重地对待问题,铺张求表面,不肯埋头苦干等等。第四,密切联系群众。最后《决定》提出关于增强党性的方法要求。如何实现增强党性的目标,纠正违反党性的倾向,《决定》中明确指出了增强党性的具体方法。
4、通过全党整风运动的方式增强党性
伟大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的一次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运动,它包括了高干整风、全党普遍整风和高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三个阶段。而增强党性主要是在全党普遍整风之时进行的,也就是从1942年2月1日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时,毛泽东同志作《整顿党的作风》的讲话,拉开了全党普遍整风的序幕。提出整风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8]
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采取批评、团结、自我批评的方式,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毛泽东同志对整顿党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把整顿三风与增强党性联系起来。毛泽东同志说:“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9]
为了在整风运动中增强党性,结合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要求,1941年9月6日《解放日报》发表了《加强党性锻炼》的社论。认为增强党性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社论号召全党在整风中普遍地开展党性检查和加强党性锻炼。
因为延安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也是全体党员增强党性的重要实践。为此,任弼时同志撰写了《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陈云同志写了《增强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马洪同志写了《怎样在理论学习中考察党性》、冯文彬同志写了《党的青年工作者的党性问题》等一系列指导性文章,使全党在整风运动期间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对照检查,找出差距和改正的办法。
在当时涌现出一批较好的单位和个人,比如军事学院的党性检查,刊发在1942年4月6日《解放日报》上。其中有特定党性锻炼检讨的八条标准:第一,忠于革命事业,积极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第二,无条件地执行党的一切决定,严格遵守党纪,真正做到四个服从。第三,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第四,理论与实际联系,养成“实事求是”,认真切实朴素的工作作风。第五,与群众密切联系,面向群众,启发、教育与提高群众的素质。第六,努力学习,切实学习,视学习为对党应尽的义务,反对为个人而学习的观点。第七,保障党内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正确地团结、互助、互学的精神。第八,重视与积极参加党内一切生活,尊重各项制度,对党应尽党员之权利和义务。
此外,還有许多典型,1942年4月7日《解放日报》刊发军事学院俄文队的党性检查;1942年4月14日《解放日报》刊发《保安处支部是怎样讨论增强党性的决定》等许多关于增强党性的好做法及经验。从中央领导张闻天《我的党性分析》到延安大学韩作黎《我是怎样反省自己的》体会文章。可以看出这次的党性教育和检查是非常成功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整风,党员干部的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党思想得到进一步统一,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全党统一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增强党性的启示
延安时期的党性教育开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这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增强党性,以及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在马列主义教育中突出党性教育,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
延安时期的党性教育内容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紧密贴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展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革命事业的实践出发,极大地改变了过去脱离干部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状况,党性教育也使党员干部增强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能力,改掉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切实提高了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2、党性教育使得全体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度”和对党的事业的“执着度”显著提高
党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忠诚意识和执着度,就是因为少数党员的信念还是存在动摇和弱化,如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培植个人亲信,搞人身依附关系等等。克服这一问题就要在党性教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理论上的认同是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的学习,使干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延安时期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朽贡献,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党性教育非常成功。
3、党员干部成为党性教育的领导者、推动者、参与者,对当时的社会与群众产生了巨大影响
增强全党党性的有效途径是集中整风,政治局会议和《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从顶层设计与领导率先垂范出发,在全党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增强党性的大浪潮,党性增强了,作风就改变了。毛泽东同志曾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领导人的文章与解放日报社论,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中更受鼓舞,领导上级成为先锋,极大增强了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党内作风和社会风气。
党的二十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回到延安,特别强调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这从侧面表明,从严治党和增强党性,就是延安时期党最好的优良传统,新时代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在弘扬延安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性,提高政治站位,勇于自我革命。这更印证了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中国,我们从未放下党性教育。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编:《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24-225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徐则浩:《王稼祥年谱(1906-1974)》,292-29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36-367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85-286页。
[8][9]《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李滨宇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