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路径探究

2023-10-09朱先锋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价值观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在吸引力、感召力、阐释力等层面存在的欠缺,是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路径。

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我国国民所拥有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悠久历史文化传承所表现的独特价值魅力,包含着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彰显着我国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共同价值意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何以历经磨难却屹立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中华人民骨子里流淌着炎黄血脉,具备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具有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1、是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各种文化伴随着其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承载着其对应的价值观引领,而文化自信的源泉就在于其承载的价值观本身。作为核心价值观,其赋予的思想文化意蕴是最重要、最独特的精神柱石及行动指南,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备其应有价值属性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中国人民践行的主流价值标准,本身蕴含着我们国家、民族所寄托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是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彰显和具体体现。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我国民众共同的思想意志,凸显着当前我国人民最本质的价值诉求,对于展现我国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影响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蕴含着其不同层面的思想内涵,体现其发扬先进文化的时代特质,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是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这是由文化自信本身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价值理念的独特表达方式,是习近平总书记表达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

2、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5]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发生过文明断层的伟大文明,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重要载体,本身承载着华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将优秀的价值理念传承发展,为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创造必备条件,为其绵延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就其现实性而言,这是体现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也进一步凸显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勇气与信心。

3、是增强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已步入新时代的发展进程,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在国际上,各国间的文化竞争日益加剧,价值观输出伴随着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也日趋常态化。各国文化软实力的较量逐步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因而增强文化自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客观上来说,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以“中国风”托起“冬奥范”,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和精彩诠释。北京冬奥会致力于营造中华优秀文化氛围,诠释出中国筑梦当下、畅想未来的文化自信,展示大气磅礴、履践致远的大国风采,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激励中国人民进行新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一墩难求”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的信心与底气,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愈发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与认可。

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现实问题

1、中华文化吸引力尚有欠缺

通过长期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孕育。四大发明现今依然享誉全世界,来自中国的瑰宝令世人着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6]

然而,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和演进过程中,中华文化自身魅力并未得到完美展现,中华文化自身的吸引力还有待提升。部分文化工作者对中华文化还不够重视,内容上缺乏创新,某种程度上对文化作品本身还存在一知半解或恶意曲解的现象,部分主旋律文艺作品甚至出现“手撕鬼子”“张冠李戴”等闹剧。这也就造成中华文化吸引力还不够强,呈现形式单一、生硬等特点,人民群众无法产生相应共鸣,如国内部分人对中国传统节日视而不见,热衷于过洋节、吃洋快餐,导致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嗤之以鼻,也就不利于中华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此外,在信息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欧美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认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等,但是这不足以动摇中华文化的根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特别是孔子学院在全球很多国家兴办,表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和传播。

2、中华文化感召力尚有差距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由此可见,理论的彻底性对于说服人民群众本身至关重要,而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对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尤为关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璀璨篇章,具有无比厚重的历史底蕴,对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言意义深远。当代中国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自然有其历史必然与现实归因,而挖掘和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是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关键环节。由于缺乏必要的参照,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现实问题,如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新闻媒体宣传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会出现部分偏差,成为影响中华文化感召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中华文化感召力却依旧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全体人民依旧拥护党的领导,依旧相信并践行党和国家各项大政方针政策,以此看来在新时代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是增强民众自身获得感、幸福感及对党和国家信任感的重要条件。

3、中华文化阐释力尚有不足

中华文化的阐释力,集中体现在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程度。在中华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基础上,中华文化阐释力对于提振新时代文化自信具有颇高的理论意义,对于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则具备深厚的实践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8]

当前中华文化阐释力还有所不足,传播中华文化的力度还不够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品形式还不够丰富,对中华文化的阐释主要集中在学术报刊和影视作品上,对中华文化本身内涵的解构和研究还不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中华文化阐释力势在必行,除加大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之外,还须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文化作品形式的解析和重构,对能很好体现中华文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加以阐明和解析,使之能逐步适应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从而激发中华文化创新活力,凝聚起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共识。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9]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完全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进程中,坚信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景。全体人民怀揣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面对新时代,必须始终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问题。这也是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迫切需求和关键环节,因此务必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断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充分彰显坚定“四个自信”的必要性,同时大力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完成增强文化自信这一迫切使命。

2、創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等思想,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积淀的宇宙观、天下观、道德观等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深厚的价值理念,也承载着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基本的道德遵循。这不但是中国人民深邃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核,而且对解决人类普遍的现实问题具备相当重要的价值意义,在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中华民族自身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真正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影响的文化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0]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首先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做好分辨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对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阐释,进一步加快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表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当前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意志,反映着共同的价值诉求,蕴含着共同的价值选择,体现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内容存在于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倘若想掀起全民学习的热潮,就必须在全社会营造想学、乐学、善学的良好宣传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因此,培育并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其思想层面的宣传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其基本的理论内涵,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理论,唯有使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群众自觉奉行的行动准则,才能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唯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众议:《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载《人民政协报》,2021-01-25(10B)。

[2]谢伏瞻:《抗疫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载《求是》,2020(18):44-50页。

[3] 郭晓庆:《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专题深思)》,载《人民日报》,2022-09-29(09)。

[4]黄蓉生:《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载《重庆行政(公共人物)》,2013(1):6-9页。

[5]王岩:《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载《红旗文稿》,2022(14):38-41页。

[6]唐珍名:《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载《新湘评论》,2023(6):34-35页。

[7][9][11][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李建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载《记者观察》,2023(2):22-24页。

[10]杨颖兮:《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载《中国报业》,2023(3):5页。

[1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红旗文稿》,2022(21):F0002页。

作者简介

朱先锋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价值观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