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大食物观,推动长江十年禁渔行稳致远
——从大食物观看长江禁渔的现实实践与发展趋势

2023-10-09任甜甜

中国水产 2023年9期
关键词:渔业资源渔业长江

◎ 文/任甜甜

长江十年禁渔是保护长江母亲河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大食物观与长江十年禁渔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为长江十年禁渔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要树立大食物观,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优先,保持十年禁渔的战略定力;坚持科技驱动,优化利用长江水产种质资源;发挥资源禀赋,打造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长江实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作出新探索和新实践。

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暂定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长江十年禁渔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保护长江母亲河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决策。但在实践中,人民群众难免会有疑问,十年禁渔如何能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蛋白质,如何能满足现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十年期满后,长江渔业将走向何方,如何能够实现渔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大食物观与长江十年禁渔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大食物观是新时期新发展阶段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的理念指引和行动指南,要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在牢牢端稳饭碗上继续发力,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国际新变局。

(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食物观的本质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这意味着在挖掘国土资源潜力时,要多打大算盘,多算长远账,做到食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安全。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但多年来,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严重威胁了长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强调“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搞没了”。十年禁渔就是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恢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绿水青山”发挥强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促进食物供给的多元化转变,优化食物生产体系

大食物观的核心是大资源观,在耕地之外,要广泛地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长江的渔业资源曾经极为丰富,建国初期,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产量有45万吨,但到禁捕前,干流和两湖的捕捞量下降到不足10万吨。十年禁渔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决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过度掠夺式地向母亲河要食物导致的渔业资源破坏性减少的问题,打破了资源越捕越少、渔民越捕越穷、水生态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给长江渔业资源休养生息和恢复增长留出了重要的窗口期。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大食物观要求开拓和丰富“饮食地图”,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要保障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从农业资源禀赋看,我国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全世界1/5的人口,就注定了食物供求长期处于一个紧平衡的状态。这要求在更广的维度、更高的视野上把握粮食安全,既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长江十年禁渔就是要借助“退捕还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食物供给的可持续,保障我国粮食和食物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

二、大食物观为长江十年禁渔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这是大食物观的立足点,也是长江十年禁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落脚点。

(一)从“粮食”到“食物”,丰富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

大食物观以“食物”替代“粮食”,是对传统以粮为纲观念的突破,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12551美元,正处于从中高收入迈向高收入的阶段,在食物消费结构上呈现出口粮消费下降,蔬菜、水果、动物产品消费持续增加的趋势。换言之,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既要装满“米袋子”,又要保障“肉盘子”“菜篮子”“奶箱子”“糖罐子”等。大食物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让人民群众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营养”。

(二)增加动物蛋白消费,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量相比,我国居民的动物蛋白消费,不仅数量尚未达标,而且在结构上亟待优化,肉类占比偏高、水产品和奶类占比较低。为了满足和提升人民的动物蛋白需求,就要将动物蛋白生产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水产养殖业生产格局。长江十年禁渔就是要通过综合性的资源养护措施,探索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道路,为长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蛋白质”打下基础,为当代乃至子孙后代享受长江母亲河馈赠的高品质食物提供可能。

(三)理顺“养”和“吃”的关系,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推进,长江渔业资源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增长,长江水生态逐渐向好。十年禁渔后期,我们不得不面临新的课题——“养”和“吃”的问题,所谓的“养”指的是渔业资源的养护,“吃”指的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树立大食物观,就是在禁渔十年后处理好渔业资源恢复性增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人们对野生淡水鱼类消费传统、饮食理念和让人民吃得好、吃得健康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吃”而“养”,因“养”而满足人民群众对长江水生态的要求和对优质水产品的需要,因“养”而实现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大食物观,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渔业发展模式

(一)坚持生态优先,保持十年禁渔的战略定力

大食物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要求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出发,推动粮食生产体系从以高产目标为主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导转变。因此,树立大食物观绝不是只“吃”不“养”,不是对大自然的无止境索要和掠夺,而是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应地,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不应局限于此时此刻此地,应该保持十年禁渔的战略定力,不能因为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而忽略长江鱼类生长的自然规律,进而简单地改变现有的政策。十年后也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放开,也应该坚持生态优先,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衡量和评价长江渔业资源状况及水生态健康状况另行制定政策。

(二)坚持科技驱动,优化利用长江水产种质资源

大食物观要求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加强科技支撑,优化利用长江水产种质资源,提升渔业科技水平,推动水产品供给向更加多元化供给转变。以十年禁渔为契机,改变原有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渔业作业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促进长江渔业转型升级。树立大食物观,以保护与开发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在2021年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开展抢救性的收集保护,聚焦良种、良法、良技,在长江水产种质资源的质上下功夫,在长江渔情和水情上下功夫,在渔业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上下功夫,促进渔业增产增效、丰产丰收。

(三)发挥资源禀赋,打造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长江实践

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要求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等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从人类发展、世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更高维度和更广阔视野,来思考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与养护利用制度。长江十年禁渔,并不等同于无为而治,而是应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原有的资源优势。各地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宜渔则渔,以渔业为基础,参考千岛湖模式,融合本地区其他优势产业资源,打造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典型。立足长江资源禀赋,开拓和丰富长江淡水水产品地图,优化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体系,向更加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在充分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保障山水林田湖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挖掘长江流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潜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我国已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大食物观顺应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长江十年禁渔为现代渔业转型发展创造了全新机遇,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一套产权清晰、制度完善、机制高效的新型渔业发展和管理模式,构建“育养加”“产供销”协调发展的渔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做出新探索和新实践。

猜你喜欢

渔业资源渔业长江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长江之头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