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首批省级革命遗址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2023-10-09秦逸晗

山西建筑 2023年20期
关键词:本体遗址灾害

陈 菲,秦逸晗,张 昊,郭 蓓

(1.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2.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江苏 南京 210042)

2008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十部委《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文物的内涵“革命文物是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革命文物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与优良传统”。

从近几年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普查与申报中看到,南京市许多革命遗址的保存利用状态不佳,特别是级别低的和一些未定级的文保单位,由于地处偏远郊区,管理配套跟不上,面临着许多安全隐患。再加上不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别是夏季梅雨季节的洪涝、台风灾害,容易造成革命文物本体的损伤。因此,借鉴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风险管理思路,建立革命文物遗址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对提高管理单位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1 南京市革命文物现状

南京市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南京成为建国初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2021年4月22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相关史迹、实物为主,公布《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其中不可移动文物447处,南京市有28处。绝大部分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仅南京市瞻园路126号建筑一处为清代古建筑。且南京市域内的首批省级革命遗址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内,而其中大部分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在高淳、江宁、溧水等离主城区稍远的区域(如图1,图2所示)。

从革命文物的形成时间上来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都有,体现了与革命形势相适应的特点。追溯南京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从1919年到1949年,无论是在创立时期、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南京人民同封建军阀、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迎来了南京的解放。这期间,遗留下许多珍贵的文保建筑,展现了那段时间的光荣历史。南京市这28处革命遗址中,一半为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07—1945-08),四分之一为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1921-07—1937-06),有太平天国天王府旧址和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两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前期间(1853年—1864年)。

2 革命遗址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1998年,马宗晋等在《灾害学导论》中,从灾害发生的原因角度,把灾害分为自然态灾害和人为态灾害[1]。从南京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来看,主要会遭遇的自然灾害有洪水灾害,地处郊区的部分文保单位可能会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其他灾害的风险存在。近年来南京地下空间及轨道交通的发展,也会给文保单位带来一些人为的灾害风险,同时,日常管理及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人为的风险,都是在日常保护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将事前预防替换事后抢救工作。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是管理人类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增强其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2]。

2.1 风险评估系统

革命遗址灾害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区域内,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不可移动文物本体脆弱性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系列不确定损失(包含物理、文化价值损失)[3]。

2.1.1 致灾因子

根据南京地区实际情况及日常文保工作经验,南京地区的革命遗址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主要以洪水、台风、火灾为重点;社会因素则是在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人为因素的隐患。江苏省首批革命遗址皆为定级文物,管理体系与制度相对完善,因此,自然灾害的风险将成为后续灾害风险监测预防的主要对象。

2.1.2 孕灾环境

不可移动文物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因此环境对文物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对其周边环境的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地貌,周边场地水体、绿化、铺装与植栽等。2)区域位置,交通组织,出入口通行合理便捷性。3)周边场地内辅助用房及临时设施的搭建,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防雷系统、残障设施等基础设施现状。

2.1.3 文物本体

由于革命遗址多为室外暴露存在,常年遭受风吹日晒,不可避免受到伤害。所以对其保存现状及残损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势在必行。而对于文物本体的风险评定取决于文物本体面临灾害侵袭破坏过程中的脆弱性与易损性来判定。这些需要重点考量几个方面:一是文物的形制及营造工艺、材料特性,建构情况;二是文物保存现状,如木结构是否已有白蚁损害,构建强度是否达标等;三是文物管理保护过程中已有工作的成效性。

本次研究的28处革命文物除秦淮区瞻园路126号建筑为古建筑外,其余27处均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对于近现代建筑由于其建造的时间相比古建不算长,其建造过程与所运用的技术也不同,因此,针对这两种文物类型特征,建立相适应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2.1.4 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前期资料搜集。翻阅革命遗址相关档案资料,主要是“四有档案”中与文物相关的全部设计和施工技术图件,包括原始测绘图、维护保养情况。通过查阅档案记录,摸清文物本体已开展过的具体维修保养部位、内容及此项工作的有效性等。

为了充分了解不同级别的革命遗址的保存现状与资料情况,分别选取几处不同级别的文保单位进行了示例,分别是国保单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梅园新村)、省保单位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市保单位瞻园路126号建筑群。为灾害风险评估做了前期的资料搜集,资料的详实程度根据文保单位的级别而呈现出明显不同,级别越高重视程度越高,各项保护工作及资料管理更完善。例如,国保单位梅园新村的基础资料中无论是历次维修记录还是图纸、照片等资料都比较详细完整;省保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资料中有部分维修记录,图纸无记录;而市保瞻园路126号建筑群,历次维修记录和图纸都已无记录。

2)现场观测。现场观测病害情况,“一看二闻三听四摸”,看外观的变化,是否有污染、变色褪色、凹陷缺口,扭曲沉降、起翘空鼓等,记录裂缝分布、宽度、长度、深度和走向;闻是否存在污水积滞、垃圾堆放、材料腐朽等;听敲击墙面的声音判断是否空鼓;摸外墙表面是否凹凸粗糙、涂料粉化剥落等。

3)专业仪器检测。借助超声波、温度、磁力和X光等技术,用多种无损检测设备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信息进行获取。例如考虑到文保建筑的特殊性,避开直接取样法的破坏性,采用回弹仪对构件强度进行检测;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对建筑倾斜度进行测量;采用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强度仪对建筑砂浆强度进行检测等。

4)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目前,风险评估系统使用较多的也较为完整的是指标体系法。基于较为成熟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构建指标体系法。通过设置降雨、台风、地形、临时设施、价值等作为一级指标,频率、级别等作为二级评估指标,予以量化赋值打分,根据公式估算得出数据,从而来研判风险的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等指数。

2.2 风险监测系统

2.2.1 风险监测指标

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为了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伤与破坏,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对革命遗址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一步从“人、物、环、管”四个方面进一步辨识上述风险的管控措施,明确相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致灾因子危险性监测,主要是注意南京地区的气候影响,尤其是夏季梅雨季节、暴雨台风、冬季极寒天气中的革命遗址变化情况。秋冬干燥季节重点关注木构古建的安全状态。

孕灾环境敏感性日常监测主要关注文物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等。

文物本体脆弱性监测主要是文物主管部门由专人负责每日巡查,定期派专业队伍用专业仪器对近现代建筑的砖强度、混凝土强度、应力、应变及裂隙宽度、长度的变化进行测定。

2.2.2 风险监测工作内容

对革命遗址的监测从监测主体角度可分为文物管理者的监测与专业技术人员监测。文物主管部门的监测主要分为日常巡查监测与特殊时期重点监测两种。日常巡查监测主要通过定时定点周期性的进行日常的检查,包括文物本体状况和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的巡查(见图3)。特殊时期的重点监测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加强文物安全隐患的重点关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夏季梅雨、暴雨、台风多发季节对文物本体的安全性进行重点排查;二是秋冬干燥时重点关注文物的消防工作,特别是古建的火灾隐患的安全排查。在此特殊时期,增加巡查频次,要更为细致,抓重点,对日常巡查中的隐患处加强关注,做到日日报时时报。

文保单位(建筑)基本信息类型建筑单体建筑群名称注明文物本体构成及对应名称编号(公布文件)所在位置/门牌号四至范围始建信息建造年代建造者/建筑师原有规制与用途(注:应说明单体数量、院落数量、主次轴线、主要建筑名称等)现状信息保护级制□世界文化遗产及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市级文保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世界文化遗产及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市级文保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现存部分与用途历史上重大破坏、损毁情况历次大修、改建、扩建、重建情况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相关事迹与故事景观绿化情况受周边环境影响情况(污染与震动等)是否做过测绘 是□ 否□ 委托测绘单位及时间:测绘范围面积测绘建筑占地面积测绘建筑的建筑面积测绘建筑最大高度没有测绘的部分及原因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与情况(注:应包括巡查对象的建筑特点、地方做法、损毁情况及病害等)保护建议(巡查对象的价值评述和即时感受) □照片 □视频照片、视频(含电子文件)存放名称与位置巡查日期: 年 月 日 本年度第 次巡查巡查人:

历经岁月的洗礼,革命遗址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伤,有来自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地对这些破坏和损伤进行修缮维护,也为了准确预测判断这些文物倾向的损伤部位与程度,必须尽早开展预防性保护,从而提高文物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定期记录文物的残损状态并对已有的残损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记录损伤部位及程度,取样检测分析建造材料的性能及劣化程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借鉴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单位的监测平台,建立实时动态指标数据库,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采集的各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分析,构建革命遗址的物理模型,从而实现易损部位的破坏推演,为文物的保护提供技术依据。

2.3 风险预防系统

基于世界遗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应包括灾前预防、灾中应对、灾后恢复三项重要内容[4]。从风险控制成效来看,灾前预防是最有效的环节。预防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灾中应对的针对性和灾后恢复的及时性。

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载体”系统中,根据三者不同的特点可以构建相适宜的预防系统。

对于革命遗址本体定期进行维稳加固工程,提高文物本体抗风险破坏能力。同时,应提前做好各项数据及信息的收集与采集工作。利用工程测量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获取文物空间信息,将文物的维修图纸、结构加固方案等信息保存,在不可移动文物现有“四有档案”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搭建革命遗址的多源异构数据库,为后期进行模型构建提供技术参数支持,也为后期修复重建提供依据。

对于孕灾环境可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与破坏。如临时设施搭建的安全性,与革命遗址的安全距离;河道、冲沟疏通,排水系统、水土保持等加强治理;环境整治,倒伏树木,疯狂生长的植物根系清理等措施。

对于致灾因子,自然灾害无法控制,大多只能采取提前加固做好预防工作;而对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则可提前识别革命遗址在运营开放过程中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风险,以及所有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并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管控,实现安全开放,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风险的目的。

2.4 应急管理与响应系统

灾害应急管理面临的任务是相似的,参考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特征和自然灾害应急目的,从全过程角度出发,可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预警与响应以及灾后恢复3个基本要素[5]。

2.4.1 风险预防与应急准备

风险预防与应急准备,主要是指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所设置的管理体制机制,包括人员架构和相关制度。革命遗址所属的管理单位应当成立由安全、文物管理、设备、电气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岗位人员组成的应急管理小组。由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具体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目标与任务。

一把手全面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工作,组织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和风险评估准则,明确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目的、范围、频次、准则。成立风险评估小组,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主持革命遗址的风险评审工作。

分管负责人负责组织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工作。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具体工作的监督与落实,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安全风险管控清单》等风险资料,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安保部及其他部门应积极参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提供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相关培训,履行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分级和管控的具体工作。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的方法,并保留培训记录。

2.4.2 响应程序

根据革命遗址的本体特点和所面临的灾害风险可能带来的破坏和损伤程度,在普适性的标准上针对性构建与之相适合的应急响应管理体系。强度从Ⅰ级至Ⅳ级依次减弱。当文物本体50%以上部位发生破坏或损伤,将启动红色预警,文物应急响应级别为Ⅰ级;当文物本体25%~50%部位发生破坏或损伤,将启动橙色预警,应急响应级别为Ⅱ级;当文物本体10%~25%部位发生破坏或损伤,将启动黄色预警,应急响应级别为Ⅲ级;当文物本体10%以内部位发生破坏或损伤,将启动蓝色预警,应急响应级别为Ⅳ级。

2.4.3 管控要求及灾后恢复

各文保单位的管理部门应依据文物应急响应级别,在第一时间做好相应的上报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遇到重大风险,应急小组立即作出响应,停止一切活动与作业,立即整改,只有当风险经论证已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方可继续开展原有活动。

3 结语

革命遗址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风险评估系统、风险监测系统、风险预防系统、应急管理与响应系统等多个系统。将灾前预防工作作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应用新科技手段实现对革命遗址灾害风险的科学、准确评估和有效预防,也是文保工作者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事关文物安全、历史传承、民族自信,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全力以赴,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猜你喜欢

本体遗址灾害
神秘的地下遗址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辽上京遗址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