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的植物景观设计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3-10-09赵润江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5期
关键词:内化景观设计植物

赵润江 张 娟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省热带作物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 571101)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城乡建设速度的加速,以园林景观为支撑的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则是城市风貌的主体和特色[1]。生态立省作为海南发展的重要战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及花园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与应用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人才,是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分课堂(PAD Class)于2014 年由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是一种富有特色、体现本土特点、具有原创性的教学改革新模式[3]。它在时间上把教学分为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学生吸收掌握、师生课内外讨论沟通3 个主要部分[4]。核心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讲授与师生(或生生)讨论交互进行,理论讲授与知识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学会实践运用。对分课堂在教学组织上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依据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等因素,来考虑对分的形式及时间、讨论分析、作业批改等教学的实施。由于相对滞后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瓶颈,因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自推广以来,以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方式优化、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面向实践等显著特点,逐渐在教育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植物景观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园林工程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5-7]。这样的课程特点既要求教师要充分传授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发展出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与对分课堂提倡的教学互动、自主学习及内化吸收思想非常契合。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出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适合高校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锤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对分课堂的形式创新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课程优化思路

1.1 调整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模块

根据园林园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及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块,并增加项目实操内容。课程内容由3 个模块构成:①理论讲授模块。教师将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进行讲授;②内化吸收模块。基于实践项目,选择校园绿地、住区绿地及公园绿地等公共绿地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现场教学讲解;③研究讨论模块。选取合适的实际项目,由学生真题真做,提升实践能力。

1.2 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已形成的教学模块基础上,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①理论讲授模块。授课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进行,并结合课堂案例展示[8]、课堂讨论、问答等教学方式;②内化吸收模块。采用现场教学、POE 使用后调查[9]、Studio 分组合作学习及体验式教学方式[10-11];③研究讨论模块。采用实践项目教学法[12],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其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运用的知识内化过程。

1.3 完善评价体系,增进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是一种可有效促进教学质量,了解、提高教学情况的科学有效且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13]。评价过程中,应综合考察学生在学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全过程中的表现,客观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实践运用的能力。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为重点,以课程论文、现场实测图及实训项目成果文本为主要评价依据。同时,重视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 课程优化实践

2.1 基本实施方案

2.1.1 理论教学、内化吸收与讨论研究相结合 教师利用一部分时间进行课程的理论讲授,另一部分课时则分配给学生以师生讨论、生生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通过课程理论讲解与项目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适时推荐植物景观方面的书籍、期刊及相关网站等给学生,引导其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研读学习,对其中感兴趣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做笔记,整理完成1篇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2.1.2 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通过教师在现场的案例点评,让学生对优秀案例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体验,变抽象理论为切身感受。让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植物景观调查,完成相关的植物名录及植物生长特性记录;通过拍摄植物造景组团、手绘植物组合形态等方式来收集植物造景及配置模式,加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相关知识的内化吸收。

2.1.3 阶段实施与阶段调整相结合 将教改分为初、中、终3 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为实施阶段与调整阶段,实施阶段重点是改革措施的落实,调整阶段则是在实施阶段之后进行的教学效果和经验的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调整与补充。

2.2 具体实施计划

根据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各教学模块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并提出学习要求及成果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施计划

2.3 推广效果预期

通过创新与实践,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合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动手能力和意识加强,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生毕业时具备较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在岗位上能胜任专业工作。通过改革,不仅使学生学有所长,还可以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3 课程教学改革特色

3.1 整体性

基于对分课堂的植物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强调从课内到课外、硬件和软件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的创新与实践。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基点,整合教学管理资源,紧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3.2 针对性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在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特别是自主学习与项目教学)与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践教学是以理论为指导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素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3.3 创新性

以对分课堂理论为支撑,在本课程的教学上采用理论与实际(经典案例)相结合来讲解专业知识,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通过项目实操来完成,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吸收,提升其项目实践能力。

4 讨论

目前,国内高校对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较少,对其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的专题研究更少。本研究以对分课堂理论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尊重园林类专业重视实践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首先,从总体上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基点,整合教学管理资源,紧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其次,这种尝试具备了教学改革的整体性,即强调从课内到课外、硬件和软件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的创新与实践;再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特别是自主学习与项目教学)与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作为基础,实践教学作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总体来看,本课题相关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锤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看,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既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充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

当前,高校普遍引入了在线教学环节[14-16],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逐步加重,这种变化正好对应了对分课堂强调自主学习的理念。未来,在植物景观设计的对分课堂的教学中,如何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更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内化景观设计植物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