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看《长安三万里》:值!
2023-10-0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情义是世上最珍贵的财富
这部电影是以高适的回忆为视角展开的,他和李白是少年情义,他的心中有李白的一生。
在这部电影里娃能看到的,不是课本里朝代后面,冷冰冰的名字,而是高适、李白、杜甫、王维都是鲜活立体的人物。
他们年少的顽皮嬉戏,成年后的相知相伴,战乱时复杂的关系,都是让娃体会、理解人生情义的好契机。
高适在老年时,想起自己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时,会感慨那时候太年轻,不懂知己的意义,到了老年才知道,纵使天下人人都认识你,又能有几个知己。
最疼的遗憾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让孩子早点从历史故事里接触情义这个词,早点理解情义的内涵,也许会让他的人生少一些遗憾和惘然。
不要说还太早,因为这世上更多的是:来不及。
在心中种下诗词之树
诗词在中华文化里有着非凡的地位,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去读前人的诗词,要去背诵它们呢?
对于这个问题,网上有一个回答太棒了——
如果你懂诗,看到纷纷扬扬的雪花,你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然,你只会说:“噢呦!好大的雪!”
看到落日余晖,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然,你只会说:“好看!真好看!”
有人说,这有啥区别,就是为了显摆有文化吗?那可真不是。
比如,你看到下雪,这是一重感受,你不懂诗,所有美好的感受,就止步于此。
而如果你懂诗,你会想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你就能感受到塞外西风、粗犷的雪景;也许你还会想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心中涌起一种与古人的共鸣和跨越时空的相知。一重感受就变成了多重,你背过的诗越多,你的感受天地就越广阔。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你们带娃去看的原因。因为电影把诗放在了它产生的情景、环境和人物心理感受中,孩子更容易懂,更能让他体会诗歌之美,爱上诗歌。
名叫“三万里”,其实,可以是路,也可以是诗,这部电影里有48首诗,首首经典。
说实话,我在看的时候,只要起个头,脑海里的记忆就喷薄而出,加上动画精美地还原了场景,那种感受和冲击,是触及心灵的。
一旦爱上诗,诗就是不用背的存在,逼孩子学习一项技能,不如让孩子培养一个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感受中华文化的大唐盛世
这几年人们对审美越来越重视了,因为审美是把日子过好的重要元素。
人们渐渐地发现,比莫兰迪色更高级的是中国传统色,不仅色彩更丰富美丽,就连名字都让人陶醉:天水碧、远山黛、梅染、酡颜、曙色……
是的,中国人在审美这一块,一直都没输过。
《长安三万里》可谓是用心良苦,在人物的衣装、饰品,建筑的样式,风景的韵味……各个方面都极力还原着盛唐时的原貌,这就是东方美。
这是全方位的文化盛宴,也许孩子说不出来什么,但会有一些元素、感受打动他,吸引他,中华文化就在这细节的助力下,种进孩子的心里。
也许在某天,看到某个建筑,他会觉得熟悉;看到博物馆里的文物,他会说:“就是这个味。”甚至,他会爱上汉服,痴迷于去看历史书。
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是你用多少语言都教不来的。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带孩子去看《长安三万里》了吧?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这部电影就相当于你请了大唐的顶级文人团队,在用自己的一生进行言传身教!而你只花了一张电影票的钱,你说值不值?!
不过,看《长安三万里》,我还有个小建议要告訴你。那就是,千万不要在现场“鸡娃”。绚丽唯美的山河之美、乱世之乱,以及盛唐的昌盛,不需要家长多此一举,娃们自会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长安三万里》看哭了小学生
看完《长安三万里》,走出电影院,我问上小学的女儿:你看电影的时候为什么哭了?是因为黄鹤楼被毁了吗?女儿想了想,回答说:“这些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蕴含在这些诗里,这些诗传承了下来,我们后人继承了这些精神。”这一瞬,我觉得这场电影看得真值。或许上小学的女儿还没有那么多的感慨,但至少她收获了两点:一是有诗在,长安就在,中华就在,这就是传承;二是书本上学的人物知识具象化了,书上脸谱化的人物形象立体了。
历史洪流中的人物,不再是课本上的枯燥文字,而是具象的鲜活的生命。通过动画让孩子知道这些诗创作的背景,这样,孩子在背的时候会很有画面感,而不是死记硬背。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值得二刷的,或许等女儿再大一些来看这部电影,会对故事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