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都由科幻文化中心向科幻产业中心转变
2023-10-09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科幻产业
已成为文化产业中的
新兴主导支柱产业
2022年总营收877.5亿元
产业业态呈现多元化态势
科幻产业链不断丰富拓展,逐步从以出版、影视、动画、教育、游戏、文创、主题公园等业态为主向以影视、动画、教育乃至未来科技、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发展等科技产业提供服务为主升级转型,初步形成以科幻出版、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周边及科幻文旅为主的产业体系
产业分布呈现区域化特征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区率先出台科幻产业扶持政策,在培育科幻文化氛围、扶持科幻产业发展、吸引科幻人才入驻等方面持续用力,逐步形成以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华南地区等为主要战场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为进一步统筹整合各区域科幻产业资源,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成都是中国科幻文化的发祥地,享有“中国科幻之都”的美誉,具有浓厚的科幻文化氛围和科幻创业氛围。特别是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成功申办以来,更多优质科幻人才、企业、项目落户成都,为成都依托科幻文化中心优势,加快建设科幻产业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抢抓举办世界科幻大会重要机遇,成都应当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加速产业布局,不断提升科幻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成都优势突出
作为中国第一个、亚洲第二个成功申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成都科幻氛围浓厚、科幻活动活跃,在全国乃至全球科幻产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产业氛围浓厚。
拥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期刊。《科幻世界》系列期刊及图书长期稳定保持着大中城市科幻期刊95%的市场占有率,培育出了多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和《三体》《流浪地球》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作品,曾获得中国出版最高奖“出版政府奖”“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等荣誉。
拥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中国科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奖项“华语科幻星云奖”以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新秀奖“未来科幻大师奖”均诞生于成都。
拥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展会。由四川省科协主办的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科幻活动。其中2019年邀请国外嘉宾60名,来自4大洲14个国家,是亚洲举办的国际化色彩最强的科幻活动之一。此外,还有多个国家驻蓉领事机构总领事参加大会开幕式。大会举行了44场演讲、论坛,吸引了55家科幻产业相关企业参展,涉及科幻文创、传播、出版、互动体验等方面。
拥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人才。被科幻迷评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的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和中国当代最具创作力的一线科幻作家,都起步于《科幻世界》杂志,成都是国内优秀科幻人才和作品的大本营。
第二,产业基础扎实。
科幻资源丰富。成都作为中国科幻原创版权策源地,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丰富作者资源和版权内容资源。特别是《科幻世界》杂志作为中国长期以来最主要的科幻原创基地,发掘和培养了100余位国内一线科幻作家(基本涵盖全国所有一线科幻作家),每年新增版权作品超过200件,每年接收投稿超5000篇,积淀了40多年全国最优秀的科幻作品。
市场主体活跃。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四川省科幻学会、成都市科幻协会等重要組织机构和赛凡科创空间、八光分文化、海星创造等专业市场主体云集,是成都发展科幻产业的主力军。目前,成都网民规模超过18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84.9%,10所在蓉高校成立科幻协会,注册人数超2000人,其中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是全国最早、人数最多、最为活跃的一个,为科幻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产业环境向好。围绕科幻产业发展,成都相继出台系列帮扶政策,助力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2010年完成全国首个科幻产业发展研究课题,提出“中国科幻城”建设规划;2017年发布《成都科幻宣言》,出台一系列推动科幻产业发展、打造“科幻之都”的具体政策;2019年以后,围绕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聚焦影视传媒、游戏动漫等领域制定发布多项政策措施,为科幻产业发展营造持续向好环境。
第三,产业配套完备。
内容制作实力强劲。在内容创作、拍摄生产、后期制作、出品发行等关键环节,已形成多个增长极和规模优势,具有全国领先实力。以游戏电竞、影视动漫为例,规上企业数分别达到342家和328家。
内容服务优势突出。在版权交易、渠道分发、营销推广、内容出版等关键环节拥有斑马、摩卡视频、梵为科技等知名企业机构,相关规上企业达224家。
科幻科技国内领先。培育并集聚了极米科技、索贝数码、理想境界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研发制造企业,高清显示屏制造及相关企业数量高达392家。
但同时,成都科幻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发展统筹不足,产业空间分布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链条缺环,IP交易、开发和转化率低,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品牌支持不足,“银河奖”、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未来科幻大师奖等品牌均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但未得到有效品牌扶持和市场转化,在全国其他区域大力支持科幻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成都科幻影响力正逐步减弱。
科幻兴业思考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为成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带来良好契机。成都应抢抓机遇,探索科幻产业发展的“中国模式”,擦亮“中国科幻之都”名片,推动成都由科幻文化中心向科幻产业中心转变。
第一,强化产业统筹引领,持续巩固科幻优势。
加强组织领导。学习借鉴北京经验,建立市科幻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更好发挥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文广旅局、市科协等部门职能,充分调动成都市科幻协会、科幻世界杂志社等社会力量,加强对科幻产业发展的统筹引领,有效破除事业、产业分散发展的矛盾困境。
统筹空间布局。基于成都现有科幻产业基础和相关领域产业优势,大力支持四川天府新区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科幻产业策源地,招引内容生产、版权交易、IP开发、文旅会展、研学培训等上下游企业进驻,重点发展科幻出版、科幻教育、科幻文博等重点产业。大力支持郫都区依托成都影视城打造科幻影视基地,以数字化摄影棚群落作为硬件支撑,传媒研究中心等机构作为技术支持,上下游入驻企业作为配套保障,构建科幻影视工业化生产体系。大力支持成都高新区依托国家数字游戏动漫产业基地打造科幻游戏高地,积极研发科幻电竞产品,举办科幻主题的国内外顶级电竞赛事。
做强科幻展会。充分发挥展会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联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永久落户成都基础上,支持成都在全国率先举办全国性科幻学术研讨会和科幻产业博览会,构建从学术研发、作品创造、产品展销等全领域覆盖的科幻展会体系,持续增强成都在全国乃至全球科幻影响力。
第二,树牢产业链条思维,加速构建产业生态。
做强版权交易。充分发挥中国科幻原创版权策源地优势,破除版权落地壁垒,扶持科幻出版市场主体,支持协调成立专业科幻出版社,填补市场空白。积极拓展数字阅读、有声阅读市场版权交易,创新推动原创版权游戏化、影视化市场交易,巩固发展科幻出版产业。
发展科幻教育。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举办为契机,加快推进沉浸式科技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设跨领域科幻产业学科、建设科幻科普中心,支持高科技企业打造科幻体验基地。依托优质科幻人才优势,支持引导刘慈欣等知名科幻作家在蓉开设工作室,开展教育培训,为成都科幻产业发展集聚更多人才。
做精影视制作。学习借鉴新西兰模式,瞄准影视制作后端链条,立足成都在视频制作、特效设计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和自然景观、特色景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支持科幻影视特效制作、外景拍摄等细分领域发展。支持科幻影视特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机构落户成都,扶持面向科幻影视产业的周边衍生品开发。
壮大科幻游戏。依托“中国手游第一城”、中国游戏动漫“第四城”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科幻动漫游戏产业,推动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联合作,打造具有天府文化色彩的原创科幻动漫游戏爆款产品,培育形成自有IP品牌。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平台公司和发行公司,充分运用AI光学动作捕捉、高清视频制作、高精度数字扫描与重建等硬核科技,推动建设工业化数字文创生产线,积极布局AAA游戏、云游戏等未来游戏产业领域。
布局科幻文旅。依托成都科幻馆,打造寓科幻展会、科幻研学、科幻论坛于一体的世界科幻文化主题公园。借助公园城市战略,布局2-3个沉浸式、全息光影等数字技术、突出体验和服务,兼具“旅游和科普”双重功能的科幻主题公园、科幻游乐园和科幻特色街区。
第三,强化产业扶持,加力抢占科幻市场。
摸清产业底数。以大兴调查研究为契机,借助政府、市场多类型、多层次调研团队,深入开展科幻产业大调研,摸清科幻人才、项目、企业、机构等产业底数,科学制定科幻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定期发布科幻产业数据,为成都科幻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完善产业政策。推动搭建科幻产业服务平台,依托智库和行业协会制定成都科幻产业发展规范和行业标准。制定科幻产业专家和专门人才的认证机制,掌握科幻人才话语权,加速出台对科幻人才的定义认定和引进政策,支持海外科幻产业人才和国内龙头公司海归人才来蓉教学、创业、就业。加大产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对能够培养产业人才、留住产业人才的项目进行扶持,不断推动科幻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
建立产业基金。设立针对科幻项目、相关专业团队的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扶持壮大本土优质科幻品牌和机构,发掘培育本土知名科幻IP,鼓励引导本地龍头文化机构进军科幻产业,进一步做大成都科幻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成都“文创贷”向科幻产业倾斜,建立科幻企业“白名单”制度。
(课题组成员:苏展,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四处处长;龚荣发,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二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