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推进双核联动联建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3-10-09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巴蜀大地实地考察指导,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协同带动作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唱好“双城记”。特别是2023年7月来川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成渝地区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成都更好把握自身发展定位和战略使命,进一步强化双核联动联建,引领推动成渝地区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提高政治站位、牢记重要指示,切实凝聚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双核联动联建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以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时代担当,奋力推动双核联动联建走深走实,不断凝聚服务国家战略实施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发挥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优势带动作用,唱好“双城记”,是《成渝地区雙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部署和要求。成渝双核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建设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担负好战略大后方使命任务、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伟业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成渝相向而行、同向发力,是两市站位国家全局、顺应发展大势、立足各自所长作出的主动抉择,体现了谋长远、抓关键、强基础的应有担当。二是切实把握核心要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突出“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效路径;高质量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根本目的。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关键就是要一体化、高质量推进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强化互学、互鉴、互促、互补,以双核联动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1+1>2”的效果。三是切实明晰工作路径。川渝两省市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部署,联合印发实施《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在川渝合作机制下,成渝两市签署“1+5”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谋划推动实施双核联动联建工作,创新建立三级合作对接机制,以“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为“任务书”“施工图”,共同谋划实施双核联动联建合作项目事项,推动党中央和川渝两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四是切实强化辐射带动。成都和重庆主城都市区以7.6%的面积承载了川渝两省市36%的常住人口和56%的经济总量。两市坚决共同扛起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责任,深化双核联动联建推进极核城市间互联互通,共同提升双核的资源集聚范围、经济辐射半径和发展竞争能力,沿廊道轴线相向发挥极核城市的引领带动效应,增强从外界为周边区域获取资源能力和辐射服务范围,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加快形成成渝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找准关键问题、把握方式方法,纵深推进双核联动联建系统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区域发展路径演变看,极核城市主要从产业、技术、交通、服务四个方面发挥“扩散”效应。当前成渝仍呈现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为国际资源链接能力较弱,在全国范围集聚、配置技术和资金要素的基础薄弱,在全国范围的制造业职能偏弱,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相对较低等。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要破解成渝地区极核城市能级不足问题,必须携手重庆进一步在“联”字上下功夫,聚焦“联内外”提效率、“联链条”强产业、“联资源”促创新、“联市场”激活力、“联服务”促共享,深入实施“五个共建”,纵深推进“五个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区域现代化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双核联动联建重点领域前瞻研究。围绕“合作什么、怎么合作”,赴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和重庆市有关单位、区(市)县深入调研学习,聚焦重点前瞻领域,研究形成发挥双机场优势加强双核联动联建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建设、推进成渝科创券互认互通等重大合作事项;聚焦服务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主动谋划、制定形成“十条落实措施”;聚焦创新理论支撑,着力破除合作卡点,专题开展《落实成渝“1+5”合作协议推动成都与重庆双核合作的难点堵点及对策研究》课题调研。同时,主动搭建对接平台,积极组织成都区(市)县、部门、国企与重庆相关方面沟通会商,谋划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合作、土地要素市场化合作、电子证照互认、体育高质量协同发展等合作事项。二是坚持任务导向,协同推动双核间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切实发挥双核工作机制作用,积极联动重庆在项目促建上下功夫,合力推动双核联动联建合作协议加快转化为具体落地项目事项。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成都牵头的25个双城经济圈共建重大项目2023年1-8月完成投资148亿元、投资完成率71.46%,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项目建成投运,成渝高速扩容工程等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有序推进。合力推动双核联动联建第一批34个项目事项落地落实,扩容提质中欧班列(成渝)德国杜伊斯堡海外仓、波兰马拉运控中心,中欧班列(成渝)实现新能源汽车常态化运输;建成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渝“一顶一备”标识解析节点;协同开展大运直联通道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设计建设,共同研发新一代涡扇航空发动机、C145电喷版无人机发动机项目;建成投用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入库企业1.5万家、入库项目累计融资意向超3600亿元。三是坚持结果导向,深入推进成渝间交通、产业、科技、金融、公共政策互联互通。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按下快进键,中欧班列(成渝)高质量开行,累计开行量保持全国第一,整体运行费用较开行初期下降约40%;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共建,东南亚水果到成都、重庆市民餐桌时间比以前缩短一周;成渝间日开行动车平均客流量增长至9.3万人次。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上新台阶,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规模突破2万亿元,230家成都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重庆整车配套,西部唯一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正式授牌。共建西部科学城跑出加速度,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建设,跨尺度矢量光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已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678家成渝地区用户提供算力服务。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取得新突破,推广异地取转款手续费减免、保险通赔通付、异地不动产抵押贷款等同城化便捷金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首批融资规模超60亿元、投资项目近20个,“数字成渝号”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新场景开发上线。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升幸福感,持续深化落实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成渝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实现所有街道、社区全覆盖,成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动态全覆盖;联合打造“成渝”赛事品牌,成渝体育场馆互通共享,成都大运会火炬在重庆成功传递。
锚定共建目标、汇聚落实合力,在雙核联动联建实践中不断创造巩固更多可及的战略成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将深入贯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要,持续提升复命意识和划句号能力,推动双核联动联建多出成果、多见实效。
一是协同发挥枢纽通道优势,突出内畅外联提升链接效率,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合力共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共同争取民航总局在航权配额上更多倾斜,共同开发国际航线网络。共同争取国铁集团支持,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成渝)境外端货物配送、仓储能力,协同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重点区域新节点。统一南向班列名称、规则、标准、运价,加快推进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功能。加快推进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项目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成渝高速扩容工程。二是协同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双核产业一体布局,加强产业规划及政策协同,以联合编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争取国家产业平台等方式,共同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加快共建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争取国家加强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围绕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同争取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合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两地汽车产业全域配套率。三是协同发挥科技资源密集布局优势,突出提升创新策源转化能力,共建西部科学城。在双核合力破解创新资源共享难上求突破,通过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等方式,完善创新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政策供给。在创新成果就地就近转移转化难上求突破,通过逐步补上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平台缺乏短板,试点运行共建重点实验室,健全两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在双核合力破解创新人才共用难上求突破,着力破解创新人才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条块分割的产学研管理体制束缚,共同完善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政策。四是协同发挥金融市场优势,突出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在双核合力破解金融支持政策共享落地难上求突破,积极争取金融领域试点,推动国家赋予成渝的金融改革措施同等适用,支持两市探索金融设施融合互联。在双核金融服务一体化上求突破,共同推进成渝金融标准创新建设,完善交易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互联。在双核金融市场一体化上求突破,共建共享产业基金,助推两地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低碳等产业发展,提升金融资源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带动功能。五是协同发挥人文相通优势,突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共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双核共同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上求突破,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成渝通办,推动信用数据共通共享,强化医保异地结算、互通互认,推动实现公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全覆盖。在双核共同推进文体旅发展成果有感受能惠民上求突破,协同做好后大运时期赛事筹划和场馆利用,共同借势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对外宣传主题活动,互相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专列,共推“1+N旅游套餐”,探索开发成渝旅游一卡通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