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研究
2023-10-09常林
常 林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一、引言
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同时它也是综合性最强的核心技能。 写作作为输出技能,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理解记忆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模式、综合应用等方面能力,是衡量英语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标准之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活动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能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在活动理论的框架下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活动系统中多种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有效提升英语写作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 因此,本研究主要依据活动理论的研究视角,在考察分析目前中国大学英语课程写作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应用活动理论的相关知识来指导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展开,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又称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最早可溯源到黑格尔的个人古典哲学理论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学家们不断地对该理论进行改进与完善。[3]
(一)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的分析单位是活动,即个人(或团体)在执行任务时所产生的行为。 这项任务,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下,包括过程和结果。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原则,活动理论对Vygotsky 的观念作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即人类行为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建构的背景下,以中介形式融入人类活动的结果。[5]在Vygotsky 的中介意识形态阶段之后,活动理论又经历了Leont'ev 的活动层次结构阶段以及Engeström 的活动系统“三角模型”阶段。 以下将从活动理论的基本理念、构成要素等方面来梳理其发展过程。
第一代活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Vygotsky,从早期Vygotsky 的观点来看,活动,即理解人类行为的最小有意义的背景,由以人的文化意识形态为中介的、目标导向的行为组成。 Vygotsky 用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角关系来表示人类活动的早期图示:主体指从事活动的人(或团体);客体指活动的目标(通常为主体持有的);中介意识形态则代表了用于实现活动结果的内部或外部的工具和手段。 尽管Vygotsky 把这个模型描述为中介的目标导向的行动,但活动中,行动的概念区别还未形成。
第二代活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Leont'ev,他试图将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分开,并将活动视为“由一般人类动机约束的嵌套式协调系统”,Leont'ev 认为,活动是由服务于目标的协调系统的行动所组成的,由特定条件或限制下进行的操作组成。 根据这一理论,Leont'ev 确定了人类活动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需求和动机、目标导向的行动以及条件操作。 Wilson(2006)将Leont'ev 的活动层级结构概括为目的性活动、功能性行为和常规性操作这三个层次。[3]但是,Leont'ev 对活动的概念化未能表明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换句话说,还不清楚中介因素和更广泛的中介群体是如何影响活动结果的。
第三代活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ngeström,Engeström 模型的最新发展被视为第三代活动理论的开端。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特别是区分人类活动与行动的社会性、协作性和中介性,基于Vygotsky对中介的描述,提供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涉及多种活动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适应关系的模型,包括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劳动分工,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 所示。[2]主体作用于客体,并将其转化为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它受到中介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劳动分工的影响与限制。
(二)活动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
在活动理论的视角下来审视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主体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完成目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是从事写作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群体,即学生或学习者。 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教学目标,是学习者所产出的文本。 共同体是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系统内,所有参与者的集合体,他们相互影响,有着共同的写作目标,建构并推动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活动可以是个体活动,也可以是集体活动)。 工具指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共同体所运用的,辅助主体将客体转化为最终教学成果的中介工具及文化物件,包括教学媒体、字典词典、写作素材以及其他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媒介。 规则是约束活动系统内行为的明确惯例及规范,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学习者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明确写作要求,以及不同语体的写作模式等。 分工是指共同体成员之间水平分布的行为和互动,以及权力和地位的垂直划分,如身份和社会角色、预期的互动动态等,贯穿写作的各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与角色,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写作教学任务。
Engeström 活动理论模型承认了活动的语境化性质,并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将当地的人类活动和更大的社会文化历史结构结合在一起。 单个的活动系统可能会受到多个其他生活事件的影响,而每个生活事件也可以被分析性地描述为其他活动系统的特征。 这样,第二语言课堂的活动系统可能会受到其他教育环境甚至与教育无关的外部活动系统的影响。 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作为一个社会人,不仅要与其他第二语言学习者或使用者合作(分工),更要遵守学习和使用英语写作的独特惯例(规则),才能写出符合英语语体的文字。双箭头更暗示了活动系统中各元素相互对立,这种情况下,矛盾就会出现。 从纵向角度来看,二语习得是体验矛盾和克服矛盾的过程;如果矛盾持续存在,二语习得就会停滞,如果学习者能够解决矛盾,就能达到更高水平的语言能力。[5]作为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系统中的共同体要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协调各方,引导学习者解决矛盾,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成果。
三、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国内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多以通过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为主导;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教学停留在批改层面,以语法错误为主。 四六级考试前期会在一段相当集中的时间里讲授写作提纲,训练文章模版,而学生的模仿仍停留在长难句型和词汇搭配的层次,[4]很少有教师分析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活动时的心路历程以及思维过程。
此外,思维逻辑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重难点,尤其在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中。 受第一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学生写作时经常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去构思主观表达,中式英语的表达比比皆是,词不达意、语不成篇、结构松散,都是学生的写作思维缺乏扩展所致。
在写作教学活动的选择上,教师多趋向于以问题要求为写作目标,提供写作范文、大纲模板,为了写作而写作,忽略了在更大的教学活动体系下与写作互为辅助资源来展开教学,真正应用于写作课堂的活动类型少之又少。
四、基于活动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活动
英语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思维过程,与活动理论密切相关。 针对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较为薄弱的现状,活动理论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模型,文章基于对活动理论的探索,针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的课堂设计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在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给予英语教学者启发,丰富活动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一)从活动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学生的写作活动
从活动理论视角来看,活动理论中的分析单位是活动系统。 了解人类活动,包括心理活动,意味着要了解它是如何发展成现有形式的。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前应采取测试、问答、访谈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包括词汇水平、素材积累、写作思维等),确定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学生现有的写作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 写作是一个充满心理变化的思维过程,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英语写作心理的发展过程,从学生现有的英语思维模式出发,输入更多学生可以理解的、略高于学生现有写作水平的英语写作辅助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理解人类行为的最小有意义的环境是活动,人类的心理功能是作为人类与环境互动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是如何发展的,研究必须超越个人维度。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合理建构学习共同体能够更好地应用活动理论,提升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效果。班级同学、小组成员、授课教师等都是课堂学习的共同体,鉴于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如交际写作法、过程写作法等),合理划分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须明确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各自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要承担的任务(劳动分工),充分发挥课堂学习中共同体的优势作用。 例如,在写作教学的前期阶段,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动机,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作者;在后期的修改、讨论阶段,可以采用双人或多人交流互动的模式,使共同体内部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换写作思维与框架模式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不仅能有效发挥学生长处,加强写作信心,同时能更好地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
(二)通过学生对中介工具的内化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
人类思维的形成和运作,是以特定的文化制品与文化构建的环境为中介而进行的人类互动的结果,通过文化构建的工具或他人的话语来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内化不是简单地对所执行的内容进行逐字复制或翻译,而是随着中介工具的个体化、私有化,主体对该活动所做出的转变。 英语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思维过程,写作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写作模式。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要强化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就是要学生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有助于写作教学的中介工具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写作图式,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思维。
在写作教学初级阶段,即立意阶段,要戒除学生思考的网络依赖,强化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筛选出具有争议性的辩证话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找到与学生相契合的主题设置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辅助以必要的思维外化中介工具训练学生思维,如思维导图、大意提纲等,引导学生在论述、辩驳中体验并克服矛盾,产出辩证观点,使写作活动本身具有思维逻辑,进而推动写作活动的发展与转化。 在写作教学发展阶段,即文本的构思生成阶段,鼓励学生运用认知、元认知等策略整理支撑自己论点的资料并进行客观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辨别性、事实性思维,不断完善个人主观立意的客观表达。 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相关的语言输出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型、语法、语篇逻辑等,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打好基础。 在写作教学总结阶段,即修改评价阶段,教师除借助iwrite2.0和批改网这样的智能写作平台外,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在同伴互评的过程中学会理性批判。[1]
(三)设计目标导向的多角度的写作教学活动
活动系统不是静态的或者纯粹描述性的,相反,它们意味着变革和创新。 活动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具体的或理想的),由动机或需要(社会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所推动。 真实的学习目标能够促使学生实现超出当前学习水平的表现。 在设计写作教学活动时,首先要确定写作目标,也就是学生经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内化后所能产出的英文文本。 写作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根据最终目标来指导学生执行写作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步骤中,按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分阶段调整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在一步步积累的目标下推动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写作技巧。
从活动理论的角度来看,不存在以“学生”“教师”或“教法”为中心的教学法。 更确切地说,活动系统不是独立运作的,而是一个由多种观点、传统和兴趣组成的共同体。[5]在设计写作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从学习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学习环境、规则惯例等多个角度来考虑课堂写作中各个阶段的活动设置以及活动分工。 写作后期,教师应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客观评价班级其他同学的作文,从主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多个角度评价文章,在思想的碰撞间擦出智慧的火花,提出建设性意见。 多个活动系统在不同程度上总是相关的,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密切融合阅读与写作,以读促写,通过围绕阅读材料展开提取写作论点、总结写作概要、故事续写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将写作活动与口语活动相结合,实践理解内化、语言输出以及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应用技巧。
五、结语
写作是整个英语教学中最具综合性与应用性的核心技能,是测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活动。 本研究从活动理论入手,基于活动系统六要素来分析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提出了针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化建议,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希望能够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活动有所启示,增强写作课堂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