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朝大海 描画康庄

2023-10-08供图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中国公路 2023年16期
关键词:农村公路公路农村

■文/供图|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提出了以通乡、通村为重点的“乡村康庄工程”。2004年7 月,他到原浙江省交通厅调研时,又针对浙江省农村公路工作提出了“这项工作我们应该走在全国最前面,还不是全国的前列,我在前面加个‘最’字,这也是交通部对我们的期望。”这是总书记对浙江省农村公路工作的殷切期望和指示要求,也是浙江省一直对标努力、精益求精的力量源泉。

浙路富 浙里美

■文/供图|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是“四好农村路”的先行实践地。浙江在先行先试中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探索形成了“四好农村路”发展的浙江经验。

20年来,浙江交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快建设高水平“四好农村路”。

聚焦一个“畅”字,实现通城达乡、进村入户。浙江省农村公路里程从2003年的3.7万公里增至10.9万公里,增长近200%,全省实现等外公路全面消除,二级以上公路达到1.2万公里,占比11.1%。2010年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等级硬化路,其中通双车道公路比例目前已达68%,率先实现常住人口200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公路。

紧扣一个“安”字,实现责任到位、共治共享。浙江省三级“路长制”全面建立,形成了“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的管养体制,基层公路管理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率维持在92%以上,临水临崖及4米以上高落差路段交通安全设施基本全覆盖,四、五类危桥实现动态清零。

围绕一个“舒”字,实现便捷可达、均衡普惠。浙江省农村客运于2017年实现“村村通客车”目标,较交通运输部要求提前3年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始终保持在100%,农村物流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制村物流(快递)服务覆盖不断提升,成功培育了8个交通运输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紧盯一个“美”字,实现路景交融、因路而富。浙江省建立了“四好农村路+特色经济、乡村旅游、休闲体育”等创新模式,成功创建18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5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5条线路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年均助推旅游业总产出增长超12%,带动农民增收超1000亿元。

环太湖公路长兴、吴兴段

高位部署 战略统领

浙江省连续6年将“四好农村路”列为全省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由浙江省政府督查室每月通报晾晒项目进度,并纳入全省性督查考核,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联合浙江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每年对县级政府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同时要求所有市、县政府均将“四好农村路”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将爱路护路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营造全民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

完善配套保障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与浙江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十四五”期“四好农村路”奖补办法,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并在债务可控的情况下,适当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专项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同时积极协调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出台《关于规范农村道路改造提升用地管理的通知》,在全国率先规定“对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交通流量大、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道路,适当加宽路基、最大宽度可达到8米,其用地采取征用的方式获得,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用地难的问题。近5年,浙江省累计投资超2400亿元,投资额全国第一,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农村公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公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擘画浙江“四好农村路”2.0版

持续擦亮浙江省“四好农村路”金名片,更好地服务“两个先行”,浙江省在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以后,系统谋划了“四好农村路”2.0版,描绘了“畅、安、智、享”的发展蓝图,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助力“两个先行”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建立了“1+5+N”架构体系,即出台《实施意见》1个总纲领,实施路网提升、安全提升、数字化改革、城乡公交、农村物流等5大专项行动,以及N项配套支撑工作及载体,推动“四好农村路”2.0版落实落细,标志着浙江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年来,浙江省各地统筹实施路况提升、管理提效、平安交通攻坚战,持续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村交通安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强化治理 管养升级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以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为抓手,在全省农村公路深入推行“路长制”。由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分别成立“路长制”领导小组,强化统筹、指导、考核工作,成立县乡两级路长办公室,与“四好农村路”办公室合署办公,明确实行研究协调机制、检查巡查机制、督查考核机制、信息报送制度、公告公示制度“三机制两制度”,建立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奖惩有力”的运行机制。同时鼓励各地探索创新“路长制”组织体系,例如湖州市实施的“五级路长制”,增加了“警务路长”和“巡查路长”参与共治,实现巡查问题整改率100%;绍兴市柯桥区动员杆管线单位组建“企业路长”,打造常态化管理网络,实现“路长制”全覆盖,两地均入选2022年全国15个农村公路“路长制”典型案例。

强化动态管理

自2017年起,浙江就开始启动“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活动,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实现典型引路,发挥示范作用。探索建立省级示范县动态化考评机制,严格落实动态管理工作要求,对未达标的县给予黄牌警告,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提请省政府撤销示范县称号。目前,浙江省已创建442个“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58个“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比学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带动着全省“四好农村路”全面发展。

坚持路况为王

从省级层面统筹组织开展路况自动化抽检评定工作,有关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将抽检比例提高到县、乡、村道均为40%,并从2019年开始,将抽检结果作为浙江省“四好农村路”以奖代补考核的重要指标。2019年至2022年,浙江全省县道的优良中等路率由88.32%提升至94.27%,乡道优良中等路率由72.50%提升至88.13%,村道优良中等路率由57.67%提升至76.85%,全省农村公路路况水平逐年提升。

创新驱动 蓄势赋能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以数字化赋能农村公路管理,基本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省的农村公路综合一体化平台“浙路智富”。基于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的职能和业务需求,打造了数字路产、项目管理、路长在线、安全应急、示范创建、浙路助富、农村客运、农村物流、考核在线、智库在线等10个核心业务模块,目前已在长兴县、天台县、龙泉市、柯桥区等13个县(市、区)成功试点,并在政务云、浙政钉正式上线,其中路长在线、项目在线、示范在线等模块已在全省全面推广。通过平台应用,推动跨层级、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形成科学高效协同联动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实现农村公路数字管理一张图。

“智慧+”助力“平安行”

加强农村客运数智监管,推广动态视频监控、车辆安全行驶辅助系统等,提升疲劳驾驶、超速行驶的动态管理水平,城乡公交客运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安装率达到100%。依托“浙运安”道路运输智控应用2.0版,强化“两客一危”智慧化监管,全国首创驾驶员安全码,总申领人数达9.6万人,其中省内3.7万人,实现省内100%覆盖,管理部门隐患处置闭环率超过98%。

“路携林”破解“用地难”

与浙江省林业局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防火巡护道与农村公路共同建设的通知》,会同林业部门在全国首创防火巡护道与农村公路共同建设的路林合作模式。一方面,由交通部门负责落实道路建设和后期养护资金,解决防火巡护道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另一方面,符合标准的防火巡护道建设不占林地定额,无需缴纳树木砍伐费及森林植被恢复费,缓解农村公路建设用地要素不足制约、减轻投资压力。未来5年,浙江全省将以路林合作模式共建2000公里农村公路,可以节约3万亩林地指标和3亿元植被恢复费。

融合共享 盘活资源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了山区26县农村公路养护省补资金补助标准,较其他地区高出20%,在分配省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资金时加强倾斜,2022年“以奖代补”资金65%以上用于26县。同时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加快先进经验输出,鼓励结对地区农特产品运输的跨区域合作,为拓展发展空间注入动力。

浙江省农村公路的精细化治理、智慧化治理等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

农村公路在浙江,不仅催生新产业,也在成为新产业。

加快客货邮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客货邮工作纳入浙江省委重大改革项目清单、共同富裕重点任务,成功打造15个省级客货邮融合发展星级样板县,累计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161条。目前已形成“交投公司、客运公司、邮政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四类主体主导的运营模式。例如宁海县打造“集士驿站”服务品牌,挖掘培育“蟹大人”“何九桃”等本土品牌,入选“交通运输部客货邮融合发展九大典型案例”;淳安县通过“交旅融合+电商物流+特色产业”服务,物流班车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1.4亿元。

推进“四好农村路+”模式

推进“四好农村路”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文化、健康养生、休闲体育等融合发展,培育形成“‘四好农村路’+民宿”“‘四好农村路’+乡村旅游”等新型经济模式,促进旅游业增加值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例如松阳县精品示范线路吸引21家民宿先后入驻,游客接待量达40余万人次;诸暨浬斯线建设带动农庄香榧销量大涨,一年销量就超过1.5万公斤,营业收入超过350万元。2022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9∶1,连续10年呈缩小态势。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浙江省实施“八八战略”和“千万工程”“乡村康庄工程”20周年,也是“四好农村路”2.0版真正意义上的启动元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经验重要批示精神,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正在开展农村公路20年建设的全面梳理、系统总结。下一步,浙江省将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落实《实施意见》,以“四好农村路”2.0版为核心,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实现担当作为。

萧山路 新引擎

■文|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萧山区在杭州市率先消灭“准四级”公路,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交通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使“四好农村路+”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萧山区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南岸,人口密集、房屋密布、路网结构复杂、穿镇穿村路段多。近年来,萧山将“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理念贯穿于公路建、管、养、运全过程,连续多年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列入全区“十项民生实事”之一。截至2022年底,萧山区农村公路总里程1677.955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杭州市示范乡镇3个,共计投入资金约100亿元。

萧山区始终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建立完善了“区、镇、村”三级路长组织体系,由区长担任总路长,高站位统筹推进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通过抓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畅通,推进各项百日集中攻坚行动,联合各镇街实施路域环境专项整治,建立闭环督办模式,制定清单化整治“身份证”;通过抓日常养护提升公路颜值,将道路养护与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等融为一体,不断提升路域颜值;通过抓机制创新促进长效管理,坚持全区农村道路环境整治“一盘棋”格局,协同推进整治工作,促进“路长制”扩面增效,同时加大力度设置超限超载违法和违反道路限重标志,加快科技执法系统建设,不断织密监管网络。

萧山区建立了以“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镇街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推进格局。借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班底和各方力量,切实提升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将客运物流、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的配套项目同步规划。统筹协调上,萧山区采用整体“打包”模式,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燃气进村入户、强弱电上改下等工作协同推进;监管力量上,通过招标实施第三方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安全关;在资金保障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筹集,缓解镇街财政压力。

根据实际情况,萧山区在省市考核要求的基础上,出台三年行动计划考核办法,设置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等6大类34项具体指标,引入“红黄黑榜”考核机制,定期公示考核结果;建立“路长制”专项考核,在制度建设、综合治理、路域环境等方面,通过定期考核、日常抽查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创新考核方式,将资金保障、养护机制、管理效能等纳入考核,制定完善村级公路管理办法,推动村级公路管理规范化。同时,通过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增威助力。

萧山区启用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从源头总量控制,大幅度减少超限超载对公路的损坏和抛洒滴漏污染,为全省路警联合治超提供了萧山示范。2022年,萧山区农村公路“智联管养”模式入选浙江省第一批“交通服务共同富裕”推广类试点。“智联管养”新模式应用场景主要用于乡镇“四好农村路”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日常管养工作。目前,6个乡镇率先完成“四好农村路”路产信息采集、建立数字路产和日常巡查档案,形成养护事件线上闭环处置,实现日常养护质量及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实时评价。基本达成行业管理、乡镇及专业养护服务方对“四好农村路”管养的协同化、规范化、实时化。

强区路 通南湖

■文/供图|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坚持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作为“交通强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紧扣“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四好标准,构建“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惠及民生+美丽新村”联动发展体系。

南湖区复原了101路公交线路,并将其升级为红色旅游公交。

民生通途,承载着殷殷期望;蝶变坦途,寄托着幸福梦想……盛夏时节,一辆辆小汽车行驶在笔直的七沈公路上,黑白的路面、黄白的标线、茂盛的树木、醒目的路牌、智慧化的候车亭与一路延绵的风景,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坚持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作为“交通强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紧扣“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四好标准,构建“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惠及民生+美丽新村”联动发展体系,有效串联道路周边“业态、形态、文态、生态”资源,2021年南湖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22年又成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自“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开展至今,南湖区农村公路风貌焕然一新,沿线村民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红色传承在“路”上

南湖区深挖本土红色“家底”,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乘坐过的101路公交线路加以复原,升级成为红色旅游公交,并设立了“开往春天的101路红色旅游公交”主题展。目前,该条线路已入选嘉兴市首批红色教育精品线,并于2023年荣获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2年至今,南湖区累计投放运营班超4万班次,运送旅客超80万人次。

此外,南湖区还注重盘活“家门口”红色资源,以“红色公路+”模式,将七沈公路打造为首条支撑嘉兴市党建引领“四好农村路”的精品线,依次串联起“乡村善治+乐居”的联丰村、“多彩产业+乐学”的永红村、“执政为民+乐活”的竹林村三大板块,充分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的公路红色文化,以及乡村旅游和乡村治理的丰硕成果。

生态管养在“路”上

南湖区实行生态管养共治,以“有路必养、养必到位”为目标,建立了以“区为主体、行业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覆盖区、镇、村的三级“路长制”,全区普通公路养护工程和建设工程等均采用市场化模式,公路、河道、村庄的保洁全部纳入“四位一体”管理;加强公路绿化美化,对嘉南线、七沈公路等重要干线公路实施绿化长廊景观带建设,打造绿线连通、水系畅通的水景长廊,沿线种植樱花、紫荆、海棠等观赏树木,让沿路“盆景”变“风景”,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吸引了大量游客。2022年,南湖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84.6万人次,同比增长61.53%,旅游经营总收入4744.5万元,同比增长66.28%。

智慧赋能在“路”上

近年来,南湖区坚持数字引领,在嘉兴全市范围内率先搭建了首个智能化数字公路综合管理平台——交通综合管理平台“1658N”(一路我帮您)。

融合巡查派单App,探索桥下空间预警等多跨协同自选场景,通过“1658N”平台,南湖区打造了农村公路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链,实现了资产物联网数据化、监控静态轮巡路况、市场化养护自动考核和养护路况智能分析等功能。

如今,南湖区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2.0建设,依托“浙路智富”平台探索打造一批场景应用。聚焦数据采集,供需对接、资源集成。该平台探索“功能化、数字化、智慧化、融合化、共享化”和“公路数据管理、技术状况过程管控、危桥管控、产业路及旅游景区管理、共富指数”等“五化五功能点”。

通过农村公路的数字变革和赋能升级,南湖区打造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共富”路建设新格局,让村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底色更亮。

产业发展在“路”上

在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乡道203线、乡道219线,以及村道222线今年都实现了“更新换代”,这也是凤桥镇美丽精品线(王祥里—永红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阳光照射下,沥青路面泛着点点光亮,平坦的道路一直延伸至远方。这两年,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南湖区改造提升主干道路,串联起沿线城乡的旅游资源,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乡村旅游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带动了各个乡镇特色农产品的外销,凤桥的水蜜桃、新丰的嫩姜、大桥的葡萄等各类农产品销路不断拓宽。

“依托便捷的物流网点,我们的农产品销售越来越方便了,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也节省了成本!”新丰镇村民王大爷刚给外地客户寄出一罐嫩姜,高兴地说:“以前取快递都要到镇上,现在出门几步路就能收发快递,给我小孙子在网上买的玩具第二天就能拿到,可太方便了!”

截至目前,南湖区已实现区镇村三级快递网点全覆盖,打造了“领航嘉禾驿站”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农村客货邮发展,打造了集公交、物流、旅游、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客货邮合作线路、区级共配中心共11处。此外,南湖区还依托凤桥镇三星村公共服务中心,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客货邮+”示范样板,促成了顺丰、中国邮政等快递公司与三星村开展水蜜桃供销一体化合作,2022年累计发送“凤桥水蜜桃”快递业务量约7万件。

如今,在南湖区的不断努力之下,农村公路已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真正实现了修建一条公路、引领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民众。

嘉善大道

“公路+”共富裕

■文/供图|浙江省海宁市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

海宁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临上海市,西接杭州市。2017年5月,海宁市获评浙江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同年8月,获评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海宁市调研,要求海宁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海宁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上,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引领,坚持“以路带产,以产富民”的思路,推进“四好农村路”与本地产业、生态、民生融合发展,打造城乡一体化金名片。

目前,海宁市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10.1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占比87.3%;镇(街)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100%,行政村1公里公交通达率100%,已实现“村村通公交”。

“+产业”腾飞一方经济

海宁市崇长线 徐涛 摄

海宁市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海宁公运中心”)坚持“产业沿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兴”理念,以东、中、西三大板块,依托“一横三纵”公路运输主动脉,完善货物运输出行网,强化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互通、主要港口、铁路站场的衔接。县道嘉海公路海宁段,沿线分布海宁经济开发区、中国皮革城、马桥经编园区、丁桥工业园区,与国道525线、杭浦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互联互通。这条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串起了海宁皮革、经编、家纺三大支柱产业的货运交通流,成为海宁产业集聚的黄金通道,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评比中,海宁市客运指数和货运指数连续多年位列前三,有力支撑了海宁“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

“路景辉映”打造全域旅游

围绕“城景相通、景景相连”的目标,推动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园区等节点无缝衔接,打造“快进慢游”通景公路体系。重点打造“四共四筹·儒林春风”“花漾年华风情线”等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线6条,线路总长72.6公里,沿线提升建设84个村庄,形成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交通新走廊”。2017年至2022年间,海宁市成功创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14个,形成了“交旅融合”助力共同富裕的“海宁经验”。

“路赛联动”释放全新魅力

立足农村公路天然生态优势,海宁公运中心依托农村公路完善的配套设施,因势利导延展农村公路休闲健身价值,为体育赛事引入及体育活动举办创造了条件,例如已成功举办六届的海宁国际追潮马拉松,以及“百里钱塘”自行车骑行大赛、“最美骑行赛”等骑行赛事,人气和热度逐年上涨,释放出交通运输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魅力。

“+生态”守好一方水土

海宁公运中心将建设“美丽公路”建设作为深化“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路域环境优化的同时,也注重沿线村庄人居环境提升。2021年起,海宁市以全域秀美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星级美丽乡村基础上,围绕“三强”“三美”“三富”创新启动星级共同富裕村转型升级建设,加快美丽乡村蝶变跃升。

“循环低碳”引领公路建设

2020年12月,启动县道及以上公路路灯智能化节能改造,累计投资3700万元,完成县道及以上公路路灯智能化节能改造1.32万盏,实现智能管控照明“一张网”,成为浙北地区首个智慧化路灯全覆盖县市,全年可节约电费约563.64万元,节电率达69.12%。在交通工程材料价格高位、建筑垃圾消纳困难的背景下,海宁公运中心采用校企合作,推行固废材料在交通工程中的高价值循环利用,提高固废材料的经济、社会效益,助推循环低碳交通和“无废城市”建设。

“绿色便捷”擦亮交通底色

树立“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绿色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目前,海宁全市公交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占95%,出租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占100%,结合杭海城际铁路,聚焦“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发展目标,实现沿线乡镇城铁公交“村村通”、非沿线乡镇的市镇公交零距离换乘。2021年12月,在嘉兴地区率先开展了网约社区巴士运营,于运营范围内设置虚拟站点,通过线上约车,以“定站不定线”的方式,为乘客提供响应式公交服务。

“+民生”造福一方百姓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引领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2021年8月,海宁市出台《海宁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四好农村路”工程列为“十四五”期间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九大工程之一。2021年11月,出台嘉兴地区首个《“四好农村路”中长期规划》,为实现农村公路高水平发展提供指导性依据。2023年,海宁作为全省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试点县,对全境农村公路进行调研、梳理,并根据海宁农村公路现状开展规划布局。

织密路网 普惠民生

进入“十四五”以来,海宁市先后投入2.45亿元,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165.73公里;投入1.54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提升28.85公里。乡村公路提升改造项目自2020年连续4年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3年将“联村通组”道路建设作为进一步扩大路网深度广度的任务目标,并纳入民生实事六大工程之一,总投资超过7000万元,总里程达111公里,村民出行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隐患治理 安全出行

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结合“铁拳护航交通安全大会战”工作,海宁市推进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助力农村公路隐患“清零”。在嘉兴地区创新开展“标准化”路口建设,制定出台《海宁市道路路口标准化建设指导图例》,确定了“37+X”路口标准化建设模式,打造事故防控新样板,两年内完成路口治理1630个,路口安全系数显著提升。

在“四好农村路+”的助力下,海宁市GDP从2003年的157.2亿元增至12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18.08亿元增至9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3年的2.04降至1.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第3,连续多年位列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前20名。2022年,浙江省县级交通共富指数排名位列全省第4,区域交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建设不断成效不断显现。

翁金线黄湾闸口段 马耀良 摄

南浔路 破新局

■文/供图|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

渔光互补路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20年被评为浙江省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达标县,2022年被列入“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推进全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以创新破局、改革增效,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资金筹措、技术改进等方面打出一套创新组合拳,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公路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质量兼顾 提升通达深度

南浔区以系统思维做好农村公路建设顶层设计,加大“四好农村路”统筹规划力度,科学编制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出台了《南浔区“四好农村路”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明确“四好农村路”发展任务和目标,实施农村公路联网路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同时,以系统论思维加强与国土空间、旅游发展、乡村建设等规划的有机衔接,优化完善农村公路网络规模、结构与布局,促进交通设施建设与农业、文化、旅游充分融合。

立足高品质,2015年以来,南浔区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投资135亿元以上,完成农村公路等级提升约670公里。至2022年底,各镇街4A及以上景区、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区全部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行政村、3A景区、产业园区全部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150人以上较大自然村全部通达四级及以上公路;等外公路和准四级公路全面消除,路网技术等级水平和通达通畅水平全省领先。

聚焦无隐患,打造平安之路。2019年出台《南浔区无隐患美丽公路创建行动方案》《南浔区无隐患美丽公路评价标准》,设置道路交叉、应急救援能力等9个评分大项、31项具体指标,相关做法获时任浙江省常务副省长冯飞的批示肯定;累计完成无隐患美丽公路700公里,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全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成功助力南浔摘得浙江省二星“平安金鼎”,实现平安浙江平安区创建“十八连冠”。

数智赋能 创新监管体系

南浔区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智治推动农村公路管理迭代升级,通过“浙里办”深层开发南浔农村公路智慧管养App系统,做到管养人员、各级路长及属地公众均可通过手机App和二维码上报沿线道路管护事宜,及时安排维修处治形成闭环管理。通过科技手段让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更为及时高效,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使村民成为农村公路发展的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实现“全民路长”。

通过数字化赋能,南浔区提升管养智慧化水平,开启农村客运车辆辅助农村公路养护巡检,大幅提高巡查效率,完成公交巡检里程942公里;打造南浔区浙路智富(数字农村路)安全应急平台,成功获评浙江省交通运输厅2022年交通数字化改革基层与社会“最佳实践”,入选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路通”公路综合巡查试点应用单位;农村公路大桥率先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大桥“视频巡检”;迭代打造南浔智慧公路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农村公路规范化管养水平。

多部门联动,创新监管体系,南浔区建立区有综合执法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开展农村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和路产路权保护等工作;按照“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行政执法改革,由区综合行政执法队开展乡、村道10项交通行政执法,同时结合路长巡查、政法委基层网格巡查等,构建农村公路日常监管体系;实施重点车辆全域管控,落实“区镇联系单”机制,掌控违法动向、查处违法案件。

保障到位 优化养护品质

在农村公路养护方面,南浔区给予充足的要素保障,特别是资金保障。南浔区以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意见为指导,形成“财政投入职责明确、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推进管养模式向规范化、专业化、智慧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市场化招投标、直接委托、特许经营等多种管养模式互生共荣,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目前,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近3年年均养护工程实施比例达8.36%,居全省前列;2022年养护工程资金投入与列养总里程比值为每公里18.04万元,居全省前列。

为提升养护质量,南浔区建立了“政府主导、行业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各镇街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建成率100%,2021年开始提档升级,对高标准建成的管理站分别给予站房建设资金100万元以内、站房运维及工作经费每年30万元至50万元、专职管理人员每人每年10万元的区级补助,目前农村公路管理站高标准建成率70%,各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落实到位,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实施到位,实现了周期性养护良性循环。近3年南浔区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95.1%,路况水平居全省前列。

责权利清晰,健全考核制度,南浔区按照《南浔区交通运输主要工作考核目标责任书》《南浔区美丽乡村景观线绿化景观管理养护工作办法》,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季度检查和美丽乡村景观线季度检查,每季度形成考评通报,同时将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完成情况等指标纳入各镇街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养护资金拨付相挂钩,有效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运营出新 助力融合发展

聚焦打通农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不断探索公交预约响应模式,创新打造“一键预约”应用场景,构建镇村公交出行“15分钟一体化网络”。自2021年12月试运行以来,该应用场景已累计接收预约订单9827单,完成客流运送19768人次,完成车辆行驶里程95099公里。该应用场景已获浙江省发改委新增“民生关键小事”,同时被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推荐为“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应用,列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第一批交通服务共同富裕试点名单。

为织密物流网,集成服务拓界,南浔区以“四好农村路”为基础,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多功能乡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实行专人管理,进驻金融、通信、商超、团购等业务,打造以寄递服务为基础、综合服务全拓展的农村集成服务新样板。全区建成“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功能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10个,区级物流仓储中心1个,村级物流服务点420个,农村共富驿站24个。

湘家荡景区灵湖路

同时,南浔区还将“四好农村路”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旅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性工程,全力推进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特色村落等一体开发,高标准建成19条产业路,促进电梯、电机、电磁线、地板、湖羊等产业的发展;建成公路景观线10条,融合大运河、古镇、湖笔等最江南风的文化标识,助力亲子游、研学游、农耕游等新业态发展;推动农村公路路衍资源开发利用,助推农民增产、增收。

三新线善琏大桥

户户通 全域美

■文/供图|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

近年来,湖州市德清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按照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助力“两个先行”的实施意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力打造品质样板。

2023年是“千万工程”和“乡村康庄工程”实践20周年,德清县始终坚持站在讲政治、谋发展、为民生的角度抓实“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到“户户通”,“一路美”到“全域美”,“交通线”到“致富线”的大嬗变,切实构建起了以公路通道打通绿富廊道的工作格局。

“十三五”期间,德清县累积投资约14亿元,新建农村公路392.8公里,提升改善111.68公里。2022年德清县级交通共富指数排名全省第三,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已达86.86%,行政村公交站点1公里覆盖增加至134个,部分行政村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农村公众出行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同时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截至目前,德清全县1197.259公里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全部达到四级以上。

村村畅行 养护有方

2022年,德清县在全市率先启动“乡村畅行”共富班车,计划两年时间完成新改建和提升改造农村公路81公里,全县137个行政村公交站点1公里全覆盖、电子站牌全覆盖,A级以上景区公交全通达等任务。“乡村”畅行共富班车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城乡公交服务不平衡等问题,给公众创造了更加快速便捷、普惠均等、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绿色样本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年,德清县重新修订了《德清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德政发〔2022〕9号)和《德清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监督考核办法》(德交发〔2022〕8号),完善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深化了改革,通过给予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以下简称“管理站”)运营经费补助,提高日常养护补助,采取市场化模式运作,解决了镇(街道)养护资金不足的难题,提高了道路养护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

根据镇(街道)管理里程不同,德清县将管理站分为一类站至四类站,每个管理站补助的运营经费在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同时将管理站的运营情况纳入考核。德清县打破农村公路新改建、养护工程以镇(街道)、公路管理部门为项目业主实施的传统模式,推行市场化运行模式,由国有平台浙江省德清县交通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实施,既提升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快了项目建设,又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缺口问题,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

2022年,德清县农村公路民生实事项目提前超额完成。截至目前,德清县已完成行政村公交电子站牌全覆盖、农村公路新改建和提升改造任务行政村公交站点1公里覆盖137个、A级以上景区公交全通达、315辆公交车“一码通乘”、安装通养设备46套、3个中心镇开通“大站快运”公交等重点工作。

风貌提升 一路一景

德清县坚持把公路沿线的每个节点都当作景观小品打造,充分展现当地人文历史背景和乡土特色风貌,使之成为每一条公路的独特标志。例如“环莫干山异国风情景观线”分段打造了梧桐大道、玉兰大道、水杉长廊等特色路段,沿线100余个交叉节点更点缀着“中西结合”的浓郁风情,还有民国风情公交专线为游客提供“行路亦观景”的旅游体验;“防风湿地景观线”采取“先造景,后造路”的模式,将沿线历史古建、传统工艺和地域风情融入进去,实现了“一村一景”。

德清县深度融合“美丽公路+”延伸服务,高标准建设公路服务站21个,完善公路沿线休闲绿道、观景平台、停车场、港湾式停靠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每条道路都成为景观路、旅游路。通过整合一个区域内多条县乡村道的新建、改造提升和延伸,全面建成鱼米蚕乡景观线、历史人文景观线、钢琴音画景观线等10条美丽乡村景观线,共计实施主线、支线约325.5公里,串联覆盖全县13个镇(街道)、137个行政村、45处3A级以上景区,真正将“一路美”过渡到了“全域美”。

值得一提的是,德清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涵盖城区、公路、河道、集镇、村庄五大区域的“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升级2.0版。以各镇(街道)为“责任+实施”双主体,网格化管理属地“一把扫帚扫到底”,保洁业务按照属地原则,交由各镇(街道)实施管理,综合执法、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实施联合督考。充分调动了基层力量参与,实现资源配置更优化、工作合力再加强、工作效能再提升。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德清县在全国率先实施快递电商下村工程,健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体系,目前已建成137个农村物流网点,实现“村村通物流”“快递普服化”。大力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重点打造以禹越镇夏东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专业村和以淘宝德清馆为代表的区域性农产品销售平台。目前,已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服务站点400余个、“村邮乐购”150余个。2022年,全县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9.9亿元。

通过布局建设“三横三纵多节点”精品线和“十线十景八通航”标准线的美丽公路架构,德清县吸引了大批优质资本下乡、先进理念下村,旅游、康养、健身、休闲等农村新业态发展壮大。特别是通过实施环莫干山异国风情景观线的建设,串联形成了劳岭、仙潭、庙前和后坞四大民宿集聚区,成功培育了以裸心谷、法国山居等“洋家乐”为代表的800多家特色民宿,带动周边近1.5万名农村居民增收创富,提速助推莫干山打造成为国际一流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2022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317.33亿元。

通达的公路让大城市的文创工作室、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匠人等走向农村、服务农村。例如,莫干山区域吸引了来自沪杭的大乐之野工作室、晓辉工作室等10多个创客基地落户。便捷的交通不仅推动城里的高端人才回流农村,更为农村留住人才提供了基础。

德清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色、自然风貌、产业布局,打造了防风湿地、钢琴音画、环莫干山异国风情等美丽乡村“十线十景”,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吸引了大批优质资本下乡、先进理念进村,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西部民宿经济的发展,成为“四好农村路”引领共同富裕的生动案例。

旅游路 火出圈

■文/供图|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

“越城区攒徐线一经开通就成了自驾旅游热线和网红打卡地,沿线的几个山村由原来的深山冷岙一跃成为网红村,并带动了当地抹茶、笋干、干菜等土特产品的销售。”越城区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主任单晓敏说,攒徐线公路建成后迅速带动了民宿产业链。今年“五一”假期,富盛镇董溪村民宿全部游客爆满。

被当地居民交口称赞为“最美公路”“致富公路”的攒徐线,其往日却不堪回首。“以前通往村里的攒徐线、西上线都是破旧的水泥路,即便个别游客来了,在路上颠颠簸簸,震了几震,回头也就不愿再来了。”据民宿员工张女士介绍,因为道路破旧,运输车辆通行不便,村里的农产品多以自产自销为主,村民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通途坦荡,风景如画,乡村兴旺,游人如织,富盛镇金溪、上旺、乌石村等一个个生机勃勃、热力四射的“网红打卡村”扑面而来,游客应接不暇,这都得力于2018年开始越城区实施的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项目,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交通是基础。5年时间,作为重要的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越城区“四好农村路”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打造了平陶线、西上线、攒徐线等14条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线路。攒徐线从规划设计之处就深入调研,充分听取镇村和广大公众的多方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旅游资源丰富的山村串珠成链,不仅越城区农村公路得到极大改善,而且乡村经济振兴也提质增速。一条条崭新的公路不仅串联起绿水青山,还推动乡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经济创造出了一座座金山银山。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大力推进,村里进行了农房立面改造、道路整修、停车场建设、公厕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环境变美了,游客越来越多了。不少村民挖掘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和康养的绿色农业,形成了采摘、游玩、餐饮、民宿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带动了乡村经济,增加了就业岗位。“村子变美了,口袋也鼓了,老百姓看在眼里也乐在心里,收入也从原来的1万余元增加到几万元。”张女士开心地说。

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越城区创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聚合了沿线村庄、农家乐及各具特色的景区,融合田园风光、传统村落、人文历史等特色资源,把近千年历史的宋六陵、“八把山锄创大业”的上旺精神、金溪美丽乡村精品村、休闲农业综合体由嘉园等文旅体闲元素连在一起,实现了交旅深度融合。

抚今追昔,未来更加美好。越城区交通局局长柳祖耀表示:根据越城区“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前,交通部门将建设滨富路、印山路两条打通绍兴东南山区的重要道路,这将极大提升绍兴市区南部居民的出行便利度。而且印山路西面与湖安路连通后可以直达杭州,对绍兴南部腹地来说这是融杭的重要通道。下一步越城区将进一步做好“乡村公路+”的文章,实现美丽交通与历史人文、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体育文化、休闲养生的深度融合,打好“走出去,引进来”这手牌,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做出更大的交通贡献。

和谐路 山水富

■文|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水网平原面积参半,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面积1362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22年底,上虞区农村公路里程1341.511公里,其中县道369.961公里,乡道104.399公里,村道867.151公里。

“四好农村路”健康蓬勃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村民的满足感和获得感,2019年至2022年,上虞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5443元增长为44946元,年均增长6%;城乡收入比从1.84降至1.73;平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62.97万元增长至104.66万元,年均增长18%。且当前全区27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以“四好农村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县域发展之路。

“双查双保”工程监管平台由上虞区纪委于2012年牵头开发建设,2022年5月,升级改造并上线“浙里办”“浙政钉”。该系统将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各方纳入平台统一监管;同时,针对串标围标、违规变更、管理缺位、监管缺失等突出问题,细化项目立项、招投标、资金拨付等13个环节的监督,拆解出27项二级任务、116项三级任务,并从中确定62项预警条目。预警功能是软件升级监督后的一大亮点。各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监管内容,可设定相应的预警触发机制。

为积极有效地应对、弥补不确定因素对公路养护造成的影响,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补偿功能,上虞区一方面试行公路财产损失综合险,于2022年8月,发布实施《印发上虞区公路财产损失综合险实施办法》,覆盖全区县道、乡道、村道,投保内容主要针对公路灾毁(台风、暴雨、冰冻等恶劣天气对公路造成的损害),投保期一年,保费350万元。另一方面试行公路意外险,主要针对县道公路抛洒滴漏、坑洞病害等对行人和车辆造成的损害,保费每年9.9万元,已开展3年,效果良好。下一步将逐步推行至全区乡村道。

在农村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为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上虞区积极探索“路林共建”模式,即森林防火巡护道和农村公路共建模式。虞南山区的岭南乡太平山至陈溪乡雪花谷道路建设工程被列为绍兴市第一个共建试点项目,相关做法获浙江省林业局表扬,并在全省做推广。

上虞区南部为偏远山区,仅有国企背景的邮政分公司建立的各级村邮站能实现信件及快递包裹的行政村全覆盖。其余民营快递公司派送均停留在乡镇一级。

为全面解决虞南山区物流配送中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资源整合、市场运作”的建设思路和下管镇公交首末站“多站合一”的服务功能定位,2023年6月,“三乡一镇”快递物流共配中心——下管镇客货邮便民服务综合站点建成运营,同时开通下管至洙凤(939路)客货邮线路,此站点面向全部物流快递企业开放,真正实现了公交客车、公交线路、物流配送的有效融合、高效运转。

下一阶段,上虞区将秉承一如既往的建设热情,一如既往的干劲拼劲,一如既往的踏实扎实,坚定不移地推动乡村战略的实施,坚定不移地打造具有上虞辨识度的共同富裕示范区。

百强县 民心路

■文/供图|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人民政府

绍兴市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县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42万,是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工业百强县、创新百强县。

近年来,浙江省新昌县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实现了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畅”的华丽转变。全县农村公路达1264.9公里,占总里程的87.6%,通等级公路比例10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5年保持5A级、排名全省前十,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达标县。获评2022年度浙江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四星级样板县,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优化路网 建养并重

新昌县强化规划引领,紧扣“大路小路一起建”目标,编制《“四好农村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不断织密县域交通路网,形成“县域大环、县内小环”的路网格局。近3年,投入建设资金8.78亿元,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8个,新(改)建农村公路83.7公里。

统筹资源要素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农村联网公路的建设补助标准从每公里25万元至35万元提高到45万元至65万元。出台《农村公路重要节点管理办法》,形成“省市和本级财政资金补一点,乡镇和村自己筹一点,市场和乡贤资助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做到交通出图、部门出资、乡村出地。

创新建设模式

创新实施太下线、葫马线等农村公路EPC模式,统筹农村公路设计与施工环节,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探索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模式,率先于蛟澄线实践应用,为后续管养提供有效保障。

管养体制规范

出台《新昌县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建立日常养护资金动态调整、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机制,推进城乡路面养护一体化改革,交通部门统筹实施乡村道养护工程,4个乡镇开展公路养护市场化,创成“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乡镇9个。

日常养护精细

参照国省道公路养护标准,市场化推进全年全天候保洁养护,公路养护工作连续23年位居全市前列,路况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结合唐诗之路驿站、驿铺,做到古为今用,建成农村公路驿站18个、“多站合一”综合运输服务站5个,农村公路管理实现全覆盖。

打造环线特色

围绕“一路一景、一景一名”,活化公路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把“人行路”建成“人文路”,努力实现一条公路体现一个特色、一种风情、一方文化,构筑“西部丹霞风情线、南部天姥古驿线、东部生态康养线”美丽公路三大环线。

管理运营 各出新招

新昌县健全政府主导、乡镇实施、乡村参与的农村公路长效管护机制,对全县452条农村公路实行“路长制”管理,确保统筹协调到位、监督反馈到位、问题整改到位。建成“路长制”智慧管理平台,上线“新昌路长制”应用系统,形成“人工+机器”智能巡查工作机制,效率提升70%。

开展综合巡查

整合路政、养护、农村公路和安全应急各部门巡查力量,统筹制订公路综合巡查计划,实现巡查过程留痕、事件处置结果信息共享,扩大巡查覆盖面,入选2023年“浙路通”公路综合巡查试点应用单位。近3年累计整改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视频监控、树枝遮挡等各类安全隐患1100余处,去年交通事故数下降10.5%。

常态联合执法

建立交通、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工作机制,采用“源头管理+定线巡查”模式,从严从重打击超限超载、非法营运等违法违规行为,近3年共查处超限超载车辆3000余辆,卸载货物约3万吨。

优化公交服务

通过改造道路、优化公交线路、开通定制班车等模式,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公路硬化率100%,城乡公交实行两元一票制,率先推出浙江省首个数字人民币支付的“智慧公交”场景,率先上线绍兴市首个老年乘客“刷脸支付”功能,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完善物流体系

依托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快递进村”惠民工程,构建城乡贯通、内外融合的农村客货邮运输服务网,实现“快递驿站”全覆盖。深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目前,建成县级共配中心两个、镇级客货邮综合运输服务站5个、村级物流服务点253个。

发展路衍经济

发掘公路沿线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有效带动沿路经济发展,把“生态美”转化成“共同富”,助力乡村振兴。新蟠线沿线的澄潭江共同富裕示范带入选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塑造了“梅棠雅集”和“下岩贝·金山上”两大片区化主题品牌IP。

实事实效 服务至上

新昌县全面对标“四好农村路”2.0版建设要求,在“农村公路+”上求实效,不断推动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农村路成为了民心路、致富路、幸福路,“让山区群众搭上共富班车”被列入省交通运输厅首批交通运输服务共同富裕试点项目。

出行更畅行

为加快城乡公交高质量发展,新昌县打造了新昌农村客运数智服务与监管平台——“新畅行”,实现实时查询、响应公交、人脸识别等八大功能,月访问量达80万人次以上,居全县应用类第一。今年2月,全省城乡公交数智服务与监管工作现场会在新昌召开;5月,交通运输部领导到新昌专题调研城乡公交发展情况,《数智赋能推动城乡公交高质量发展》获交通运输部肯定。“让山区民众搭上共富班车”被列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首批交通运输服务共同富裕试点项目。

物流更畅达

新昌县以打造“新畅达”部级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为目标,通过“快快合作+邮快合作+交邮合作”运行模式,推进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共享站场运力资源、共建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新昌客货邮融合发展。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8条,季节性特色农产品班线3条,累计派送进村快递及货物约308万件,其中出村农产品约10万件,实现“快递进村、山货入城、村民共富”。

经济更昌盛

依托新蟠线、新西线、蛟澄线等农村公路,串联全县16家上市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打通乡村振兴快车道。以“四好农村路”为基础,相继举办“迎亚运”唐诗之路·新昌马拉松挑战赛、十九峰机车音乐节等活动,带动旅游消费超4000万元,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0万元行政村,上半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63.2%,有力推动了“千万工程”新昌实践。

下一阶段,新昌县将聚焦浙江省委、省政府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的工作要求,高标准实施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全方位提高农村公路管养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运营设施,着力打造“畅达、平安、智慧、美丽、共富”的“四好农村路”升级版,争创县域交通全国样本。

金华路 看金东

■文/供图|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

驱车行驶在金华市金东区各条极具特色的农村公路上,有如徜徉在诗意画卷之上,条条金色大道缀于层峦翠绿之间,并向着幸福的终点铺展延伸。

舒畅体验在“路”上

乡村振兴方法千万种,哪种都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

作为山多地少、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农业区,金东农村公路开展建设较早,但诸多农村公路只注重连通,达不到顺畅要求。尤其源东、澧浦、赤松等乡镇部分村庄,出门是山、抬头是山,旖旎风光与丰富物产被大山“包裹”,藏在深闺人未识。

路,成为横亘在村民面前的难题,也沉甸甸地压在了各级领导的心头。修路,加密线网密度,提高道路覆盖率、通达性,让农村公路成为村民的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成了金东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的共识。

延伸,再延伸!拓宽,再拓宽!提速,再提速!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金东交通事业迎来“温暖的春天”。依托“一轴两翼”的农村公路网架构,金东以“二江二山三连二环”绿道网络为载体,全方位提升改造农村公路,巩固加强“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科创产业线”“生态富民线”,用一个又一个交通建设项目打通了地方发展脉络、开辟了村民致富通道。

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截至2022年底,金东区公路总里程达1221.715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438.86公里,灯明工程110.6公里,连心路完成43条总里程38.5公里,村村通建制村覆盖率达100%,等级公路通车率、路面硬化率均实现“双百”目标。

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心。“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让公众追逐幸福生活的梦想有了条件、有了底气、有了希望。

美好生活在“路”上

山依然高,但路不再远。

穿梭于连绵起伏的青山间,宽敞平整的乡村公路,不仅是“风景线”,更是“财富线”。一条条农村公路犹如活力四射的“生命线”,串联着各大景区,激活着乡村经济,滋润着沿线村民。

一条条农村公路通村达户,金东农民富起来了。

“以往路不好,村里种水果采摘、运输销售都很不方便,每年‘桃花节’期间拥堵现象更为明显。”提及建设四好农村路,源东乡东叶村党支部书记陈春生深有感触:“这几年不一样了,路修好了,村民出行方便了,销路不愁,村里的水果种植产量越来越多,村民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年均收入可达六七万元。”

近几年,源东乡以“打通‘断头路’、硬化‘穿村道’、连接‘必要村’”为目标,新建环村道路、东叶村至长塘通村道路,完成塘源线等道路“白改黑”工程,提升了施光南故里道路,村村通上了公交车,出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源东也由闭塞落后的山区乡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旅游打卡地。

一条条农村公路直抵田间,金东农业强起来了。

眼下正是花木盆景培育和销售的旺季,四方的宾客蜂拥而至,从赤松镇下牌塘村到大源村的盆景长廊停满各色车辆,种植园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正在直播带货。这般喧闹的场景,村民们已经习惯。“路都修到家门口和地头了,再也不愁卖盆景、卖佛手了。”产业的红火,让北山口村村民邢小兵眉宇间笑意盈盈。盆景长廊公路穿村而过,畅通的路网让村里的佛手、盆景产业发展壮大,村民的日子也跟着一天好过一天。

一条路,富一村;条条路,富万家。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让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支撑,也让赤松佛手、江东果蔬、曹宅盆景、澧浦苗木等金东“土货”,搭上开往春天的快车,奔向“钱程”。

一条条农村公路贯穿城乡,金东农村美起来了。

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春暖花开之际,沿着乡道125线山口冯至新梅伴山公路抵达曹宅横腊村,宽阔的道路如玉带般在乡村间蜿蜒延伸,把沿途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串于一线,栋栋民居点缀其间,美出新高度。

这只是金东“四好农村路”品质建设的一瞥。

路通了,山里的土货奔向了都市;路通了,城里的游客纷至乡村来;路通了,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创业……一条条连接城乡的公路,就像一把把打开山门的“金钥匙”,撬动着农村经济发展。

四好农村路,沿途是风景,前头是致富!

品质提升在“路”上

建设是发展,管养是可持续发展。

一条条“毛细血管”绵延贯通十里八乡,如何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最大限度让农村公路“延年益寿”,围绕这一主题,金东积极探索并建立“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

建:放眼长远 突出特色

金东强化规划主导,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发展需求及地理、人文、文化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建设类型和建设标准,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成“一轴两翼、绿道融合、画卷金东”为主题格局的四好农村路。

管:全域共管 科学治理

截至目前,金东全面建立覆盖区、乡、村道的“路长制”组织管理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奖励有力”的路长管理制度,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同时,金东依托“金东区数字化管养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人力执法”向“科技执法”、“现场执法”向“非现场执法”两个转变,全面开启机器代替人工巡检的“四好农村路”智慧养管新时代。

养:数字赋能 精细管护

按照“一路一档、一(桥)隧一档”,金东分类建立台账,定期分析,并积极推行农路养护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使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等各项工作实现智慧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目前,金东农村公路优良中等率达到91.19%以上,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运:人畅其行 货畅其流

建设农村公路,最终目的是让人流、物流在城乡之间高效流转。客运方面,金东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并以集市班车、定期班车、公交新增、班线优化、预约客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客车“村村通”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难题。物流方面,依托乡镇公共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金东初步建成以交通物流、快递网点、邮政自营网点、村级邮站等为基础的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村级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发展,支撑乡村振兴。

钱江源 致富路

■文/供图|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人民政府

县道新桥七里联接线

素有“四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的常山县,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园林县、新时代美丽乡村省级示范县。近年来,围绕打造“浙西第一门户”目标,常山县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深化数字赋能,以“畅安智享”为目标,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2.0版建设,充分激发农村公路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新征程中的先行先导作用,为常山县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据统计,常山县公路总里程1145.7公里,其中农村公路942.6公里,占比达82.3%。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常山县在打通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村交通幸福感上不断发力。近年来,常山县集中财力办大事,提升改造农村公路约340公里,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实现100%,百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硬化路比例实现10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79.4%,实现城乡公交“2元一票制”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通村达户。

完善机制 全域布局 打造先行示范

“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省级样板县、全省农村公路与森林防火巡护道共同建设试点、全省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调整试点、“U无忧”公交刷脸乘车数字化应用试点……两年来,常山交通在农村交通提质增效工作中硕果累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明确职责 形成合力 2021年,常山县出台了《常山县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意见》,形成了“政府主导、人大监督、部门协同、乡镇共建、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权责明晰、分级实施、统筹指导、全域一体,高效推进项目实施。“明确各类主体责任,就理顺了建、管、养之间的关系,为工作推进奠定了基础。”常山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魏斌相告,严格落实督查考核、通报约谈等制度,形成了体制机制上闭环,从而确保了工作的优质高效。

由内而外 激发动能 2018年至今,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常山县成为省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同弓乡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其中计划4720亩耕地指标用于常山交通公路建设,“将项目建设征迁等前期工作,纳入县政府对乡镇及部门的考核,并与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魏斌介绍道,由内而外地激发动能,是常山县一系列交通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整合资源 系统谋划 在“四好农村公路”中长期规划中,常山县交通运输局思路明晰,一方面合理衔接普通国省道公路网布局及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优化路网层次结构,另一方面聚焦乡村旅游、产业规划、未来乡村建设等地方未来发展战略,强化农村公路先行引领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常山县构建了“县级主筹、部门统筹、镇村自筹、社会共筹”和“省市奖补”的“四筹一补”资金保障模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创新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国企融资平台的作用。目前,通过公开融资,常山县农村公路建设共获得了7亿元资金。在“组合拳”的推动下,2022年常山县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提升了3.58%,全省排名提升6个名次,农村公路一、二、三桥梁占比100%,其中一、二类桥梁占比93.3%。

与此同时,常山县交通运输局不断吸纳专业养护力量,实现全域市场化养护,并将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全面纳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实现问题发现、上报、交办、督查、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将项目管理、路长管理、安全应急、助力共富等纳入“浙路智富”综合平台,实现数据分析、方案制定、工单派送等数字化更新,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示范乡镇创建全覆盖。

紧贴民生 提升服务 稳步提升品质

县道淳常公路下徐段

乡道新西线

“支付成功,老年卡。”在常山县文峰东路的公交站台,一位老人通过“刷脸”轻松地坐上了111路公交车。据了解,常山县的“‘U无忧’公交刷脸乘车数字化场景”入选了2022年浙江全省交通系统数字化改革“最佳实践”。通过数据信息共享、支付流程再造等,实现“3秒上车”,出行留痕,破解老年人、学生等群体出行的“数字鸿沟”,极大提升了公众的乘车体验感。

充分利用数字化改革契机,常山县交通运输局以提升公众满意度为目标,不断深化数智赋能。通过搭建智慧监管平台,依托城乡公交一体化数字监管平台,实现了运营监管一体管理、行车安全实时监管、智能调度精准生成、线网运行实时监管。通过开发数字查询功能,在浙里办App“浙里畅行”上线公交信息实时查询功能,城乡居民可以提前进行行程规划、实时查询公交信息、失物招领等,出行效率大幅提升。

强基础、优服务、促共享、创品牌。常山县交通运输局全力推进农村物流发展,通过打造“U驿站”农村物流品牌,成功创建客货邮融合发展省级样板县。常山县建成占地4700平方米的县级城乡物流配送中心,目前已有7家公司入驻,从而实现了全县进口派村邮件统一分拣、统一配送,同时配套建成13个乡镇级处理分中心、170个村级分拣中心,最终实现行政村100%覆盖,打通了快递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乡道常辉线

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的理念,常山县交通运输局合力打造全域美丽农村公路。按照“因地制宜、一乡一特色”的原则,参与美化提升沿线庭院、辅房、围墙等工作,持续扮靓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常态化开展公路清扫保洁,规范化实施清淤清积,高频化开展违法整治,有力保障路域可视范围内整洁美观。通过增设路灯2.5万余盏,常山县实现“万家灯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在落实照明设施长效管养制度下,公众夜间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洁化、序化、亮化,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路域环境,实际上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加分项,增强了乡村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魏斌说。

交通赋能 产业转型 推动“两山”转化

走进辉埠镇的矿山公园,不少游客正在拍照、游玩。这个曾经是废弃矿山无人问津的地方,近几年摇身一变成为衢州“小瑞士”,成为游客们热捧的网红打卡地。结合生态修复建成矿山公园,是重点打造常山新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一环,宋韵文化之旅、乡村记忆之旅、古今交融之旅等路线在规划中都加入了公园打卡之行。

“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是常山县交旅融合的真实写照。通过高标准建设改造120公里环线美丽公路,将景观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2021年,常山县县道204线苦狮段(大桥头—辉埠)成为省级绿化美化精品道路。依托红色资源,常山县交通运输局打造了“红色”农村公路新西线,将“党建”“红色”“革命”等元素融入农村公路建设。在“文化+公路”这篇大文章里,农村公路成为了展示常山千年宋诗文化、钱江源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对标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谋深谋细农村公路带动小城镇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催生乡村新业态等方面的整体规划。为助力产业落地,常山县交通运输局主动服务青石镇和尚弄村山茶油产业基地布局需求,对沿线农村公路进行改造提升。

县道沿江公路江源村段

为助推新昌乡达塘村“早上好”支部书记研学基地、郭塘村月季产业基地、黄塘村乡村油茶中药林下经济等产业的发展,投入近1500万元,改造提升三村的沿线公路,让“三塘”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2022年,达塘村、郭塘村、黄塘村的村集体经济分别增收200万元、300万元、105万元,农村公路优化提升功不可没。同时,结合路网规划调整试点工作,常山县交通运输局主动对接乡镇规划,以及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新建郭塘至马鞍山的农村公路,为乡村旅游、民宿及苗木等产业提质升级当好“先行官”。

魏斌表示,在前几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打造更高标准的“2.0”版本,进一步挖掘农村公路“路衍经济”潜能。如将沿江公路、常新线、上红线等沿线景观、民宿、农家乐、农产品等在“浙路助富”App上展示,给游客提供更多、更直观的选择体验。将公路驿站、服务站、景观节点打造与未来乡村、全域旅游紧密融合,助力芳村未来乡村、香柚研学基地、金色同弓田园综合体等精品打卡点提升知名度、吸引流量。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锚定2023年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目标,开启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新征程,常山县交通运输局心中有数、手上有术。接下来,将继续锚定“路网更通达、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设施更安全、治理更高效、支撑更有力”的目标,持续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不断深化行业改革治理,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创新探索,在“打造浙西第一门户”县域发展战略目标引领下,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常山新画卷。

开化路 金招牌

■文/供图|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人民政府

“一路通百业兴”。近年来,衢州市开化县坚持建设与管养并重、生态与富民并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

开化县举办了多次骑行比赛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四好农村路”串起了美丽乡村、连通了美丽景区、联动了美丽产业,所有社区、行政村、景区实现“双百”(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助力全县接待游客326万人次,走出了一条符合开化发展实际的“公路美、产业旺、乡村兴、旅游热”新路子,不断擦亮钱江源国家公园的金字招牌,为开化旅游旺起来、乡村富起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8年以来,开化县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全域发展,科学编制《开化县“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化县“四好农村路”建设中长期规划》,创新采用EPC模式,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超13亿元,新改建和提升改善农村公路408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08公里,其中,县道33条538公里,全县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3.2公里,行政村通双车道率达74%。

开化县将全县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及小修保养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持续深化养护体制机制改革,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建立了“专门机构+专业公司+农户+公益性岗位”的专群结合养护模式,建立合同管理、统一考核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公路管养逐步向“规范化、机械化、市场化”方向发展。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368公里。县道桃下线获评浙江省“首届十大最美自驾公路”、省级“精品示范道路”,开马线2021年被评为省级绿化美化精品道路。

为充分发挥交通服务保障作用,开化县对全县78条城乡公交线路实行“二元一票制”。除70周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重点优抚对象免费乘坐外,进一步扩大优惠人群范围新增退役军人、消防救援人员群体。积极构建服务龙顶茶、山茶油、清水鱼、中药材、中蜂等特色产业的公路运输配套体系,开通农村客货邮线路5条,推动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现255个行政村邮政、顺丰、京东三家快递进村全覆盖,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通道,降低物流成本。

目前,开化普通公路超限率为1.14%,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努力为公众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这源于开化县全面建立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健全公路应急抢险多跨协同机制,强化对属地乡镇的目标管理和季度考核,将农村公路日常管理纳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逐步形成“县有执法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三级管理网络体系。常态化开展路警联合治超,重点在开马线、篁忻线等违法超限行为高发路段开展整治行动,全力保障路域环境畅通安全。

此外,开化县还积极探索“交通+”发展模式,坚持“以交促旅,以旅兴业”,做好“路景、路产、运游”三方面融合文章。进一步实施“百车通百村”行动,开通、延伸“红色旅游”“绿色精品”线路。顺利承办“环浙骑游”活动,活动信息达200余条,微博比重占30%,App、微信占比超50%,宣传稿件总数突破300余篇,全网点击量超1200万次,20家省级以上媒体同步滚动推送,比赛当天18个直播平台同时网络直播,总观看人数超百万人次。

开化县桃下线“金色长廊”

开化县里河线

开化县“四好农村路”成就展

神仙居 诗画路

■文/供图|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人民政府

环神仙居旅游公路远景

仙居是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八山一水一分田,共有农村公路666条1782公里,占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的88%。近年来,仙居县始终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建设美丽农村路,积极推进交旅融合,助力共同富裕。

县道730线环神仙居旅游公路(以下简称“环神仙居旅游公路”)是台州市仙居县最具特色、最有辨识度的农村公路。2021年至2022年,环神仙居旅游公路先后被中国公路学会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路”和“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近一年,环神仙居旅游公路作为交旅融合、助力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人民日报》报道。

地方发展底蕴雄厚

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方、台州市西部,与温州、金华、丽水3市交界,县域总面积2002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3个街道,总人口数52万。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00.1亿元。

千年古城

仙居建县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距今已有1676年,原名乐安、永安。公元1007年,宋真宗赵恒以“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赐名“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仙居县历史悠久,境内拥有距今1万多年的下汤文化遗址,同时还因长达1500余年的杨梅种植历史,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

山水美城

仙居县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长寿之乡,也是“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十大诗意地标、2020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全国“最美家乡河”永安溪,其中沿永安溪而建的绿道,被评为浙江省“最美绿道”。

活力新城

仙居县拥有4家主板上市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新材料、医疗器械、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特别是去年总投资100.2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落地开工,为仙居县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仙居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环神仙居旅游公路是仙居县重点打造的一条精品示范线路,线路全长39.888公里,穿越田市镇、白塔镇、淡竹乡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途经20个行政村,串联起9个风景名胜区,全线蓝天流云,空谷幽兰,满目苍翠,山水相间,美景无边,串起一路诗画仙径。白居易笔下《忆江南》中所描写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可以在沿线的浅溪中复现,行驶其间有“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之感。

系统推动落实“四好”

仙居县全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高位组织 合力推动

仙居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全县农村公路总路长,召开会议部署“四好农村路”工作,并亲自出镜,通过央视为环神仙居旅游公路做宣传。仙居县分管领导担任环神仙居旅游公路路长,12次召集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拍摄视频为环神仙居旅游公路代言、推广。除承担管养主体责任的县交通运输部门外,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开发中心、神仙居旅游集团、沿线各乡镇均齐心协力、积极主动,对环神仙居旅游公路进行微改造、精提升,绿化美化沿线两侧,建设彩色游步道,提升整体公路品质。

环神仙居旅游公路沿线青山绿水

落实“四好” 协调发展

环神仙居旅游公路于2016年开始拓宽改建,2017年完工,项目总投资1.3亿元。全线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等级分段为二级、三级、四级,路基宽度为7米至12米,路面宽度6米至11米,平纵线形顺直。排水沟全部硬化,排水顺畅,安全设施规范齐全。认真落实路长制,强化对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统一部署的“浙路智富”平台的应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科学决策、精细化养护。

自2017年4月开始,仙居县城区所有公交免费乘坐(全省首创且唯一)。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保持5A,较大规模自然村通公交率100%。在旅游旺季时设立接驳车,游客可自由选择往来于游客集散中心、神仙居景区南门、北门。

交旅融合 打造“最美”

仙居县以生态立县,深刻认识到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四有”,即“有一个好的风景、有一条好的公路、有一个好的摄影、有一个好的故事”为技术路线,创新提出建设“最美大环线”战略,积极推进交旅融合。围绕“山水仙居,美丽仙径”的主题,环神仙居旅游公路将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4A级景区神仙氧吧小镇、景星岩、公盂岩、永安溪、皤滩古镇、淡竹原始森林公园、淡竹乡民宿产业聚集区、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等9个经典风景名胜区串珠成线、次第呈现,让最美公路穿梭于最美的山水中,通过最美公路展现仙居的最美风景。

“两山”理念“极简”设计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全力支持环神仙居旅游公路建设,将其列为全省两个农村公路示范项目之一。台州市交通运输局全程指导,并由此总结推广了“极简”公路设计理念,主要原则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可持续、精细化”作为首要目标,积极遵循“以绿为主,不讲究四季有花、大花海、大草坪”原则,景观构造严格按照“以洁齐平为主,不讲究上档次、上规模”标准,坚持多用心,少花钱。追求公路独有的线形美,坚决避免公路园林化,打造“看得美、养得起、留得住、管得牢”的美丽乡村路。

旧而不破

秉承“能用就行,不铺张不浪费”的原则,以展现乡村特色为基础,不追求豪华,不与城市公路类比,不讲究设施和景观的高大上,容许部分设施陈旧。公路设施能修补不拆除,能使用不新建。环神仙居旅游公路已通车6年,仙居县始终坚持常态化巡查,及时做好路面及公路设施的修复工作,避免破损。

简而不陋

坚持“以简为美”的原则,沿线绿化不搞花团锦簇、不搞豪华装饰。充分运用“以减为美”方法,多作减法,减去有碍公路美观的杂草、乱石等,确保路肩平整、线形流畅、干净整洁,充分展现公路原有的自然美。同时,重点整治乡村陋习,避免沿线乡村门前屋后乱堆放、乱搭建、乱晒乱扔等现象。

野而不荒

沿线绿化多以乡土树种和多年生籽播花草为主,景观构造多以本土原材料如稻草、木头、鹅卵石、砖瓦和竹篱笆等组合体现乡村特色。部分路段巧妙设置钢索护栏,充分展现公路周边的乡野、农村、山水、林田等,引景透景,还原乡村的自然美、生态美和历史、人文、休闲元素。春有油菜夏有荷,秋有稻花冬有雪,四时之景不同,而美亦是不同。

以路带产振兴乡村

环神仙居旅游公路和当地风景相融共生,实现了设施和文化内涵的联通融合,在不断改善旅游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路衍经济”,推动公路与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现代农业、康养产业等项目同步建设、互利共赢,努力把公路打造成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加速带,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以路促旅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以路为媒,作为进出神仙居景区的主要公路,环神仙居旅游公路打通了通景公路“最后一公里”,完善了“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交通“主动脉”和景区往来间“毛细管”建设,提升了景区与景区、景区与城区的通达能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沿线旅游车辆日均达8000余辆,游客达两万余人。2023年以来,神仙居景区游客呈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约110万人次,营收约2.1亿元,人次同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营收同比增长16%。

以路富民 推动民宿产业发展

村因路而兴,民因路而富。随着景区的带动效应,沿线民宿和农家乐迅速发展,总数达400余家(占全县60%以上),村民在家门口也吃上了“旅游饭”,平均年收入增加超两万元。整洁的村貌、旖旎的风光,通过路的接引,招来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淡竹乡民宿和农家乐从原来的40家激增到220多家,如今的淡竹乡已从原先无人问津的“穷山沟”变成了游客如织的“聚宝盆”。可以说,民宿经济,是淡竹乡近年来着力培育的共同富裕“薪火”。例如仙鹤山作为一家高端民宿,即使淡季每套每晚价格也超1500元,套房则近5000元,依然得到游客的青睐。

以路助农 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农村公路上接“通景道路”、下接“特色农场”的串联功能,带动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和田园综合体项目招引落地,打造了有机大米示范基地,杨梅、海亮农业产业观光园等一批精品特色产业园区。仙居是中国杨梅之乡,2022年仙居杨梅产量6.2万吨,鲜果产值10.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35亿元,梅农户均增收3.3万元。其中,东魁杨梅最为有名。借助于农村物流100%全覆盖,保鲜要求较高的杨梅30分钟内便可发往全国,两天内即可到达目的地,甚至远销海外。得益于环神仙居公路优美的环境和通达的条件,2022年仙居县委、县政府把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神仙大农”的第一家旗舰店设在公路沿线神仙居旅游度假区,涵盖农副产品9大类257款,品牌销售额已达13.9亿元。

以路兴业 助力经济产业发展

公路通,产业兴。交通是经济发展先行官,仙居县高度注重交通建设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不断提升重大产业平台的便捷性,带动相关产业的顺利落地。尤其是神仙居旅游度假区,近年游客数量实现了逐年攀升,慕名而来的投资商逐年增加,近几年已建成基础设施项目36个,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约155亿元。

目前,仙居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悦榕庄等10家品牌酒店为核心的高端度假酒店集聚区,以如意湖生态夜景、商业步行街、网红咖啡馆、特色文创等为核心的特色夜游区,以神仙居大健康城、丰安生物健康疗养中心为核心的大健康区等特色游览区。

丽水路 山水情

■文/供图|浙江省丽水市公路港航与运输管理中心

浙江省丽水市,把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康庄工程”升级版,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529公里,里程数位居全省第三位,正从“总体适应”转向“先行示范”。

浙江丽水,地处江浙之巅、六江之源,是全国唯一所有县(市、区)均为浙西南革命老区的地级市,也是红军在浙江开创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江南灵气俊秀,公路蜿蜒通达,“傍山开路”成为当地一大特色,透露着路与自然交融的古朴意蕴。丽水市“四好农村路”通村达户、协调发展,孕育出山区特色的养护模式,形成了新时代“金生丽水”的一方佳话,正应上那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一以贯之 连通千村万户

2023年恰逢浙江“八八战略”和“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丽水市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美丽乡村从单个“盆景”发展成整片“风景”。

8年康庄路,幸福千万家。放眼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丽水,群山绵延造就天堑,为修筑乡村公路设限,也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然而,这一切却阻隔不住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浇灭不了移山跨海的英雄志气。2011年11月25日,在丽水市龙泉市下樟村,浙江省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建成通车,始自2003年的“乡村康庄工程”经过8年奋战圆满完工。8年时间,丽水市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从23.6%提升到100%,新增通村公路里程8500多公里,让3666个行政村都通上了等级公路,为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贡献了交通力量。

踏平坎坷成大道,匠心不改筑坦途。如今的丽水,把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康庄工程”升级版,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理念,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529公里,里程数位居全省第三。2018年至2022年,累计完成投资121亿元,其中新改建及提升农村公路1.2万公里,建设农村物流服务点1935个,实现100人以上自然村等级公路100%通达,临水临崖4米以上高落差路段交通安全设施全覆盖,建制村客运“村村通”,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自评估5A级县100%全覆盖。丽水“四好农村路”建设正从“总体适应”转向“先行示范”。

一马当先 创丽水山路样板

山区公路点多、线长、面广,管养难题凸显,丽水市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上创新求变、先行先试,形成防风险、惠民生、强保障、夯基础、优管理五方面创新经验。

农村公路上保险 自2014年起,丽水市率先探索创新“出险及时报、损毁及时修、资金及时到”的农村公路财产保险机制,累计投入保费2.15亿元,获得理赔资金3.69亿元,做大保险资金“蓄水池”,发挥灾毁保险“以丰补欠”“无灾救助有灾”作用,为公路财产系上安全带。

农村渡运公交化 将农村公路与水路交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农村渡运公交化改革,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与渡运安全等问题,惠及丽水市30个乡镇193个行政村13.5万居民,推动传统渡运向旅游经济转型升级这一做法被浙江省委深改组列入重点改革试点清单,在全省推广。

争取地方政府债券 推动项目列入县政府年度投资计划,并向县财政部门申请公益性一般债券,实现了“申请政府一般债券用于农村公路发展”做法基本覆盖。2018年至今,丽水市累计争取地方政府债券16.75亿元,占农村公路总投资的13.4%,有效破解养护资金瓶颈难题。

探索长寿命养护模式 丽水市莲都区率先在浙江省实施农村公路长寿命养护,积极探索“建养一体”的管养新模式。长寿命周期养护涵盖辖区内所有的县、乡、村道,通过高质量建设及预防性养护,实现一定寿命周期内“低衰减,少维修”的养护预期,统筹使用建养资金,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养社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路长管理“数字化” 全域出台《深化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细则》,丽水市现设有总路长179人、路段路长1532人,覆盖农村公路比例100%。路长们依托浙江省“浙路智富”系统,玩转使用决策辅助、路长管理、安全应急、示范创建、助力共富等多项功能,让“路长制”变为“路长治”。

遂昌县峡湖金公路,以路为媒联通天工之城·数字绿谷。

一路生金 助推共同富裕

关于“丽水”,《千字经》中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的表述,句中虽不是指浙江丽水,但丽水人民从未忘记“天生丽质”的殷切期待。近年来,丽水市不断丰富“四好农村路+”内涵,在全域开展“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创建行动,以农村公路发展带动产业、生态、文化发展,挖掘路衍经济潜能,交通服务共同富裕的成效不断显现。

穿山越野 品牌赋能 丽水市转变发展理念,深耕“丽水山路”品牌建设,培育出“江南丙察察”等7条不同难度、不同风貌的自驾越野线路。自2018年以来,丽水市累计吸引自驾越野车辆8.1万辆、24.2万人,直接带动沿线11个村农家乐、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9130万元,将旅游资源串成最美风景线。“浙西川藏线”自驾越野品牌作为全国唯一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登上央视《点亮2021》元旦特别节目。

山中造海 从无到有 在丽水市云和县有一个长汀村,因交通不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空壳村”,70%的村民常年外出谋生,进出只能依赖摆渡船。正所谓“交通一通,一通百通”,2016年,长汀大桥建成,一条村道改变了长汀村的进与出,也打通了百姓致富增收的路子。借助云河湖特有景观,长汀村移沙造景,形成“阳光沙滩、山里看海”的美景,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村”,乡村旅游井喷式发展。截至目前,长汀村的“沙滩海景”已累计接待游客2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0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翻了几番。

路通民心 富在深山 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丽水市建立“客货邮融合+”农村物流运作模式,有效破解农村物流运力不足、城乡公交乘坐率低的难题。在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当地的客货邮融合运输服务站为通讯、农村金融、电商等业态融合和服务延伸建立基点,为公众提供黄桃收购、分拣、包装、寄递等一站式服务,公众实现足不出户寄快递,仅2022年就帮助农户寄售黄桃3万多斤,售出生姜1万多斤,象溪脐橙10万余斤。让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就业富民,真正促进农村地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

小区县 大改革

■文/供图|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莲都区率先完成农村公路长寿命周期试点工作,是全国唯一通过改革实现辖区所有农村公路建养全覆盖的县区。目前,该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公路年均管养费用预计较之前下降13.7%。至2027年,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MQI)将从目前的90%提升到97%。

农村公路长寿命建设和养护项目的出发点是基于行业标准和项目需求,围绕科学合理的养护绩效目标,通过精细化设计和精准化施工有效联动,对公路病害进行针对性处治,从而提升公路服务水平。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作为浙江省“农村公路长寿命周期养护”首批3个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建养一体”管养新模式,这一改革走在了浙江省前列。

探索管养改革新理念

县道026线“莲花大道”丽武公路

以长寿命养护改革为起点,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模式,是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莲都区通过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提高了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为全省公路行业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养护体制改革开辟了新路径。目前,莲都区农村公路长寿命养护新理念已取得显著成效,村民对农村公路面貌改观赞赏有加,社会各界褒奖络绎不绝。

探索管理精细化集约化新模式

莲都区采用“建养一体”模式,统筹考虑公路施工、管理、养护各个环节,实现从传统的建设、养护“两条腿走路”到“建养一体”“双脚并跳”方式的转变,有效破解农村公路建设管养“两张皮”的难题。同时,莲都区采用“一次招标,分年实施”的方式,统一未来5年全区农村公路项目的设计、监理、预算编制(审核)单位,使招标次数、合同量降低了50%以上,大大简化了项目前期所需流程,显著提高了养护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业主的管理工作量。实施新模式后,莲都区农村公路计划执行率始终保持在100%,通过常态化巡检,精细化管理,科学规划、集约化施工养护,实现了公路病害“早发现、早处治”。全区公路技术状况得到明显的提升,路域环境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

探索养护资金分配新方式

在充分考虑现状公路技术状况、衰变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莲都区统筹资金投入、经济效益与目标绩效三者关系,科学确定年度养护路段和养护方案,统筹各年资金分配,在年均养护资金不增加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了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管养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长寿命养护模式实施后,管养单位结合年度路况目标完成情况支付养护资金,激发企业更加关注公路技术状况变化的积极性,更加有意愿探索实施专业化水平更强、精细化水平更高、成效更好的养护技术与措施,进而显著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财政支出。管养单位专心当好“裁判员”,根据“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原则,实施“分级考核模式”,并完善考核结果与养护资金、市场准入相关挂钩的奖惩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探索公路应急保障新体系

通过与养护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养护企业在农村公路养护上加大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投入,莲都区形成“应急高效化、企业有效益、路况有保障”的应急保障新模式。截至目前,莲都区依托养护企业——顺畅养护丽水区域中心现有的设备、人员等资源,以各养护片区为中心,建立了设备物资应急仓库10座,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同时,莲都区还建立起一支包含48名应急抢险人员、16台应急抢险设备的专业化、规范化、稳定化的农村公路应急抢险队伍,确保一旦遇到突发状况,能够区域联动,快速响应,及时调运机械设备开展抢通保畅工作,有效提升莲都区农村公路突发事件响应能力和灾毁重建等应急处置能力。

拓宽城乡共同富裕新通道

一直以来,莲都区以“八八战略”为纲,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升级。从2003年开始实施“乡村康庄工程”,莲都区实现所有乡镇通等级公路、“农村公路村村通”,到积极探索“建管养运”新机制、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公路长寿命养护机制、全省首创农村公路财产保险机制、全省率先实施自然村通客运班车,莲都区取得了一系列展现自身“四好农村路”特色的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截至2022年底,莲都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83.9公里,区域内已形成了“纵横交错、内联外通、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在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大提升的助力下,“四好农村路”作为脉络将全区各乡镇村串点成线,为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现交旅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023年一季度,莲都区全域旅游总人数为91.3万人次,同比增长52.5%。旅游总收入为9.9亿元,同比增加42.5%。

仙渡乡位于莲都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生态资源的革命老区,而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短板。为带动革命老区居民实现共同富裕,莲都区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洪渡互通至黄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滴双线“红绿金”融合共富路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了仙渡乡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仙渡乡与全区同步迈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飞速提升,仙渡乡旅游发展也展现出了提档升级、全面开花的全新态势。由仙渡北乡革命纪念馆、南山拱秀”非遗展陈馆、和合古街、北乡那年主题酒店、仙桃公园、地瓜公园等地标组成的莲都北乡共富示范带成功出圈,将该乡打造成为“红+绿”融合发展区。下一步仙渡乡还将继续全面打造浙西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四好农村路”真正成为了推动仙渡乃至莲都实现“红绿金”融合的“金纽带”、奔向“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县道032线南山至高溪公路,让农产品“走出去”。

兴龙泉 惠万家

■文/供图|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

龙泉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公路总里程2515.474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224.602公里。

县道109线西独段

近年来,龙泉市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建设理念,助推“四好农村路”提质升级。2021年,龙泉市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市),2022年成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省级试点单位,2022年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多方共建 数字共管

修一条公路,造一路风景,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在山区乡镇,“顺畅的路”是村民最迫切的愿望。近年来,为形成最大合力,龙泉市探索“省里补一点、市里奖一点、县里拿一点、乡镇出一点、乡贤助一点、项目拼一点”的“六个一”模式,打通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快车道”,宝花公路就是成功案例。

泡桐花下的农村公路

宝溪乡距离龙泉市区65公里,是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原通乡公路等级底、安全隐患大,极大限制宝溪发展。为打破交通制约因素,沿线乡镇村民怀着迫切的期望,多次要求修建宝花公路,并自发组织全线涉及的30余亩用地全部政策零处理。

2013年,宝花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其中一期11.13公里,总投入约3400万元;二期建设里程8.1公里,总投入约5500万元。2019年宝花公路全线通车,使宝溪至市区行车时间缩短近30分钟。宝花公路的建成,让宝溪乡溪头村完成了从“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到“门庭若市”的4A级景区完美蜕变。如今,溪头村已成功获得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村、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等荣誉。近年来,宝溪乡累计开展“不灭窑火”、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全国乡村春晚等大型活动100余场,全乡农家乐民宿达60余家,年均游客量从2万多人次增长至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至3500余万元。

为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效率,龙泉市搭建了数字蓝海“一平台”,实现了管理和养护一体智治。“数字路长”聚焦农村公路数字管理养护平台、“绿谷e”路App双环联动,通过“12345投诉、信访、公路养护巡查、交通应急指挥”四大平台数据闭环流转,系统归集问题、协调应急行动、指挥公路抢修,成功处置800余起险情。

同时,龙泉市还建立了“三图三单”机制,健全规划图、进度图、现场图和任务清单、时间清单、责任清单,系统养护农村公路,完成“四好农村路”路面大中修工程156.208公里、提升改善工程118.5公里,2022年在浙江省各县市区农村公路路面PQI优良中等路率排名较去年上升50名,上升幅度位列各县市区第二。

促进物流 服务产业

龙泉市探索“快递共建”模式,打造“四好农村路”物流快车道,实现“四好农村路”、农村物流服务点、特色电商三方互联共享,主管部门、第三方物流公司、当地合作社与村民同频共振,拓宽了工业品下行和农货上行的双向流通道。

2021年,龙泉市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2022年网络零售额突破55亿元,同比增长13.6%。例如,龙泉市竹垟乡通过“四好农村路”拓宽杨梅销售渠道,大顺物流有限公司承接合作社网络电话订单,物流点承接农家乐、小卖部发送的散客、游客订单,共售出12万斤杨梅,销售额达380万元。

近年来,龙泉市在农村物流服务点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模式,建成农村物流点354个,实现了农村物流服务服务全面覆盖。同时,坚持“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物流平台,改变功能单一的布局,为农村物流点赋能。例如,小梅镇二村服务点由最初单一的物流功能发展成为集快递服务、商品销售、便民服务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点,最大限度发挥了农村物流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优势。

由于地处山区,人口分布散,龙泉市充分结合实际,制定多种运行方案。在人口密集且货物多的镇区,采取“一村多点”的模式,例如,在安仁镇项边村建立两个服务点,让村民寄递更便利;在人口较少的农村,采取“多村一点”的模式,例如在龙南乡采取按片区设立服务点,辐射周边,充分提高运行效益。部分农村利用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物流服务点,以康庄小巴作为途径,为村民提供物流服务。而人口密集且物流需求量较大的农村,则采取“快递共建”的模式,利用快递公司提供寄递服务。2022年八都镇瀑云村由“村级服务”提升为“快递共建”后,完成快递收发量达两万余件,助力村民完成土特产销售额达100余万元。

瓯江山水诗路最美骑游线路

“以路兴产、以产拓路”是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龙泉市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特色小镇、旅游景区、小微企业园、红色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条又一条的产业示范线,切实来带动产业发展,努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安豫线、广济线、查供线、宝花线等多条农村公路的建成,有力促进了龙南高山蔬菜、季步高红色基地、上垟竹木小微园、溪头4A级景区等特色经济的发展。例如,国道528线至住龙镇的道路建设,畅通住龙“微循环”,构建以住溪红军街为中心,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创新设计各种沉浸式、体验式红色研学活动,打响“住龙红色小镇”品牌,让住龙切实享受到交通大通道的“红色福利”。2022年,住龙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又如通过西独线提升改造,有效将铁皮石斛基地、最美桃花源、高山红茶等串成产业带,有机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品走出去”和“旅游消费引进来”良好格局。铁皮石斛基地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每年吸引游客近15万人次,经营收入超500万元。

县道104线安豫段

交旅融合 生态示范

龙泉市探索建立交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14条美丽经济交通走廊、3条主题乡村骑行线,将住龙、上垟、竹垟等景区有效衔接,形成“快进慢游”现代旅游交通体系,披云线获得“瓯江山水诗路最美骑游线路”称号,安豫线连续五届成为“环浙骑游”赛事线路并获评“浙江省首届最美自驾公路”。2023年春节期间,龙泉市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游客接待量达44.5万人,同比上升60.4%。宝花公路建成后,宝溪乡年均客量从两万余人次增长至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至3500余万元。

锦溪镇穿镇公路

龙泉市还着力打造了廉政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廊带。实施清廉之路精品工程,投资65万元打造3条“清风瓷路”廉政文化带,以农村公路为纽带,将4个红色根脉乡镇、1个清廉交通示范点、10余个“清风驿站”、20余个清风廉韵景观小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推动住龙镇红军街、宝溪乡廉洁村居、上垟镇初心馆和廉政馆、八都镇章溢清风馆等廉政教育、特色文化形成环形矩阵,实现路廉互融、资源互用、交通互通。打造浙西南红色美丽交通廊道,通过“四好农村路”连接起住龙、宝溪等18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为来往10万余人次提供廉之旅教育。

龙泉地处浙西南地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山路建设难度大、投资高且回报率低。龙泉秉持遵循自然、保护生态的原则,采取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建设一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路,破解山区公路建设困局,打造交旅融合发展的生态山路。安豫线是浙江海拔最高的农村公路,位于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龙泉视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曾提出“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而交通则是建设国家公园的重要保障。为避免破坏生态,龙泉市政府投资1.06亿元(增加原计划一倍多的投资),实施龙泉市安豫线官埔垟至大塞段公路改建工程,采用了大量半山桥的设计,通过在悬崖上搭桥的方式,拓宽路基路面,使原4.5米宽的路基,4米宽的路面提升至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公路等级由四级提升至三级,极大地方便车辆交汇。在线形布设上,则尽量顺应地形,通过平面线形曲线化,让栈桥小跨径连续与山形融合一体,尽一切可能,将材料运输和道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该路线被评为浙江首条生态示范公路。

仙都路 山水秀

■文/供图|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交通运输发展中心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建于公元696年,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之美誉,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来到缙云仙都,留下126处摩崖石刻和题记,在历史长河中写下了独属于黄帝文化的不朽诗篇。始祖之风猎猎,穿过重重深浅绿,落入户户幸福家,条条公路交错纵横,串起万千秀丽景,一幅山川齐美、周道如砥的发展新蓝图正在缙云县徐徐展开,关于美好生活的答案,早已写在山光水色间。

>链接

丽水市“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创建三年(2023-2025)行动方案

2023年,丽水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丽水市“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创建三年 (2023-2025) 行动方案》,紧盯“‘三大跃迁’ 协同并进、‘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主题主线,高质量谋划丽水“四好农村路”2.0 版,全面实施“农村公路管养提升、农村公路品质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提升、农村公路运营提升、农村公路品牌提升”五大行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

舒畅体验“高速路”

山亲近水,城市亲近乡村,人们亲近自然,这是一幅画卷;以路为曲,谱写农旅融合,绿色引吭诗意,这是一种信念。如今的缙云大地,1246.353公里农村公路两侧,鲜花盛开、四季常绿,把公路的线形装点得格外优美,让行驶其上的司乘仿佛置身于童话时空,单调的旅程变得色彩斑斓。

农村公路是乡村通往外部世界的通道和生命线,更是带动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作为山多地少、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山区县,缙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起步较早,但不少农村公路只注重连通,却达不到顺畅要求。尤其大洋、胡源、三溪及壶镇区域部分村庄,出门是山、抬头是山,风光旖旎、物产丰富,却被大山“包裹”,藏在深闺人未识。交通,成为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也沉甸甸地压在缙云交通人的心头。修路,加密线网密度,提高道路覆盖面、通达性,让农村公路成为农村居民的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成为缙云交通人共同的梦想与使命。

延伸,再延伸!拓宽,再拓宽!提速,再提速!缙云交通事业迎来“温暖的春天”。近年来,缙云县以建设交通强国为指引,同时加快推进丽水市“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创建,一直致力于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并以轩辕黄帝祭祀活动为契机,为缙云美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为缙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绿水青山”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绿色经济走出深山,走向了更美好的未来。

攻坚克难,为群众办实事。2022年,缙云县两次下调县域内城乡公交(班线班车)票价,最高降幅达60%。今年,缙云县将投入1000万元,继续淘汰农村客运老旧车40辆,并及时更换新车辆,同时对公交线路实施整合、调整、延伸与优化,实现县城行政村村庄全覆盖,目前缙云县共有77条城乡公交线路。“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让群众幸福生活的梦想有了底气、有了条件、有了希望。

美好生活“共富路”

山依然高,但路不再远。连绵起伏的青山间,宽敞平整的农村公路,不仅是“风景线”,更是“财富线”,也是“生命线”,串联着城乡,激活着经济,滋润着百姓。

一条条农村公路通村达户,缙云村民富起来了。暖春时节,石笕乡千亩高山杜鹃争相绽放,与云雾相牵,与清风共舞;盛夏时节,被称之为“浙江省避暑气候胜地”的大洋镇,清凉舒适,风景怡人;丰收时节,以“方溪山宝”运营为平台的高山生态农产品走向全国,深入人心。

金谷至方溪农村公路是缙云交通史上首个“EPC”模式项目,也是5条示范花韵风情线之一。这条美丽的农村公路不仅大大地缩短了缙云县城到方溪的时空距离,造就了出行的便捷,同时也使沿线乡镇的茭白、大米、山茶油等农产品可实现快速运输,走向大城市。此外,十里青山客栈等休闲观光农业和精品民宿产业项目也因路而生。路与风景、路与生态、路与产业的深入交融,为居住在山中的村民打开了致富的黄金通道。

借助“四好农村路”建设,海拔高达900多米的缙云县大洋镇铁箱自然村,全村71户农家都将公路沿线的水田种上茭白,每亩产值超过了1万元。石笕乡依托“四好农村路”的交通优势,推进农文旅融合,将油茶文化馆打造成主题民宿,成为工会疗休养和党群活动基地,实现产值150余万元。地处偏远的葛竹村开进了大巴。由留学德国并归国创业的章丽英创建的“德菲利庄园”也是越发的红火。在德菲利庄园的带动下,不足200人的小村庄现已有3家小卖部、4家民宿、5家小饭店。美丽的农村公路为庄园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村民奔向全面小康生活打开了“窗口”。

路通了,发展才有希望。这些年,缙云县乡贤、商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情亦是高涨。如前路乡后青村投入资金900万元,加宽公路、改造路面,同时安装路灯、种植绿化等,让公路绽放出了更美的“容颜”;大源镇庙下至普化水库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550万元,让投资1个多亿元的普化源高山漂流项目“如虎添翼”。

品质提升“养好路”

建设是发展,管养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条条“毛细血管”绵延贯通十里八乡,如何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最大限度让农村公路“延年益寿”?围绕这一问题,缙云县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在日常管养中,以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总承包”制,建立专业化养护队伍,提高养护能力;以农村公路管理站为管养核心,因地制宜推出“巡查员+养护员”联合管养机制,分区块管养模式,强化管理效能。以实行“全民参与、全民共养”新路径,让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方溪乡推行的农村公路“全民共养”成为了全县管养的典型实例。

不仅如此,这些年缙云县还以“文化浙江”为指引,结合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深度挖掘缙云产业文化资源优势,依托红绿文化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继续创建“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出行者驾驶体验舒适便利,产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如今,一条条美丽公路正串起一个个风情小镇、绿色生态乡村、特色旅游村,成为带动美丽经济、奔向共同富裕的纽带。缙云县的每一个乡村,都在用不同的改变,诉说着美丽公路创造的奇迹。未来,缙云县将紧扣奋进“两个先行”主题,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服务共富中先行引领作用,全力推动缙云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升级。

“红绿金”: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引领打造“金色”新增长极。

猜你喜欢

农村公路公路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公路断想
关于农村公路经济创新的思考
三问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须多管齐下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