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阅读充盈人生

2023-10-08江苏王丽华

初中生写作 2023年4期
关键词:好书重量读书

◎江苏 王丽华

阅读就是在文字中放牧心灵,阅读就是在书香里品味人生。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他的生命一定会过得非常充实;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他的灵魂一定会永不孤单。让我们与书本为友,与经典同行,在阅读中不断前行吧!

阅读是有“重量”的

铁 凝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20 世纪70 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摘自《小品文选刊》)

微评

重量指物体所受地心引力的大小,阅读何来“重量”?新颖的观点一下子就激发起阅读者的好奇心。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终于明白,那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阅读,会让人有一种不期而至的收获,会有一种东西悄然沉入心底,让人感到甜蜜又酣畅,这就是阅读的重量。而这种独特的感觉,是当今流行的网络化阅读和功利性阅读所难以获得的。看来,重拾书本,解放心境,自由阅读,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只有这样,阅读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好书不厌百回读

向贤彪

读书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基础。读一本好书,如同攀一座高峰。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努力读好书、善读书,才能让阅读更好地滋养自身成长。陈毅同志一生勤学不辍、喜爱读书,恪守自定的“三要”读书原则,即要少、要精、要约。他读书从不打“游击”,而是精选精读,读一本就消化一本。历史上,不少名人名家的读书经历表明,熟读、精读高品质书籍,打好阅读根基,有利于萃取精华、学以致用。

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往往是堪称经典的“大书”。那些教人明理悟道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经典,比起其他书籍会难“啃”一些,却有益于廓清思想迷雾,助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一本《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同志看了不下一百遍,周恩来同志视之为“贴身伙伴”,邓小平同志喻之为“入门老师”。为何这本小册子如此重要?正是因为里面有思想的武器、真理的力量。今天我们读书,唯有坚定决心、迎难而上,聚焦经典著作精读、钻研,方能打牢知识根基,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

许多人读书时有类似体验:手捧一本好书,往往有一种急切读下去的渴望,然而一遍读下来难免会有忽略的地方。这些被忽略之处,如果是细枝末节,也许没什么损失,如果恰恰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岂不是“入宝山而空返”?要防止此类遗珠之憾,唯有多读几遍、反复深读。真知蕴藏在好书中,就像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就越丰沛。

多读、精读好书,并非简单重复,而是伴随着思考,仿若层层剥笋、得其真味,亦如大浪淘沙、始得真金。有人初读《老人与海》,脑海里难忘的是老人与凶残的鲨鱼搏斗的情景;深入读下去,把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思考,逐步感受到作品展示出人的精神力量,揭示了凡人也能成为英雄的道理。实践证明,精读而非泛读,努力把一本好书读深读透,远比快读、速读收获更大。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需要通过阅读塑造自信自强的品格。好书不厌百回读,尤其是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经受反复检验的好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比拼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不妨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善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真正觅到真知、涵养底蕴,提升境界、丰富内心。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微评

本文开篇点题,在分析阅读作用的基础上,指出阅读好书的重要性;接着举例论证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往往是经典“大书”,真正的好书有必要多读、深读;随后更进一层,举例论证多读、精读好书并非简单重复,而是要有思考地去读;最后再次指出阅读的重要性,点明“好书不厌百回读”这一观点,并提出读书建议,首尾呼应,升华主旨,浑然一体。

让我们一起响应作者的号召,善读书,读好书,用阅读来充盈人生吧!

猜你喜欢

好书重量读书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重量
好书共享
好书推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创新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