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导向下的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
2023-10-08朱冰梅
□朱冰梅
为提高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带动人才就业,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导向,开展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的研究。阐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创新与优化、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化发展两个方面,分析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的意义。为落实此项工作,应完善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就业保障政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下拨资金用于人才就业补贴;搭建全社会高质量就业信息共享与流通平台,建立双方之间的交互渠道,保证就业信息与用人信息的同步性;深化各地高校与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缓解人才就业压力,提高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体系的构建。
一、引言
大学生是一种基数庞大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否能够在社会中就业,不仅关乎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水平,可以认为人才就业是一个国家如何高效地分配高水平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经济的持续转型、产业的不断升级,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新技术、新创意的人才成为产业追捧的关键。人才的高质量就业,不仅可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也可以实现国家对优质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为满足此方面需求,教育部门组织了多次会议,并明确提出了现代化产业的发展要将人才作为支撑,因此,要做好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保障工作,健全高质量就业体系,促进并带动人才的就业。根据市场不完全统计可知,每年未能顺利就业的人才数量正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人才的就业压力总体上呈现一种缓和的趋势,但是,受传统思想和体制的影响,人才的就业质量仍普遍偏低。要想真正地解决就业质量问题,达到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调动,尤其是要求国家机关、高校、中介机构等有关主体协同配合。为此,本文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导向,开展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的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深入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一,如果地区的经济发展缺少就业体系的支撑,会出现人才无法顺利就业、企业无法招聘到满意人才的双向矛盾现象。高质量就业体系注重人才在岗位中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其可实现的岗位价值,而此部分人才正是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应明确,驱动产业建设、提高地区经济水平与生产能力,必须有产业的创新发展作为支持,而产业的发展又需要企业作为支撑,企业的建设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与足够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当企业离开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就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地区经济就无法取得稳定的增长。因此,构建高质量就业体系,可以在带动人才就业、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二,高质量就业体系的构建要以地区经济发展为依托,只有不断推进面向人才的就业教育,才能保障高质量人才的产出,从而提高人才与社会需求岗位之间的适配性。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对人才就业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各地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要确保人才与社会发展的同向性,需要将地区经济发展方向作为导向,进行人才就业体系构建的调整。
综合上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创新与优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一流、有特色的大学,完善高质量就业体系,保证人才顺利就业”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满足此方面需求,各大高校加大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从不同方向与多个角度,进行了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优化。旨在通过此种方式,提高人才的综合实力,从而带动人才在社会中的顺利就业。
早期,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包括: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就业和创业辅导滞后,教育方法急需变革;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校内外就业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而随着高质量就业保障工作的持续推进,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逐步被改善,因此,可以认为构建高质量就业体系,可以起到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创新与优化的作用。
(二)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化发展
构建高质量就业体系,还可以起到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化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受教育人员的就业能力,而就业率、就业质量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工作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
在此过程中,构建高质量就业体系,可以在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合作单位、用人企业、社会资源的整合,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信息的共享,便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将社会资源作为依托,对人才开展专项教育工作,也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综上所述,构建高质量就业体系对于经济、教育产业的协同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四、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完善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就业保障政策
完成构建高质量就业体系重要性的分析后,为落实此项工作,应完善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就业保障政策。在此过程中,应明确政府在地区就业保障、就业服务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由政府出台制定人才就业保障政策,以此提高政策在社会中的说服力与执行力。
其一,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下拨资金用于人才就业补贴。同时,在市场内落实就业促进指导政策,包括对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就职前的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在此基础上,利用政府官方网站,进行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提高政策的公信力,可根据地区经济新常态建设趋势,下拨资金用于鼓励人才到基层就业与指导工作,通过此种方式,为人才就业提供全面的保障。
其二,要切合实际地解决人才就业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帮助就业人员解决就职后的户籍问题、安置问题、档案问题等,采用政策手段、经济杠杆手段等,打破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多种约束条件限制。倡导就业过程中,人人平等、岗位公平竞争,严厉杜绝个别企业在招聘时出现性别、年龄、地域等方面的歧视。明确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才能实现优质人才在社会中的流通。
其三,应发挥在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监督职责,加大中小企业财政保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社会环境,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招聘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政府做好对用人单位提供用人信息与招聘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核查,保证流通信息的合法性,实现对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处理,避免毕业生被骗。
(二)搭建全社会高质量就业信息共享与流通平台
在深入就业市场的研究中发现,影响人才顺利就业的原因是部分企业的用人招聘信息未能实现在市场内流通。因此,可采用搭建全社会高质量就业信息共享与流通平台的方式,拓宽用人信息的流通渠道。整合不同企业的招聘资源和信息,建立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在人才就业与企业招聘过程中,多个主体之间对信息的快速、全面交流和共享。同时,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双方信息的匹配,当匹配度较高时,平台将自动将人才信息推送给企业或将企业招聘信息推送给人才求职端。通过此种方式,建立双方之间的交互渠道,保证就业信息与用人信息的同步性。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各方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对高质量就业信息共享与流通平台中的内容及时更新,不断提升网站的简洁性,避免信息的重复与冗杂,提高共享与流通就业信息的质量。
(三)深化各地高校与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为提高人才的就业能力,可从各地高校与教育机构入手,通过深化人才双创培养顶层设计,提高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配度,以此种方式,为高质量就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应明确,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其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要确保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行业、企业的职业素养内容融入教育系统中,让学生在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实习,此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为人才就业积累工作经验,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的职业素质、道德素养,从而更快地融入社会。为落实此项工作,各地高校与教育机构可以加大对合作育人、协同教育等工作的投入,在人才培养中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采用在校外设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将教学过程、专业实训过程等,与企业的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企业设备与校内专业教育资源,对人才展开专项培养,使学生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
同时,高校与教育机构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针对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结合企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定向岗位人才。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使人才顺利就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在人才培养中,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从而完成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的衔接与过渡。
通过上述方式,深化各地高校与教育机构的人才双创培养顶层设计,可以极大程度缓解人才就业压力,并提高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的同时,满足学生、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三赢”。
五、结语
新部署、新要求的提出,为现阶段乃至将来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指导。为推动人才就业,本文通过完善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就业保障政策、深化各地高校与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搭建全社会高质量就业信息共享与流通平台,完成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导向下的高质量就业体系构建的分析,旨在为解决人才就业问题提供全新的指示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