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村”,眺望未来科技创新
2023-10-07安慧
安慧
“很高兴以灵镜中人的形式与大家交流。”
当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的音容笑貌出现在全球观众的面前时,这个以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原的数字世界中的钱学森形象,令在场所有人动容。5 月30 日,2023 中关村论坛闭幕。在6天的时间里,人们借助科技力量连接古今与中外,在思想激荡中共谋人类发展与未来。
新闻溯源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关村”三个字就是一块代表科技与创新的“金字招牌”。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子一条街”,到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天的中关村已然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蜚声海内外。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中关村这片创新沃土上诞生的中关村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紧扣科技发展前沿
亮点一
3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近千项前沿领域最新成果参展……中关村论坛就像一个窗口,从“0”到“1”的突破,正变得越来越多。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发布的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集强算力与高安全于一体,每秒可以处理100万笔区块链智能合约交易,并提供高效隐私计算能力,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支撑构建软硬一体的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北京大学发布的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体系,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了使用化學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通过建立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方法,实现了不同体细胞类型转变,将人的皮肤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胰岛细胞。与传统技术相比,化学重编程体系更加安全和简单,易于标准化,易于调控,解决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发展的底层技术问题。
亮点二
中关村展示中心,“夸父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负责人李京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及其背后的科研人员成为舞台上的绝对主角;量子科学、区块链、高端制造、基因与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近千项最新成果在论坛期间展示亮相。创新成果频结硕果,与深植创新之“根”的努力紧密相连。
“去年中国提交了7万份国际专利申请,是十年前的四倍。今天,近八成的世界知识产权申请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说,中国的创新成就与科技进步令世人瞩目。中关村论坛,也已成为全球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亮点三
2023中国科幻大会首次纳入中关村论坛,成为国家级科技论坛平行论坛,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大会立足科幻产业发展,紧扣“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的主题,围绕“首钢园”面向未来的科幻高地建设,将“元宇宙”“京西科幻之城”特色融入系列活动中,洞见“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与场景应用。借助中关村论坛的国际化平台,中国科幻大会将获得更多与国际科技界,特别是全球顶尖科学家和顶级机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为中国科幻融入更多前沿科技理念和创新科技元素,同时也打开一扇让世界认识中国科幻、了解中国科幻的窗口。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表示,“我们要加强多学科交叉,充分发挥想象力,‘天马行空想问题、脚踏实地做事情,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运用示例:历史波澜壮阔,时代霄壤嬗变,以科技描绘舒天朝晖的时代画卷,用创新谱就铿锵有力的强国跫音,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烧灯续昼,夙兴夜寐。“夸父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负责人李京祎……他们,浮舟沧海开新局,兀兀穷年破艰险。如今,躬逢盛世,我辈青年当克绍箕裘,踵武赓续,以不懈的努力,创造更加璀璨的未来!
科技向善助力美好生活
亮点一
走进展示中心大厅,两名机器人“迎宾员”使用多种语言为观众导览路线并提供咨询服务;在咨询台,手语机器人为听障人士提供手语服务;科博会现场,机器人“小科”为观众耐心讲解展品……在中关村论坛,来自各个领域的高精尖机器人竞相“炫技”,展示着科技创新在各行各业落地开花的丰硕成果。在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展区,一台一人多高的巨型机械臂在工作人员精准操作下,轻巧地一点一点剥落一枚生鹌鹑蛋外壳,内膜完好无损,里面的蛋液丝毫没有流出。这是一家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自2021年起已与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合作。一大批多场景、高水平的科技产品亮相,勾勒出科技塑造美好生活的崭新面貌。
亮点二
科技让生活更精彩,这种精彩同样也闪耀在高科技带来的食物生产端。集光电技术、生物学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造就的“植物工厂”里,蔬菜的根基并没有土,而只有光和水。水里面配制的各种营养为蔬菜提供了优良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大大节省了耗水量。在洁净的车间环境中,一颗种子从种到收,可依赖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方式,做到无病虫害,达到即采即食的效果。
相比于传统种植,“植物工厂”不挑位置,不受气候影响,占地面积只占传统种植面积的3%,耗水仅占2%,当前已开发出30多种蔬菜种植品种。
运用示例:曾经的中国,乾坤浩渺极,天地日月长,一花一木一鸟一石一点一横长,一山一水一街一路一星一月凉。那是智慧的古人,纵目千古,横思万里,以自己卓绝的创造力书写了星曜世界的荣光。如今的中国,“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耀天,锐意创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与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合作;集光电技术、生物学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造就的“植物工厂”开辟发展新领域……中关村论坛上,一批多场景、高水平的科技产品悉数登场,勾勒出由科技打造的美好生活新样态。
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
亮点一
本届中关村论坛,“绿色办会”理念在现场随处可见。论坛现场的绿色小站设有一辆发电自行车,参会者可以体验低碳骑行,为6部手机同时充电;在科博会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展区,一家汽车企业展示的“终极环保车”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在绿色双碳展区,全球首座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实景沙盘,展示了如何通过压缩和释放空气,实现电能调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表示,将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亮点二
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按照“绿建三星”标准建造,屋顶铺设1.4万平方米草坪,屋顶草坡采用自动维护技术,减少屋面传热,实现碳减排,同时营造绿色公共空间。“我们将东北侧一棵姿态繁茂的大树保留下来,设计成以古树为中心的下沉庭院。我们希望把永久会址主会场营造成‘森林中的会议中心,让更多绿色开放的公共场域拥抱城市与市民。”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项目总监焦力表示。
永久会址主会场整体绿化面积3万余平方米,从地面自然过渡到建筑屋面,使整个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完美诠释了“森林中的会议中心”理念。该项目应用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作为可再生能源,采用二级能效机电设备等降碳技术,打造零能耗会议室。此外,设计师还利用海绵技术,结合场地优化地面雨水径流,实现“源头减排”“雨水回用”。
运用示例:守根脉激活创新,向未来与时俱进。古为今用,创新为实,“森林中的会议中心”理念体现了让更多绿色开放的公共场域拥抱城市与市民的创意,这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思想的落地开花,激活与创新齐飞,传承与发展一色。鉴往知来,面对新百年的新征程,现代化的新使命,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我辈青年自当栉风沐雨,朝乾夕惕,踔厉奋发,踵事增华,以激活创新的理念,传承发展的格局,为国家发展、人类和平赋能。
深化国际开放合作
亮点一
“几年前,‘共享未来的理念还难以产生共鸣,如今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说,“危机不分国界,必须致力于跨国合作、携手应对。”在盖茨基金会与中国合作的15年中,中国科学家已经在研发结核新药、改善农村厕所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很多成果惠及全球。只要科学界通力合作、彼此包容、互相理解、坚定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就能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
“多元性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在论坛演讲中分享了一张世界地图。他所在的研究团队中,科研人员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具有不同的经历和背景。每次研讨会结束后,他总是习惯公开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名字,还会在世界地图上用大头针标记所有人的出生地,以此致谢。“在危急时刻,智者搭桥,愚者筑墙。”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引用了电影《黑豹》的这句台词。在他看来,“智者搭桥”与本届论坛主题“开放合作”具有共同的现实意义。
亮点二
大科学计划开展、气候变化应对、科技伦理规范——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或参与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以及最新发布的首次拍摄到黑洞和喷流全景图等成果,都离不开全球科学家的密切合作。
作为一种低碳的清洁能源,核能因其稳定性强、功率密度高、經济性好等优势而广受关注。利用好核能,在实现“双碳”目标中至关重要。但是,安全性问题,也一度掣肘核能发展。在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平行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给出了“中国方案”:“我国正在研究的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裂变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同时解决核燃料长期稳定供应和核乏燃料安全高效处置的关键技术问题。”有了安全方案筑基,核能在我国描绘的2060年碳中和图景中,成为电力系统的基荷能源。
运用示例:心怀寰宇大格局,纵目天下向未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说:“多元性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多元并存,和谐共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辈青年当以“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济世精神面向世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个人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洪流,不断突破面向未来,担时代之任,承强国之责,赴星辰大海之约,圆民族复兴之梦。
专家说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吴朝晖
大模型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普遍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带来许多方面的治理挑战,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并进,共同迎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浪潮,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造福人类社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高质量的国际合作与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并不相悖,反而是相互促进的。多样性、差异性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则必须展开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
科幻作家刘慈欣
科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它代表用想象力构建的思维实验室。技术发展给人类打开希望的大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彼得·格卢克曼
新技术风起云涌,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有望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前提是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共享。我们应为世界人民搭建沟通桥梁,让科学造福全球。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