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2023-10-07

出版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特色化规模化教育资源

杨 霞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2018 年《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要文件表明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强力聚焦,从教育的包容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整合角度为数字教材资源的规模化与特色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数字教材建设要面向更多区域、更多群体,承担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保障教育公平的职责,探索教育边界的可能性,即做好“数字教材规模化运用”;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教材建设特色化与规模化的有效接驳,实现数字教材建设的专业化,即打造精品数字教材。

然而,囿于支撑数字教材建设的相关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当前我国数字教材的开发还处于零散化探索阶段,数字教材的规模化运用举步维艰。同时,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导致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重复开发,但精准、优质且富有特色的数字教材资源却依然匮乏。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试图从“规模+特色”视角探讨数字教材建设路径。尽管从表面来看,规模化和特色化是两种相悖取向,在传统教育形式中“很难找到合理的平衡点”[1],但以5G、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嵌入数字教材有望化解二者之矛盾,为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可能。

1 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内涵逻辑与关系辨析

1.1 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内涵逻辑

1.1.1 数字教材建设规模化

数字教材建设规模化包括“建设”和“运用”两个方面,意味着数字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供给和学习机会公平,有利于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从现实来看,数字教材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的需求,还成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典型代表,并在发达地区已经具备省市级区域覆盖应用的基础[2]。但数字教材规模化建设更大的意义在于“帮助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3]。数字教材规模化不仅强调建设,还强调运用,即应用全覆盖,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用互联网的数字创新思维,让全国各地共享数字化红利,促进数字教材发展的规模化、常态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优质数字资源的效用,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催生课堂革命,切实消除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由此,数字教材建设规模化并不只是发达地区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试点实验,更是覆盖全国区域、普及数字资源服务的教育实践。概言之,只有当数字教材应用真正实现全覆盖的时候,教育信息化才完成从起步到应用再到融合与创新的“提质”过程[4]。

1.1.2 数字教材建设特色化

特色化是数字教材建设的重点,其基本建设理念是“专”,核心是“精”,根本是要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度赋能数字教材建设全过程,为数字教材规模化建设与运用提供了核心支撑。但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对于教材建设之特色化观照不足、创新潜质挖掘不深等问题频出。原因在于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逐渐消除差异,造成教材版本多,内容形式同质化突出的现象。当前,制约我国数字教材建设深度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字教材出版形式雷同,缺乏真正适合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的优质资源[5]。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现实情况是,除少数经济发达区域或办学实力强的学校基本上可以实现数字资源全面覆盖、数字教材规模化运用之外,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无法享受数字资源的红利,教育数字鸿沟问题长期存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仍旧是美好期盼。对此,走数字教材特色化发展道路,依托当地的经济、资源禀赋,结合地方特色,建设适合区域教育发展的数字教材是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国家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与因材施教理念的施展。

1.2 关系辨析:“合”与“分”的矛盾

数字教材建设规模化与特色化既存在价值上的相通性,也具有实践上的差异性,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二者呈现“合”与“分”之矛盾。

1.2.1 合:规模化与特色化的价值相通性

规模化与特色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教材建设逻辑和形式,其价值并不经常是同一的,甚至在很多时候是矛盾和对立的。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规模与特色可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在教材建设中共同确证“育人”的本质,实现在价值前提、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内在统一,从而成为推动数字教材建设现代化、普及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互联网+”教育格局的两个辩证统一的数字教材建设维度。

第一,“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是二者的价值基础。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其全过程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因此,无论是数字教材建设的规模化还是特色化,都要体现国家意志,严格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既不能因为追求数字教材规模化发展而逾越法理边界,也不能偏执特色化发展而迷失方向。

第二,教学价值是二者的共同价值追求。教材存在之实质是育人,“教学性是教材的核心属性,教学价值是教材的核心价值”[6]。因此,数字教材规模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都需要以实现教学价值为共同追求。

1.2.2 分:规模化与特色化的实践差异性

第一,实践理念差别。数字教材规模化涵盖建设和运用两个层面,规模化建设要求数字教材要面向更多区域、更多群体,承担普及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的重要职责,并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数字教材规模化运用的实践形式。数字教材建设特色化的重点是因地制宜、独具特色,打造专业化、新颖化、差异化的精品数字教材。

第二,实践路径差别。数字教材规模化指向建设的广度,包括推进数字教材常态化应用、开展各区域数字教材应用培训、开展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学应用研究和主题活动,扩大数字教材应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等,最终达到数字教材建设范围全覆盖的目的。数字教材特色化指向建设的深度,特色的本质是与众不同,数字教材建设通过特色化发展做到同中求异。在实践中这种“异”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之异主要表现为外观设计的差别,内容之异主要指教材建设的质量 ,即特色化建设更加追求高品质、专业化的精品教材。

1.2.3 合+分:“规模+特色”双向互动、内在耦合

规模化与特色化在实践中相互促进。一方面,二者各有千秋,以规模取胜,推进数字教材规模化建设与运用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益;以特色见长,数字教材特色化建设有益于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教材,因地制宜地服务区域发展之需,缩小教育数字鸿沟,更加贴合“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数字教材规模建设能更快普及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教材规模化全覆盖,为特色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必要技术前提;数字教材特色化发展则能弥补规模化发展对“特色观照不足”的缺陷 。因此,二者是双向互动、内在耦合的过程,在价值相通性中协同互补、相互促进。

2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运行逻辑

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实践过程涉及“现实挑战、作用机制、理想结果”三个核心要素,因此,本文从追问现实挑战到技术如何赋能,再到可能出现的理想结果三个核心维度构建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运行逻辑,见图1。

图1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运行逻辑

2.1 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现实挑战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字教材的发展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的方向明确,但人们对数字教材的看法并未完全改变。一方面,社会各界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对数字教材的态度并没有如预期那般高度认同,而是夹杂着怀疑、担忧的负面情绪。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纸质教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文化发展深度融合并形成内在的关联性、相通性[7],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主流观念扎根人们内心,造成人们对纸质教材的虔诚依赖;二是数字教材运用必须依托电子终端,而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会危害眼睛健康、大脑发育,对精神面貌、社会文化心理等有消极影响[8]。另一方面,数字终端海量的资源信息在给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考验着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力、分辨力、判断力,如果师生不能正确使用数字教材,对学习来说就不是“赋能”,而是“负能”了。

2.1.2 公共设施与数字教材建设的实然脱嵌: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数字教材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其建设情况指本区域的教育装备水平、网络设施条件、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技术支撑能力等。由于我国中西、城乡及校级差异明显,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导致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如电子元器件、教学软件、图书教材、学习套件以及计算机、物联网的建设参差不齐,这给数字教材的规模化运用与特色化发展增加了难度。当前,为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信息化消除城乡教育“最后一公里”,各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普及,尽管收效显著,但真正实现数字资源应用全覆盖之路“其修远兮”。

2.1.3 应用环境与数字教材建设的现实偏离:信息化、智慧化应用环境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多种数字教材应用平台,如粤教云平台、中教云平台,这些平台集中了教与学的新需求,研发出集数字资源、教学服务及使用数据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这无疑将扩大数字教材应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但在大规模实践中,出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估标准和体系不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缺失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如何构建全媒体、智能化、深交互的数字化教材仍然是重要议题[9]。另外,技术工具的使用仍然有限,如显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语音技术、传感技术、云技术等都是数字教材建设的重要支撑,而目前对这些技术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未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技术优势。

2.2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作用机制

2.2.1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以新理念

在教育信息化2.0 时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教材建设手段变化的同时,赋予教材建设新理念,即教材建设理念与技术变革的融合。数字教材建设的理念将从纸质教材的“内容”转向“内容+服务+技术”的有机结合,打造数字教材建设新业态。首先,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国家教育发展方向为依据,确保数字教材建设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掌握广大学习群体的学习背景、阅读习惯和需求,研发社会真正需要的教材,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其次,以多元化服务为宗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价值取向,形成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数字教材服务体系。最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支撑,强化数字教材的内容生产和分发、价值聚合与表达,实现内容技术双驱动,推动数字教材成为直接服务学科教学的专有智能化工具、资源和系统,满足学习者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为了消除刀片淬火时产生的内应力以及得到硬度较高、稳定性好的回火马氏体,采用回火温度为150~250℃的低温回火,试验中选择170℃进行低温回火。

2.2.2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以新范式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依托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技术赋能数字教材出版,推动数字教材建设从提供“内容”向提供“内容+服务”转型,打造服务教育新业态[10],为实现数字教材的规模化与特色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准备。具体来说,一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有效了解受众的学习背景与阅读需求,在根源上把控数字教材质量,丰富教材内容;二是以技术投入为依托,融合多重媒介,实现学习指导、视频讲解、重难点提示以及建立内外链接等功能,提升数字教材的深度阅读效能,满足受众的阅读需要;三是可以创新出版思路,进行数字资源的整合,深度挖掘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拓宽宣传和销售渠道。

2.2.3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以新环境

一方面,技术赋能数字化应用环境的构建。为了有效推进数字教材建设的规模化与特色化,需要为其构建理想的数字化应用环境。一是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无线网络的普及、云服务器的建立、电子白板、投影等显示设备的应用及其他可用设备的管理;二是软件环境建设,包括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资源库及安全保障系统[11];三是对相关人员的应用技术培训以提升其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打造“人机协同”的数字化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技术赋能数字教材智能服务平台的建立。这里的数字教材智能服务平台是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建立的全国性的教育资源“联享”平台,是一种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资源大数据平台。它的目标是在实现数字资源全面覆盖、数字教材规模化运用的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适合区域教育发展的数字教材,彰显区域数字教材特色。

2.3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理想结果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理想结果是推进数字教材应用全覆盖,普及数字教育资源,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精品数字教材,从而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实际效能来看,技术赋能数字教材建设的理想结果是针对现实挑战而言的。第一,技术赋能可以创新教育理念与教材建设理念,提升社会公众对数字教材的认同感,同时,通过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数字教材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模式。第二,技术赋能可以使数字化校园建设覆盖全部学校,优化教育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教育装备水平、网络设施条件,提高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缩小数字鸿沟,以此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第三,加强技术赋能可以优化数字化应用环境,推进全媒体、智能化、深交互的数字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设。

3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规模+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时代国家战略要求的变化、教育出版行业的整合、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及新技术的革新,数字教材建设应以技术赋能为切入点,主动对接新时代发展需求,通过多渠道并举、强产品服务、拓深度市场路径,实现数字教材“规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见图2。

3.1 多渠道并举,成“规模”之实

数字教材之所以突显于教材家族,受到广泛关注,是因其具有的技术性[12]。以技术赋能数字教材的规模化建设,构建“制度规范—应用环境—多主体合作—人才培养”四维一体的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优化数字教材建设的技术制度规范,能助推数字教材规模化和特色化建设。

首先,以技术制度规范为首要标准。一方面,以国家教育信息技术化政策为引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合理规划,推进数字教材研发快速形成标准规范,建立有效的数字资源保护机制,实现技术赋能数字教材建设的全局规划和整体布局;另一方面,以其他技术标准为配套服务措施,包括编审标准、教学资源技术标准、出版技术标准及出版管理规范,其中涉及教材建设主体的权利与利益、数字教材的形式特征与内容呈现、技术格式、阅读器技术标准、跨系统的数据交换标准等[13]。

其次,以应用环境建设为核心支撑。一是硬件环境建设,选择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重在改善课堂教学信息化设备。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在现有技术发展水平上,扩大资金投入,建设教育大资源数据库、云计算中心及AI 智能辅助系统;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应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难关,加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同时培育技术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使用环境建设,以技术赋能搭建集教材研发、学习服务、后续运营保障为一体的教育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完善数字教材的使用环境。三是完善后续运营服务机制,包括教师应用培训、教材采购模式、资金分配、各主体的权责分配等。

第三,以多主体合作为重要环节。以技术制度规范中明确规定的相关建设主体的权利和利益为标准,一是鼓励建设主体的多方协同,参与建设的各层次主体,如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出版单位、发行单位,需要共商、共建、共享,统筹协同,双向发力。二是确保建设主体的平等参与,各主体以完全平等的资格参与数字教材的研发、审核及实践应用过程。三是打造数字教材建设共生体,在数字教材建设进程中,不仅要协同联动、平等参与,而且要形成共同联盟,达到资源互通、成果共享。

最后,以人才培养为关键举措,构建技术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包括技术人才培养与教学主体培训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加强数字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鼓励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并参与高校、研究机构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为数字教材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主体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提高师生对数字教材的认同度及使用意愿,确保数字教材能被师生广泛接受,这是决定数字教材常态化应用的关键。

3.2 强产品服务,赢“特色”之名

技术赋能数字教材特色化建设包括形式特色化、地区特色化和使用特色化三个方面。

形式特色化。依靠技术的发展,融入新兴元素,对数字教材特色化建设进行“智能+”“互联网+”“科技+”的微改造,形成适应性更强、持续性更强的数字教材特色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学习资源与工具的双向匹配。

地区特色化。中西部、城乡、校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技术赋能数字教材特色化建设,可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需求,依托地区社会文化、地域环境等资源特点,强化区域特色,为不同地区提供适合的专业化、特色化的精品数字教材。

使用特色化。这主要是针对教学主体而言,包括从“被动使用”到“主动改用”再到“创新应用”的发展过程。“被动使用”是指教师和学生基于现有数字教材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利用相关数字教材平台事先预定的教学结构流程,按顺序把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起来开展教学。“主动改用”是指在不影响教育理念和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在使用数字教材时,能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学情特点,适当调整教学结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地区特色和校情实际,使教学过程更有生成性。“创新应用”是指依托技术发展,搭建数字教材智慧应用平台,利用大数据开展系统分析,建立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成果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展“技术与教材融合”的深度整合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创新数字智慧平台的服务结构,优化教学环境设计,强化技术嵌入,深化教学处理,构建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3.3 拓深度市场,造“规模+特色”之翼

数字教材建设“规模+特色”的实质是教育价值的提升。为此,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加强数字教材与技术的融合发展,拓展数字教材发展的市场价值,实现数字教材“规模+特色”的发展全域化、治理规范化、效益最大化、供给品质化。

发展全域化。在技术赋能下,以数字教材为代表的数字教育资源将得以真正实现“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衔接开放,数字教育资源和获取渠道将突破物理空间,大规模地惠及全国人民,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不同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面覆盖。

治理规范化。数字教材建设要把制定标准作为重要手段,通过标准限制和严格监管,采用多种方式为更广大地区提供服务。要着力推进制度体系的创新,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数字教材建设制度体系,形成制度保障。

效益最大化。数字教材“规模+ 特色”建设既要努力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应用,又要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倡导绿色出版,合理定价,通过持续内容创新,打造精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由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的转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供给品质化。数字教材出版必须紧跟技术变革趋势,推动融合创新,完成从单一产品提供者向知识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换[14]。要强化质量标准,推动质监部门、知识产权保护部门、信用评价部门等直接参与教材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在数字教材的研发、审核、评价及实践运用等过程中强化质量监控。

猜你喜欢

特色化规模化教育资源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