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闻·见·做”导写

2023-10-06许世阳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间接经验在实践中格言

许世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華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真谛。

许多事实充分证明: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和认识吗?请你以“闻·见·做”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题中给出了明确话题“闻·见·做”,但是相比一般的话题作文,学生在构思这篇作文时,不能只盯着题中所给的话题随意发挥,还要关注材料中的格言,根据材料中格言的内涵确定作文话题的方向。

根据材料,“闻”“见”“做”是指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做”指实践,“我做了就理解了”是指人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内涵,希望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闻”与“见”分别对应格言中的“听见”与“看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要仔细揣摩。材料中所谓的“听见”即“闻”,并不仅仅只是字面意义上的“用耳朵听”,它也可以是“用眼睛看”,总之都是获取别人传递的间接经验的途径。“见”则不同于“闻”这个间接获取知识的途径,它是人主动、直接获取知识、经验的途径,比间接经验更高一层,但所获得的知识仍只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离实践产生的理性认识还有差距。

写作时要注意剖析题目中的各个概念,领会其本质内涵,才能写出层次分明、思想深刻的作文。

例文

闻·见·做

□江西省会昌中学 彭美春

西方有格言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中国亦有警句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与“见”本来都是人们获取外部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但为何人们对这两种求知途径的效果评价如此不同?不妨先对这二者作一番探究。

“闻”既可以是“听闻”,亦可以是“见闻”,它不需要“闻者”本身直接、主动地参与到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去获得认知,只需要人们被动接受他人的口头或文字转述,因而,它是获取信息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然而,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而便捷地获取的知识与经验,往往并不能在脑海中长久存留,在内心里深刻领悟,在实际问题上直接提供帮助。长平之战中,赵军统帅赵括虽出生将门,自幼学习兵法,“听闻”或“见闻”兵法战略虽多,却都并不能为他的这场具体的战役提供正确指导,最终,赵军大败,赵括亦被秦军乱箭射杀。可见,“闻”的知识虽快虽便,但却有明显不足。

相比之下,以“见”为途径获取知识就高明多了,它需要人们主动地观察周边事物,以自己直接了解的情况为基础形成认知,故而能更妥善地应对现实问题,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正是此理。然而,“见”的知识虽比“闻”的知识更进一步,更切合实际,却依然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难以深入。

想要突破表面浅显的认知,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则要像大儒朱熹所劝诫的那样“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即“做”,也就是实践。实践,是正确认识、深刻认识的来源。若无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世人或许依然沉迷在亚里士多德“重物先于轻物落地”的肤浅认识中。比萨斜塔上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同时落到地面上,在这清脆的撞击声中,知识的本质也愈发明晰。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真谛,即人们间接获得的知识不如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直接认知,表面的感性认识不如在实践中所领悟的深刻真理。一个人,唯有勤于求知,不满足于他人的间接经验,不沉迷于表面的感性认识,坚定地在实践中领悟真理,才能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全面且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实现自身的成长。

评点

文章以材料中的名言引出话题,探讨“闻”与“见”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差别。在阐明“闻”这一途径不足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见”这一途径的优点,从而论述了“见”的概念,同时也指出了“见”的不足,为下文论述“做”提供了铺垫。在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几个话题概念进行了剖析,恰当运用驳论,层层破立,逐步铺垫,突出“做”这个话题重点,因而行文结构上层次分明,逐层递进,说服力强,重点突出。文章最后再次引述材料中的格言,并明确地指出其内涵,在回扣材料的同时,使得文章更显深刻。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间接经验在实践中格言
在实践中理解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
格言
成功创业就业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权衡比较
格言
格言
格言
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活动的经验本质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哲学解读
数学教学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在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