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人中心疗法的中职生涯课堂师生情感联结实践
2023-10-06潘婷婷
◎潘婷婷 张 盛
个人中心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是20世纪40年代人本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卡尔·罗杰斯( Carl Ranson Rogers)所创立的心理治疗流派,又称“非指导式治疗”(Nondirective counseling)、“当事人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该流派关注人本身,关注每个人无限的发展潜力[1],提倡建立平等关系,尽量减少当事人的挫折感,通过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共情(Empathy)、积极回应(Positive feed back)、自我开放(Self-disclosure)”等咨询技术以达到当事人的自我成长之目的。罗杰斯从个人中心疗法的理论出发,对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思考。他反对教学只是为了培养能够“复制某些知识材料,从事预先规定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并能复制教师思想的学生”[2],强调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加以接受。有效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学生要直接参与到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评价的决策中,“使整个人沉浸在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为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之中,实现全人发展,罗杰斯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工作关系,而是富有情感联结的“人际关系”;强调教学通过“坦诚相待、平等尊重、无条件积极接纳对方”等技术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结。
这有助于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积极的情感体验、信任的人际互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实现情感、认知、行动等各方面成长。尤其是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堂,积极的情感沟通和有效的情感联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的自主性,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核心素养。本研究以中职思政课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对个人中心疗法中的咨询技术在加强师生情感联结中的积极作用和实现路径作一探讨。
一、个人中心疗法在生涯课堂师生情感联结中的应用优势
生涯发展包括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成熟,因此,中职生涯规划课堂尤其要注重建立师生情感联结。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师生情感联结的重要性被诸多教育者所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主观意识不到位、教学实践缺乏策略的现实困境。课堂有效情感联结的基础应该是教学主体地位的平等。唯有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课堂中,才能衍生出真诚尊重、平等交流的积极情感联结。对此,个人中心疗法在生涯课堂师生情感联结中具有诸多应用优势。
一是核心理念的一致性:以人为本,关注素养。2020年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形成,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作为国家规定的中职思政课程的基础模块,《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4]这与个人中心疗法“关注来访者的需求和发展”的咨询理念和“实现来访者的自我成长”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核心理念的契合、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为个人中心疗法融入课堂提供了基础。
二是教学内容的适配性:生涯心理,高度融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心理健康内容进行高度整合。自我认知、直面挫折、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时间管理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已与职业生涯内容进行整合,成为本课程的必修内容。这一改革显示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内容的高度融合,心理咨询技术在生涯课程的渗透能够更为自然深入。个人中心疗法的理念和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也已有一定探索和实践基础,这为该疗法在生涯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和坚实的基础。
三是教学策略的操作性:对症下药,弥补不足。中职生在学业发展上普遍存在着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5]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存在对课堂的畏惧感和对学习的无助感,生涯课堂需要对症下药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温暖和鼓励。让中职生把心门打开,把脑袋抬起,把自信拾起,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实现身心和谐、生涯发展的教育目标。
个人中心疗法的咨询技术操作性强、成效显著,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将这些咨询技术巧妙自然地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打破课堂人际屏障,增进师生互动和交流,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课堂幸福感。
二、以个人中心疗法加强课堂师生情感联结的技术要点
个人中心疗法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自我开放、积极回应、共情”技术,应用于中职生涯课堂,重在激发学生“真我展露、真情流露、真诚交流、真切行动”,有效促进师生情感联结,从而实现学生主动成长和积极发展。
一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技术:营造平等课堂氛围,促发真我展露。无条件积极关注,指咨询师对来访者不做任何的评价和批判,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6]。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能让其体验到价值感,并愿意打开心扉建立情感联结。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与学生作为从不同的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生命个体,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而身处同一时代的学生,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问题的看法和应对也不尽相同。要让有着不同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师生在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情感联结,就需要教师能够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对待每个独特的个体,尊重个体的人生体验和认知。营造安全、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展露真实自我,是教学对学生产生有效影响力的前提。
例如,在生涯课堂探讨人生价值观时,教师询问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很多学生会回答“亲情、友情、自由”等。但也有学生会大声地说:“钱”。答案一出,还会得到一些学生的认同。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从自己的解读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纠正,告诫大家不能拜金,人生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能本着尊重和理解,去好奇学生的答案,给予学生进一步表达的机会:你为什么想要那么多钱呢?学生往往会给出很多出乎意料的答案。如父母太辛苦,想给他们养老;现在住的房子太小,想住大房子;想开一家店,自己当老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即便学生说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从需求层次理论来说,这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可在允许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接纳尊重而非评价批判学生的内在需求,并进一步引发思考,帮助学生发现在看似拜金的表象之下,其实还包含着更多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无条件积极接纳就是要尊重理解学生,这有助于营造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真我展露,并发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二是真诚自我开放技术:创设多维度生命交集,引发真情流露。自我开放(Self-disclosure)又称自我暴露,即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受和信念[7]。心理学家认为,将真实的自我让他人知道和了解,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更是建立亲密、信任关系的前提条件。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自我开放是教师展示真实自我、表达真诚的有效途径,是师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重要方式。教师适度分享自我感受、想法和生命经历,尤其是积极的情感和经验,有助于突破课堂交流内容的局限性,交流形式的单一性。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也能引发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创设真实、坦诚、信任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师生情感的同频共振。
例如,当教师讲到时代的变迁、职业环境的变化时,拿出三双鞋,讲述祖辈、父辈和同学们三代人不同的心愿。物资匮乏的60年代的布鞋;尽享改革红利的80年代的小白鞋;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椰子鞋子。三双鞋浓缩了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每个人的梦想都带着时代的烙印。由此,触动彼此的生命体验,引发情感共鸣,真情流露促进师生情感联结。
三是全方位积极回应技术:拓宽多角度沟通方式,激发真诚交流。积极回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观点表达、行为举止做出及时而正向的反馈。教师的积极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体验,引发指向教师的积极回应,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系统。在这个良性的互动生态中,学生主动交流的欲望不断被激发,学生真诚交流的勇气获得提升。交流促发思维的碰撞,增进情感的传递,进而形成情感联结螺旋式递进。
从形式上来说,生涯课堂上的回应可以是语言上的反馈,也可以是表情或是行动。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带给学生很多解读的空间。适当地拍拍肩膀,适时地给予抱都能表达关心和爱护。从内容上来说,积极回应可以是对学生表达的内容进行正向的评价和反馈,也可以是表达对学生当下状态的关注和解读,也可以对学生言行背后的原因进行好奇和探究。从主体上来说,互动主体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以是生生之间,可以是个体之间,也可以是团队之间。
例如,在学生分享自己如何面对挫折时,有学生回想当时的艰难困苦,不禁潸然泪下,一时不能言语。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继续分享或草草请他就座,而要允许课堂留白,给予学生必要的情绪调整时间。同时,用眼神和肢体语言给予支持和关心,帮助其勇敢面对过往经历。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还会调动集体的力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鼓励的反馈、掌声及拥抱。教师还可以让同学们把支持鼓励的语言写下来,作为“幸福小纸条”送给分享的同学。这不仅鼓励和肯定了学生的大胆分享,让学生学会彼此理解和关爱,更营造了一个共同成长的课堂。全方位的积极回应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回应是个性化而富有温度的,教师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学生个体的真切感受。从而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促发学生真诚交流,营造温暖安全的成长场域,促使师生情感联结的形成。
四是共情下理解接纳技术:唤醒多层次自我探索,鼓励真切行动。共情是指个体知觉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做出适当行为反应的能力[8]。教师要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接纳学生的想法和举动,并给予适当的反馈。共情不仅有助于抚慰学生的情绪,更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理解和支持。牢固的信任与情感联结激发学生获得行动的力量与试错的勇气,释放更多自我探索的主动性。共情让课堂的师生成为真正的成长共同体,实现情感同频、认知联通、行动同步,生涯课堂成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载体。
例如,中职生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我的专业都被限定好了,生涯已经不需要规划了”的声音,这与教学意图相反,往往让教师无言以对。其实,我们无需急于扭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或是据理力争,力求驳倒学生的观点,而应该先看到学生这一观点背后“对专业限定的无奈和不满”的情绪状态。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这种情绪进行共情,并鼓励学生勇敢地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听起来你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些无奈,能再说说你对自己专业的想法和感受吗?”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到,教师试图在理解和共情。当学生的情绪被理解,想法被接纳,才愿意主动进行更多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帮助学生在分享中逐渐意识到,生涯规划不仅包括生涯抉择,还包括生涯平衡、生涯规划和生涯调整,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生涯可能性。而教师也将在基于共情的开放式探究中,不断丰厚自己的教学观和生涯实践经验。如若教师能在生涯课堂上多一些理解、接纳和反馈,不仅有益于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赋予其成长的动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发其对自身的生涯思考及生涯行动。
一学年教学实践后,问卷调查显示:3个实验班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从85%上升到了98%;认为该门课很有价值的学生人数从74%增至90%,对照班没有明显变化。数据检验证明,个人中心疗法的应用对师生关系的融洽度有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接纳度和价值感也显著提升。作业质量统计显示,课前预习作业完成率从67%提升到93%,课后作业优秀率从30%提升到45%。课堂观察表前测后测数据对比显示,学生举手人数有明显增加,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回答更积极,思维更活跃,探讨更真诚深入。综上,作为中职生涯教师要善于借助个人中心疗法,探索建立课堂师生情感联结,促进“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营建有生命质量的课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