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3-10-06魏鹏程
文/魏鹏程
短视频泛娱乐化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将令人陶醉的娱乐信息和充满感官刺激的娱乐产品填满受众的生活,进而让受众在娱乐中慢慢丧失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千禧年之后的大学生,作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青年群体,最容易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被娱乐陷阱所迷惑。近年来,短视频以形式上的“短、平、快”和内容种类上的包罗万象优势,正野蛮生长为大学生群体最热衷的互联网产品。然而,短视频泛娱乐化所带来的感性化认知、娱乐至上和信息茧房等负面效应和价值乱象,已经影响到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影响了大学生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短视频泛娱乐化的主要表征与负面效应
短视频泛娱乐化的主要表征体现在认知视频化、风格娱乐化和推送精准化等方面,这些特征带来浅尝辄止的感官刺激、娱乐至上的欲望陷阱和算法编织的隐性牢笼等明显负面效应。
1.认知视频化:浅尝辄止的感官刺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在降低文化生产与消费门槛的同时,也改变了个体的认知方式。根据波兹曼“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文字和图像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文字代表着理性、富有逻辑的思维,而图像代表着直观、富有感性的思维。短视频集图片、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维立体传播特征,使其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更感性的观感体验。当受众沉浸在轻松搞笑、新奇酷炫、逗乐刺激等纷繁多样的消遣娱乐中时,每一种轻松快感的视觉享受都是对感官的强烈刺激。这种感性直观的视觉狂欢,容易让受众在生动的视听世界中不再思考与想象,让思维仅停留在感性的简单快乐中,而非用理性思维进行深度的思考。长此以往,传统人类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认知方式会受到以视频为主的感性认知的挑战。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向,将有损个体的理性思维能力,造成认知的幼稚化。
2.风格娱乐化:娱乐至上的欲望陷阱。虽然短视频的题材丰富多样,且不乏诸如各类文化传播、才艺教学、科普教育等有益知识,但是在网红经济的的驱动下,短视频的核心仍然是娱乐至上。短视频的娱乐化通常呈现出头部效应、同质化和感性化三个特点。头部效应是指因为某一热点而诞生的那些顶流网红、娱乐明星或者爆红产品,往往会占据当时短视频的热搜榜,进而在爆红中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同质化是指在头部顶流网红的粉丝经济和热点效应的吸引下,各类千篇一律的跟风模仿会层出不穷,同一背景音乐、同一场景、同一动作往往成为短视频用户的全民狂欢。感性化是指几乎所有的爆红娱乐产品,都具有用视听的感官刺激或画面的新奇快感来博君一笑的感官特征。
娱乐本无罪,但是娱乐至上的欲望陷阱却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警惕的媒介现象。短视频快乐主义的娱乐崇尚风格,容易强化大学生群体及时享乐的欲望,使其过度沉迷于短视频所建构的高刺激、高快感的虚拟世界,以致脱离了现实生活;短视频对网红经济的价值引导,容易激发大学生群体对一夜爆红、一夜暴富等非正常价值观的追求欲望,致使个人的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万物皆可娱乐的短视频世界,会弱化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意识和规则遵从欲望,极易致使其放纵自身的行为,成为对一切都毫无顾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
3.推送精准化:算法编织的隐性牢笼。精准的算法推送是短视频通过“私人定制”来持续发挥泛娱乐化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短视频平台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个人偏好等行为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和智能推荐,能够得到用户偏好和使用习惯的精准画像。据此,平台会迎合用户的心理需要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让用户在不断的视觉狂欢和观感刺激中沉迷。
就现有研究来看,精准推送所带来的“信息茧房”问题,正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精准算法所推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就像一台用户行为数据的监视器,时刻关注着个体的喜怒哀乐,迎合受众的口味。长此以往,用户所接受的信息种类将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信息内容将越来越重复化,兴趣偏好也将越来越固化,最终,用户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隐形的信息牢笼。“信息茧房”对异常认知和极端态度的影响一直备受众多学者所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用户深陷于“信息茧房”的“回音室”将会加深对固有认知的偏见,导致个人认知固化或极端行为倾向的形成。“信息茧房”所带来的信息偏食、观念固化和排他性问题,容易让用户在碎片化的视频世界中建构起极端的价值观、偏见的世界观或虚无的人生观,进而成为某类文化的极端拥护者和与真实世界相隔绝的孤独者。
二、短视频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短视频泛娱乐化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感性认知替代理性批判、娱乐享受销蚀理想信念、“信息茧房”消解教育效力等系列挑战。
1.感性认知替代理性批判。短视频的网红经济逻辑,决定了大部分短视频为了迎合受众对新奇炫酷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需求,往往追求于通过做“梗”营销来瞬间抓住受众眼球或情绪的碎片化信息。这种对感性娱乐的过度追求,会让大学生群体沦陷在断章取义的碎片化信息中,难以形成对事物的系统性认知与理解,进而逐渐丧失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能力。
众多研究表明,随着人们时间的碎片化,越来越多的用户更习惯于从碎片化的短视频中去感知世界。当感性体验代替理性思维、碎片化了解代替系统学习,个体就难以形成完整理性的认知图景,进而沦为思维破碎的肤浅思考者。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独立人格的重要载体,必须秉持严肃的求真务实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认知世界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正确认知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没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则极易沉浸在短视频的娱乐世界里不能自拔。在当下的短视频时代,思政教育作为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随时都面临着网络傻乐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挑战。如果学生在短视频浪潮中失去了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就无法正确地认知自我及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自身的价值观念被错误思潮所扭曲、异化。
2.娱乐享受销蚀理想信念。短视频泛娱乐化倾向多由短视频平台与纷繁多样的娱乐信息结合而成。内嵌于粉丝经济的泛娱乐化内容在释放受众精神压力的同时,也极容易在非主流价值观的场域中诱导受众进入虚无主义的思维陷阱,给主流价值观建设和思政教育带来潜在的风险。长此以往,受众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的高校大学生,极有可能因沉迷娱乐的理想信念消磨而成为马尔库赛所述的“单向度的人”,并逐渐养成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群体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场域,必须培育大学生群体正确、坚定的人生理想,以及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信念。然而,在当下娱乐即生活的短视频时代,大学生在长时间刷短视频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陷入“高刺激阈值”带来的精神鸦片中,个体一旦停止刷视频就会出现快感透支后的极度精神空虚现象。一旦这种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效应外溢至思政教育领域,便会使大学生群体难于突破自我,更缺乏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上进精神,侵蚀思政教育的理想信念之本。如果大学生群体失去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信念的精神,成为“躺平”的年轻一代,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3.“信息茧房”消解教育效力。虽然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的价值之分,但是操控技术的主体却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意图。如果精准算法推送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和限制,平台很可能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有意或放任危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传播行为。如果高校大学生长期受到此类短视频信息的干扰,则会因信息偏食、信息窄化或信息趋同的“信息茧房”效应而形成观念固化甚至极端化的认知问题,进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威和工作机制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短视频泛娱乐化效应所带来的思维认知模式感性化、幼稚化问题,致使大学生群体极易对缺乏趣味的思政教育话语内容进行带有主观偏见的解读或排斥。这种主观排斥感和距离感,无疑将消解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威。另一方面,短视频的自我满足感、轻松愉悦感与娱乐趣味感等特点,在无形之中便会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所呈现的师生地位的差异性、学习要求的系统性长期性、学习内容的枯燥性等不足形成不良冲击。
三、高校思政教育化解短视频泛娱乐化的应对策略
要化解短视频泛娱乐化的负面效应和一系列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应通过不断加强价值引导来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教育,通过强化多主体监管来营造健康向上的短视频业态,以及通过巩固教育阵地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破茧模式。
1.加强价值引导: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在短视频的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以坚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感,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短视频文化中傻乐主义、幼稚主义和泛娱乐化现象,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科学评价、分析短视频中不良现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认知偏见的思维误区,进而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形成从认知到实践的自觉性认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在舆论和价值认知的战场上与错误思潮进行抗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应短视频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树立或发挥“意见领袖”的价值引领功能。短视频“信息茧房”同质效应表明,“意见领袖”这一关键少数,既可以是正向价值的舆论引导者,也可能是错误观念的缔造者。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与校园各媒介的“意见领袖”达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通过“意见领袖”来引领校园舆论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2.强化多主体监管:营造健康向上的短视频业态。健康向上的短视频行业生态需要政府、平台和高校等多主体的共同监督和联合发力。一是政府事前规制性监管。短视频行业准入门槛低、用户素质和法律法规意识参差不齐是引发短视频乌烟瘴气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强化事前监管的各方面制度供给和规范化力度,强化对用户、平台和相关主体行为失范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和事前预警机制。二是平台事中过滤性监管。短视频平台自身的审核不力或监管缺位是造成短视频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压实短视频平台的监管责任,强化对技术审核存在明显漏洞、人工审核明显缺位的处罚力度。通过惩戒措施,倒逼平台及时监管、过滤违法违规的视频内容。三是高校事后惩罚性监管。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做好校园短视频文化的网络监管工作,筑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短视频根基和底线。一方面,高校应积极通过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和不良短视频屏蔽机制,来净化校园短视频网络环境,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短视频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对有违社会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以及核心价值观短视频内容的惩戒机制,发挥好校园短视频舆论导向作用。
3.巩固教育阵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破茧模式。面对“信息茧房”给思政教育话语权威与工作模式带来的多重负面效应。高校必须立足问题导向,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媒介应用能力,通过创新工作模式来巩固自身的教育阵地。在思想教育的工作能力上,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媒介应用能力,提升思政工作者对热门话题、网络流行语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表达能力,是弥合师生话语鸿沟、提升思政课堂亲和力以及减少“信息茧房”负面效应的重要渠道。在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上,要统合发挥传统思政教育的固有优势和短视频传播的独特价值,善于利用新媒介技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方法。高校思政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心理特征,将正式化的思政语言转化为趣味化的短视频话语,通多立体多维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内容的接触兴趣。在思政教育的工作场景上,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互动空间。通过校园媒体将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活动、实践等丰富内容进行短视频化表达,为学生增进校园核心文化共识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平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以校园媒体、学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为主要抓手,积极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及时的思想价值引导,避免发生少数偏激价值观的群体极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