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影视声音设计课程改革的跨学科审视

2023-10-06刘臻

传媒 2023年7期
关键词:跨学科人工智能智能

文/刘臻

随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发布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质量革命”。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成为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探索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媒体融合”成为科技创新与传播转向的必然趋势。经由“智能—媒体”的逻辑嵌入,人工智能不仅从技术、要素、范畴等方面与新媒体形成了“互动相加”,还从媒介进化的角度推动了“全媒体”到“智媒体”的智能建构,促成了人工智能与新媒体的“互构相乘”,生成了“人工智能×媒体融合”“互融共生”的新生态。如今,声音研究是一个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社会学、建筑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物理学等专业领域的跨学科学术与实践活动。基于声音研究及其教学跨学科的特点,教师需具备多学科知识产出的能力和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调动“学教”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真正实现跨学科教学的价值。

一、跨学科视域下声音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伴随“人工智能+”的推进,智能化的声音设计教学呈现出“融媒交互”“多元建构”“交叉渗透”等手段和理念的创新。基于“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当前声音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已成为声音设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

1.从“单向讲授”到“融媒交互”。在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影响下,科学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到“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指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跨学科教学而言,从“学习技术的运用”到“运用技术去学习”,再到“利用技术变革学习”,这一扬弃和自我革新的过程,显示出技术赋能对于“教学关系”转变的重要性。当然,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讲授模式是跨学科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在学生有效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尝试通过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并借助智能媒体从跨学科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运用新技术进行跨学科教学的目的,最终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传统声音设计教学包括“拾音—拟音—录音”、声音编辑、声音处理与制作等技术,主要以教师“单向讲授”的示范性教学为主,但随着人工智能和教学新媒体的介入,声音设计教学在媒体融合环境能根据学生的学情、习惯、预期,辅助搭建学习预案,高效完成声音设计教学纲要等工作。“Orb Composer”作为标志性的智能化声音设计系统,它的诞生在声音设计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Orb Composer”的模板中,管乐音色、弦乐音色、键盘音色、电子音色等丰富的声音素材和常用的声音风格、节奏形态,如Pop—Rock、Ambient等都依据系统预设。学生只需根据教学终端的智能引导进行声音速度设置、节奏安排及调性布局,以及和声、织体选择及音色加载等操作,系统便会根据设定,即时创作相关风格、情绪的声音作品。

2.从“单一呈现”到“多元构建”。科技伴随社会发展,知识的输出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不同学科间知识的零星衔接到相互支撑、渗透开始走向常态,曾经单一学科的认知语境被逐步打破,转变为一种多学科融合状态下的知识构建。在跨学科教学的新常态下,曾经“隐性状态”的单一知识呈现逐步转向“显性状态”的多元知识建构。教师讲授不再是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在“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借助不同的智慧媒介达成学习预期。

基于声音设计的跨学科特点,单纯依靠艺术或理工学科的知识架构,显然不足以呈现声音设计教学的全貌。医疗、心理、影视、统计、经济等领域的相关研究都为声音设计学科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随着“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再到“智媒体”,媒体行业中的声音设计人才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培养多学科知识储备,兼具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理念的“人”成为努力目标。跨学科声音设计课程的改革,不仅给学生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智能化教学终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智能化终端的交互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课后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中,形成跨学科的认知习惯和思维能力。

3.从“单科架构”到“交叉渗透”。纵观声音设计学科的发展,传统课堂单科架构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知识间的互融和渗透。但随着“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赋能而展现出的教学优势,打破学科间壁垒的诉求会愈发明显,跨学科教学的目的不是学科对立,而是延展学科边界。

在声音设计课程改革中,传统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单科理论化的训练模式逐渐走向以智能媒体参与、学科知识交叉、人机交互式的综合化声音教学模式。以“SonicFire”为例,这套智能声音设计系统以交叉学科为背景进行开发,并设计有大量声音信息数据库,能够自动化分析和有效识别、提取、处理影像情绪。“SonicFire”还能根据“影像—声音”表达的需求,结合情感计算进行音乐信息检索并展开智能化的声音设计。以声音为识别特征的智能化检索技术为声音生成提供技术保障,通过情感计算、音高认知、语义分析等技术,识别影像表达所需要的声音表演,智能筛选、建构、并设计出匹配的声音文本。“SonicFire”如同专职声音设计指导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智能化处理不同影像的声音事件。在声音设计教学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步覆盖,智能交互媒体像是大型声音信息数据库,结合运算引擎及数据库丰富的声音素材,形成一套声音设计智慧教学终端。

二、跨学科视域下声音设计课程的改革趋势

“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声音设计教学促使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深度融合创新,教师角色的重构、学生主体的回归、教学结构的优化,为学生开展体验式、混合式及个性化方案制定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据此,以建构和诠释智能化人机协同的声音设计教学改革新模式,并为声音设计课程改革指明方向。

1.人机协同:教师角色的重构。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有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在“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推进下,跨学科教学助力课程改革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面临重构。人机协同智能教学介入课堂,教师需要在不同教学场景中学会适应人机协同工作。“教师”这一定义的外延会逐渐扩展,如“人工智能协同师”“智能学习障碍分析师”“未来学习生涯规划师”等新的“教师”角色将不断诞生。

传统声音设计课堂中的教师以单科知识结构的讲授、分析、考核为主要特点,但伴随人工智能的参与,人机协同教学以引导、探究、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为特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下,传统“教师”角色亟待重构。不久的将来,以单一学科化讲授的教师角色,或将被“超学科”、综合化的人机智能协同教学方式所优化。

在未来的声音设计教学关系中,“教师”角色或更多倾向于“助教”,协助人工智能辅助学生设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预期、培养学习愿景,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等。教师在声音设计教学的情绪、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育人作用会更加明显,如引导学生发现、思考、解决“影像—声音”关系的辩证问题,辅助学生在体验性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声音思维、分析声音现象、搭建声音观念、内化声音技法,综合创造新的声音表现。在智能化人机协同的学习关系中,“教师”的角色也类似“学习顾问”,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收集反馈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在新的教学关系中“教师”角色或将转变为“协助师”“建议师”或“规划师”。伴随传统“教师”的身份转变,传统教师观和职业观也面临重构。

2.自我向度:学生主体的回归。伴随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日益崛起,传统声音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教学要素等覆盖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或都将受到影响。在人工智能介入教学活动后,学生对于“学习”及在“教学”关系中“学”的主体意识、主体权力及主体地位越发明显。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既有自主意愿、能力、资格去判断、选择并参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有基于这些判断做出决定的前期认知基础。

在声音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智慧教育及网络新媒体促使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身份转向主体导向的“学习者”,并逐步伴随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适应”的知识获取方式转变,显示出“阶段性”学习转向“持续性”学习的特征。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学生更了解自我,也更容易自主获得学习资源,其作为学习者的角色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在媒体融合的技术支持下,“交互性”声音设计教学系统为学生制定、达成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完成预期学习任务,整理、分析学习数据。学生可根据兴趣、需求自主发起、维持学习过程以及反思、评价学习结果,总结并最终形成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建构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新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在声音设计教学中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智能化新媒体移动学习平台根据大数据计算,对学生的兴趣、预期、学习特点等进行选择性的定制和推送。学生的交互对象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由网络学习社区、APP交互程序及不同学习经历、背景、年龄甚至国籍的参与者之间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主导下,“学生”身份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发起者、学习过程的维持者、学习结果的反思及评价者,并在不断强化学习诉求的过程中,将“阶段性”声音现象认知导入“持续性”声音意象体悟,将“被动性”声音设计习惯转变为“主导性”声音逻辑思辨的深度学习境界。人工智能和媒体融合最大化的进行学生“身份”优化。人机交互技术采集学习过程的行为数据,分析学生的个性、共性,为建构“主体性”的智能学习方式提供数据支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生态。

3.多维场景:教学结构的优化。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各领域依靠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声音设计课程改革也依靠人工智能的优势,结合先进的“影像—声音”传输技术、声音信息的大数据筛选、辅助分析、深度挖掘技术,对传统声音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场景进行了优化。

传统的声音设计课堂教学有着“讲授—接受”“教先—学后”“课上—课后”“知先—行后”等特点。由人工智能和媒体融合技术共建的智慧课堂则更体现出主导性学习、“教学”交互、虚拟现实认知共建,并从实践中体会、归纳知识等特征。传统空间、对象、主次关系上的“教室”逐步被智能媒体“学习终端”优化。传统以年龄作为划分依据的“班级教学”会逐步并入以认知、理解为参考的“思维教学”“能力教学”。伴随人工智能介入的“体验式”课堂、“探究式”课堂、“助推式”课堂等“新课堂”的建构,从而逐步更替传统“纵横式”的讲台、课桌。智能化的控制设备、大型触控交互显示、组装式人体工程学桌椅、可穿戴智能教学设备、智能机器人辅助教学系统等智能化条件的逐步完善。

人工智能对传统声音设计课堂教学的再建构主要体现为:通过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语义分析等技术,大力开发虚拟现实声音设计教学。在“学科—媒介—智能”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体、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优化教学构成,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转变教学路径、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学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突破物理层面“学习场域”束缚、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的即时性,促使传统课堂结构、教学方式及学习形式的转变。

在智能媒体时代下的声音设计课程改革受惠于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赋能。智能交互课堂、虚拟现实课堂、基于学科交叉的智能学习社区、人机协同学习终端等“新课堂”的顺势而生,使智能化教学得以保障。同时,传统学校课堂教学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传统课堂的功能定位,甚至校园的物态呈现、时空限定及文化景观,或都将被重新书写。

三、结语

得益于“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赋能,跨学科的声音设计课程改革使传统“教师”角色、“学生”身份、“教学”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更多教学场景会在“未来课堂”得以呈现。未来的“教师”“学生”将与人工智能一同在AR、VR甚至MR等技术参与的“未来课堂”中协同学习,并不断积极投入跨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跨学科人工智能智能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