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小桃儿沟石窟的现状及保护研究

2023-10-05李淑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收藏与投资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昌洞窟石窟

李淑祺(新疆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大、小桃儿沟石窟,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北郊火焰山最西的一条沟谷内,在高昌故城的西面。沟内石窟分为大桃儿沟与小桃儿沟石窟,兴建于宋元期间。大桃儿沟现存洞窟10个,与之相邻的小桃儿沟,现存洞窟6个。20世纪初,小桃儿沟遭到外国探险家的偷盗,大量文书与壁画遗失。而后在自然环境压力与人为破坏下,部分石窟发生坍塌,所剩壁画不多,考古人员仅能从残存的壁画入手进行讨论研究。大、小桃儿沟作为高昌地区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筑、图像的形式反映了当时高昌地区的发展状况,对研究高昌回鹘佛教有重要作用,因此亟须规范大、小桃儿沟石窟的管理制度,开展保护工作。

一、大、小桃儿沟石窟概况

(一)石窟地理位置

大桃儿沟石窟坐落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西段,东距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沟镇约3千米,现存洞窟10个,依西壁开凿,由南至北排列。有佛塔两座,分别位于沟口处与沟东区。佛寺有三座,一座位于沟西区,其余两座位于沟东区。小桃儿沟石窟同样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西段,西邻大桃儿沟石窟,东距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沟镇约1千米,现存洞窟6个,由南至北排列。寺院与佛塔位于沟两侧的山顶,均用土坯砌筑成,沟西侧为1号佛寺,东北方向为2号佛寺。佛塔位于沟东侧,由西至东依次排列为1—4号佛塔。

(二)窟内残存壁画

大桃儿沟共有洞窟10个。第1—4窟、8窟均无壁画留存。第5窟窟内后室穹隆顶绘有一回鹘文题记的红线莲花。第6窟顶部有一朵莲花,花内有五个圆形,中心处有一圆环,其余四个圆环围绕四周。圆环内各有一尊坐佛,间隔部分为5身呈站姿的大日如来。其余四个圆环内均为四方佛和四身四波罗蜜菩萨。第7窟仅有隐约可见的缠枝花。第9窟正壁右下角残存一座缠枝纹的三层覆钵塔,左右两壁为八十四大成就像①。第10窟左侧壁中心绘一无量寿佛,两侧为4身弟子与胁侍菩萨,弟子两侧绘一高僧,胁侍菩萨为观世音与大势至。主佛上方为一佛二菩萨,下有莲花池,池上有一化佛,左侧壁十六观想图。右壁中部为佛塔,塔的第一层为一佛二菩萨,第二层为二佛并坐,第三层为一佛。每层均有与之对应伎乐菩萨。券顶有16身坐佛,分两排排列。

小桃儿沟共有6个石窟,第1—4窟窟内已无壁画,第5窟两侧残存壁画类型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参见文殊菩萨”②。第6窟为复合式洞窟,窟内残存有藏式绘画风格的佛与菩萨47身,左右两壁为藏式覆钵形制的八塔。壁龛拱门上绘有坐佛,形体较大,其头光和背光呈覆钵形。中心绘有一佛,四周环绕菩萨,均为结跏趺坐。

二、大、小桃儿沟石窟的价值

石窟寺作为我国不可移动资源,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石窟壁画不仅能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对梳理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有重大作用。因此,文章从文化、艺术、审美、当代价值的角度分析大、小桃儿沟石窟,对于开展保护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一)文化价值

高昌,因“地势高敞,人广昌盛”③,以“高昌壁”而闻名。高昌回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原联系密切,其壁画在绘画风格、题材与技法上都有明显的汉风痕迹。此外,在印度笈多佛教样式和波斯萨珊风格的影响下,大、小桃儿沟的绘画具有了多元的文化价值。在同外来文化相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一种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回鹘风”④。大、小桃儿沟石窟作为高昌回鹘佛教晚期佛教石窟的代表,其文化价值非同小可。通过对大、小桃儿沟石窟的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13—14世纪高昌回鹘归顺蒙元统治后藏传佛教在吐鲁番的发展与演变。此外,窟内的壁画也都呈现出藏传艺术与中原相结合的特点。

(二)艺术价值

洞窟内现存壁画为藏传佛教与中原融合的风格,大、小桃儿沟所绘壁画均为藏传佛教的风格。其中,上师像、八塔以及八十四大成就者与藏地风格相似⑤。小桃儿沟石窟第6窟的窟口左右两侧的八塔,具有明显的藏式风格特点:佛塔均画在白色侧壁上,塔边缘和莲花均有黑色晕染,塔身为红线勾勒,塔尖绘有经幡,华盖连接两条石绿色飘带。虽无法分辨属于八塔中的哪类,但却是藏传佛教在吐鲁番地区传播的证据。

此外,研究人员在分析小桃儿沟石窟壁画成分时发现,第6窟存在大量铁红颜料(图1)⑥。这种颜料在敦煌石窟中常见,说明矿物颜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已非常广泛。小桃儿沟石窟壁画中引入了藏传佛教的风格,并对绘画风格进行了改造,使图像更符合当地的审美,并成为石窟艺术的主流。

图1 小桃儿沟壁画 (吐鲁番学研究院提供)

(三)当代价值

石窟寺作为具有强烈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的物质遗产,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小桃儿沟石窟为高昌回鹘归顺蒙元后在吐鲁番发展和演变的代表,为推进现代人理解蒙元时期统治政策提供了实物资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让历史发展深入人民群众内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文化润疆”工程提供资料,对社会未来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有一定帮助。

三、大、小桃儿沟石窟的保护情况

(一)石窟所受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

石窟位于吐鲁番地区,该地区常年多风并伴随猛烈的沙尘暴,恶劣的气候对岩体会形成风蚀破坏。此外,由于吐鲁番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少,部分洞窟因风化而坍塌,加之泥石流的冲击,外崖体出现沟壑,已无法看出具体形态。

大桃儿沟石窟结构松散,遇水极易崩塌,第1窟仅存窟顶、第2窟残存洞窟形状、第3窟窟口上方有裂痕、第4窟洞口上方已风化,第5、6、9、10窟内残存壁画皆遭到严重风化。各个石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洞窟中有明显的人为刻画痕迹(图2),第5窟的左侧壁还有人为挖掘烟道及烟熏的痕迹。

图2 大桃儿沟石窟壁画破损情况(吐鲁番学研究院提供)

小桃儿沟石窟存在风化、坍塌、裂痕等问题,其中第1窟残存窟顶,第2窟残存洞窟形状,第3窟左上方有裂痕,第4窟上方遭到风化而坍塌,仅有第5、6窟内的壁画可依稀辨识。此外,近年来不断有单位在此挖掘取土,对石窟结构造成严重破坏。窟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涂鸦、书写、刻画和烟熏痕迹,主要表现在第5窟挖有烟道,券顶和甬道墙壁上有人为刻画痕迹。

(二)石窟保护现状及面临困境

1999年,大、小桃儿沟石窟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了明确的规划保护范围。2004年,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将大、小桃儿沟一并列入“四有”档案,并将其规划进桃儿沟石窟群遗址。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吐鲁番地区普查队对此做过全面系统的地面调查与测绘,由此,大、小桃儿沟的保护逐渐得到重视⑦。

现阶段石窟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石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未设置保管站,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人才输送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石窟研究进程落后,学术资源无法及时共享。石窟保护工作量大,需要技术及资金支持,后续的维护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环境压力是大、小桃儿沟石窟在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该石窟周边生态环境恶劣,土质疏松、土层极易崩塌,洞窟崖体结构失衡。根据现存情况来看,各个洞窟均有不同程度的墙壁裂隙、风化坍塌、烟熏等问题(图3)。吐鲁番地区属于干旱区,年降水量小,导致壁画色彩层和底色层极易脱落。针对危害石窟安全的风化问题,相关部门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相关科学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图3 石窟风化情况 (吐鲁番学研究院提供)

四、发展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思想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有努力拓宽石窟寺影响力,才能做到保护与传承并驾齐驱。

在考察石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人为破坏的痕迹,说明大众对于石窟保护的意识有待增强。以此为切入点,线上开展石窟保护的科普性讲座,线下组织吐鲁番地区石窟的宣讲活动,使群众既了解该地的发展历史,又对石窟艺术产生兴趣。进而增强人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减少对石窟的二次破坏。

(二)预防性保护和本体修复相结合

建立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建议与吐鲁番市文物局密切联系,重视对石窟的测量、考察、维修加固,对石窟进行全面的发掘清理。在对石窟本体修复的过程中,对岩体进行详细勘察,制定科学合理的加固方案。对崖体表面进行防风化加固,在崖内打锚杆加固(图4)并作灌浆处理,防止土层坍塌导致的结构失稳⑧。

图4 窟内加固(实地考察拍摄)

(三)吸纳科研人才,拓宽石窟建设队伍

从石窟保护需求来看,符合专业的人员数量少,需要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力培养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人才。同时适当放宽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生活设施,吸引高水平技术人员入职,形成多领域联合培养人才的局势。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人才互动,与各地文物局交流经验,达到沟通协作的目的,稳固文博基层队伍⑨。

(四)制定保护方案,健全石窟保护机制

第一,设立保管站,增加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看护和巡查工作。提升石窟保护级别,争取将其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建立检测中心,对石窟的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监管,从监测和管理两方面进行预防性保护。

第三,实施石窟寺安全责任人公示制度,设立石窟安全员岗位,加强巡逻力度,在人流密集处设置安全防护中心,严厉打击故意破坏石窟本体的行为。

(五)建立石窟数字资源保护平台

大、小桃儿沟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应联合有关单位对石窟进行数字化建设,对大桃儿沟石窟第5、6、9、10窟残存壁画进行抢救性修复,以及对小桃儿沟第5、6窟残存壁画进行修复。此外,还可建立官方网站,对残损石窟进行3D建模,构建数字化模型,并将其运用到官方平台。用户登录平台后可自主查看石窟的信息,联合网络渠道强化对石窟的宣传,逐步扩大其影响力。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窟寺及相关文化遗产学业逐渐受到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历史背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展示。这样既可满足游客对艺术的欣赏需求,又能起到宣传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大、小桃儿沟石窟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以文化整体的面貌出现,其艺术价值受众人瞩目。今天的大、小桃儿沟石窟历经沧桑,是无数保护者不断修缮和保护的结果,未来的发展更需要无数工作者的努力,在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开拓自身知名度,让石窟寺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

注释

①陈玉珍,陈爱峰:《大桃儿沟第9 窟八十四大成就者图像考释》,《敦煌研究》,2014 年第6 期第36-47 页。

②任平山:《吐鲁番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格伦威德尔笔记小桃儿沟石窟图考》,《西域研究》,2018 年第1 期第67 页。

③(唐)李延寿:《北史·西域传》,中华书局,1999 年第1239 页。

④满盈盈:《高昌回鹘佛教壁画的审美特征及其多元文化价值》,《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 年第6 期第112-113 页。

⑤陈爱峰,吾买尔·卡德尔:《高昌故城东南佛寺与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13 年第4 期第92 页。

⑥徐佑成,肖亚,陈爱峰:《吐鲁番大桃儿沟、小桃儿沟及雅尔湖石窟壁画成分分析》,《湖南考古辑刊》,2013 年第1 期第89 页。

⑦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吐鲁番学研究院.小桃儿沟石窟调查简报》,《吐鲁番学研究》,2012 年第1 期第19 页。

⑧王旭东:《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的现状与任务》,《敦煌研究》,2007 年第5 期第8 页。

⑨马卿:《炳灵寺石窟保护历史与现状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22 年第88 页。

猜你喜欢

高昌洞窟石窟
传递和中转美好的情愫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中华诗词学会高昌林峰看望沈鹏先生
从敦煌到高昌——宝石壁画沉浸式大展
洞窟惊魂
夜宿石窟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夜宿石窟
元代高昌鲁氏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