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2023-10-05王陆超
王陆超
(香港都会大学科技学院,香港 221000)
引言
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可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可切实提高城市的发展实力,使之顺利转型为现代化城市。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冲突。过度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却忽视城市的生态,必然会导致城市效益框架失衡,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必然会反噬到人们自身。所以,为推动经济稳定发展,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城市必须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这项工作。
1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水平。现如今,现代化发展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城市具备稳定的经济实力,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若城市内部的生态污染较为严重,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健康。城市的生态环境具备较高的综合性,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均隶属于生态环境组成范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对相关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促进自身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以稳定的生态条件支撑各行各业的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整体的经济水准。
其次,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着城市产业项目的长远建设,并且是城市生产、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条件。切实改善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类生态问题或污染问题,对于城市的稳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 强化宣传,培养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并不是某一机构或领域的单方面工作,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仍旧有诸多群体并未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与普及力度,促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清晰的生态环保意识。
首先,基于思想层面,国家相关部门需定期向社会普及环保知识,充分发挥新媒体及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扩大宣传。必要时,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及个人等多个群体的环保主动性。相关部门需借助社区的辅助与社区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环保知识学习活动或竞赛活动,有效拓展群众了解环保知识的路径[1]。
其次,社会中各大企业也应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负责人,一定要深入贯彻生态环保的工作思想。例如,部分化工企业或建筑企业在项目开展期间都会形成较多的工业废水,对于废水应合理处理,而不能随意排放。又如在项目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针对类似的情况,企业在发展中应有意识地控制规避。一方面,应构建合理的资源使用计划,并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应加大绿色材料的使用,着重开发绿色建筑材料,以降低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国家可对企业加以适当的限制,并为其分配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任务。在明确任务的驱动下,促进企业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力量,推动城市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作为城市中的公民,也应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习惯,节约能源,并正确排放生活中的废水;对于生活中的垃圾能够正确处理,在良好生活习惯及意识的带动下,借由个人力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开展。
2.2 加强立法,约束生态环保行为
在目前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便是各大企业。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仍旧会将整体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效益的增长方面,忽视了一些举措或项目可能会造成的生态破坏。针对类似情况,国家方面需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核心,构建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系统化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并且,各地政府需加大与林业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的稳定连接,在完善管理框架的支撑下,对企业的生态行为加以监督。例如,若部分企业仍旧存在随意排放污水或废弃物的行为,政府部门可在其他部门的辅助下对其实施惩处,并责令整改;若企业态度恶劣,政府部门可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加大惩罚力度[2]。
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需构建完善的责任框架,明确并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为整体的环保工作贡献力量。为进一步对城市企业及人民的行为习惯形成有效的约束,国家方面可基于立法视角建立相应的保障框架,促使各管理部门能够有法可依、有迹可循,在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2.3 推广节能,构建绿色生态模式
城市建筑工程是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一大因素,所以在相关领域行业发展过程中,城市相关部门需加大管理力度,倡导其使用节能环保型材料与技术,以此对生态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降低项目推进期间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各地政府可加大政策的建设力度与宣传力度,基于优惠政策促进城市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材料企业,以良好的研发环境、稳定的研发条件,促进城市提高绿色节能环保工艺水准。早年间,我国便发布了绿色行政的相关指导文件,也在相关理念的有效驱动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建设工作,但结合发展现状分析来看,绿色建设并未达到全面普及状态,也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对此城市管理部门需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各行业突破行业壁垒,加强沟通,全面推进新材料的使用与研发。基于城市空间视角和建筑建设视角,构建集约化绿色建设体系,利用有效资源,不断提高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效应[3]。
2.4 优化环境,打造良好生态框架
2.4.1 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发展状态,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城市需贯彻实际性原则,要根据城市内部的实际情况建立清晰的目标,拟定完善的城市发展规划,而不能一味地效仿其他城市的经验,或照搬其他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确保城市发展规划具备较高的贴合性与可行性,以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设立协调性发展的相关目标。例如,很多城市的发展规模都相对较大,在内部会设有多个不同的城区,而各个城区之间甚至会存在较为明显的生态建设差异与贫富差异。类似问题的存在会致使城市发展架构不稳定,甚至会阻碍城市的发展。针对类似问题,城市便需要设定统一协调的发展目标,尽量降低各城区之间经济与生态所形成的发展差距,打造友好关系,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在城市生态建设工作中,可贯彻针对性原则,依据城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建设,有效调整生态计划的精准化与精细化。另外,政府方面需对城市的开发工作加以高度关注与重点把控,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避免其与主城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2.4.2 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指的是跳出以往通过消耗资源来获取经济的思想局限,将重点集中在生态资源的循环方面,通过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获取经济利益,如此既可提高经济水平,也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意破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国家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领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开发力度越来越大。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引发生态环境保护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一风险,城市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循环经济建设范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打造有利于环境发展的产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加以有效创新。在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城市要对传统的资源使用技术进行适当改善,需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资源产品框架,确保城市发展中所涉及的资源能源都可重复利用。能力较强的城市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与挖掘。
其次,城市要适当地调整并完善现有经济结构。例如,大多数城市内部会有较为完善的工业链,对于处在生产位置上的企业,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与上游生产企业构建稳定的关联,与下游资源型企业构成友好合作关系,促进自然资源自上而下充分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紧张问题[4]。
最后,应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例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绿化补偿工作的关注力度,以资源循环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有效管理。对于经过分类与处理的生活垃圾,有一部分垃圾不再具备使用价值,但有一部分垃圾还可再次使用,对于此,城市便需要做好垃圾的有效收集与处理工作。可广泛收集居民的生活污水、企业的项目废水,对其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测与无公害处理,确保其不存在污染风险后,利用这些水资源进行绿化灌溉,以资源循环最大化展现生态资源的应用,也可促进城市环境质量及生态的有效改善。
2.4.3 加强污染源头治理
目前,随着城市化建设任务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诸多环境问题也开始在各个城市中逐渐凸显。如废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既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发展,也会威胁到了人类自身,降低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对此,城市方面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通过对污染源进行有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推动城市及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城市应加大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当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开始拥有私家车。汽车数量的增加虽然能够推动我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但所排放的大量尾气也会对城市空气造成影响。除汽车尾气外,部分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导致生态质量每况愈下。对此城市方面需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改善方案,并建立长期有效的大气管理控制制度。具体来看,城市方面需对当前的废气污染及废气排放情况加以全面调查与精准分析,深入探究城市当前的污染排放量、污染排放变化以及合适的防治手段[5]。必要时,城市需针对存在违规排放行为的个人或企业生成相对应的惩罚条例或赔偿条例。管理部门需加大分析评估力度,针对一段时间内可能会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制定防治预案。此外城市需加大绿色出行、健康出行等生态理念的普及宣传力度,使得每一个城市公民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大气环境的保护工作中,主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尽量选择公交步行等便捷化交通方式,通过全民共同努力,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应注重做好水环境改善工作。众所周知,水是生活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大对水文环境的关注与改善力度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城市方面需要从河道的生态治理入手,切实解决河道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使之具备丰富的生态功能。基于这一前提,城市需打造较为完善的水文系统。必要时,可建立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湿地系统的多元化功能,支撑水文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4.4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除了要控制城市污染之外,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还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绿化面积的扩大方面,拥有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可辅助城市对空气加以有效改善,同时也可切实提高城市人口的居住体验,有效装饰城市景观,展现全新的城市面貌。例如,在马路中间可建立绿化带,改善生态环境,隔离交通路线,同时也有助于司机缓解视觉疲劳,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交通安全工作的同时开展。又如在城市的一些空地上,可种植不同品种的花卉。利用颜色各异的花卉,降低城市建筑物所形成的冰冷感、疏离感,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城市来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城市必须要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力度。一方面,应强化宣传,加强立法,以促使更多的人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约束自身的相关行为;另一方面,应推广节能产品并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拟定城市发展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源头治理等多种不同的举措,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构建完善的生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