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策略思考
2023-10-05汤莉
汤 莉
(自贡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中心贡井站,四川 自贡 643020)
引言
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通过实施各种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规程从而达到保证各检测环境(如采样、实验室分析测试)工作质量目的的技术,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保障下,使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具有可靠性。我们应对其具体质量控制措施进行适当的优化,以达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符合相关环境监测规范的要求。
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意义
环境监测技术中的质量控制包括现场监测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现场监测质量控制包括对监测点位、监测时间与频次、现场采样及数据记录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现场监测的规范操作是后续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应依照监测规范进行操作,并详细记录所用监测仪器、采样点位等信息。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分为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两部分。实验室间质量控制通常由常规监测以外的监测中心或其他有经验的实验人员来执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方法通常情况下有分析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等,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身实现自我质量控制的常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分析质量的稳定 性。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就要在质量控制程序方面围绕数据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与完整性展开数据的应用,以对环境污染起到控制和治理作用[1]。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现状
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因此我们需要改善环境污染现状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监测分析结果提出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来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同时,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也随之受到重视,而质量控制则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现场监测质量控制方面,要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否则监测数据在源头上就不具备代表性。采样仪器的校准和操作以及现场采样的规范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方面,主要有两部分影响较大,一方面实验人员由于专业素养不足导致其对仪器的操作方法、仪器工作原理、环境监测工作内容不熟悉,忽视了工作工序对数据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影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好坏的因素存在于环境监测各个环节,对应的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也存在于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监测点位的选择、实验设备的操作和校准、现场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实验结果分析、数据的记录与整理等,其中人为操作因素仍是主要影响因素。下面选取现场采样环节和实验分析环节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2]。
3.1 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3.1.1 监测计划不规范
监测计划如果不按照规范制定,就不能准确地设置监测时间、监测点位及监测项目等一系列内容。如果不事先对采样现场进行详尽的了解,会直接影响监测点位、监测时间和频次以及监测项目的选择,监测数据可直观反映特征污染物浓度的高低,如果监测计划中任何一环设定不合理,则会导致监测数据失真,不具有代表性,使得整个监测过程毫无意义。因此想要得到具有代表性、可参考的有效数据,首先需要按照国家相关监测规范或技术要求来制定监测计划,在监测过程中,有效进行监测质量控制,才会得到有效可靠的监测数据。
3.1.2 采样人员现场监测不规范
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原因在于无论是设备的操作还是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几乎全部由技术人员完成,即技术人员几乎参与到了整个环境监测过程[3]。比如现场采样中,对不同的采样项目要采取不同的采样容器、保存剂,采取不同的样品存储、运输方式等,技术人员操作的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了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质量控制规程走向,对质量控制来说影响巨大,因此应提出相应措施来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保证技术人员熟悉环境监测相关内容、标准以及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与原理,以改善监测数据的质量。
3.1.3 样品的运输与储存工作不规范
除了某些特征因子需要进行现场分析外,其余监测因子需要送回实验室才能测定,样品的运输过程和固定保存过程决定着分析数据的可靠性与代表性,是进行实验分析测试的前端环节,尤其是水质样品的运输与保存工作,是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重要环节[4]。以水质样品为例分析其运输与存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采样器和水样容器均会对运输的水样成分造成影响,其原理在于两者的材质会对水样中的成分产生吸附和溶解解吸现象,造成测定结果含量偏低的,如采样容器分为硬质玻璃瓶和聚乙烯瓶或桶,玻璃成分容易吸附金属物质,而聚乙烯成分易吸附有机物质、磷酸盐和油类物质,这就造成了水样当中原本所含有的需要测定的物质在经过长时间运输后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3.2 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策略
3.2.1 制定详实且严谨的监测计划
监测计划是顺利进行环境监测的前提,监测计划包括确定采样垂线和采样点位、监测项目和样品数量、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以及需要进行的现场测定项目和安全保证等内容。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具体措施,监测目的是监测项目的中心点,任何监测措施都必须围绕监测目标进行,因此监测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计划的制定首先应确立监测目标,其次根据监测目标进行调研并收集有关资料,经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监测站点的布设、采样频率与采样时间、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并建立质量控制程序,提出此次计划的时间进度安排与对监测报告的相关细节要求,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与样品交接记录。
3.2.2 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和监督制度
环境监测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发展战略,为了保证监测质量及理顺监测工作程序,需要相应的管理与监督制度进行约束。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包括体制、技术、业务、信息、人才和后勤管理等内容,其中技术和人才两部分内容还需完善,监测技术相较于污染物的更新速度较慢,应加快研究相关技术并出台新的技术管理措施,面对技术与设备的更新,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必须跟着提高才能保证环境监测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5]。
3.2.3 规范现场采样行为
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学习,提升采样人员的操作水平,现场采样须通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这样才能保障现场采样的规范性和样品的时效性。
在采样器和采样容器使用之前需对其进行清洗工作,以去除内壁上附着的杂质,避免杂质对实验分析造成影响。在现场采样时,应确保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或保存方式,比如采集无机污染物样品的采样容器和采样瓶需用水荡洗3次,而采集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样品时所需容器则不能荡洗。不同的项目应用不同的材质,如采集无机污染物样品应用聚乙烯塑料瓶,采集有机物污染物样品需用简易玻璃瓶。
采样人员需遵循采样规范以保证样品质量,在样品装入采样容器后,若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导致污染物质变质时需要添加样品保存剂以延缓变质趋势,需要避光保存的样品必须用棕色容器保存。
样品采集完成后,应填写样品唯一性标识,及时将样品进行编号,并贴上标签。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填写现场采样记录和监测仪器使用记录,如实反映采样的时间和地点、采样时的天气情况、采样项目及样品性质、加入保存剂情况、采样人员等内容。
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需冷藏的样品要于冷藏箱保存,若样品受到污染或由于瓶盖未拧紧而洒出那么之后的工作均会受到影响,水样运输时应将瓶盖拧紧,在装入车厢时应用泡沫纸或塑料隔开,避免容器损坏。运回实验室后,要及时转交给样品接收人员,并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由此可见,不断提升采样人员的采样水平,规范现场采样行为是监测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3.3 实验分析测试质量控制
3.3.1 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
实验室质控体系须按照资质评审以及检验检测机构最新要求制定和完善,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实验室条件、实验室所有设备仪器、实验药品试剂耗材、实验分析人员及实验方法标准就不能正常运行,监测过程则超出受控范围,最终所得数据也是无效的。质控体系应根据实际需求及时修订更新,否则就不适用于当下的监测过程。
3.3.2 分析方法检测范围控制不足
借助待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利用分析方法缩短监测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方法的选取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有较大影响,直接决定了污染物质能否被检测出,进而采取环境治理措施以避免其造成较大的环境危害。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通常由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发射光谱法等方法组成,按照分析结果来分类,可分为定性测量和定量测量两种,无论是传统分析方法还是新型分析方法都存在检测范围,也就是说分析方法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用该分析方法时污染物含量若超出其方法本身的检测下限或检测上限,该污染物质在样品中的具体含量就不能被检测出,如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分为滴定法和重量法,如果污染物浓度过低,那么分析测量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或无法检测出其具体含量。
在选用分析方法时,相关试验人员应进行分析方法的比对,结合分析方法原理、特点及待测物质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3.3.3 分析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实验室分析除了要有达标的实验室环境和检定合格的仪器外,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否过硬。实验分析过程中,接收样品、样品制备、样品分析、处理数据到监测报告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分析人员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科学的数据处理。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需要按照相关质控要求来完成,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监测数据真实且有效,因此专业水平不足的分析人员根本不能保证实验分析质量,从而影响整个监测结果。
3.4 实验分析测试质量控制策略
3.4.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室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实验室分析技术精准、可靠的基础。实验室要根据最新要求构建并不断更新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文件和记录体系,才能确保实验室能够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和存储实验数据。实验分析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不同的仪器设备和操作程序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包括分析时间的记录和使用仪器的状态等等,所有环节都应该受控[6]。
3.4.2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标准
通常监测某一特征污染物包括多种分析方法或标准,一般包括滴定法、比色法、电化学法、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法、离子色谱法、微生物多管发酵法等等,我们应该根据方法的检出限、测定范围、便捷性、适应性等来考虑是否采用,更重要的是必须选择通过方法验证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分析的准确和有效性,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数据。
3.4.3 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控可通过监测分析方法的适应性、校准曲线、全程序空白、密码样分析、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标准物质分析、平行样分析和质量控制图等方式来开展。
分析人员在采用新的分析方法时,应对该项目的分析方法进行适用性检验。应进行全程序空白值测定和分析方法的检出浓度测定,绘制校准曲线,并对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因素等进行试验,以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条件,达到方法的各项特性要求。
实验室分析的准确度可以采用有证物质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包括用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或实验室内加标回收等方法。在对每批次样品进行分析的同时,都需要对一个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或质控样品进行同步测定,测定结果在保证值范围内,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可靠,否则,应查找原因,重复检测直至测定数据在质控范围内。也可以利用质控控制图将分析数据控制在一定精密度范围内,保证常规分析数据质量。每批水样必须做10%的平行双样,同时须做实验室空白,以保证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3.4.4 提高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
通过能力认证、上岗考核和比对考核等多种方式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的形式加强环境监测理论学习,熟悉水、气、声的质量标准和具体的监测规范以及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以老带新的形式了解实验室监测仪器设备,对项目的分析方法熟练掌握,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处理、校核等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质量体系规范运行,切实提高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保障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
4 结语
质量控制要点几乎存在于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环境监测全过程包括布点、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实验分析与测试、数据处理与统计及综合评价等环节。本文主要围绕现场采样和实验分析测试环节中的质量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时,专业技术人员要时刻注意操作要点及原理,严格遵守相关规程,熟悉并掌握监测分析技术,做好实验分析测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实验试剂,标准样品等均应符合相关要求,才能进行样品测试分析实验,并且在过程中要做好相关记录。值得注意的是,监测计划的制定是首要的,如此可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监测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有较好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