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服务社会进步的大众化事业
2023-10-04付文婷
付文婷
刘嘉麒,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获得科学技术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授予的“中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问:作为一位深耕地球科学的科研工作者,您在工作中有何心得体会?您是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
刘嘉麒:我曾经说过“以天地为己任,把山川作课堂,揭宇宙之奥秘,探地球之宝藏”,这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理念。科学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领域,我们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有这种胸怀和责任感,把自然界研究得更透彻一些。我们希望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使人类跟自然的结合能够更协调、更密切。
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是不能脱离自然界存在的,亦离不开地球和宇宙。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无论是资源、能源还是身处的生态环境以及遭受的自然灾害,从科学角度来讲,都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因此,研究地球科学对人类生存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我选择这个领域、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
在我看来,通过研究地质与地球科学,从而跟大自然打交道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我很喜欢这项工作并能认识到这件事情的价值。如果能够认识到做这件事情有价值,并且坚持去做,它就能够助力个人的价值实现。
问:您如何看待科普工作及其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在您看来科普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何处?
刘嘉麒:科学研究跟科学普及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科学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为人类、为社会进步服务,这才是真正做科学。同时,科学普及的内容来源于科研成果,要强调科学性,每个科技从业者都应该把自己的专业领域介绍给社会,让更多人有渠道了解专业知识,并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能够切实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
科普是一种责任。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认知能力,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科学教育,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保障,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把科学普及做好,让更多人能够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
另外,科普不仅是知识普及,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青少年的培养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青少年的知识水平越高,我们国家的未来就更有希望。然而培养人才并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会带来更大的影响,而科普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知识传递方式。
问:如何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与水平?
刘嘉麒:科技工作者是科普的主力军,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应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从主观上看,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科普中思考个人研究领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为科学知识寻求更广泛的认可。从客观上看,要为科普营造更适宜的客观环境。例如,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时,除了考核承担的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外,也可以关注其参与了什么样的科普活动,做了哪些科普报告,将对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也应该从政策上提高对科普工作的重视。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通过7个方面30条意见对当下的科普工作做了全面指导和部署。另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也对科普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指引。除了总括性文件外,我们还应制定一些具体政策,对科普工作中各个主体、每个环节进行关注。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我们可以保证为从事科普的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更多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积极性,从而将科普工作再往前推动一步。
问:如何树立“大科普”理念?您对推进构建“大科普”格局有哪些建议?
刘嘉麒:我是这样理解“大科普”这个概念的。第一,科普的意义重大、目标重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普及都非常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在新时代已经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服务大众的事业,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第二,“大科普”也体现出科普工作是一个大众的事业,所以科普工作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极强,应该鼓励和动员全民参与。在“大科普”的背景下,国家机关部门、科研单位、各类学校、媒体、公众等主体都应参与其中、形成合力,把科普重视起来。从这个角度而言,“大科普”的概念显示出其更具备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全局性,所以需要不断深化科普的价值与内涵,才能把科普工作做得更好。
问: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伪科普充斥在大众的视野中,您认为应当如何应对伪科普和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刘嘉麒:各类主体都需要为产出和普及优质科普内容出力。我在从事科普工作的过程中对以下两方面体会较深。
一方面,如前所述,科技工作者是科普的主力军,肩负科普的社会责任,有义务在各自的领域开展高质量科普,不仅要将科学知识,还要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传播给广大群众。
另一方面,媒体在科学普及中发挥的作用难以替代。多年来,媒体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营造崇尚创新的舆论氛围方面发挥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在应对伪科普等问题时,要加大科学权威信息的宣传力度,不要让伪科普挤占优质科普内容的空间;媒体自身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科普能力培训,提升科学素质,对内容把好关;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内容的科学性,做好热点焦点问题的及时、准确发声。
问:科普中国智库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您如何看待其在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劉嘉麒:科普中国智库的成立对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智库发挥的主要功能是服务政府决策,实际上比科研院所更宽泛、更综合,相当于国家整个科普事业的“大脑”,是科普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智慧“核心”。通过统筹科普力量,整合跨领域专家团队,开展政策理论研究,为决策者提供专业有效的决策支撑,为解决各类科普现实需求和科普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您对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有何建议?
刘嘉麒:第一,应以贯彻“大科普”理念的原点与抓手,充分提高科普工作的广泛性与集中性,应改变过去各个单位主体分散式开展科普工作的情形,统筹各领域各行业科普资源以及权威专家资源,充分细分,实现不同领域科普需求与权威专家的有效对接。第二,应推动科学普及更加深入。要能够在原理到方法的全流程中讲透科学知识,针对不同受众提供分层分类、有重点的内容,避免当前科普工作中存在的“说不明白”和“说得浅显”等问题,推动整个科普工作的深入发展。
(编辑 颜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