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葬文化与汉字解构

2023-10-04李梦娇

科学导报 2023年68期
关键词:汉字

李梦娇

关键词:汉字;死亡称谓;丧葬方式;丧葬习俗

本文以丧葬为主题,丧的甲骨文—— ,文字解构是由一棵桑树,周围几个盛放果实的容器——簸箕组成,桑表音也表意,太阳落山时阳光照射在桑树榆树的树梢,所以以桑、榆指傍晚,后来借指人的晚年。丧字从桑,也就表示人的晚年,这个时候,丧并无亡、死的含义。还有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会用桑为死者束发,借此也能侧面反映出丧与桑有一定联系;到金文时期,在丧字中添加了“亡”字部件—— ,丧字变成了 ,金文时期的丧字就有了亡的含义;到篆书时,丧字又添加了“哭”字部件—— ,在《说文解字》:“丧,亡也。从哭从亡,亡亦声。”代表了人死后家人对其不舍之情,放声大哭。

葬,与死字关系密切,其甲骨文形式为 ,左侧是尸体的遗骸,右侧是人在尸体旁凭吊。葬的甲骨文有好几种形式——    ,首先—— 指将尸体停放在草丛里;第二—— 指下边的双手托举着尸体出殡;第三—— 左侧是一个放置尸首的平台,右侧是尸体的遗骨。到了篆书阶段,葬字变成了 ,在《说文解字》中:“葬,藏也。从死在茻中。”葬由茻和死字组成,死字在茻字的中间,代表了远古时期最古老的丧葬方式——野葬,将尸体放到草丛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国度,在等级秩序严明的封建社会,讲求贵贱分明,法纪严明。死字虽能简洁明了地表示了死这件事,但过于直接。古人认为死是不吉利的事件,死亡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由于身份地位、年龄、死亡方式的不同,就产生了众多委婉表示死亡的词语。一般情况之下,称之为“死”“亡”“丧”。特殊情况下,依据死亡的年龄、方式的不同,会有特殊的叫法。

《礼记·曲礼下》明确记录:“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皇帝去世称之为崩,因为对国家对政权有着山崩地裂式的影响,是这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事,所以用自然界中山体崩塌这一大事件来表示。《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薨:指王侯、大臣或级别高官吏的死。《说文》:“公侯卒。”与其他词连用有,薨逝:婉称王侯、高级官员或者身份尊贵的人去世。薨夭:皇帝子女未成年而夭亡。卒:《说文》:“大夫死曰卒。”《汉书·张衡传》:“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这些针对不同身份人的不同称谓,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尊卑地位制度,等级差异显而易见。

夭:《说文》:“夭,屈也。”夭的本义为屈,过分屈折,就会折断,引申为短命,未做完的事也称夭折,取其半途而废的意思。与其他词连用有,夭亡:在小时候便死了。《红楼梦》:“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夭折:短命早死。《荀子·荣辱》:“乐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殇:指未成年而死。《说文》:“殇,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死,为中殇;十一至八岁死,为下殇。”殇、伤同源,未成年而死是一件很哀伤的事情,所以用“伤”字改部首为“殇”。与其他词连用有,殇夭(殀):早死,夭折。殇折:夭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儿生而无母,未便殇折。”

老:《说文》:“考也,七十曰老。”原意是指年龄大,《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后来借指老死。现在说老人寿终正寝也会用老来形容。

缢,《说文》:“绞也。”从糸,自缢,指上吊而死。《孔雀东南飞》:“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还可指绞死、勒死。《狱中杂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

殉,《玉篇》:“用人送死也。”原意是指以人或物陪葬,后来借指为某种目的赴死,《孟子·尽心上》:“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现在所说的殉情、殉职,都为此意。

舍身:原义是指佛教子弟牺牲自己的肉体生命为发扬佛教,后来用于赞扬为正义的事业或感情牺牲自己肉体生命的人。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孔子欲存信去食,人非食不生,尚欲舍生以存信,况可无故而轻弃也!”与其他词连用有,舍生取义:为了正义而牺牲个人的生命。《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口含源远流长,将饭、贝、米、玉等吃食放入死者口中,《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文家加饭以稻米。”琀,《说文》“送死口中玉也。”古人喜欢将玉放于尸体口中,认为玉为阴阳之精,可调和阴阳之气,活人佩戴可护身祥瑞,死者口含也可保尸体不腐。死者口中放饭食或金钱玉器,也是由于古人认为人死后是到另一个世界去,所以给他们准备些生活必需品或者钱财以致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生活滋润。

尸体入柩之后,要将灵柩停放一阵再进行安葬,停柩待葬称为“殡”,殡,《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从岁,从宾,宾亦声。”《士丧礼》:“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宾之也。释名亦曰。”按照礼制,办丧事时,东边阶梯供主人家行走,西边阶梯供宾客行走,将灵柩摆放于西阶,用对客人的态度对待他,故称之为殡。殡的时间长短也有所差异。在周代,普遍是天子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黎民逾月便下葬。

殉,《玉篇》:“用人送死也。”在古代,帝王或者贵族死后,往往要用活人来殉葬,为了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到伺候。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到另一世界,脱离肉体的束缚,但需要生活甚至享受。于是就有了令人发指的活人殉葬的习俗,并愈演愈烈。后来出现了用陶或木制成的俑和偶,偶,《说文》“桐人也。”即用木头雕刻的人像。俑,《说文》:“痛也。从人甬声。”借“痛”來表达用人殉葬这一方式的惨烈悲痛。《墨子·节丧》:“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据考古发现,殷墟墓葬的殉葬人数百人起,甚至上千,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时期用人殉葬的数量之多。

参考文献:

[1]王长华.先秦汉语丧葬词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0.

[2]胡虹.《说文》丧葬类古文字考释[D].江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猜你喜欢

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常挂在嘴边却不一定会写的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