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欣彤:“失败”是最大的收获
2023-10-04王兆昱孟凌霄
王兆昱 孟凌霄
将长达50页的回复信发给《自然》审稿人时,袁欣彤从未想过,自己的论文最后会登上《自然》封面。
这个直爽开朗的山东姑娘目前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读博士三年级,而她的导师、该校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李煜章,同样是一名“90后”。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袁欣彤看来,这篇“成功”论文的最大价值,反而在于良好地展现了实验中“失败”的部分。这是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这篇登上《自然》封面的论文,题为《独立于SEI形成的多面体锂的快速沉积》,主要围绕锂金属电池展开相关研究。
你可能听说过锂电池,手机和电动车使用的便是锂离子电池,它通过锂离子嵌入式插层进入石墨电极的方式储能。而另一种与锂有关的电池是锂金属电池,它通过将锂离子电沉积还原为锂金属来储能,内含大量金属态的锂。
锂金属电池理论容量大、能量密度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然而,锂金属电池目前仍处于研发初期,存在循环寿命短、安全性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一大原因在于不可控的锂金属沉积行为。
在论文通讯作者李煜章的帶领下,袁欣彤将冷冻电镜技术应用于这项研究。
在生命科学界大名鼎鼎的冷冻电镜技术,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是在那一年,李煜章及其博士时期的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开拓性地将冷冻电镜技术应用到了材料科学领域,并首次获得了锂枝晶的原子级结构图像。
在这项新研究中,如何解决锂金属的电沉积问题,成了袁欣彤和李煜章心心念念的事。
一次在显微镜前观测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如果将锂金属的沉积与SEI的形成分开,也许能更好地了解锂金属的沉积过程。
随后,袁欣彤使用超微电极进行锂金属的快速沉积,使其挣脱了SEI的束缚。课题组惊讶地发现,锂沉积统一形成了均匀的菱形十二面体。袁欣彤知道,比起之前“不可控的枝晶”,这种稳定的沉积有望带来均匀的脱附,从而达到优良的循环性能。
“这是一个反常识的发现,但它符合上世纪经典晶体学理论对锂作为体心立方晶胞结构的预测。”袁欣彤告诉《中国科学报》,一开始,她以为“完美的菱形十二面体”是偶然现象。但在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电解液和集流体基底后,出现在显微镜下的图像依然是完美的菱形十二面体,也就是说这种现象与电解液化学和集流体基底性质无关,具有普适性。
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锂金属沉积的传统观念,更为锂电池的性能提升开辟了新范式。
这篇论文作者有4个。第一作者袁欣彤完成了本文的所有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袁欣彤的师妹兼室友、博士二年级学生刘博,则完成了多物理场仿真模拟和分析;该校电镜中心负责人Matthew Mecklenburg博士,在成像分析上给出诸多建议;李煜章监督、指导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
袁欣彤介绍,她所在的李煜章实验室以“小而精”著称。2020年7月,不到30岁的李煜章来到UCLA担任独立PI,如今的课题组只有6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和几名刚毕业的硕士,而作为李煜章第一批入学的博士生,袁欣彤成了这个实验室的“大师姐”。
师徒俩相遇于2019年除夕。当时,袁欣彤是天津大学教授巩金龙团队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她的博士申请季,第一封offer就来自即将在UCLA建立实验室的李煜章。袁欣彤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电化学、电池正是她最喜欢的研究方向之一,而李煜章更是冷冻电镜应用与材料学的专家。
彼时,李煜章已确定在次年加入UCLA,但还未正式建立实验室,也没有带过博士生,袁欣彤甚至不能找到师门直系“取经”。但在专业方向的吸引下,袁欣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offer。
作为组内的“大师姐”,袁欣彤见证了实验室的搭建过程。刚起步时,实验室的设备、资金都有缺口,而锂电池实验所需的电解液常常“几百刀听不见响”。这时,李煜章总是派出“得力干将”袁欣彤,向其他实验室借实验仪器、试剂等,并美其名曰“锻炼你的沟通技巧”。
“我们组虽然穷,但穷且益坚。”袁欣彤笑道,“导师总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我们。”刚入学时,袁欣彤从未上手过冷冻电镜技术,李煜章便连着两三个月教她拍摄、保存、处理数据。
除了好的导师外,好的搭档也必不可少。本文的另一位作者刘博是袁欣彤的师妹兼室友,也是她日常相处中最好的朋友。在论文合作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她们都会与对方交流。她们都喜欢脱口秀,喜欢互相讲段子。“我们俩经常把读博期间的各种事编成段子,讲出来就哈哈大笑。她笑称我有当脱口秀演员的潜质,也是最懂我的梗的观众。”袁欣彤说。
如今,袁欣彤继续在做锂金属电池领域的研究。她说,过去这项工作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惊喜”,得益于在人生关键时刻出现的良师益友。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她不会拒绝任何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