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自我的发现
2023-10-04吴小龙
吴小龙
[圣卢西亚] 德瑞克·沃尔科特
总有那么一天,
你会满心欢喜地
在你自己的门前,
自己的镜中,欢迎你的到来,
彼此微笑致意,
并且说:这儿请坐;请吃。
你会重新爱上这个曾经是你的陌生人。
给他酒喝,给他饭吃。把你的心
还给他自己,还给这个爱了你一生,
被你因别人而忽视
却一直用心记着你的陌生人。
把你的情书从架上拿下来,
还有那些照片、绝望的小纸条,
从镜中揭下你自己的影子。
坐下来。享用你的一生。
(阿 九 译)
——选自王家新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翻译文学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1970年代,饱尝爱恋之苦,经历婚姻失败的沃尔科特写下了《爱之后的爱》一诗,这时他已年近半百。论及此诗,他曾说:“当爱人失去了所爱,他发现自己必须回到自我……某种对于个体而言的爱本质的意义。”何谓“自我”“爱本质”?一首小诗又何以能负载如此蕴藉?
这首诗共十五行,体式相对自由,以第二人称来写,如一场与读者无隙的对话。诗歌用未来时描绘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位特别的客人到来,“你”邀他入座,奉上食物,最后与他一起用餐。全诗句式简单,用语浅白,但娓娓道来之际,诗人已经在奇巧的叙事、语言的互文中,生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理解空间。
第一节,在语境上,乍看仿佛两个久不见面的朋友再次聚首,对于朋友的到来,主人充满了友善,重聚的氛围融洽而美好,五行诗中连用“满心欢喜”“欢迎”“微笑”,加强了欢乐的基调。这个画面具体、亲切,就像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那样。但稍一细看,这个场景并不是日常化的:因为这朋友是“你”自己!这让整首诗突然变得抽象,不可思议。那么,诗中是如何展开二者关系的呢?第二节,谈起了和这个朋友的爱,“你”曾经认识并爱这个人,但后来陌生了。第三节交代了变得陌生的原因:“你”爱上了別人。这段移情别恋以绝望告终,也正因此,“你”得以重新爱上这个人。你背叛了这个人,但他“爱了你一生”,即使你将他遗忘,他仍“一直用心记着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由此我们看到两种爱:男女之爱,以及“爱之后的爱”——自我之爱,前者是对后者的背叛。
第一节语调友好,第二节及此后却变成了冰冷的祈使句和短句,“给他”“拿下”“揭下”“坐下”“享用”,强硬,不容置辩,仿佛是对“你”背叛的指责,用语如命令。物质上,你要给他喝,给他吃;精神上,把你的心归还给他;你还得对自己的背叛做个了结,拿下那代表曾经的爱情的情书、照片、小纸条,放下这一切。最后,你还要从镜子中揭下自己的影子——那个曾象征着你和自我分离的影子,它已经不需要被照见了,因为此时,你已从移情别恋的“假爱”中摆脱出来,重新爱上了那个流浪在外、一直忠诚于你的“真爱”,你与自我合二为一了。这是巨大的变化:曾经的爱带来绝望,而此时的爱让你满心欢喜,重新享受新的生活。这就是此诗向我们呈现的基本面貌,它是一首一气呵成、轻盈、小巧而完整的短诗。然而,诗中的“自我”是谁,“真爱”是怎样的爱?沃尔科特所谓的“爱本质”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此诸多问题,让这首诗显得愈发朦胧。
沃尔科特信奉基督教,这首诗也充满暗示,与《圣经》(尤其是福音书)构成了紧密的互文关系。这一背景让整首诗的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有力地充实和支撑了它。下面试做梳理:第一,直白晓畅的语言是《圣经》的语言风格。第二,诗中的第二人称是在仿照耶稣对门徒说话。第三,因为爱,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去,对应诗中即使你背叛仍“一直用心记着你”的人。第四,诗中爱的背叛,暗喻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背叛了上帝的爱。由此,我们对“爱”与“爱之后的爱”就有了更确切的理解:前者是世俗的爱,它是狭隘、自私、暂时性的,是“假爱”;而后者是神圣的上帝之爱,它无限、包容、始终如一,是“真爱”。人要真正投向爱,就要毫无保留地牺牲和奉献,这突出体现在第八行:“给他酒喝,给他饭吃。把你的心/还给他……”“饭”原文为bread,确义是饼——这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奉献。葡萄酒和饼,是耶稣的血和肉,意味着生命之源,吃它们意味着再生。这个获得新生的时刻,就是第一行诗中预言的那个时刻,是你从背叛中回归,重新爱上神圣自我的时刻;也是耶稣复活后在天国里,和自己的门徒“喝新酒的那日子”。这就是诗中用将来时的原因,为了迎来福音!那时,你告别爱欲的“绝望”——它如耶稣受难时山崩地裂的世界末日,迎来复活后新的“那日子”,享用生命的盛宴。这不是世俗的快乐,而是神圣的elation,一种极乐!
总之,这首关于真爱与神圣自我发现的抽象之诗,寄托于一个日常场景,乍看晓畅直白,轻盈灵巧,带给我们一气呵成的轻松惬意。但是,当你理解它与福音书严丝合缝的互文之后,会发现它其实处处充满了巧思和匠心。一方面,是情欲之爱到自我之爱;另一方面,是门徒的背叛和耶稣的复活。二者紧密联系,让爱骤然变得极为庄严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