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知识与民间文化的融合实践
——河套地区羊皮鞣制技艺的人类学考察
2023-10-03王歌
王 歌
动物毛皮制品早在石器时代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经过鞣制后其用途更加广泛。我国皮制品早在《礼记·礼运》中载:“未有丝麻,衣其羽皮”①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8页。;而《墨子·辞过》篇也提到:“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②施明译:《墨子》,广州出版社,2001年,第30-33页。;《后汉书·舆服》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③范晔撰:《后汉书》卷40《舆服志下》,中华书局,2000年,第1407页。,皮张是被较早使用的自然资源之一,自从远古先民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动物皮毛取暖以后,民间传统皮张鞣制方法便因地制宜地陆续出现,并逐渐演化定型为区域技艺,留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通过皮坊鞣制工作的长期参与观察,并结合笔者已有研究④王歌:《宁夏滩羊及二毛皮鞣制的本土知识》,《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年第5期。,对河套地区羊皮鞣制技艺中展现的本土知识与民间文化融合进行解释和深描。
一、河套之羊皮
羊皮为一总名。河套之羊皮,以羊之种类而论则主要分为山羊皮与绵羊皮两大类,以绵羊观之成幼月龄,则可分为成羊皮与羔羊皮两大类,其中羔羊皮具体细分为五种,其一,母羊受胎后五个月,将母羊宰杀,由胎中取出小羊宰剥之毛皮,称为肚剥。肚剥皮在剥取时割去头、脚其中之一部位,钉板时拉长而不拉宽。此残忍之法循迹资料记载,基本可判断应出现于1927年①自1927年(民国十六年)肚剥皮之法出现,1928年(民国十七年)盛行后近十年时间里,暴利驱使牧户置羊群繁殖和羊群品质之不顾,不论怀胎时长任意杀取怀胎母羊腹中之子,造成肚剥皮张大小不一,品质不稳,更有甚者拿耳部、腿部、面部碎皮拼凑,也曾一度出现市场乱象。直至1936 年实业部畜产检验组调研报告中建议“能用打针方法,俾母羊打针后,胎羊受药力之攻击,而成流产,于短时间内产下,庶母羊之生命可保”后,肚剥皮获取方式开始有所转变,羊群繁殖得以恢复。,“民国十六年时,外商嫌出胎毛片太大,不合用途,始创肚剥之法,初为实验性质,行者极少,至十八年时,方始实行,售价倍于出胎,于是业者以有利可图,群相仿效焉”②《实业部上海商品检验局畜产检验组·调查报告·第三号·湖羊皮》,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调查资料续编·第十七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第293页。。其二,小羊出生后,即行宰剥之毛皮,称为出胎。出胎皮在剥取整理时需将头脚完全割去,留颈部和尾部一部分,钉板干燥时应尽可能拉宽而稍稍拉长即可。其三,小羊出生后35 日至50 余日,重约13 公斤至15 公斤时宰剥之毛皮,称为袍羔,也称二毛。袍羔皮我国古已有之,西北多产,皮板厚度适中,毛色洁白花纹出现卷曲状,以毛从尖卷曲至根部为最佳。并根据毛色、光泽等标准分为头、二、三级,此类羊皮多与狐皮并称为“裘”,可见品高质优。另还有两种羔羊皮不常见,则为其四,母羊怀胎不足月即流产时,其流胎出的羔羊皮皮板小而薄,毛稀少甚至有皮无毛者,称为玉板。其五,由病毙之母羊肚中刨出之羔羊,其皮张上被污血覆盖,称为闷板。此两类羔羊皮皆属次等品。
成羊皮则所含较多,且母羊皮贵于公羊皮。成羊皮也称羊板皮,是肚剥之母羊皮;成年之母羊皮;非种羊之成年公羊皮;过大之袍羔皮;羊头、羊耳、羊腿等皮之总称,皆归入成羊皮一类。羊板皮品质较低,多用于制革,已不能称作“裘”,价格低廉。
图1 河套地区羊皮品类概况
二、羊皮鞣制技艺
河套地区羊皮鞣制技艺是包含前期准备阶段以及“鞣皮”与“制件”两个核心阶段的手工技艺体系。其中,“鞣皮”是将呆板僵硬的“生皮”去油除脂,使其变为柔滑绵软熟皮的“生—熟”转换过程;“制件”是将熟皮制成可供人们使用的羊皮制品的过程。羊皮从“鞣”到“制”的连续过程,使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羊皮进入人们的生活,完成了自然物到文化物的转变;也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本土知识与民间文化得以融合互嵌。
(一)准备阶段
从准备阶段的取皮开始,皮匠①“皮匠”伴随羊皮鞣制全过程,是物与人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并在鞣、制各阶段展现出不同身份。本文多处出现“皮匠”,其中,在准备阶段,皮匠多指“取皮备具者”;在鞣皮阶段,皮匠多指“熟加工者”;在制件阶段,皮匠多指“熟羊皮的再加工者”,在整个羊皮鞣制过程中,皮匠的三种身份多有重合和交叉,但该内容并非本文重点,全文均以“皮匠”统称,在此简略说明。便走进了丰富的动物世界。对皮张的利用展现了人类了解自然生命生存历程,掌握其生存规律的认识与实践过程。
1. 取皮验皮
对于自养自鞣的皮匠作坊,取皮即为屠宰剥皮。而与牧户订购羊皮的皮匠作坊,取皮则包含验皮,即为“收货”。羊皮的品种、厚度、尺寸、毛穗花案等品质特征受羊群组成、放牧环境、剥皮节候等本土知识影响,在长期发展定型过程中,成为季节性、地域性特色文化的集中展现。
(1)剥皮。剥皮规范严格,民间有腹部和嘴部两种常见剖割方式②腹部剖割即从腹部竖开一条缝后向两侧剥皮;嘴部剖割即从嘴部开始由头向下身剥皮。。剥皮前在腿关节部位戳一小孔,以长管通入皮层寸余,吹气入内,脱离皮肉,待全身膨胀如球后,用刀从腹部直挑向颈部,再挑四腿;后用铁钩从颌部将羊勾起并从头部将皮剥下③刚剥下的皮板常见一层油衣和余肉、油脂,需尽快割去。,所有动作一贯而行。旧时吹气剥皮耗时耗力,现以气泵充气,步骤同上。
易非不吭声,其实她是想听他劝劝自己的,可惜,她找错了人,陈留是她的男友,是她将来要携手一生的人,她的也就是他的,他怎么可能叫她看淡呢?
(2)验皮。验皮,包括验品、验尺、验质。验品,是验剥取时间,判断是新皮还是陈皮;验尺,是验皮板尺寸,判断羊的月龄;验质,是验羊皮品类、皮板完整度、皮色等级、贮存环境等。开验,首先用手感受皮板的软度和湿度,再用鼻子嗅皮板和毛股的气味,这一摸一嗅的功夫,最能看出皮匠经验。
(3)打包。经过检验的羊皮需捆扎打包运回作坊。旧时,板车运输多以35 张为一摞打包,4 到5 摞为一排,并按皮板尺寸、品质、品类分别摆放。骆驼运输以30 张为一摞,一头骆驼携带2到4摞,其中羔羊皮质优价高,多用油纸包裹保护,以免受损。
2. 工具准备
受传统的家庭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家庭需要是去“个人化”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价值在于为整个家庭利益实质是子女利益服务。整个家庭一般不太考虑老人的情感需求。老人即使有强烈的个体情感诉求,一般介于儿女的想法而不敢声张。丧偶老人的婚姻一般要受到儿女的重重阻拦。即使能够顺利结婚,在婚后的生活更多是要为儿女考虑,而不是从个体生活便利出发。加之传统观念中的社会性别建构,双重叠加的影响,最终造成了老年人再婚问题的性别差异。
鞣皮制件工序繁多,不同环节需匹配专用器具以保障整个过程流畅且质高,因此,依次准备好各环节的工具极为重要。
(1)选缸。大缸是鞣皮的保障。好缸标准颇多,缸口厚实,顶部油花均匀细腻,不起“层子”、不露砂眼是基础要求。另外,泡皮最费缸底,常需加厚五寸左右才能使大缸坐稳、立平,耐用、不摇。
老爹回来收拾东西说,开始不是那样的,他对那人没那意思,只是看她困难借了点钱给她而已,是我看错了,是我妈想多了。可是,都晚了不是么。
(2)备具。民间传统鞣皮过程涉及工具和鞣料种类多样,鞣皮前,需将各类用具逐一备齐,并按使用顺序摆放于案边,不可边干边找,耗时误工。常用工具有打皮条、杀剪、毛抓、皮铲、刮刀、刮凳、皮尺等;鞣料多用皂角粉、黄泥土、黄米面和芒硝等。
(二)鞣皮阶段
“鞣”指羊皮由“生”到“熟”的转变过程,民间多称“熟皮子”。河套地区盐湖遍布,盛产池盐,冬季受气温影响盐湖中天然出硝,硝是盐池的天然结晶物之一,与盐“错季共生”于盐湖之中,用作鞣皮的鞣料,是羊皮“生—熟”转换的重要媒介物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①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裘》,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54页。,可知明时选用芒硝熟制皮张已属常见,且制品多样。同时,河套地区畜牧业发达,羊贴膘育肥后集中于秋冬宰杀符合其生长发育规律,且温度适宜皮张贮存。加之,区域内黄河及其支流水系发达,用水便捷。因此,皮张丰富性、鞣料易得性、季节吻合性的综合优势,使河套地区的鞣皮活动集中于秋冬进行,在羊皮“生—熟”转换的硝鞣过程中,自然资源、畜牧资源与地域文化被有节奏的工序步骤整合为系统性的手工技艺,并逐渐成为“硝鞣”羊皮的核心地带,鞣皮文化也随之形成。
3. 修整生皮
生羊皮多附有油脂、肉筋、血迹、粪渍等杂质,需经多样且细致的清洁修整工序方可鞣制。
(1)分类。不同品类和月龄的羊皮在整理除杂过程中步骤不同②老羊皮、二毛皮的清洁过程多需打灰、拔油、生杀,以去除皮板上的多余油脂和血渍粪迹,但出胎皮因羊月龄很小,皮板基本上干净整洁无多余油脂和脏污(玉板皮和闷板皮除外),因此可简化清洁步骤。,因此,生羊皮下缸前需依据品类、月龄等标准拣选分类。此步骤也为后续鞣皮提前进行下缸前的分类准备。
(2)打灰③“灰”:泛指附着在生羊皮板上的各种污渍。。平铺生羊皮,用竹制“打皮条”打散拧结成“辫”的毛股,初步去除毛股表面的灰尘、污垢、黄土和皮张尾部大块粪渍,去渍干净且不伤毛股和皮板。
例5.(贾蓉)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况且素日全亏贾珍接济,此时又是贾珍做主替聘,而且妆嫁妆䘤不用自己置买,贾琏又是青年公子,强胜张家,遂忙过来与二姐儿商议。(64回)
(3)钉板。生羊皮干燥后易缩作一团难以抚平,为保护毛色光泽和皮质优美,需进行钉板处理。钉板实由三步骤组成:首先,需比照羊皮大小,按略大于皮板2—3公分的尺寸捆绑长方形木架;其次,将皮板颈部向上尾部向下略抻展,摆放于木架之上,随即从颈部或臀胯部位开始,每隔约5公分左右开一钉孔(民间多称“下钉”);再次,用细麻绳依次穿过各钉孔,将皮板抻开绷于木架上。
(4)干燥。将木架立于迎风位置,风干生皮。至皮板干燥④干燥程度的把握是皮匠经验的重要表现,以皮板风干但双指按捏时仍有弹性为宜,不可风干过度使皮张水分完全丧失。后(但仍保持一定弹性)即刻抽出麻绳,取下羊皮。
(5)拔油。去除皮板上的多余油脂和杂质,老皮匠称为“拔油”。民间常见两种“拔油”之术,最常用的是易获取,几无成本,且含碱量高的潮湿黄泥土,匀称撒于皮板表面,使黄泥土与皮板充分接触,静置后可将油脂残留剥离皮板。另一种方法即盐腌,将盐粒均匀且厚密地撒于皮板上,并将所有撒好盐的皮板堆积于一处,皮板间相互盖压,意为“腌”,7—10天即“拔”净,该法较黄泥土更为干净清洁。
(9)生刮。刮皮仍以清洁余肉和污垢为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与上一步骤(即生铲)相互交替反复进行,直至皮板干净柔软。
(7)生杀。抖净皮板上的黄泥土或盐粒以及分离下来的碎肉继续整理。经过拔油和除残,皮张看上去虽干净整齐,但品质差异依然可于毛股长短、弯曲数量等特征一眼观出,因此,毛股外观需进行统一整理。皮匠行话将毛股的修剪整理称为“杀”,需借助“杀剪”去除杂毛,使毛股长度整齐美观,而此时羊皮还是未鞣的生皮,因此称为“生杀”。
(8)生铲。生铲即铲生皮,用铲皮刀更精准地去除杂质和残留,同时抻展皮板,防止熟制时出现“脂肪皮”①脂肪皮:指生皮皮板上油脂去除不彻底,细小的油脂堆积于皮板,这样的皮张遇水后会发臭,且皮板薄厚不均,柔软度降低。。铲皮具有危险性,拿握铲皮刀需用巧力,铲皮时皮匠稳坐于板凳一侧,将羊皮皮板朝上铺置板凳另一侧,臀部压住皮板一端,双脚一同用力夹住皮板另一端,双手握住铲刀刀把两端,使刀刃“有弹性”地贴住皮板并由外向怀内拉回,反复此动作,直到余肉和污垢突起。
(6)除残。此步骤用于清理皮板上的肉筋残渣。常见借助芒硝或动物内脏的清理之法。芒硝除残,需根据皮张数量配比适量芒硝,先用热水将芒硝均匀搅拌,后将皮板毛股向下铺平以硝水均匀涂抹在皮板上。动物内脏除残,则将羊内脏捣碎,和血水形成黏稠浆水,再用短头扫帚蘸取浆水均匀涂抹于皮板上,后将羊皮板朝内毛朝外卷起,置于阴凉通风处1—2天,即除去皮板上的残肉。
Actually, recent data revealed that tumor stroma is a major extrinsic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 of PC. The tumor stroma of PC is limiting the drug delivery to pancreatic tumor cells at therapeutic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24].
(10)梳刷。以干草做扫帚,揩擦皮板上的血渍污剂,搔去杂毛,梳通理顺毛辫。
(11)踏皂。皂角粉和硝按比例兑水(水温15—18℃)倒入大缸中,再放入羊皮浸泡5 分钟左右,使其吸水软化。搅拌均匀后捞出皂角泡沫,安排皮工每隔半小时下缸踩踏、翻拉,使皮张与皂角水充分接触,持续6至8小时直至清洗洁白,行话称“踏皂”。皂角粉用于去污洁净,芒硝用于稳固毛根,防止湿皮发热“臭脱”②臭脱:若生皮油脂去除不彻底,则待生皮遇水后会发热,时间长了即会发酵,这不仅会导致皮毛发臭而且毛辫会自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臭脱”。,出现绒毛脱落现象。
(12)控水。浸水充足的毛股需要及时控水防止腐烂,有效保护毛根稳固性和毛股光泽度。常见做法是将皮板晾挂在阴凉通风处的绳子上,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不可用手翻拧,任由皂角水自由倾落,直到毛股中无水滴落为佳,常用时1—2小时。
(13)烘煨。烘煨多在室内,房中央置一火炉,将干燥后的皮板以烟熏烤。经过“烘煨”的皮张洁白柔软、毛穗紧实有力,皮商收售价格颇高,为获取利润多加此步骤,可随后的鞣皮阶段则脱毛严重,肚剥皮尤易出现皮板破裂现象,肉眼难辨实难查出破绽,看似质量上乘,实为大忌。
宪法意识不会自发产生,必须通过专门的培养才得以形成。提升宪法意识是学习和宣传宪法,深化法制教育,培育卓越法治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提升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宪法意识。
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 ………………………… 王丛瑶等(13):1780
(14)修边。将干净的羊皮板铺展,再以剪刀修去边缘散毛、钉眼以及参差不齐影响美观部位。
图1给出了GaAs晶体体内椭圆主轴y”指向随太赫兹频率的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椭圆主轴y”和z”指向随太赫兹波的频率变化趋势不同.当f(0.1 Thz,1.1 Thz)范围内时,z”轴指向与y”指向恰好相反.当f(1.1Thz,3.2 Thz)时,z”轴指向与y”指向随太赫兹波的频率增大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与三角函数Tan函数类似.
(15)按压。以重物压于干燥羊皮板上,放置3—5日左右,使皮板平整美观。
4. 沤熟鞣皮
“玉笛谁家听落梅”乃是肉菜,一条小羊坐臀、一条小猪耳朵、一条小牛腰子、一条獐腿肉加兔肉,拼作一盘,难免有油腻过头的嫌疑。但因为江南式精巧的刀工“肉条形如笛子”,和繁复的口味组合“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而深得老叫花之心。
“沤熟”是鞣皮阶段的核心步骤,并因目标皮制品用途、款式等区别,从“下缸”开始,即出现毛皮匠“留毛”板皮匠“去毛”①鞣皮阶段的“皮匠”作为“熟加工者”整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一类皮匠熟制羊皮时,带毛熟制,把皮子熟软时毛股仍要保留,皮制品多为皮袄、皮帽子、被褥、盖毯等,该类皮匠称为“毛皮匠”。另一类皮匠则专门生产皮鞋、马具等,甚至技艺更为精湛则生产皮鼓、皮质艺术品等皮件,他们熟制羊皮时则是去毛熟制,指熟制过程中要去除毛根,只留下皮板,该类皮匠称为“板皮匠”。的差异。
(1)沤皮。用硝和碱熟制皮张称为“沤”,具体操作为“泡”,即在一定温度下,将皮张放入掺有硝和碱的水中浸泡②河套地区多用硝和黄米面的混合物鞣皮,因此,也以“硝皮”称之。,这种传统做法普遍流传于河套地区。
“硝”熟。缸中置大半缸硝面水,尽量控制水温保持恒定,每隔固定时间将生皮放入缸中浸泡一次,并将所有浸泡过的皮张叠压铺放在一起使其自然发酵。如此反复多次,至皮张捏压不变形,则鞣制完成。
下缸。下缸③通常一口缸可以使35—40张羊皮完全浸入水中。是毛皮匠与板皮匠的技艺分水岭。毛皮匠为保留毛辫,且尽可能使毛股紧实、弹韧、洁白,下缸浸泡时需严格把控硝与水的比例,并根据皮张品质及投放数量差异而放入不同分量的“药”——土硝面④土硝面:河套地区盐湖遍布天然出硝,土硝即是有水的盐碱低洼地在冬季水面干涸且温度较低时的结晶物,多出现于冬、春两季,味苦咸。,通常土硝1.5 斤,每张成羊皮10 斤水,每张羔羊皮用水适量⑤“适量”的标准是以所有皮张能够完全浸入硝水中,并上下左右翻拉都不会冒出水面为宜。减少,温度保持恒温并控制在25℃左右。下缸浸泡5 至7 天即可捞出。而板皮匠将生羊皮下缸后,则关注如何将皮板上的毛股连根“拿掉”且不伤皮板,因此板皮匠的“药”中还需加入一定比例的碱。另根据田野访谈得知,河套地区早期还普遍流行一种树胶脱毛法,碱或者树胶都是去除皮板上的毛根,是板皮匠最拿手的活计。
羊皮下缸的“规矩”值得注意。皮匠需用左手拿捏着皮张尾部将皮板立起,使皮张头部先入水,再用手将整张皮子“推”入水中,不可将整张羊皮平铺状丢入缸中。整张羊皮推入硝水中,需停留几秒充分吸收硝水,再用右手捏住羊皮颈部一次性从缸中拉出,并立即用左手从颈部向尾部按压扫抹,去除硝水,这样的动作需重复进行3 次使皮张与硝水充分接触。第4 次入缸时则双手齐用,分别握住羊皮一侧的前后腿部,依然是将皮板立起插入水中,并在硝水中浸泡大约1 分钟再提出缸口,双手悬空提起皮板使硝水自然流出,待几无水滴落时,再次将羊皮完整浸入硝水中,此张生皮即完成下硝缸的过程。所有待“下”羊皮都需经历规范的下缸步骤。
顶药。“顶药”即踩踏、翻拉。此时皮张浸泡于土硝水中,其间,皮匠每隔一段时间需在硝碱水中翻拉皮张,尽可能使每张皮的每一处都均匀浸于硝碱水中,行话称“顶药翻”,为使皮张柔软或毛辫均匀脱落,翻动时需既均匀又快速。
以上这些并不是我的无端臆想,毕竟一家经验丰富的好莱坞电影道具公司就曾公开表示,上世纪70~90年代的经典沃尔沃车型是他们凸显影视剧中“好好先生”(Mr Nice Guy)形象的惯用道具。
“血”熟。广袤的草原地区,没有完备的器具和硝碱时,为防止羊皮腐坏,牧民多采用最原始的熟制方式:即将羊的肝脏捣碎捣烂,混成肉浆涂在羊皮板上,然后把羊皮卷起来发酵。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待皮张潮湿后再将附着其上的腐肉和泥垢刮掉。经过反复揉搓,皮板会变得非常柔软。其实这是动物自身的血肉对皮张的作用,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足见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科学规律的统一。
“酒”熟。用酒作涂料熟皮称为“酒熟”。乳酸是一种能够软化皮板的物质,将乳酸混合液涂抹于皮板上发酵一段时间后可以“拿掉”粘连在皮张上的碎肉结和硬杂质,达到清洁柔软的效果。皮匠把燕麦、小麦、玉米粒等掺混在一起,用石磨粗碾一遍,待混合后发酵制成带有酸乳的醇酒,将这种酒和燕麦小麦的“混合物”充分均匀涂抹到皮张上,静置。用钝刮刀反复刮铲,并用手不断揉搓,抖掉腐肉和残渣,如此反复,使羊皮质轻且软滑。
(2)控水。捞出羊皮,毛股向外悬挂晾置于阴凉通风处,直到毛股中无积水或皮板无水珠滴落为止。
(3)刮里。羊皮控水后对余肉、油脂、杂质的深度清除,称“刮里子”。皮张经长期沤制,油脂和肉渣已潮胀,需迅速刮去,否则待杂质腐败,会影响熟皮进度和质量,“刮皮”尤为重要。刮皮常遇皮板边缘未泡尽的硬毛根,若硬刮,容易呲坏皮张,老练的皮匠会将山核桃果实和核桃枝叶磨碎出汁,并将其混合物抹在皮张上,使刮刀在皮板上“赶着”走,连泡带刮。头一遍刮完,需根据清洁情况以相同方法刮两到三遍不等。这中间,还要经过“脱灰”。
(4)脱灰。脱灰指泡皮和刮皮时,将沾在皮板上的硝、碱、石灰等杂质(“灰”)去掉。脱灰主要用水,混合天然树汁、树皮沉淀物,效果最佳。
(5)热缸。热缸前需先把漂浮在缸内的肉渣、油花、污垢撇去,留下较为清澈的硝水,再将黄黏米面①黄黏米面:即将黄黏米浸泡2天后捞出晒干后碾成的粉末。兑入硝水缸中(比例为1张成羊皮兑2斤黄黏米面),搅匀后再次将羊皮浸泡入缸。浸泡期间,每天需用力翻、提、拉、踩皮张2至3次,如此反复。夏季日照强烈,一般需15日左右,阴雨天则需延长浸泡时间,并以“胳肢窝”(即四蹄根部)的小毛可以用手指轻轻搓捻开为熟制完成的标准,这都依靠老皮匠长久积累的经验“走活”。
(8)钉板。钉板是将“弹(dan)”干净残渣和抓干净杂毛的皮板进行拉伸的步骤。钉板方式根据取皮季节而有所区分,春皮①春皮:春分前后宰剥之皮。皮板略薄,不宜大力拉抻,钉板时需格外注意力道把握,以防扯破皮张,或者不采用钉板法拉伸。冬皮②冬皮:冬季至立春之间宰剥之皮。皮板紧实,毛根稠密、皮板厚重,熟皮容易褶皱、收缩,宜“钉板”拉抻皮板,人为扩大皮板面积。具体做法是:将皮张再次轻微浸泡软化,将皮张毛股向内皮板向外平铺于木板上,铺好后先将颈部钉于木板上,之后从颈部向下至左侧前腿部位,一手紧握皮张前腿部位,利用皮张自身弹力和韧性向外拉抻,同时另一只手在皮张被拉大抻开时顺势下钉于木板上,然后再拉抻左侧后腿部位,之后是右侧后腿部位和右侧前腿部位,下钉一圈再回到颈部,此时皮张通常可被扩大1—1.5 倍左右。拉抻时需要注意皮板整体形状,拉抻后基本以长方形为多,出胎皮有时拉抻为正方形,切不可不顾外观随意拉伸。
淘洗步骤若在河水中完成则需将皮张用独轮车或平板车推回作坊,以进行后续工序。
5. 整理除杂
沤熟淘洗后的皮张,皮板上仍存在残留纤维和碎肉,毛辫中仍有杂质残渣,整理除杂就是深度清洁,使皮张更加洁净、紧实、弹韧,更适合裁剪缝制。若要皮张的清洁度和外观达到最佳效果,要经过晾晒、熟铲、弹皮、抓毛、熟杀等12 个步骤,且每个步骤均有各自的动作要领和使用工具,不可颠倒顺序或忽略步骤。
(1)晾晒。抻展皮张,毛股向外平铺于干燥通风处或将毛股向外悬挂于阴凉处自然阴干。依然以毛股无水流下或皮板无水珠滴落为准。此时皮板不易收缩,毛股自然散开,花纹优美,毛色亮泽。
(2)喷水。晾晒后的皮板需“补水”,将清水均匀喷洒在皮板上,潮湿状态能够增加皮板的弹性,并更好地达到软化的效果。但需要注意,喷水时应尽量避免沾湿毛股,否则若不及时干燥,易使毛股腐坏,损伤毛根,影响外观。
(3)悬挂。喷湿后的皮张需再次于阴凉处悬挂静置,悬挂时多将皮张颈部朝上尾部朝下,自然下垂。
(4)熟刮。清洁(“刮”)悬挂的皮张,需技术与经验兼具。将悬空的皮张从外向内“拉”和自上而下“刮”,在这一“拉”一“刮”去除残留杂质的过程中,既是对皮匠身体协调性的考验,也展现出纯熟的技艺与丰富的经验。“刮”需专用皮钩,形似镰刀,内侧刀刃锋利,用于刮起残留的“肉茬(纤维)”,与刀刃相反的一端系一条麻绳,按照一只脚的大小挽成一个圆圈。使用皮钩时,将悬挂的皮张由左向右卷起,使皮张宽度与皮钩刀刃宽度保持统一,右脚踩在麻绳圈中,右手握住皮钩柄部,由右脚向下踩,发力带动右手中的皮钩对皮板进行由上到下“刮”,同时不断转动皮张,以刮到所有部位,为铲皮做准备。
精准而迅猛,敏捷而直接—得益于出色的抓地力和非凡的制动性能,我无需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驾驭这辆超级座驾。Huracán Performante拥有着只属于自己的鲜明性格,但即使是劳拉这样的职业车手,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行驶在最佳路线上。
(5)熟铲。铲熟皮是一项考验“力道”的技术活,力道轻重直接影响皮张品质。铲熟皮需专门工具皮铲,形似一个缩小的圆头铁锹,握柄处为半圆弧状,使用时皮匠胸口需抵在握柄的半圆弧内,跪于皮板上压稳皮张,同时双手平推握柄,自上而下均匀发力,既要干净整齐又不能破损划口。经过熟铲,才能使所有杂质脱离皮板,并且柔软弹韧。
(6)弹皮。彻底清除刮铲下来的碎肉、脂肪粒和杂质的步骤,称为“弹(dan)皮子”。弹皮子一人两人均可进行,但两人完成效果更佳。操作时需每人握紧皮张两角,先将皮张拉展,然后两人协同用力,自下而上将皮板中间部位向上抖起,使碎屑顺势抖落。随后立即将皮板向一侧斜拉开来,避免抖落的碎屑再次落入皮板或毛股。多次重复动作,可将杂质抖尽。
(7)抓毛。抓毛就是“梳”。皮张反复“弹”后,毛股多会凌乱甚至捆拧在一起,需要及时整理,老皮匠称为“抓毛”。抓毛不仅可以梳整毛股,使其自然散开,还可将毛股中的杂毛、绒毛、掉毛以及“弹”不尽的残渣“抓”出来,进一步清理毛股和毛根。需专用工具“毛抓子”,外观如同一个袖珍版耙子,有6 个弯曲的长齿,皮张月龄不同,抓子的大小和抓齿口的粗细也不同,一般来说齿口越大对毛根的损伤越小,但“抓”得粗;齿口越小则容易扯断毛穗,伤害毛根,但“抓”得细,因此选择毛抓子要依据毛股情况而定,不可一抓贯用。
(6)淘洗。淘洗分为两步,首先需将浸泡好的皮张捞出,放进皂荚水缸里,皮工赤脚拄一根木棍站在缸里翻踩皮张,皂荚水温度以25℃—30℃为宜。用皂荚水反复踩踏洗净油脂污渍后,可进行第二步淘洗,该步骤最好在流动的河水中进行。皮张浸入河水,水流不断冲洗毛股深处,将混杂在毛辫里的残渣污垢、土硝面粉等带出;同时,需用木槌反复揉洗和捶打,把皮板和毛辫中的污渍“挤”出来,使皮张既干净又柔软。
(1)冻皮。二熏后皮张已完全定型,此时将皮张挂置户外一夜,并于夜间翻动皮张1—2次,使各部位晾冻均匀即可。
(10)晾晒。钉板、刷硝后的晾晒,为给拉抻后的皮板定型。晒干之后,皮板面积固定为原皮张的1.5 倍左右,且根据皮张月龄不同有约定俗成的皮板形状,即肚剥皮“长”,出胎皮“方”,袍羔皮(二毛皮)和成羊皮则向四周均匀拉伸。
图2 肚剥皮(左)出胎皮(中)袍羔皮(右)样式及尺寸图③《实业部上海商品检验局畜产检验组·调查报告·第三号·湖羊皮》,第295页。
(11)铲皮。硝水晒干后的硝残留物以及晾晒过程中的灰尘杂质再次附着于皮板之上,需再次“铲皮”清洁,以防止皮制品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硝臭现象或伤害使用者皮肤,不可轻视。铲硝时需遵循“横刮竖铲”的先后顺序,利于恢复皮张弹性,便于裁剪和缝制。
(12)熟杀。此阶段羊皮已由生变熟,“熟杀”是对熟皮的毛股进行精细修整,使参差不齐的毛辫整齐、平顺、美观。操作步骤及工具使用与“生杀”相同。
“铲”“杀”过后,羊皮已完成了由“生”到“熟”的转换,羊皮洁净、平整、柔软、弹韧,可用于缝制各类皮件和皮具。
(三)制件阶段
“制件”是羊皮鞣制技艺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决定羊皮以何种样态和功能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是“羊皮”变为“皮件”的重要步骤。主要包括美化毛辫的漂白烟熏、杀菌定型的晾刮冻皮以及成品制作的剪裁缝制。经过“制件”,羊皮正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各类皮制品展现不同用途,体现差异审美,并被赋予不同意义,成为融聚本土知识与民间智慧,兼具地域性、民族性、实用性、艺术性的文化物。
6. 漂白烟熏
漂白、烟熏是毛皮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审美提升,逐渐发展创新出针对毛辫的美化步骤。进行过程中,若辅料用量使用不当或烟熏程度把握不善,仍有损伤皮张的隐患,其操作看似简单易习、技术含量低,实则对皮匠经验要求甚高。
(1)漂白。为提升皮张美观度,需用石灰水对羊皮进行漂洗处理。漂白时,羊皮在清水中先泛灰色,经过多次换水投洗并加入一定漂白剂,使颜色渐渐转变。若皮张一点点变成青白色,便是上等好皮。
(2)烟熏。民间熏皮有“灶熏”和“吊熏”两种方式,农村皮匠作坊多见灶熏法,市镇皮坊多用吊熏法。
灶熏法。灶熏法传统且相对繁琐,前期需制备火炉、腐木根块、干谷草、清水和棉被后才能“开熏”。首先,(最少)2个皮工分别坐于火炉两侧,将准备好的腐木和干草置于火炉里点燃,皮工各自拽住皮张两角,毛辫朝上皮板朝下悬置于火炉上方,利用腐木燃烧时的烟,熏烤皮张。翻烤时两个皮工需协同翻转、均匀用力向外拉伸皮板,使皮板更加平展、柔软而富有弹性。还要注意皮张各部位“受熏”时长基本保持一致,若熏烤时间过长则发黄发黑,时间短则颜色青浅,出现不均匀色块的皮张被称为熏“花了”,基本作废。熏时,还分“轻重”。轻,是指火候烟量太低,没熏上去,皮子发硬;重,是指火候烤大了,皮子被炉烟窜“老了”,变了颜色。一张皮熏好往往需要2—3 遍,每一遍都需要1 小时左右,因此每天最多只能熏6—7张皮。熏好后的皮张需用棉被裹盖严实,2到3日后再进行第二次烟熏,操作步骤与前相同。
吊熏法。吊熏与灶熏的区别主要在于“熏质”,吊熏主要使用硫磺。熏的过程更简洁,几乎不需要掸水,只需人工均匀翻拉即可。硫磺熏完的皮张洁白度更高,且皮板定型度好,不易变形。
审美观是一种综合指数比较高的能力,学生的审美观存在着不同,在表现上也有很大不同,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以及对过程的推演都是不一样的。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经典,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和赏析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教师导向等方面的因素,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会有所减弱,不能个性地开展审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个性化地开展审美操作,教师就应当创新思维,扩大自己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审美操作,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快提升起来。
(3)盖被。熏好的皮张“宣呼”(柔软、软乎)顺滑,需用一条厚棉被及时裹盖,以保存皮板温度,若不裹盖,遇风的皮张会收缩,被称为“二皮脸”,若再熏“二皮脸”就费事了。
(4)喷水。喷水多在第二遍烟熏(“补熏”)时进行,第一次熏时若有不均匀色块则在此次补救,补熏不宜时间长,烟也不宜大,因此,烟雾大时,需即刻向皮板喷水。水以冰糖水最优,喷洒至毛辫和皮板表面,既可给皮板降温又能使毛辫和皮板富有光泽,同时,冰糖水中所含糖分能够增强毛股弹性和韧性,使毛股更为自然亮泽,弯曲弧度更为紧凑美观,并对毛股花案波纹定型十分有益。
7. 晾晒冻皮
板皮匠多冻皮,虽不是必要步骤,但若完成则会给皮张添彩不少。寒冷是一种古老的资源,霜是皮张的伯乐,老道的皮匠多选“秋天熟皮、冬天冻皮”。冻皮全凭经验,熏完定型的皮张经寒霜覆盖,可除净毛辫里的虫子和皮板上的细菌,皮张更均匀,更透亮。
(9)刷硝。钉于木板上的皮张需进行刷硝处理,目的在于防止皮板生虫腐坏,预防毛根松软掉落。刷硝需注意均匀涂抹,薄厚匀称,否则会适得其反。
(2)找平——“刮”①晾冻后的皮张仍需“刮”,但与熟皮前的刮和沤皮时的刮都不同,熟制前“刮”的是生皮,目的是清洁皮张杂质和粪迹;沤皮时“刮”是去除皮张上的肉渣纤维和油脂颗粒;而此阶段皮张上一切杂质污物已处理干净,“刮”是为了找平,极为考验技术和经验。。经多道工序后,羊皮皮板薄且皮质结构纹理完全暴露,找平则不能硬推,而要依靠巧劲。找平所用刮刀以月牙为形,刮刀尾部嵌套一个木质把手,把手有长有短,根据不同皮张部位、质地在反复摸索试验中选用,刮时刀刃轻贴皮板,随皮板形状顺势刮,是腕力掌握的终极考验,常成为老皮匠的拿手活计。
合法性是组织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对组织合法性的多重界定和分类主要对应不同的制度来源和利益相关者④,广为认可的分类是Scott的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认知合法性三分法,分别基于管制性规则、约束性期待和建构性图式三种秩序基础⑤。相关研究可分为制度视角和战略视角。制度视角用合法性来理解组织与制度的关系,解释组织趋同。⑥战略视角认为,组织可以高度控制合法化进程,并通过合法化策略获得、维持或修复合法性。⑦
(3)晾晒。找平后,皮张需挂置户外晾晒,待皮张彻底干透(约5 日左右)则可进行剪裁缝制。
8. 剪裁缝制
民谚常闻“一个皮匠,半个裁缝”,剪裁缝制阶段依然是考验皮匠手艺和审美的重要工序,老皮匠称之为“做活”。剪裁缝制多设独立操作间,最重要的工作区是案台,有上案、剪裁、配皮、缝制4个步骤。
(1)上案。“上案”就是选皮,选皮实为分类,根据皮张的毛色、花案、毛股弯曲数、尺寸、薄厚等外观特征进行选配,被归为一类的皮张多加工成相同产品或同一产品的相同部分。有时也将熟制不完美的皮张放置一起,选取可用部分组合成皮件,颜色不匀称或者虫眼刀痕,都需皮匠根据制作计划进行选配取舍。
(2)剪裁。毛皮匠制皮帽、皮袄,多关注皮张品质;板皮匠制鞋靴、马具、艺术品等,多注重皮匠裁剪手艺。裁割需准确把握皮板各部位特质,在设计好皮件尺寸、款式、颜色后,将边角皮料预先规划。裁剪前,老练的皮匠多满含一口清水(或冰糖水)喷于皮板上,使皮板松软更好“下刀”,裁割工具称“革包丁”,是裁刀与裁尺的总称。裁刀质地、大小、宽窄、刃形不一,分木把、铁把;直刃、弯刃和扇形。对应皮张不同部位,裁刀使用方法不尽相同,窄而薄的刀刃灵活巧妙,裁割时易变换方向,转折角度,多用于裁割不规则曲线;宽而厚的刀刃多裁割规则直线或者在大尺寸皮板上裁割弧线。抓握裁刀需同握毛笔之势,将刀立起约与案台成45°夹角,使刀刃一侧紧贴皮板,另一侧用以掌握平衡和辅助使用,走刀时由外向内朝身体内测“拉”,“偏刀费皮子,立刀伤皮子,都不能走刀,要依着皮张的肉里结构按尺寸走,最能看出皮匠的手上功夫”②2020年10月15日,宁夏灵武市崇兴镇王ZH访谈资料。。
一张整羊皮裁切时根据皮张部位的优劣分为头刀、二刀和三刀,羊脊骨背部的皮柔软舒适品质最好,无论毛皮匠还是板皮匠,背部皮制作的皮件价格较高,由背部向两侧皮张品质逐渐降低,制品价格也下降。脖子、尾部、肚皮一带的羊皮统叫四刀,制作时尺寸、颜色、款式均受限且品质难以保障,多为拼接制品难见整皮,价格低廉。
(3)配皮。裁割好的皮子若不根据皮件尺寸、款式等要求进行搭配,依然不出“好件儿”,配皮均匀度与皮件美观度、皮货价格关系密切,配皮尤为重要。随着不同时期审美爱好的转变,皮制品的款式、图案、搭配也随之变化,皮匠成“设计师”需时刻把握潮流趋势,制作适应消费审美的皮件。
(4)缝制。羊皮筒子和羊皮大氅是最常见的传统皮件,且在长期缝制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缝制规范和皮料选用规范,即“颈朝下尾向上,好毛放在襟和背”①2020年10月17日,宁夏灵武市崇兴镇王ZH访谈资料。,皮质略次的部位用于袖子和领口,毛质和皮质最差的部位缝在“不起眼”的腋下。皮衣款式多样,每件用皮量需5—10张不等,缝制皮衣成为考验“手头功夫”的活计。除了服装被褥外,最能“立得住”的毛皮匠是做一顶好帽子,皮帽不仅要外观浑圆,毛色油亮光泽,更是对高水准缝制手艺的展现,既不能看见明线,又不能出现缝制后的毛股落差,要求皮匠对皮张纹理和毛辫毛根极为熟悉,带来视觉上“一气呵成”之感。板皮匠多制鞋靴、生活用具,做鞋是板皮匠的糊口手艺,而河套地区贸易繁盛向来车马活跃,除制作鞋靴外,会制作车马套具的皮匠更是“高人一头”。
图3 河套地区羊皮鞣制技艺流程图
三、结语
优秀民间文化从民众日常生活中来,体现着人民大众的经验与智慧,并深藏于生产生活实践,以反映区域文化生活。“一件物品成为现实,体现的是有节奏的制作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在于将想法变成现实,并将之带入惯习或日常行动之中”①迈克尔·罗兰著:《历史、物质性与遗产:十四个人类学讲座》,汤芸,张原编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7页。,羊皮鞣制有一套符合自然与科学规律的技艺体系和时间节奏,每年秋冬之际,河套地区进入“鞣皮时间”,重复的刮铲与浸润既体现着技艺的节奏过程和本土知识体系,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本土知识与民间文化的互构。经历长期发展定型的羊皮鞣制技艺,不仅是河套地区羊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区域特色文化的基石,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区域性本土知识网络。
河套地区羊皮鞣制技艺是在认识与探索自然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地域文化,在工艺流程及鞣料使用过程中,依靠严密的传承谱系和口传心授的方法不断传承发展,一方面,区域内畜牧资源丰富、水系发达且盐湖遍布,长期以来,构筑起以“硝”(盐湖)为中心的鞣皮文化空间,使河套地区成为西北毛皮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区域民众生产生活产物的羊皮鞣制技艺,其技艺过程中体现出的物质文化、占有自然、人为创造和精神气质等内容都成为区域文化塑造的内生性力量,使该项技艺与区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气质不断融合,形成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兼具的文化自觉。同时,根植于区域社会,每展开一次完整的羊皮鞣制工序,都是区域资源的整合过程与技艺空间的再造过程,在“鞣”与“制”的过程中,“羊皮”变成“皮件”,技艺将野性自然与人类社会相连接,成为“自然物”转变为“文化物”的桥梁。特定的过去之所以能得以维持,是因为它与其后的一些文化形式保留着一种联系,而在技艺本身之外,工艺的艰辛探索、工序工具的展示、技艺流程的展演都可以展现出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中蕴含着的积极进步的精华因子,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来的优秀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为现代化建设和人们正确“三观”的形成提供精神支撑,这样的传统与现代之结合,使现在的人们在过去的优秀文化渲染中进行着形塑,而过去的优秀文化内容也就能够在当下的时空中得以延续。
河套地区羊皮鞣制技艺在统筹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将区域民众的情感、记忆充分激活,成为物质文化丰富的代表和生活水平提升的象征,进而增强区域民众文化自信,该项技艺的长期发展,既是本土知识的整合成果,也是民间文化的展示窗口,成为本土知识与民间文化融合发展并转而塑造区域社会的典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