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科普,来了

2023-10-02齐芳

科学大观园 2023年19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院士量子

齐芳

科学家们每天都在干什么?

他们可能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可能在野外寻踪探秘,也可能在科考路上跋山涉水。不过,他们的工作不只是研究高深艰涩的学问,也会出现在你我身边,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他们的努力,点燃了无数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和创新志向,激发了无数普通人的求知热情和理性思考。

群星闪耀时,总会照亮你我。

是什么样的使命,让院士专家们主动投身科普事业,又是什么样的初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坚持了20年?

院士科普就要来到你身边了。9月2日,“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正式启动,将每年组织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

科普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言,但不少人对院士做科普还有疑问:科普工作会不会影响院士们专注搞科研?院士与学生群体存在年龄上的代沟,会不会达不到科普效果?对这些疑虑,院士们怎么看?

在量子物理学家郭光灿院士看来,科普与科研相辅相成。“我在高校工作,我们常说教学相长,科普与科研也是如此。我经常给大中学生作科普报告,他们有些问题看起来稚嫩,却可能给我的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我相信很多科学家都有同感。”

还有院士在受訪时表示,做科研是专注于一个问题,但做科普则更强调系统性。这就给了科技工作者一个从眼前的工作中跳出来的机会,纵向梳理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历史、横向观察同行的进展。

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坦言,科普也是科研的一种调剂。“总不能24小时都搞科研,做科普往大了说,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往小了说,也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一种补充。”他表示,“每个人在不同时段会有所侧重。对做科普这件事不必苛求,大家可以量力而行。对公众来说,院士做科普,更具权威性、更可信;对科技界而言,能让大家更深切地认识到,科普不是不务正业,而是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院士做科普,并非新鲜事,但真要讲得好,可是不简单。有人讲得引人入胜,听后让人久久不愿离场;如果讲得略显高深、枯燥,听众就会反映“听不懂”。

做科普,院士们是认真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院士在准备科普报告时,都会找学生、家属当参谋。年轻人关注什么,普通公众更喜欢怎样的交流方式,都是他们认真学习的内容。

周忠和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些人科研做得好,科普报告却不一定擅长。但科普不仅仅只有报告一种形式,院士们可以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与学生们面对面聊聊天、在实验室里亲手演示,只要能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传播出去,就是好的科普活动。”

能把深奥的科学概念讲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着实考验功力。为了把量子物理讲清楚,郭光灿会在科普报告中加入大量比喻和类比,但他对此也很谨慎:“公众要理解量子物理,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所以我基本不敢给小学生讲科普,万一给他们留下错误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们未来的学习。”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犹如高原与高峰的关系,只有高原厚实,高峰才能雄伟。”物理学家高鸿钧院士说,“我不知道能在谁的心里埋下科学启蒙的种子,有多少孩子受到影响,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这也是我坚定投身科普事业的信念之源。”

◎ 来源| 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院士量子
科普活动结硕果 广泛好评树品牌——2023年湘科普“四进”活动精彩不断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量子纠缠到量子通信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决定未来的量子计算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