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要点研究
2023-10-02杨月萍
杨月萍
(靖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甘肃 靖远 730699)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应合理设计。在当前的“双减”环境下,小学的数学教学要精简化,尤其要减少作业量,缓解学生对作业压力。通过合理布置作业和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个性化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深入掌握知识,提高灵活运用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合理运用知识有效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前国家倡导“互联网+教育”,促使小学生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需要将这项工作系统化推进,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互联网+教育”模式合理应用于作业设计中,打破了传统的作业单一化模式,而是实现多元化,让作业设计更加统全面,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作业设计改革,可以提高作业质量的,对更好地展开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明确作业目标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互联网+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不同,该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培养,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作业是重要的形式,是对课堂教育的延伸。为了合理布置作业,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教学内容,并将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明确,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学生登录到网络平台,就可以对这些信息共享。当然,课后作业还可以启动项目模式,在网络上为学生塑造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作业并实现共享,教师可以线上检查作业。
当教师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会对作业高度重视,并做好作业设计。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置作业,对教学体系的效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业的人才培养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布置作业时,要确保有效性,要有明确的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督促学生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积极完成作业。“双减”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布置的作业量,从政策角度对小学数学作业提出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少而精,以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作业,从而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能够熟练地使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并使学生有效地解决计算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等。学生不仅有成就感,而且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他们将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研究数学知识。
小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意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为相对的两边相等,后者在四边相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教师开始布置作业,重点是学生独立熟练地应用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安排相关练习的方式,不再让学生使用公式法做练习,因为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熟练使用公式,但不能正确理解数学公式,不能合理应用。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业时有效地练习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后分组讨论相关的课堂知识,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并测量它们,使用各种方法计算周长,总结后推断周长公式。
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还要对学生个体化差异充分考虑,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用测评软件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测评,以具有针对性地调整设计方案[1]。
2.对作业内容优化且保证作业形式多样
“互联网+教育”模式更为强调学生这个课堂主体,通过线上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要提高学习水平,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应用网络技术给学生布置作业,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写作业,而是参与到线上活动中,体验式学习并完成作业,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将相关知识建立关联性,做到触类旁通。所以,作业设计中的内容要多样化,除了教师自主设计之外,还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见解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在作业中体现出来。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数学知识,他们写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合理布置作业,使得学生复习知识的时候方向性更强,要与自身的学习具体情况有关。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将实践生活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作业内容,从而以体验作业的方式完成作业,如此作业设计更加科学。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小学数学作业设置的现状来看,既要实现作业的分层,也要实现灵活性,确保个性化,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突破传统,避免机械地布置作业,确保作业的有效性,避免重复作业,更不要以作业的方式惩罚学生,不要让学生觉得作业是负担。在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基础作业是重要的一部分,所有学生都应该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广泛的家庭作业更加个性化,包括各种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层,以实现灵活性。这更符合双减政策。主要目的是让一些学生深入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让学生觉得作业很有趣。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周围环境,让学生以实践方式了解面积概念,通过实践掌握面积知识,通过操作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规范,阐明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有帮助,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接触相关事物时进行探索。在为单元教学内容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数学题。通过设置探究性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平面图,并意识到周长与面积成正比。周长越大,面积越大[2]。对于这一论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验证,以使他们深入理解。在论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和画图来产生知识,从而实现思维的创新,从而在数学作业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3.让学生体验知识以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应用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需求,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完成作业。这可以在数学知识和生活内容之间建立关联,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告诉“千克和克”后,分配给学生的作业不再是通过做题巩固知识,而是实践性作业,即在闲暇时间与妈妈一起到超市买菜。每种商品前面都有一个价签,上面的数字后面有“克”和“公斤”,用来表示商品的重量。学会记录这些信息,整理它们,并在课堂上交作业[3]。
小学数学教师教完《认识时间》后,给学生布置了实践作业,就是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特色作息时间表,包括早上起床时间、吃早餐时间和上学时间;中午午休和午餐时间;下午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晚餐时间、学习时间、洗漱时间和睡觉时间。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时间表相互交流。在布置作业时,结合实践,学生利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知识有广泛的用途,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
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将作业纳入到教学层面,而不紧急发挥其辅助作用。通过运行“互联网+教育”模式,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做到线上、线下结合,比如,线上平台运行中,教师参与到学生作业中,主要的作业内容是视频观看,教师提出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线下组织学生集体完成作业,现场呈现出项目情境,或者利用多媒体仿真软件布置作业环境,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作业。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方案引入到作业中,让学生帮助修改,还有学生参与点评[4]。让学生参与到布置作业的活动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塑造情境,让学生对于作业自我发表见解,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有所了解,不足之处自主改进。
4.为学生布置实践型作业以使其对数学产生兴趣
按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教学中采用单一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在作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枯燥。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仍然是以“是否有趣”作为判断标准,数学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是无趣,所以,不能保证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发现知识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安排有趣的作业,从而在巩固数学基础的同时获得快乐。在“双减”的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在作业中使用更多的操作性任务,以满足每个人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第二册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真实案例中的轴对称图形,探索其基本特征;能够用折叠、重叠等专业术语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确定其对称轴;能够在正方形纸上绘制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在关键内容讲解完毕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为作业环节自动手绘一对对称图形,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教师会将学生对作业通过投影方式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全班同学都能享受彼此的成果,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
5.以复习型作业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复习是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复习型作业的布置,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识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更系统地分析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中。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制作思维导图,使得相关知识之间形成逻辑关系,采用这种方式记录下这节课的所有关键内容。在课堂上,每一名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通过相互合作将思维导图完成。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数学思维脉络,所掌握的知识更富于逻辑性,由此做到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可以达到触类旁通果。在学生小组中,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诸如查找“行”的概念和“列”的概念,并掌握确定行数和列数的规则。学生初步了解数字对的表达和在特定情况下的使用规则;正确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等。不同的学生负责整理不同的知识点,并以地图的形式完成本课关键内容的复习。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所存在问题,及时向团队成员或教师询问他们不理解的知识点。一方面,可以更具体的形式显示原始概念,以便于审查;另一方面,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明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数学思维逐渐形成。
6.对作业做好评价工作以获得良好的作业效果
小学教师针对学生需求布置个性化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作业评价,确保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基础作业和延伸作业的评价侧重点不同。重点是鼓励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并不断创新,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思考,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持欣赏态度[5]。如果学生对一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他们应该详细解释,以使作业有效。
比如,教师讲解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的设计目的应该明确,即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列举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不同的学生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思维方式和应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以教材的方式思考,而且以多种方式思考。当面对问题时,他们应该使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6]。
处于新时代,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运行“互联网+教育”模式,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作业的价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明确其协作创新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将作业的应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对学生作业质量进行测评的过程中,要合理设定指标,不仅线上平台可以将反馈数据记录下来,还要对能力考核方式合理设置,重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对于考核数据良好分析,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明确其对作业所持有的状态,基于此了解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对于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想摒弃传统教育模式,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并积极改变作业设计方式。学生不需要承担大量的作业,但可以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此外,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采用“互联网+”模式,根据其知识安排个性化作业,以确保作业质量,促使知识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扩展,使作业的应有价值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