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10-02吴超霞

今天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小学生数学

吴超霞

(安顺市第一小学 贵州 安顺 5610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着重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这些具体要求不但能够为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供保障,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主要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安排学生通过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学生之间能够共同交流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责任分工,有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让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因此,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特点

1.1 主动性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学生们针对同一数学问题共同钻研,在这样的氛围烘托之下,一些不愿意学习数学的学生也会被深深吸引,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自主思考,与组内成员交流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

1.2 合作性特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解决。学生们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会在组内展开积极讨论,共同合作,每个人都发散思维展开思考,积极发表自己对问题想法,在良好互动交流氛围中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都有一致的目标,那便是找出问题的答案,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学生们会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一起努力。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2.1 给予中等生和后进生学习掌控权,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下,相对来说,优等生更加容易获得教师的关注,展示的机会相对更多,而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成为课堂上的听众。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群体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对学生产生倦怠心理[1]。与此同时,长期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下,整个班级的学生难免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是不利的。通过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给予中等生和后进生一定的发言和表现机会,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这部分学生也会为了小组学习目标而付出相应的努力。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下,教师需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感受,将原有教学节奏放缓,这样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够获得学习的掌控权,让他们能够跟着学习的节奏展开相应思考。另外,每个学习小组内的优等生能够为其他组内成员的学习进行帮助与辅导,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重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最终实现组内成员共同进步。

2.2 与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契合,促进学生长久发展

新课程改革标准实施,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与时代发展所需最新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都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组内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组内成员共同分享。这时,学生积极发散自己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其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育人目标相吻合,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探究,寻求更多适合现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学习等良好习惯。

2.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构建

良好的教学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互动过程。然而,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被动进行知识学习,致使很多学生对知识学习难以提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长此以往,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将学习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每一个学生都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下,教师能够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自身优势为其在小组内安排适合的角色,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对传统师生之间不平等关系的突破,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良好关系搭建了桥梁。

3.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3.1 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指导,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下,对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通过教师科学指导,小学生能够认清自身不足,并采用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如此一来,能够为小学生未来学习指明方向,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尽管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但是却忽视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并不需要参与其中。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作用下,致使很多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自己完全置身事外,对于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未及时进行指导,成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提升的阻碍因素。

3.2 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交流,难以取得合作学习理想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合理运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际运用,并不是针对所有科目和所有学生都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年纪相对较小,性格活泼爱动,这为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教学进行高效管理提供了一定难度,致使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发现取得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效果存在较大差距。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在小组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缺乏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想自己的,并未实现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一来,势必难以取得小组合作的预期效果。

3.3 小组学习活动未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合理性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确定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相关内容展开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但是,调查表明,大部分数学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学内容设计存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问题,甚至有一些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这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作用不大,难以为小学生未来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究心理,许多数学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并未围绕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使得教学活动与现实相脱离,严重影响教学活动开展。

4.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4.1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是进行科学小组划分,因为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差异[3]。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应以学生个性化差异为基础,采用科学性、合理性原则进行划分。首先,数学教师应运用面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详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为进行小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进行小组划分时,教师应坚持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原则,尽量保障所有学生学习步调保持一致,最大化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比如,教师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数学测试结果等,将学生分为A、B、C 三个等级,之后将三个等级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之中,并持续观察每个小组学习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持续跟进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除了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之外,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数学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需要针对全体学生互动情况展开教学。因此,教应结合小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引导性的教学目标,保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知识重点。另外,结合小学生爱玩心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加入一些趣味内容,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比如,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内容时,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会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行和梯形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及平行四边行和梯形的特点,学习相关知识。实际上,这种教学目标设置的相对简单,学生借助教材便能够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无法发挥想象空间,难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教学目标,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请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体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组展开讨论,总结出两种图形的特征?”之后安排小组组长为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大家积极展开讨论,拓展自己的思维,以此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乐趣。

4.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价值

为了最大化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数学教师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思维理解能力相对有限,而其自身又缺乏较好的自我管控能力,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全面引导。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自己存在疑惑的知识内容,要及时向教师请教,教师这时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为学生整理解题思路,为学生数学学习指明方向。比如,教师在教学关于“数学应用问题”时,应该先帮助学生整理问题内容,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应用问题展开深度探究。如:“一个车间流水线工人,8 月份一共加工机器零件120 个,如果他想要加工210 个机器零件,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完成?”对于这种类型的应用问题,数学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引导学生首先计算出工人每天加工及其零件的数量,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展开交流讨论。学生通过计算便能够得出工人加工240 个机器零件需要的时间为:240÷(120÷30)=60 天。由此看出,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能够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重要基础。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其长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小学生发挥自身长处,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小组凝聚力。比如:对于善于言谈的学生,可以安排其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内部学习;对于小组中的学困生,教师应给予一定重视,并鼓励其积极发言,让其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树立其数学学习信心。

4.3 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合作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学生是一个很熟悉的内容,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却并未养成一个良好的小组合作习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交头接耳,不专心聆听组内成员发言,注意力并未在学习上,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较低,难以取得较好学习成绩。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良好合作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争取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发挥自身学习潜能。比如,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平均数”相关内容时,为了最大化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如: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带领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比赛结束后每一个小组分别报出跳绳总数,总结出哪一个小组成员跳绳数量最多,之后让小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如:一组成绩560,二组成绩610,三组成绩550,四组成绩580,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得出平均数为575.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边玩边学,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并通过合作共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数学思维导图,为学生直观呈现数学知识点。这对于一部分没有掌握数学学习思路的小学生指明了方向,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产生数学学习欲望,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最后,数学教师还应逐步向小学生渗透小组合作的价值,让小学生明白通过大家通力合作,发挥合力作用,在数学学习方面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4.4 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随着新课改逐步深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面临全新挑战,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备受推崇,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不但能够渲染数学学习氛围,还能够起到稳固学生数学知识的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时,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学习与观察轴对称图形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疑惑,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存在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为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提前准备好的剪纸图形,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区分出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发挥自己的智慧,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又如,一直以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应用题一直是学习难度比较大的,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难找到未知条件和已知条件,容易让学生对这类题目失去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表演的形式,将题目内容表演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逐步去理解题目,有利于学生顺利解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不但能够拓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只有针对性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提供条件,最终高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小学生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我是小学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错在哪里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