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3-10-02牛秀花
牛秀花
(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甘肃 张掖 734100)
“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比较“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1]所谓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根据课堂内容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既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新型课堂。这是自主探究的课堂,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课前自学、课中探究、课后反思获取知识并提高能力;这是愉悦、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生生间的交流是愉悦、自由的,师生间的互动是和谐、平等的;这是注重应用与拓展的课堂,在课后练习中,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仅仅重视重要观点的分析,更为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在小学阶段,打造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三分课堂”模式,对于当下实施的“双减”政策来看尤为重要。它并不是单纯为了课堂模式的新颖有趣,也并仅仅是为了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而是为了教学效果的真实鲜活,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再者,这种课堂模式实施的所有目的都指向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是拉近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保证。同时,这种课堂模式也为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有利于学校数学学科内涵式发展,也有利于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是当下数学课改理念的落实,更是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1.遵循原则,有效实施
鉴于“双减”政策中全面育人理念的解读,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的实施也要遵循自主性、适度性和拓展性原则。这样,才能在创新数学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力、深度思考力以及数学学习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首先,“三分课堂”模式的实践,“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育智慧,”也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会更强、学习意识会更浓、思维视域会更开阔。其次,教师还要善于点拨、善于启发,善于在学生遇到困惑时给予恰当的帮助。这种帮助要适时、要适度,既不能似“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也不能“越俎代庖”般全部替代。再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旧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固然重要,新知识的探究和重难点的突破也至关重要,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课后的拓展练习。此时的拓展,不仅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思维的革新,促使学生“走”出教材,发现数学学习的奥秘和魅力。
2.立足现状,分析优势
“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是基于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逻辑思维力、数学学习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分别以“三分之一”的时间段来分配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的点拨互动以及最后的拓展练习。
2.1 “三分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
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新知识的讲授,还要穿插进行旧知识的复习以及课后练习,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思维的革命、方法的创新、视野的拓展以及自主学习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力”,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创新性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中介”“向导”的作用,在学生“迷路”时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收获意外的惊喜。这里的点拨,并非引而不发,这里的启发,并非秘而不宣,而是在学生产生困惑需要解答时,教师能够从思维方面进行拓展,在关键环节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培养质疑精神、具有理性思维、养成勇于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力,有利于学生后续数学学习视域的开阔、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素养的提升。
2.2 “三分课堂”模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力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部分教师不太重视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常常会出现“前松后紧”或者“前紧后松”的现象。无论是哪一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数学视域的拓展。而“三分课堂”模式,教师大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中各环节时间的分配,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学生既能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回顾旧知识、主动探究新知识,并能坚持进行实践探索和方法总结,进而促使学生逐渐产生了责任意识、思考意识和学习意识。这里的责任意识、思考意识和学习意识,并非被动产生的一种潜意识,而是主动萌芽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也会从这种仪式中不自觉地产生坚持不懈、主动探究、乐于思考、善于实践的美好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创新力和学习力。
2.3 “三分课堂”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论述得出,由于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时间分配不甚合理,不仅影响学生思考力、探究力以及学习力的提升,同时还会影响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思考和善于实践等数学品质的形成。鉴于此,数学“三分课堂”这种新型课堂模式,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它不仅指向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而且指向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数学思维的革新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型数学课堂模式,由于时间上的合理分配,方法上的自由灵活,完全可以促使教师能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预设课堂生成,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课堂的延伸,助力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3.“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3]“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教学模式,重在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重在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其教学流程须分五步实施,如课前导学、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启发探究以及应用拓展等。教师只有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依托这五个流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3.1 课前导学,奠定基础
虽说一节课的起点从课堂导入开始,但是课前导学这个环节也不可或缺。课前导学,并非只是设计几个问题就能涵盖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并非单纯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事可做”而特意设计的家庭作业,而是为了明确学习目标的设置、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数学学习力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同时,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难易程度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果导学案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不利于学习力的培养;如果难度过大,则会加重学生的挫折感,也不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因此,只有设计适宜的导学案,才能激励学生做到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发展。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主动走进数学王国,不再让它成为学习。
比如,“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课的学习,教师不妨在课前设计这样的导学案:首先,长方体一般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其次,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把他们所有面的面积合起来叫什么。再者,请你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并观察各个面的特点。以上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不仅需要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明确平面图形的一些特点和面积计算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虽然仅仅是对将要学习新内容的初步了解,但是无论学生了解的程度怎么样,通过自主学习这个过程,都一定会有所收获,当然也会有所困惑。不过,不管是收获,还是困惑,都将吸引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认真倾听、主动交流,课堂必定会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3.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导学案的设计,不仅仅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也不仅仅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导学案的设计之外,课堂情境的创设也不可或缺。适宜的课堂情境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的高效迁移,有助于学生完成课堂环节的有效衔接。学生一旦置身于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情境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开阔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因此,在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也要重视课堂流程的顺利和谐,更要重视课堂情境的精心创设。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得兴致盎然,教师才能教得得心应手,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比如,还以“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为例说明。由于课前导学案的设计,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概念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在新授课开始之前,教师不妨借助微课出示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姑姑的朋友要过生日,她打算要给朋友送一份礼物。礼物分别用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礼品盒进行包装,姑姑想用彩纸进行包装,那么需要多少彩纸?这样的微课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同时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浓浓的生活味汩汩而出,浓浓的数学味因此而浓郁起来。与此同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从中总结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把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即可。如此,学生学习少了些许“被动灌输”,多了些许主动探究,学习兴趣水涨船高,学习效果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3.3 合作探究,树立信心
虽说由于课前导学案的引领和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为新课教授奠定了基础,而且激活了学生学习熟悉的意识。尤其是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鉴于时间分配上的合理安排,无论学习氛围多么浓厚,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如何端正,毕竟在视野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学案的设计,不仅仅需要关注课堂环节、课堂时间、课堂过度,还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才能扩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眼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这样,不仅仅是课堂氛围生动了、出彩了,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革命、方法的创新以及视域的开阔。
例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的学习,由于“姑姑礼物盒包装”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兴趣水涨船高。此时,教师不妨借此态势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互相交流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或许有的学生依旧认为“把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或许有的学生已经总结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也或许有的学生的思路和同伴完全“背道而驰”。这都不要紧,只要他们参与了讨论,参与了交流和学习,就一定会从同伴的分享中有所触动、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同时。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质疑、分享和探究,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小学数学“三分”课堂,就是善于“放权”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自信心也更强,有利于后续数学学习。
3.4 启发点拨,开阔思维
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的实践,其实就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课前导学案的设计、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都将引领着师生向小学数学的密林深处挺进。同时,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地方,此时,既需要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主动探究,也需要教师适时的启发和点拨,更需要师生之间恰到好处的合作和创意。如果教师“启”得恰到好处、“点”得恰如其分,学生的“山重水复”则豁然开朗,思维之路也会开阔之际,出现“柳暗花明”的惊喜场面。因此,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适时点拨不可或缺。
还以“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例说明。通过“姑姑的礼物盒包装纸”的探究性学习,学生明白了:其实只要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就知道需要多少彩纸了。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的生活事例,在练习中学生还会遇到其它类型的习题。如计算“教室的粉刷面积、粉刷教室需要多少钱、制作无盖的鱼缸需要多少玻璃”等练习。在此学习其间,学生定会产生困惑,或许还会产生畏难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出场了”,需要他们不动声色的“巧引”和“巧领”,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桎梏,引导他们在开阔思路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力。因此,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是有创意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是充满自信的课堂。在此其间,课堂的氛围得以浓厚,学生的思维得以开阔,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3.5 应用拓展,提高能力
小学数学“三分课堂”模式实践,课前导学不可或缺,情境创设不容忽视,生生间的主动探究和教师的启发点拨也至关重要。无论是什么学科,都源自于生活实践同时又作用实践,因此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价值。小学数学学科也如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也要重视技能知识的应用拓展。这样,才能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才能引领学生深入知识深处,发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如此有创意的课堂,促使学生的认知被一次次刷新,视野被一次次拓宽,理念被一次次更新。这样的课堂,既有利于教师教学负担的减轻,也有利于学生学业压力的缓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越走越宽。
比如,有关“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习题练习,对于“无盖鱼缸所需玻璃面积”“教室粉刷面积”等相关类型习题的计算。如果只是根据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只能是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计算公式进行机械计算。要想真正理解其计算原理和计算公式的意义,必须进行拓展性思考,必须让知识回归生活,引领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应用来深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来源,才能切身体会计算公式的意义所在。如此,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学习力得以提高,数学效率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总之,“双减”视域下小学“三分课堂”模式的实践,教师应该秉持“自主学习、启发点拨、应用拓展”理念,遵循“自主、适度、拓展”原则,通过“课前导学、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启发点拨、应用拓展”等策略,在奠定课堂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如此,才能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才能让学生学得愉悦,教师教得舒心。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真正让数学课堂回归自然、真实和高效状态,真正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