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沟通模式探索
——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趋势
2023-10-02朱鹏荣
朱鹏荣
(白银市会宁县回民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99)
引言
古话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学前教育中,借助互联网与家长取得联系,邀请家长共育幼儿,这对于幼小教育工作的衔接、健全幼儿的人格有关键的作用。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性格、三观还在发展、养成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在学前教育中,幼师、幼儿监护人都可以借由网络平台,进行无阻碍沟通。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并不密切,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教育理念落后,认为教育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时间往往比较少,增加网络互动,不仅可以让双方能够好地了解幼儿的动态信息,也能为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开展提供依据。只有家长做好言传身教的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就能使得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断发展、提升。
1.家园共育的内涵简析
1.1 家园共育的概念
幼儿园是培育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但想要提高孩子综合素养,单单从学校的培养上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教育延伸至孩子家里,从而建立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培养合力,以达到“家园教育一体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习惯的培养和知识教育同等重要,在幼儿时期是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阶段,为让孩子终生受用,教师与父母应该站起统一战线,共同担当起培育孩子的重大责任。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在教育部门的新课程中需要对教育加入更多现代化的内容,结合网络科技,丰富幼儿的培养途径。中国传统幼儿教育被称作为童蒙学,其历史发展于旧社会的私塾。但是传统的幼儿教育与现代教育形式有极大的不同。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一切教育责任由教师承担,相对于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更注重幼儿的知识教学。这样的教学思维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学前教育中,采用家园共育的手段,能够使得幼儿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家园共育的前提是,家园双方的沟通,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全局无障碍沟通,教师和家长都能在互联网平台上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做出评判。通过这一方式,更能够使家园双方达成教育共识。
1.2 家园共育的理论基础
家园共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公认的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根据笔者研究,共总结出了以下家园共育的理论基础:
其一,发展生态学理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直接或间接的生态环境影响。这种生态环境不是狭义上的定义,而是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构成的。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系统:微观系统是幼儿的生活场所和其周边的环境。这些对于幼儿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简单来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辗转了三个地方,才找到了适合孟子生长的地方。由此可见,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的。中间联系是一种微观整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外系统是幼儿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的系统,通常只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作用,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通过各种视听媒介所传递的知识等。而宏观系统则包括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大众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等等。布朗芬布伦纳进一步提出,每一个系统对于儿童的发展都有其复杂的意义,并且这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牵连到另外一个系统,而致使它产生变化。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扩展的,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延伸至社会,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度过,更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优化幼儿所处的环境。
其二,社会建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 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学习能力不足,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机械的讲解为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有为幼儿预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长期下来使得幼儿创新力不足。再加上家长溺爱幼儿,几乎包办了幼儿一切的生活事务,这使得幼儿的成长受到阻碍。为此,在展开家园共育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社会建构理论,要为幼儿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幼儿的学习并不是独立的,建构的,而是在特定文化之下逐渐形成的,这要求家长和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情况,制定协同的教育计划,使得幼儿可以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社会要求之下,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所形成的社会交际活动。这一理论对于家园共育的沟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1]。在传统的教育思维影响之下,部分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给幼儿报了大量的辅导班,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协同,长期下来使得幼儿发展受到限制。为此,在展开家园共育之下,还需要落实好社会互动理论,借助互联网增加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机会,以更好促进幼儿的发展。
2.“互联网+”对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2.1 互联网+背景下展开家园共育的优势
在互联网的帮助之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沟通模式,具有以下的优势:
首先,有利于打破时空的限制。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单单是通过家长会来完成的,借助网络平台,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完成及时沟通,这极大地增强了沟通的便利性,也能使得信息接收方式更加多样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增加了教师和家长的互动频率。同时,这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互联网可以使得沟通中交换的教育资料在网络空间上得到永久性的储存,这对于家长和教师进行回溯时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丰富了沟通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之下,家长和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APP 进行交流,借助QQ 群实现幼儿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现代化的沟通技术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内容的及时传播,也丰富了沟通的形式,拓展了沟通的范围。例如,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之下,幼儿不得不居家上课。在此情境之下,互联网成了家校沟通的最好工具,日常的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变更,都能通过互联网达到及时传递的效果,这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有利于强化互动关系,提高沟通的可行性。互联网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平台,每一个人都享有平等使用的权利。借助互联网,使得教师和家长不在意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沟通[2]。借助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流,抛弃了身份、权威等舒服条件,这有利于形成更加松松的沟通氛围。这一变动有利于家长、教师可以各抒己见,这样的沟通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沟通的有效性,也使得学前教育质量越来越高。
2.2 互联网+对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在上述中,不难看出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幼儿健全人格,在教学中,还需要家、校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合适的教学计划,以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3]。
2.3 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父母的言行举止给幼儿的影响是无形的,学前阶段的教学必须要重视家长的带动、监督作用。简单来说,家庭教育的优势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的优势。在学前阶段,是由家长进行主要的教育的。幼儿在父母正向的影响之下,会更加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同时,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也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正确地干预幼儿学习,能够为幼小衔接打好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来说,幼儿的家庭环境变动是较小的,人员流动性较小,父母、亲人对幼儿的影响几乎是终身的。因此对于幼儿的教育再到之后的社会发展都需要家长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干预,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以身作则,对幼儿进行人格的塑造。
最后,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亲情优势以及指导优势。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幼儿存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不可分割。也就是说,当家长在展开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更能够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增大幼儿受到的影响。同时,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往往是展开一对多的形式来展开教育的,但是,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幼儿数量多,教师并不能及时的幼儿出现的问题。然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进行一对一的引导,这样的教育往往是比较细致的,且更具有针对性。展开家园工育,更能够避免泛化教育的现象,提供教学的总效益[4]。
3.现阶段幼儿家校园共育的现状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家园共育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重视,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家园共育强调,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来,二者承担着不同但同等重要的责任。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没有转变。在传统的教育中,大众普遍认为,家长的教育角色是次要的,只需要做好教师布置的工作即可。这样的思维并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此在展开家园共育之前,还需要家长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马爱莲在《家园共育现状及其改善措施》一文中提出了在展开家园共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家长认可度较低的现象。在上文中所说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家长,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即可。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些问题使得家园共育的效果大大减低。
4.“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措施
4.1 转换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为完备的一种教育,是校园和家庭相结合的。”为此,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增加与家长的交流机会,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家长和教师互帮互助,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更好地健全儿童的人格,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家园共育的理念是否得到广泛的传播,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上文中提到,正是由于部分家长教学理念的落后,才导致学前教育出现效率不高的问题。为了做好幼儿的校内和校外教育,更需要教师做好宣传工作,借助家长会、一日游园等活动,向家长解释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着手创办沟通平台,经常与家长交流育儿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及时对幼儿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给幼儿的发展提供助推力。
4.2 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学校和教师必须相互配合,创办相关的学校网站,使得家长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校园的办校宗旨。比如说可以建立线上的家校委员会,在开学之前通过家长会等机会,邀请部分幼儿家长切实地参与到幼儿教育当中来。并且成立独立的QQ 群,就幼儿的发展情况展开积极的讨论。在“互联网+”时代,几乎人人都有一台智能手机,这方便了线上沟通。除此之外,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创办微信公众号,定期发放一些专业化的育儿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引入家园共育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提高沟通的实效性,也能促进教师和家长育儿观念的改善。由于幼儿的模仿力较强,他们模仿的对象都是经常接触的。为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幼儿做好表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最伟大的,他们的原型即指对幼儿有极大的影响力。为此,教师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除此之外,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宋庆龄说过:“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幼儿带来深刻的影响。”例如,在笔者所在的班级中,有一名儿童小丁在课上表现不积极,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幼儿的家庭环境着手。通过了解得知,小丁的父母在下班之后经常打游戏,在打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大声吼叫的行为,这对小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帮助小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通过与小丁家长取得沟通联系,让家长改掉沉迷游戏的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改善,笔者发现小丁的不良生活习惯全都改善了。由此可见,宗教的重要性是极其重要的,不仅需要教师做好引导,更需要家长注意好与幼儿交往的形象,为幼儿树立更高大的形象。
4.3 建设家委会,增加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瑞吉欧主张:幼儿的学习并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之下,通过家长和教师相互配合所形成的。由此可见,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的家园共育中,只是教师单方面给家长提供一些学校内的教学活动素材,家长通过校园开放日、亲子活动等机会向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家园共育形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优势。除了线上网络平台的沟通之外,还需要建设线下的家委会。由于家长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这也是学校发展的软性资源。学校需要利用好这一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参观幼儿的一日生活,等等让家长能够更好地体恤教师。家庭委员会是当前教学阶段中一种主要的家园共育形式,通过设立线下家委会的方式来让家长作为代表,了解幼儿在学校内的学习情况。通过家庭委员会能够直接沟通好家长和教师,这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家校互育的模式是提升幼儿德育素养的主要措施,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家长的重视,与家长统一战线,为了促进幼儿的德育素养提升而共同努力,同时,为了能够使得家校共育的模式顺利开展,教师和学校必须建设相关的交通网络,让幼儿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获得德育素养的教学,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更加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品行。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德育素养,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