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小学思政课的实践研究

2023-10-02姚丽文

今天 2023年15期
关键词:乡土思政小学生

姚丽文

(天水市清水县草川铺镇中心小学 甘肃 天水 741416)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精神的寄托,它是我们华夏儿女进取心和凝聚力的象征,更是催发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因。在农村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中,教师要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唤醒和强化小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家乡的民俗风情、历史地理、名人传记、传说故事、古建遗存、传统技艺、村规民约、家族族谱等,都成为小学生成长的教师,成为他们精神的向导,从而使乡土文化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小学生感受它们的温度、厚度、智慧,“聆听”它们的教育,并在它们的注视下,根扎于此,情种于此,把健康、积极、美好的枝芽伸向远方,茁壮成长。

1.农村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过于传统,对学生思想影响不大

小学生年龄小,思想活跃,跳脱性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采用一些灵活的,更适合小学生的方法进行施教,才有可能把小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上,让他们认真学习、吸收,收获新知。可遗憾的是,笔者在农村小学思政教育教学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顶多为学生举个例子,再用多媒体放一段视频或者几张制作精美的PPT,不但贴合学生生活与学习实践,而且形讲述太密,,激发不起学生的钻研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小学生喜欢新颖、热闹、灵活的东西,如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追求完任务式的教学,势必就会缺少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就会让教学显得单一、枯燥,容易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出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机械,缺少创新,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或者应有的小学思政教育目的。

比如,“吃饭有讲究”这一节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结合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温良恭俭让”的顺透教育,滔滔不绝只讲课本的内容,学生在饭桌上不但不会谦让大人、长辈,还会说话、浪费等,使学生把“食不语,寝不言”“节俭是美德”“孝善为先”等思想意识或者认识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失去作用。

1.2 乡土文化意识淡薄,弱化了教育作用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有些教师与学生随着“进城热”这一现象,对乡土文化意识淡薄,更不用说让他们了解乡土文化,发现它的传世价值、教育价值,而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了。俗话说:“心中有,意识里才有,思想才会跟着它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意识里没有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意识淡薄,想让他们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或者受乡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事情,不但适得其反,还会弱化思政教育的作用。

比如,在《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给学生讲授,试图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山和水的情感。但是由于有些教师的乡土文化意识淡薄,在之前的教学中从没有带学生了解过家乡的乡土文化,了解过家乡山山水水中的故事、传说,了解那些在山水间沉默的一些历史遗址等,学生对于家乡的山和水的爱就是淡薄的,没有份量的。小学生会说爱自己家乡的山和水,但是为什么爱,家乡的山与水有什么故事,学生却一概不知,这样的爱就是一句话,没入了心,更融不了情,自然“我家乡的山和水”也就难以实现它的教育目的,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3 对乡土文化运用不深,失去教育的价值

在农村小学思政教育中,有些教师自身就不了解乡土文化,更不会融合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运用;有些教师了解一些乡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也会运用,但是他对乡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入不够深入,或者乡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出现了一下,教师似乎只是让学生知道有什么乡土文化,但是并没有更全面的引导学生知道它的故事,所以在教育中引用到的,提到的乡土文化或者历史遗址不深入、不拓展,学生只闻其名,不解其事,使乡土文化失去教育的意义。

比如,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提到“田家湾遗址”“程沟坪遗址”等时,只是提一个名字,对于这些遗址之所以成为遗址的历史故事一概不讲,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大,甚至说没有。再如,教师提到清水县草川铺镇的秦腔、皮影戏、踩高跷、划旱船、舞狮;二坊村古民居;兴坪村文革时期遗物“忠字楼”时,也是不讲它们的由来,发明它们的人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学生也只是干巴巴地听到了一个个名字,弱化了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使乡土文化的运用流于形式,失去真正的价值。其实,每个乡土文化的因子里,都有着或感人、或充满哲理、或充满温暖、情怀等的故事,只要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深入挖掘、研究,就能使其为思政教育赋能,从而使思政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2.乡土文化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2.1 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由于教师对于乡土文化认识不足,再加之当前自媒体、书籍、网络资源对农村教师的影响,使之在农村小学思政教育中很多教师想不到要运用乡土文化来为思政教育赋能、助力,只是对着《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照本宣科。虽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学没有活力,缺少一定的影响力,感染力。而笔者发现,农村小学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以及学生教育与成长的需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用乡土文化中的精神、故事以及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遗址,还有凝聚着祖祖辈辈智慧的各类手工艺等,来丰富农村小学思政教育,不但能从根本上唤醒学生的自修意识,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能增强思政教育的温度,培养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只要教师对那些历史遗址、名人故事等深入研究,就能把它们更切合地融入在思政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以培养。

2.2 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乡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每一个人的魂,它牵着我们的情,让我们长多大,走多远,都忘不了故乡。可见乡土文化它是有生命,有力量的。所以,作为农村小学思政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的必要性,并把它融入与渗透在思政教育中,让乡土文化在为思政教育赋能、助力的同时,也达到对乡土文化传承的目的。

比如,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人物、遗址、山川河流、传统手艺等,这些都是我们的过去,都是历史发展的印迹,更是人们不断生活摸索出来的道理,凝聚的智慧等,它能生动地教育学生,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思想认识与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促进农村小学思政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2.3 能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

如今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下教学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仅仅采用课本内容,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小学的教育教学需求。因此,在农村小学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融入或渗透乡土文化,既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更能实现有效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为父母分担》这一单元中的《少让父母操心》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就带学生去看我们草川铺镇的“孝善文化长廊”,拜访了百岁四世同堂周老,给学生深入讲述一个个故事,使学生懂得一个个道理,让学生把孝善这个认识种在心理,成为学生行事的准则,与父母相处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实现思政教育目的。

3.乡土文化在农村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 强化农村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为思政教育打基础

笔者在调查农村小学思政教育时发现,可能是距离原因,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时候总是爱借用网络或者电视上的一些素材,而对于身边具有更强生命力的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视而不见。结果导致在小学生心理,教师或者家长引用的故事,或者讲解的教育案例等都是“别处”的事情,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而让思政课教育失去作用,流于形式。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农村小学思政教师,真想把乡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促进小学生的思想成长,首先要强化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要让小学生知道,家乡有什么文化,有哪些风俗、特色建筑、哪些民间文艺、手工制作等,这样才能消除乡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障碍,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助力农村小学思政教育。

首先,教师要定期鼓励、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生活中的民间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看看家乡一些文化。如,李崖遗址、清水县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基地、花石崖景区、赵充国陵园景区、清水县博物馆等,还可以带学生去看看清水县草川铺镇的“孝善文化长廊”,看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宣传墙,访访“倪家垂花门楼”“秦亭魏碑”等。学生边走边看中,他们既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厚重,也能体会乡土文化中那些流淌着,传承着的精神。这既有利于学生思想、情怀的培养,也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着的、熟悉的家乡,对家乡产生更深厚的情感,从而实现乡土文化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目的。

其次,通过各种阅读手段让学生靠近乡土文化。教师除了带学生走走看看访访家乡的乡土文化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书目,或者让学生去相关的网站上等去了解乡土传统文化。如,清水县志、草川当地高氏家谱等,还有相关的民间故事、传说等。甚至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搜索,了解乡土文化,如,清水县草川铺镇的秦腔、皮影戏、剪纸、刺绣、绘画、木雕、泥塑等等,这些都不但渗透着的民间艺人的匠心,也渗透着一种精神,而这些都是教育小学生的最好素材,能激活小学生内心深处的东西,从而使小学生的情感更加饱满、思想更加丰富、认识更深、学习更积极、生活更热情,如此才真正使乡土文化在小学思政教育教学中实现价值,促进思政教育教学的提升与发展。

3.2 打造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乡土文化或者乡约乡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经过当地人祖祖辈辈在生活中总结积淀下来的智慧,探寻当地乡土文化,是我们一代代人的血脉连接,剪不断,理更亲。作为农村小学,要想把乡土文化贯穿于小学思政教育的始终,让乡土文化为思政教育赋能,学校就要组织一些乡村的文化人士或者对乡土文化比较了解的乡村艺人等,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打造、编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让思政教育更有计划,有目的地施教,让学生感受到离自己最近,最能唤醒小学生意识的思政教育,从而提升学生思想,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比如,可以把家乡的历史遗址、文化遗址、民间艺术、手工艺制作、消费习俗等,分门别类地列在其中,并把它们的由来、故事等用生动的文字或者图画呈出来,尽量迎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并把它们与农村小学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深度渗透,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乡土文化,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共性,有着浓厚的教育意义与传统精神,也有个自的特色与价值,只要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意挖掘,并精心打造生动、活泼、有趣的校本文化,那些沉默的乡土文化就能说话,就能育人,更能丰富学生精神与思想,陪伴学生成长。

3.3 丰富思政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

为了更好落实思政教育目的,新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无论是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方面都优于过去很多,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视,更加的形象、生动。在这个基础上,作为农村思政教师就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且采用丰富的教育方式,让乡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目的。

首先,把乡土文化引入校园。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校园里一切文化标识、语录等,对于小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可以一起努力,把乡土文化带进校园,让学生随处受到教育,感受乡土文化的教育力量与温度。比如,教师可以把孝善文化、诚信文化、温良恭俭让等,用生动的图说方式,画到校园墙上,让学生路过,走过的时候就能看到,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再比如,把民间传统艺术如秦腔、皮影戏等,也可以画在墙上,让学生了解,强化学生认识,从而促进农村小学思政教育的实现。

其次,把民族文化与乡土文化结合起来。民族文化与乡土文化是相辅相成,血脉相连,互相促进,互相丰富。作为农村小学思政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把民族文化与乡土文化结合起来,让它们形成更加强大的教育力量,净化小学生的心灵。比如,为学生设计各种乡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兴趣班,如民间刺绣、泥塑、木雕、绘画、红色文化班、戏曲班、传统礼仪班、书法班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最大化的发挥乡土文化作用,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思想境界与艺术细胞,为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通过传统节日让学生更了解乡土文化。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只是各个地方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等,在节日里会融入一些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增加传统节日的亲和感,感受它的温度。在小学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如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节目,让节日的喜庆、热闹与团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与思,思与行结合的教育目的。

结语

总之,乡土文化是我们的出生地文化基因,与我们血肉相连,从精神上、情感上、文化归属与价值认同上,对于我们的滋养与激励无可替代,更不可估量。所以,作为农村小学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要挖掘和研究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人物、特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把它的价值与教育意义放大、激活,让它们说话,使其为小学思政课的教育赋能、助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与爱国、爱家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进而为少年儿童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乡土思政小学生
亲近乡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乡土中国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是小学生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