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扎染手工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2023-10-02张卫生
张卫生
(连云港市东海县实验小学 江苏 连云港 222300)
前言
我国扎染艺术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广泛流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深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一独特的捆绑和染色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运用朴素纹样和晕染效果展现出民族特色。所以,在现阶段,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的策略来对这一艺术形式良好的进行运用,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收获。
1.扎染的概述
扎染是一种独特和古老的传统染色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载体,能够反映出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传统。扎染艺术不单单是独特性的一种染色技术,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其中涉及到的工艺手法十分丰富多彩,染色之后的面料可以呈现出渲染效果,并且包含着趣味天成的色彩,层次较为丰富。在现阶段,该工艺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在纺织品、生活用品以及服饰当中,成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
2.传统扎染工艺分析
2.1 图案设计
在对扎染手工艺进行运用的过程当中,首先就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分别是有画稿类和无画稿类[1]。在有画稿类创作的过程当中,在扎结工作开展之前会预先的对图案进行设计,通过板刷或手绘的方式将想要晕染的纹样提前放置在面料当中,而无画稿类则是借助适当手法直接对面料进行处理,更加强调随意和偶然性,装饰乐趣更加浓郁。
2.2 染色
染色是扎染手工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程和步骤,染色可以有效的划分成单色染色和多色染色。单色染色主要就是指将面料通过一次的方式染色,就进行后续的拆线,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浓郁气息,对家乡的气息进行烘托。在多色染色运用的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运用两种以上的色彩,将单色面料染好之后再染上其他色彩,进行反复染色,以此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展现色韵变化。为了更好的保障最终的染色效果,通常情况下色彩需要控制在二到四种更为合适。
2.3 水洗
在染色工作开展完毕之后,就应该对水洗工作进行开展[2]。通常情况下需要调洗2~3 次,之后以缓慢的速度用流水来继续冲洗来对布料残留下的染液进行良好的去除,避免染料会渗入到留白处,以此来更好的达到审美效果。
2.4 拆线
拆线是工艺运用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经历过水洗流程之后,应该将面料晒干才能够开展后续的拆线。在这其中,会根据扎结种类来灵活性的选择拆线方式,但在拆线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对一些注意事项进行明确,那就是必须要耐心、缓慢和仔细,应该完全拆线之后在对晒干工作进行开展,这样才能够对残留染液进行清除,从而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工艺运用的效果。
2.5 晒干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晒干,脱水过后应该选择不锈钢管或竹竿,在晾晒时应该保障面料能够自然阴干,而不是利用太阳晒干[3]。在晾干时应该定期翻动面料,保障在晾干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均匀,避免色斑的产生。
3.传统扎染手工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 意识不足
在美术教学开展中,意识不足是扎染手工艺在融入和运用中面临的首当其中的问题[4]。在现阶段,虽然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动,美术教育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短时间之内应试教育的影子是很难完全消除的,很多美术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无法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及多元化,无法实现艺术工艺的融合。所以,在扎染工艺运用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意识不足的情况,成为工艺在教学当中融入的一个障碍。
3.2 方法单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兴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带动下才能够让学生集中专注力,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更好。但在现阶段,在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融入扎染工艺的过程当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比较陈旧和单一的,就只是让学生对工艺和技巧进行学习。再加上学生初步接触,在工艺探索的过程当中较为困难,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抵抗和排斥的情绪,对于工艺的引入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3.3 审美缺失
扎染艺术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技能、技巧和工艺,而是更多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审美能力,让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持续的增强。但在现阶段,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却存在着本末倒置的情况,过于注重工艺的传授,无法对扎染工艺的艺术和教育价值进行发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审美体验的缺失,对于工艺的融合和运用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4.传统扎染手工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价值
4.1 丰富文化底蕴
扎染手工艺具备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能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展现出各个地区、民族的审美和文化意识[5]。其中,主要以图案纹样作为代表能够展现出人们的生活精神与文化、自然,图案逼真,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行描绘,展现区域的花卉和植物,有着抽象图腾,代表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不仅技能多样变化,也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土地情感和民族情节。所以,在现阶段,通过工艺的良好引入就能够让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丰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民族团结意识进行增强,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有助于学生逐渐的提升自身的艺术深度和高度。
4.2 增强创新意识
扎染艺术教学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会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设定,比如展览、制作、欣赏、评价等等,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让教学模式更加趋向于开放和多元。在这样的模式下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展现,打破学生思维的桎梏,让学生能够动手动脑投入到操作与实践当中,用智慧和创造力更好的对扎染的独特性和传统性进行展现和感受。这样在无形当中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对工艺进行继承,也能够带动学生在创新意识及能力方面得到持续增强。
4.3 推动全面发展
扎染手工艺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当中程序和操作环节是比较繁琐和复杂的,但整个过程趣味性都比较浓郁。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将过多的要求放置在操作技术的掌握上,而是应该让学生对艺术操作的整个过程进行体会。但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智力等等,这样就能够在无形当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并且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将美术学科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的展现出来。
5.传统扎染手工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5.1 加强情景创设,实现工艺应用
在扎染工艺引入的过程当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景象,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实现顺利的过渡,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更好。其中可以优化情景创设,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初步的对工艺进行感受[6]。
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积极的进行引导,在生活当中,女生都非常喜欢各式各样的小裙子,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裙子呢?促使学生可以密切的贴和实际生活自由自在的进行表达。后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老师最喜欢的裙子是这样的!可以对flash 课件进行运用,来为学生展示出由扎染工艺所制作出来的漂亮的裙子,裙子上的图案比较丰富,颜色十分漂亮。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积极的进行引导,你见过这样漂亮的裙子吗?你觉得这样的裙子和其他的裙子有着怎样的差别?让学生可以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当中,有助于学生后续投入到有效的制作当中。从而让学生在刚开始时产生兴趣和创作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后续对工艺的良好掌握。
5.2 重视欣赏教学,实现工艺应用
在扎染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欣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初步的对艺术的美感进行体会和感受,从而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教学效果[7]。在这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方式来让学生的目光得到集中,从而更好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力等等,初步的对教学目标和课改要求进行完成。
例如,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来展现出一些由扎染工艺制作的服饰、鞋帽、围巾等等,让学生能够在欣赏的过程当中看一看、摸一摸、细致性的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艺术作品。在这时,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思绪万千,让学生后续的探索欲望得到良好的激发。在后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没有画笔,怎样才能够制作出这样的艺术品来?让学生可以对独特魅力进行感受,感受到传统颜色如何凸显出典雅和古朴的感觉?色彩间又是如何晕染和变换仿佛如薄雾一般柔美和梦幻……让学生能够在教学环节当中充分的感受到我国传统艺术具备的美感,从而让美育的目标得到实现,符合新课标当前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在美育方面提出的基本需要。
5.3 传授制作方法,实现工艺应用
在工艺融合的过程当中,在初步的激发起审美的意识以及创造的动力之后就应该对制作教学进行开展。在这一教学环节流程当中主要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和领会传统艺术主要创作过程。扎染制作过程具备着较强的繁琐性和复杂性,但在这其中身为教师一定要对趣味性的特点进行突出,并且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能够积极的掌握。
例如,第一,应该对设计稿和材料进行准备,材料可以准备成燃料、白棉布、电磁炉、蒸锅、固色剂……预先的让学生准备好自己所要设计的款式和颜色。第二,就应该对扎染的方法进行基本的传授,比如捆绑、针缝、折叠。在这其中,教师可以亲身示范或制作成课件来暂停、缓慢、播放,便于学生的观察。其中一定要对注意事项进行明确。比如,应该控制好针距,如果距离过大,最终的花型在呈现时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对捆绑进行开展,来更好的达成理想当中的效果。第三,对于制作好的染料可以按照特定比例在锅中烧开,对固色剂进行放入,对捆绑工作进行开展,先借助冷水浸湿棉布之后放入到锅内进行沸煮,之后拿出拆线,来达到预期晕染效果。这样能够保障学生作品呈现都具备着较强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在无形当中让学生的艺术探索兴趣变得更加浓郁。
5.4 丰富制作内容,实现工艺应用
在传统的扎染工艺引入的过程当中,很多教师所融合的内容是比较单一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工艺探索的过程当中制作的兴趣逐渐丧失,无法真正的让学生对于工艺始终抱有着较为浓郁的兴趣。所以,在现阶段,就应该尝试着对跨学科的内容有效的进行融合。这样能够综合性的对美术因素进行融合,并能够保障学生创作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精彩纷呈。
例如,可以让扎染工艺和语文互相结合,比如可以对语文的古诗进行呈现,让学生尝试着结合古诗的意境来对色彩进行运用,来对作品进行创作。可以将工艺和美术学科中的多样化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比如水墨、版画、剪纸,真正的做到艺术技法与多元化美术内容的良好融合,更好的在作品当中进行呈现。可以将扎染工艺和音乐互相结合,将音乐当中的音乐符号元素和排序等等在扎染作品当中进行呈现。同时,也可以让扎染工艺真正的和国际接轨,比如可以尝试着用工艺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英文字母,将英文字母等因素有效的融合在创作当中……这样都能够在无形当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意识,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更加熟练的对工艺进行掌握和内化,有助于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5 加强个性指导,实现工艺应用
在扎染工艺运用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在这其中,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开放的空间,让学生逐渐的展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在工艺探索和运用的过程当中很好的融入创新和特色,有助于最终教育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传统扎染工艺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方式还是过程都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世代流传的。在现阶段,可以有效的在课堂当中做到工艺运用中现代化和传统的有效结合。比如,可以尝试着对扎染原理进行运用,对工具材料适当性的进行简化,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打破桎梏,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具备创新性和创造力的作品。比如,可以尝试着将扎染工艺有效地运用在T 恤上,并且让扎染工艺变得更加抽象和生活化,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在美术教学当中贴近学生的生活,营造一种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得到增强,让扎染工艺能够进入到全新视觉领域当中。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加强个性评价,应该站在个性、多元的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评判。让学生能够从中拥有更多的自信,在工艺运用的过程当中展现出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6 做好作品展示,实现工艺应用
除了以上这几个方面,在制作完毕,也应该对展示活动有效的进行开展。在这其中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可以让课堂内外得到联合,走入到社会当中,对一些多元化的展示活动有效的开展。
例如,在展示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可以对互联网进行良好的运用。教师可以在校园网页上专门的开辟平台,将学生的扎染作品有效的转变成图片和视频等等在其中进行上传。同时,也可以对新媒体进行利用,比如小红书、快手等等,申请账号之后定期展现学生的一些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区域的局限性,比如可以和周边的社区有效的进行联合,共同的对创意展览会进行开展。在创意展览会上可以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欣赏。在展览会当中也可以以对文化思想进行传播,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现场对整个过程进行展示,让学生可以投入到制作当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扩展视野,锻炼各项能力,拥有全新的探索和展示的平台,也能够有利于艺术和文化的传播。从而在无形当中更好的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工艺运用效果事半功倍。
结论
总之,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将小学美术教学作为立足点对于传统扎染工艺进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以此能够让美术教学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缤纷多彩,有助于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持续的增强。因此,本文主要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来对工艺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良好的借鉴作用和价值。